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代德比伯爵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Rt Hon The Earl of Derby
德比伯爵閣下
KG PC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君主維多利亞
前任羅素伯爵
繼任本傑明·迪斯雷利
任期
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1日
君主維多利亞
前任巴麥尊子爵
繼任巴麥尊子爵
任期
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君主維多利亞
前任羅素伯爵
繼任阿伯丁伯爵
個人資料
出生(1799-03-29)1799年3月29日
 英國英格蘭蘭開夏郡諾斯利堂
逝世1869年10月23日(1869歲—10—23)(70歲)
 英國英格蘭蘭開夏郡諾斯利堂
墓地Knowsley Cemetery
政黨保守黨
母校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
簽名

愛德華·傑弗里·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代德比伯爵KGPC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1799年3月29日 - 1869年10月23日),英國政治家,三度擔任首相,是到2013年為止最常任的保守黨領袖。在父親繼承祖父爵位前,他稱為「愛德華·斯坦利」。在父親繼承祖父爵位後,德比稱為「斯坦利勳爵」。他的政治生涯非同尋常,是英國首相中,少數能三度拜相的人。 [1]雖然他曾多次出任首相,但他執政的時間合起來只有3年零280日,因為他擔任首相的時間最長都不超過兩年。

早年[編輯]

德比的父親是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第十三代德比伯爵(Edward Smith-Stanley, 13th Earl of Derby),母親是卡羅林·瑪格麗特·霍恩比(Charlotte Margaret Hornby),外祖父是傑弗里·霍恩比神父(Rev. Geoffrey Hornby)。他的家族歷史悠久,非常富裕,擁有大片土地,主要住在蘭開夏郡諾斯利堂(Knowsley Hall)。德比受教於伊頓公學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

下議院生涯[編輯]

1820年,德比以輝格黨人身份入選下議院。1831年,輝格黨重新上台執政,首相格雷勳爵在次年任命他為愛爾蘭布政司(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同年10月,德比寫了一封信給倫斯特公爵英語Augustus FitzGerald, 3rd Duke of Leinster,建議愛爾蘭建立國家教育制度。這封信今日仍有價值,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法律依據。1833年他獲得了升遷,出任更為重要的陸軍及殖民地大臣[2]次年作為黨內保守派的德比與其他閣員在愛爾蘭教會改革的問題上產生了意見分歧,並因此辭職退出政府。

此後,他在黨內組成了一個團體,叫Derby Dilly,試圖在激進的輝格黨與保守的托利黨之間開闢一條中間路線。「Derby Dilly」這個詞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丹尼爾·歐康諾提出的。這個群體的成員,除了德比,還有與德比一同辭職的前第一海軍大臣詹姆斯·格拉漢姆爵士(Sir James Graham)、前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戈德里奇子爵與前郵政總長(Postmaster General)里奇蒙公爵三人。四人擁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德比與格拉漢姆都是老輝格黨人,而戈德里奇子爵則是前坎寧派成員,最後,里士滿是極端保守的托利黨人。這個群體的成員並未在1835年的皮爾政府中任職。

同年,托利黨黨魁羅伯特·皮爾爵士發表了塔姆沃思宣言(Tamworth Manifesto),奠定現代保守黨的基石,同時「奪去」了Derby Dilly的獨特性。幾年後,Derby Billy的成員都加入了保守黨。1841年,保守黨再度執政,幾名群體的成員在政府中擔任了重要職務。

在加入保守黨後的1841年,德比再度擔任殖民地大臣。三年後,他被召入上議院,提前繼承了父親較為次要的爵位斯坦利男爵。1845年,德比與首相皮爾在穀物法的問題上產生意見分歧,大部分保守黨成員(包括初入政壇的本傑明·迪斯雷利)都支持德比。從此,他成為黨內保護主義陣型的領袖。1851年,他繼承了父親的伯爵爵位,是為德比伯爵

上議院生涯[編輯]

1852年2月,約翰·羅素勳爵政府倒台,德比隨即組成弱勢政府,上台執政。迪斯雷利獲任為財政大臣。黨內多數資深成員都追隨皮爾,拒絕加入新政府,德比唯有任用資歷較淺的成員,以至於在新政府中,只有三人擔任過樞密院顧問官。垂暮的威靈頓公爵在聆聽他人宣讀官員名單時,不斷地說:「誰?誰?」。這屆政府因此而得名為「誰?誰?政府」。

學界有理論以為,這屆政府的實際主導者是迪斯雷利。然而亦有觀點認為,德比在政府里仍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在外交部。他與兩任外交大臣(首先是詹姆斯·哈里斯,第三代馬姆斯伯里伯爵,後來是他的兒子斯坦利勳爵)的觀點一致:通過國家的金融實力,實行一系列外交活動,建立勢力,以一切代價避免戰爭,與其他列強合作,通過歐洲協調解決外交問題。這與迪斯雷利的外交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光榮孤立」的前身,與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保守黨的外交政策有相近之處。

1852年6月英國大選,保守黨僅贏得了330席,占下議院席位總數的42.9%。輝格黨的席位雖然更少,只有292席,但保守黨黨內有多個團體會在特定問題上投向輝格黨。有38人是皮爾派[3]在1846年6月加入輝格黨,企圖廢除穀物法;有113人是自由貿易者[3]希望廢除一切關稅;有63人是愛爾蘭旅(Irish Brigade),目標是爭取愛爾蘭獨立,保障愛爾蘭農民權益。[3]大選過後,上述團體都無意與輝格黨一起組成政府。德比因此獲邀組成弱勢政府。迪斯雷利在新政府里擔任財政大臣。

與其他弱勢政府一樣,德比管治英國舉步維艱。他的首要任務是防止黨內團體叛逃,避免反對黨發起不信任動議。1852年9月14日,威靈頓公爵逝世,有人批評,政府在威靈頓公爵身後撈取的利益,比政府在他生前撈取的利益還要多。[4]

雖然德比已經盡力阻止政府失去支持,但是,在1852年12月,迪斯雷利發表預算時,反對黨還是發起了不信任動議。政府隨之倒台,阿伯丁勳爵隨即組成皮爾派-輝格黨聯合政府上台執政。

1858年,德比又一次組成弱勢政府,接替巴麥尊勳爵,迪斯雷利亦再次擔任財政大臣與下議院領袖。這屆政府的最大成就是取消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把印度納入英國的直接統治下。這屆政府的壽命不長,僅維持了一年就再次倒台。

1866年,第二次巴麥尊政府倒台後,德比最後一次上台執政。主導政府運作的還是迪斯雷利。這屆政府的主要成就是通過了1867年改革法令,擴大了選民基礎。1868年初,德比退出政壇,迪斯雷利接過首相一職。

影響[編輯]

德比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演講家,但他常被人批評沒有多少領導力。無論是在擔任大臣時,還是在擔任首相時,他都沒有多大成就,被人評為現代保守黨之父。德比擔任保守黨黨魁達22年之久,時至今日,仍是最長任的保守黨黨魁。

福克蘭群島首府斯坦利即以他為名。不列顛哥倫比亞蘭利堡在1858年更名德比堡。香港島南部赤柱的英文名稱也以他命名。

家庭[編輯]

倫敦國會廣場德比勳爵雕像。

德比的長子是愛德華·斯坦利,第十五代德比伯爵。他的次子是弗雷德里克·斯坦利,第十六代德比伯爵,曾擔任加拿大總督。

紀念[編輯]

歷屆德比政府[編輯]

註腳[編輯]

  1. ^ 只有他、威廉·格萊斯頓羅伯特·加斯科因-塞西爾,第三代索爾茲伯里侯爵斯坦利·鮑德溫四人能做到這一點。
  2. ^ Hawkins Vol I p125–134
  3. ^ 3.0 3.1 3.2 Karl Marx, "Result of the Elections", Collected Works of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Volume 11,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New York, 1979, p. 352.
  4. ^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Commercial Excitement", Collected Works of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Volume 11,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New York, 1979, p. 366.

外部連結[編輯]

前任:
羅素伯爵
聯合王國首相
1866-1868
繼任:
本傑明·迪斯雷利
前任:
愛德華·斯坦利
德比伯爵 繼任:
愛德華·斯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