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音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絕對音高,又稱絕對音感絕對音準,指的是一種在沒有接受任何正統的音樂教育之下,人類天生對音準的正確預判。

定義[編輯]

具有對聲音的實際音高的感受能力,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1. 能夠區別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音。
  2. 能夠準確模仿出所聽到的聲音。
  3. 能知道所聽到的聲音的實際音高,並說出音名
  4. 能直接唱出樂譜的實際音高。

前兩者說明有良好的聽覺,能準確模唱所聽到的聲音。後兩者則必須有一個大腦轉換的過程,那就是把聲音正確轉換成概念,或把符號正確轉換成聲音的過程,也可經過系統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聲音和概念的相互轉換。

相對音高[編輯]

為利用已知的一個音可以推斷出另一個音的感覺,或者說熟悉調式中各音的音程,能夠準確唱出所聽到的音樂的唱名,但對聲音的物理音高缺乏概念的轉換,且不能準確反映出聲音的實際音高。有以下層次:

  1. 能夠區別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音。
  2. 能夠模仿出所聽到的聲音。
  3. 能夠用唱名準確唱出所聽到的音樂。

訓練[編輯]

對於學習鋼琴的孩子來講,相對音高感覺的建立是不怎麼困難的,只要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唱唱譜就會獲得。絕對音高的感覺則需要進行一番強化訓練才能獲得。國際兒童音樂能力的培養和調查表明,3歲至9歲是兒童進行絕對音高訓練的敏感期。這一時期進行一定量的科學系統的訓練一般孩子是完全能夠建立絕對音高的感覺的。12歲以後這種能力的培養成功的機會就會很小了。另外:如果孩子偏於使用另一種樂器(例:吉他)學習音樂,可能因習慣該樂器的音色,或知道彈奏方法,反而在音色不同的喇叭上,未必能達成絕對音準。

成年人可透過聲音顏色(pitch color)、聲音濃度(pitch chroma)或旋律刺激(melody trigger)等訓練方式建立絕對音感。

研究亦發現,不少未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人均能辨別某旋律(如某流行曲)是否有離調的情況。這個「準-絕對音準」的現象證明並非某少數具音樂天分的人才有不依靠基準音辨別音高的能力,而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基本可以做到。而在研究中亦發現,絕對音準擁有者沒有身體機能上的不同,而是在判斷時採用了另一種思維系統,故後天不能培育的說法是過時的。

而在很多亞洲的語言,都需要用特定的音高去表達某字詞的意義,如廣東話的九聲,他們在學習絕對音準時會有更快的成果。

藥物[編輯]

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於《系統神經科學新領域》期刊發表,利用治療癲癇與急性抗躁用藥「帝拔癲」(丙戊酸鈉)可以讓神經細胞放電異常的情況抑止,但一般人服用後反而可以讓腦部一部分神經迴路的發育,回到「可塑性」較高,也就是偏向幼年、學習能力較強的時期,此時再施以辨別音高訓練,能讓一般人也獲得絕對音高感,甚至在記憶力和背誦等能力上都能強化訓練效果。[1]

參考[編輯]

  1. ^ 《系統神經科學新領域》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