痴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神遊舞曲

痴哈(英文Trip hop,中文戲稱「神遊舞曲」、「吹泡音樂」)是一種緩拍電子音樂流派,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尤其是英國布里斯托。Trip hop是trip(痴幻狀態)和hip-hop(嘻哈)的詞語結合,衍生自後迷幻浩室(post acid house),[1]最先是被英國音樂媒體和記者用以形容一種更具實驗性的、深受靈魂樂放克爵士樂影響的碎拍樂(breakbeat),被形容為「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歐洲音樂的又一選擇」,「融合了嘻哈音樂電子音樂,而兩者最終都消融其中」。[2]提起Trip hop,便不得不提緩拍音樂。儘管身為電子音樂的一員,Trip hop的節奏卻不像傳統電子音樂那樣快,而且鼓點節奏更靈活多變,節奏型有很多後半拍和副點,配合迷離的女聲,給人以一種迷離的、迷幻的體驗。 Trip hop音樂融合了多種風格,而且和其他流派多有共通之處,例如,它和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便有不少相似之處。與嘻哈類似的是,Trip hop有着鮮明的節奏鼓點,同時又混合了浩室音樂電子舞曲R&B和dub 雷鬼(dub reggae)音樂的元素。從本質上說,Trip hop極具實驗性。[1]

Trip Hop有三個代表人物,皆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分別是Massive Attack英語Massive Attack樂隊、Tricky英語Tricky以及Portishead樂隊,人稱「Trip Hop」三巨頭、鐵三角。

歷史[編輯]

20世紀80年代[編輯]

Trip hop起源於英國布里斯托及其周邊地區,[3]彼時來自美國的嘻哈音樂、電子舞曲和浩室音樂正日益流行。根據韋氏詞典,「trip-hop」一詞創於1989年,[4] 但直至1994年6月才第一次在印刷出版物上出現:Mixmag的一位音樂記者Andy Pemberton用它形容英國藝人R.P.M.(Mo Wax旗下藝人)和美國藝人DJ Shadow的單曲「In/Flux」。[5]20世紀70年代最早的一批嘻哈藝術家多是牙買加出生的紐約人,但隨着新的美國式打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最先的加勒比風格最終煙消雲散。由於英國有不少帶有加勒比地區血統的黑人,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嘻哈界常常喜歡模仿牙買加音樂。當時英國風頭正火的雷鬼、舞廳和dub音樂也是他們的模仿對象。

布里斯托,曾是大西洋最重要的奴隸貿易港口之一,也是2012年英國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嘻哈剛出現便滲入到根植於牙買加音樂的亞文化意識中。DJ、MC、街舞愛好者和塗鴉藝術家們常會組成簡易音樂團隊Sound systems英語Sound_system_(DJ)。比如來自布朗克斯(Bronx)的先鋒DJ Kool Herc, Afrika Bambataa 和 Grandmaster Flash組成的簡易音樂團隊,他們常在公共區域,常常是在部分成員出身的貧民區里放派對音樂。而在布里斯托的簡易音樂團隊裡,DJ們大量借鑑牙買加dub音樂,通常使用一些後移的、慢節拍而沉重的鼓點(即「緩拍」down tempo)。

布里斯托的「野幫伙」(Wild Bunch) 是把本地的音樂帶到國際舞台上的音樂團隊之一。這催生了布里斯托最負盛名的音樂流派Trip hop。音樂家MC Adrian ("壞小孩" Thaws)、塗鴉藝術家和詞人Robert ("3D" Del Naja) 以及DJ Nellee Hooper、 Andrew( "蘑菇" Vowles) 和Grant ("老爸" Marshall)在不同時期都曾是「野幫伙」的成員。隨着80年代後期布里斯托的嘻哈界逐漸發展成熟並進一步向酸爵士和house音樂發展,簡易音樂團隊的黃金時代也告一段落。「野幫伙」也簽下一份唱片合約,並改名為Massive Attack。「3D」,「蘑菇」和「老爸」是新團隊的核心,「壞小孩」(其名不久簡化「Tricky」)和Hooper在製作上也出了不少力,輪流採用其他歌手為團隊錄人聲。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Gary Clail的「笨瓜」簡易音樂團隊。 Clail經常與「流行組合」(英國後朋樂隊)前歌手馬克·斯圖爾特(Mark Stewart)合作。馬克曾用他的樂隊「馬克·斯圖爾特與黑手黨」(Mark Stewart & The Maffia)做實驗音樂,其中樂隊成員包括紐約錄音師Skip McDonald,Doug Wimbish和廠牌Sugar hill旗下house樂隊前成員Keith LeBlanc。Adrian Sherwood結合嘻哈、實驗搖滾和dub製作他的音樂,形成了胚胎期的Trip-hop音樂。[6]

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Trip-hop躍升主流音樂[編輯]

Massive Attack,90年代當紅Triphop樂隊。[7]

Massive Attack的第一張專輯《Blue Lines》發布於1991年,在英國收穫巨大的成功。很多人認為《Blue Lines》是第一個英國本土嘻哈運動宣言,但這張專輯的主打單曲「Unfinished Sympathy」和其他幾首歌,儘管他們的節奏主要都是基於採樣的,卻和傳統意義上的嘻哈歌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R&B歌手Shara Nelson在帶有管弦樂風格的「Unfinished Sympathy」單曲中獻聲。而牙買加舞廳紅人Horace Andy演唱了專輯中的其他幾個曲目,他後來與Massive Attack形成了長期的合作。在1994年,Massive Attack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Protection>。雖然Tricky在這張專輯裡擔任了一個較小的角色,而Hooper也再次參與製作,但20世紀90年代初盛行的舞曲音樂為唱片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而該唱片也被視為Massive Attack自「野幫伙」時期一個更為重大的轉型。

Tricky,一個trip hop主要歌手。

「Trip hop」一詞在那年誕生,但它與Massive Attack的專輯沒有任何關係。在1994年6月號的英國雜誌Mixmag上,音樂記者Andy Pemberton用該詞來形容舊金山藝人DJ Shadow1993年的嘻哈單曲「In/Flux」,以及其他Mo Wax[8]發布的、在當時倫敦夜店熱播的歌曲。 Pemberton 說,「In/Flux」混雜了節奏、念詞聲、弦樂、旋律、怪異的噪音、鮮明的低音和緩慢的節拍,讓聽眾覺得他們仿佛在進行一次音樂之旅。然而不久後,媒體們卻是把Massive Attack富有dub、爵士、迷幻和電子風格的音樂當作Trip hop音樂的典範。[9]

1994年和1995年,Trip hop的流行度達到了最高峰。Howie B,Naked Funk和Earthling等藝人為此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這兩年也標誌着倫敦樂隊「紅鯛魚」(Red Snapper)的崛起。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首次亮相的兩個團體將在之後的幾年和Massive Attack一道為布里斯托帶來重大改變。

Portishead在1994年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專輯《Dummy》。這個三人團隊以歌手Beth Gibbons打頭,還包括了的聲音工程師Geoff Barrow和Adrian Utley。他們的背景和Massive Attack有很多不同: Portishead的音樂的主要影響之一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電影配樂。然而,Portishead與早期的Massive Attack一樣(Barrow在《Blue Lines》的錄製中曾與Massive Attack短暫合作),有着沙啞的、游離採樣的審美傾向。Beth Gibbons陰沉的、脆弱的聲線也給他們帶來的廣泛好評。1995年,《Dummy》一舉拿下水星音樂獎(Mercury Music Prize)英國年度最佳專輯一獎,把Trip-Hop流派帶到大眾面前。 Portishead的音樂被視為帶有電影式的黑色感和現代感先鋒音樂,同時又恰到好處地附有感性的懷舊之音。他們的音樂隨後被廣泛模仿,使得他們最終拋棄了他們不經意間捧紅的Trip-Hop標籤。

在1995年Tricky也發布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Maxinquaye》,並獲得廣泛的好評。Tricky採用低聲的、通常是意識流式的低吟,與90年代中期美國嘻哈盛行的匪幫說唱braggadocio(一種說唱流派)完全不同。而更不尋常的是,《Maxinquaye》裡的很多獨唱歌曲並沒有多少Tricky自己的聲音。是他的當時的情人,Martina Topley-Bird進行了演唱,其中包括對1988年Public Enemy(80年代末黑人硬核說唱團隊,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說唱歌曲「Black Steel in the Hour of Chaos」的重新編曲的演唱。專輯裡的其他的歌曲則是隱晦的涉及性與愛的男女聲二重唱,有的包含了不調和的元素。在一年內,Tricky又發布了兩張被認為更具挑戰性的、完整長度的專輯,然而他的知名度卻不如他在布里斯托的同行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而通過與比約克(Björk)短暫的合作,他的影響力觸及了流行音樂和主流獨立搖滾,吸引了一大批狂熱粉絲。

倫敦樂隊Archive一開始也是做Trip hop音樂的,但隨後其曲風發展為前衛搖滾,其新近的專輯《Controlling Crowds》裡混入了不少嘻哈音樂管弦樂元素。

參見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Trip-Hop Electronic » Electronica » Trip-Hop. Explore: Trip-Hop. AllMusic. [201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7). 
  2. ^ Slant Magazine Music Review: DJ Shadow: Endtroducing…. Slantmagazine.com. [24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3). 
  3. ^ Trip Hop – Music Genres. Wayango. [24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2). 
  4. ^ Trip hop - Definition and More from th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com. [201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9). 
  5. ^ Pemberton, Andy (June 1994). "Trip Hop". Mixmag.
  6. ^ SPIN Sep 1987. Books.google.com. [2011-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7. ^ 存档副本.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5). 
  8. ^ 英國廠牌名
  9. ^ Pemberton, Andy (June 1994). "Trip Hop". Mixmag.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