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漢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武漢大學是直屬中國教育部領導的,按照中國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發展重點文理科綜合大學。這一時期自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國立武漢大學,到2000年8月2日與其他高校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歷史沿革[編輯]

中共接管[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國立武漢大學的文告

1949年5月31日,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召開武漢地區公立大中學校校長、教導主任、總務負責人會議,根據「原封不動,各按系統,自上而下」的接管方針以及「積極恢復,逐步整頓,初步改革」的指示,提出了湖北高等學校的接管原則。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接管武大。8月24日,文教接管部批准成立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作為全校最高領導機構。由於中共武大首任黨組書記徐懋庸的極左領導,打壓了不少學者教授,以致武大內部鬧宗派的現象至今仍未根除。

朝鮮戰爭時期,武大率先發出「抗議通電」,捐款捐物支援志願軍,1400多人報名參軍參干,302人獲准走上保家衛國的最前線。

院系調整[編輯]

195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為適應當時國家經濟建設急需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而開始了院系調整,這使武大的一些頗有特色的專業或專門學院被劃撥出來,或者與其他院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或者調整出省與外省部分學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元氣大傷的武大從而失去了某些學科優勢,辦學規模大為縮小,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也受到了很大影響。為武漢乃至整個中南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院系調整之後的武大,取消了學院建置,設立9個系和1個專修科。教職員971人,在校學生2106人。老武漢大學也從老牌綜合大學變成了相對單一的文理學院。

李達時代[編輯]

從1952年11月到1966年8月,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李達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成為武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也為武大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段時間裡,儘管「反右」、「拔白旗」等極左思潮和各種運動給武大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武大仍然注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才的培養,在全國獲得了很高的聲譽。這一時期,武大共有6位一級教授(包括2名中科院學部委員),即劉永濟(中文)、劉賾(中文)、李劍農(歷史)、李達(哲學)、李國平(數學)和高尚蔭(生物)。李達校長全面執行中共的教育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辦學,敢於抵制各種錯誤傾向,按照教育規律和科學發展規律辦學,特別注重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將「師資提高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列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從而使武大贏得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機遇,辦學規模有所擴大。1955年成立了組織領導全校科研工作的總機構科研處。專業設置由1953年的9個發展到1966年的14個,先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微生物學病毒學原子核物理學專業,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1960年10月,武漢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文化大革命初期,李達被迫害致死,可謂武大無可挽回的損失。

文革浩劫[編輯]

1966年3月12日,中共湖北省委批轉省高教廳黨組《關於我省高等教育「三五」期間老校調整下伸與新建半工(農)半讀學校的請示報告》,根據報告精神,武大壓縮辦學規模,開辦下伸點。中文、經濟、植物等專業在襄陽隆中建立半工半讀基地。這對於將科學文化和種子播撒到全省各地,促進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作用的;對於湖北的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也有積極的影響。但並不是實行半工(農)半讀就等於走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就等於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年武大便停止招生,到1970年7月,在校大學生先後畢業離校。1970年,又在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分校的開辦,為將科學文化延伸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對湖北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有益作用。直到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才停辦。

1966年6月15日,中共武昌區委召開萬人大會「聲討」武漢大學「三家村」——李達朱劭天何定華。當時武大造反派分為兩派,一派叫「農奴戟」戰鬥兵團;一派叫「虎山行」戰鬥兵團。兩派因觀點不太一致長期相互攻擊,被戲稱為「龍虎鬥」,在1967年的七·二○事件中發生了嚴重武鬥。1968年11月18日,湖北省組織了近700人的「工、軍宣隊」進駐武大成立指揮部,掌管了武大的行政大權,領導開展武大的革命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等運動,又在武大建立革命委員會,領導學校的「斗、批、改」。這對穩定局勢,制止派性鬥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卻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不良作用。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攪亂,領導班子癱瘓,學校工作混亂不堪,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迫害致死,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被荒蕪,人才大量流失,停止教學達4年之久。鄧小平的復出使武大一度露出了一線生機,但是很快為「反覆辟」、「反回潮」惡流所吞噬。

1970年,武漢大學開始在湖北省內試點,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中招收學員。7月底,從湖北恩施地區選拔招收70名學員先期入學,又從其他地區選拔學員900多人於8月底到校。其中襄陽分校的文科學員160人,其餘均在武昌本部。1973年,時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的劉西堯校友,頂着「四人幫」的巨大壓力,批准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少數高校試行恢復招收研究生,武大招收了35名,這是文革十年中惟一有研究生的歷史。

對於「四人幫」出台的「兩個估計」,武大許多教師紛紛表示「不理解」、「想不通」,並在實際工作中以各種方式予以抵制。如鑑於工農兵學員專業教學時間不到50%之狀,大幅度地調整到不少於70%;將文科原定2年半的學制改為3年。當年又撤銷了全校原大隊、連隊建制,成立中文、歷史、哲學、經濟、外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圖書館等10個系,先後任命了各系、各教研室正副主任,使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基本步入正軌。武大還重視科學研究,恢復了研究室,組織專門科研隊伍攻關,私下研究自己有興趣的科研問題。使得科學研究沒有中途停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也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他們的頂風抗爭,使學校在文革中反而奇蹟般地有了一定的發展,為以後的騰飛儲備了人才。

劉道玉時代[編輯]

1977年8月,在高教司司長劉道玉校友的促成下,武大化學系教授查全性於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大膽向鄧小平倡言恢復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得到充分肯定,高考制度很快恢復。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及《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1978年3月,武漢大學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恢復。中共對「七·二○事件」中遭受迫害的群眾,以及當時同情、支持這些群眾組織的幹部、群眾及家屬,一律平反,恢復名譽。1981年11月,武漢大學「三家村」冤案平反昭雪。

1981年,劉道玉出任武漢大學校長,成為「我國解放後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位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新華社電訊語)。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期間,是武漢大學近半個世紀以來知名度最高、綜合實力提高最快的時期。他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校長權力去推動這種解放,從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時間,中外記者雲集於武大行政大樓外邊,等待着武大最新的改革舉措的出台和發布。1985年,劉道玉獲法國總統密特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

改革開放以來,蘇聯模式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對象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矯正和改善。武大進行了包括辦學模式在內的改革。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實行了學分制(1978年)、導師制(1982年)、學術假制(1982年)、教學工作顧問制主輔修制(1983年)、雙學位制(1983年)、貸學金制插班生制(1984年)、提前畢業(1984年)、免試推薦碩士生(1984年)和博士生(1987年)以及研究生中期分流(1987年)等制度,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被譽為「中國高教改革的試驗區」和「全國高校領域裡的深圳」。1984年,武漢大學恢復學院建置,成為國家首批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85年起建立少年班

百年校慶[編輯]

1993年,武漢大學在爭議聲中舉行了隆重的百年校慶,也由此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年學府,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轟動。在百年校慶盛典上,武大在全國各大高校中首次提出,要「為在21世紀把武漢大學辦成世界第一流大學而奮鬥」。1995年,學校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1995年11月,國際科學界權威期刊《科學》周刊把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傑出的13所大學之一。

1996年,武大民主選舉校長,由侯傑昌當選。通過他的領導和管理,協調領導層中存在的矛盾。他認為上級行政部門將自主權分類下放,這樣更有利於高校主動性的發揮,也更有利於辦出高校的特色。他還鼓勵學生不要迷信權威,臉上常有的平和笑容,成為學生心中的美好印象。1998年4月,一場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在武大展開,這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大大促進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學校先後實施了跨學科人才培養、名師上講台、雙語教學、創新學分等改革措施,並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十個國家的大學簽署了交換培養本科生等多項協議,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之後,侯傑昌又參與到了武大與其他高校組建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的各項事務中。這一時期,武大得以能平穩前進。到1999年完成院系重組,學校已有9個學院41個系,本科專業由文革前的14個發展到64個。學校形成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四校合併[編輯]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都是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湖北醫科大學是湖北省屬重點院校。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在水利電力領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在測繪遙感領域、湖北醫科大學在口腔醫學領域都處於中國大陸高校前列。這次合併,是中國1990年代啟動「211工程」後,唯一由三所列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參與合併的情況。[1]2000年開始,武漢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院系設置[編輯]

  • 1949年8月,國立湖北師範學院被撤銷,理、化、數學3系學生轉入武漢大學理學院。此外,還先後有私立漢口法學院(由國民政府湖北高等法院一首席檢查官創辦,亦作漢口法政學院)、私立漢口商業專科學校(由武漢精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徐忠勤創辦的私立精業會計專科學校更名)併入。
  •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工程系。武漢大學醫學院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華中大學(由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與私立華中大學合併)經濟學系併入武漢大學。
  •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與湖北農學院及其他院校部分系科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園藝系與農化系的相關專業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現江南大學)。武漢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英文專業(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礦冶系與中山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 1953年,武漢大學機械系和電機系與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土木系與湖南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經濟系與中華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中華大學等校的文、法、理等科的相關系科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大學。
  • 1954年12月,部分院校的水利系科併入水利學院後,學院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 1956年,學校選調教師參與創建了鄭州大學(初設數理化三系)。山東大學俄羅斯語言專業的師生調入武大。
  • 1956年,學校恢復哲學系。1958年,恢復外文系。增設圖書館學系、政治學系、原子能系等。
  • 1958年10月,武漢大學法律系與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校合併成立湖北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 1984年,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校訓校歌[編輯]

經1993年第一次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審議,校訓定為: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求是」出自《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1998年,經廣泛徵集意見,誕生了代校歌:
東湖之濱,珞珈山上,
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
百年滄桑,弘毅自強,
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
啊,美麗的珞珈山,
多少雄鷹競翱翔。

揚帆長江,奔向海洋,
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德業並進,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礪,明日作棟梁。

歷任校長[編輯]

  •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鄔保良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 校長 李達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 校長 莊果 1980年6月-1981年6月
  • 校長 劉道玉 1981年7月-1988年4月
  • 校長 齊民友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 校長 陶德麟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 校長 侯傑昌 1996年10月-2000年8月

學術成果[編輯]

蘇聯經驗[編輯]

1953年3月10日,中南教育部召開中南區學校教育講習會,特邀蘇聯專家普希金來漢講學。1954年4月19日,蘇聯水能利用專家郭瓦捷夫斯基來武漢大學講學,並指導武漢大學水能利用教研組的教學研究工作。教師對學習蘇聯教材的積極性很高,全校所開出的177門課程中,完全採用蘇聯教材的有37門;根據蘇聯教學大綱編寫的講義有11門;部分採用蘇聯教材的有36門。這三者合計共占全部課程的47.4%。1954年,理科58門課程中採用蘇聯教材或根據蘇聯教學大綱編寫的講義有49門,占84.5%。但是,由於全國普遍存在的學習蘇聯「一邊倒」問題,導致思想僵化,「唯蘇為是」,甚至把蘇聯錯誤的東西亦奉為至寶,也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拆散綜合性大學,建立單科性學院,對高等學校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向科學進軍[編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知識分子的報告》,武漢大學按其要求制訂出學校發展的遠景規劃,於2月27日召開學術會議,討論修訂學校12年發展規劃。3月5日,校務行政會議舉行擴大會議,決定各系(科)制訂12年的全面規劃。武漢大學採取的措施,對於湖北省高等學校「向科學進軍」,起到了龍頭作用。6月6日,湖北省以武漢大學為依託,舉辦了科學討論會和科學著作展覽會。這一時期,武漢大學科研課題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結合實際問題研究的;二是科學理論與科學史研究的;三是結合教學問題的研究;四是專門問題的研究。但緊接而來的反右鬥爭嚴重擴大化,使這一場聲勢浩大深得人心的「向科學進軍」運動中途夭折。

國防科研[編輯]

武大理科各系承擔着國防科研課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電離層返回斜向探測站。1976年11月,武大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自動斜向返回探測儀。為中國「三星兩彈」、國防通訊、中長期天氣預報等做出了卓越貢獻,19項科研成果受到全國科技大會的表彰。自1965年起,武大共有83人次參與了中國10次核爆炸效應試驗的觀測及理論研究,先後派出侯傑昌管榮生等專家前往羅布泊等地,對核爆炸引起的電磁效應進行探測、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世界級創新成果,為中國國防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

重大事件[編輯]

  • 1954年2月28日,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羅榮桓回母校視察。
  • 1955年4月15日和1962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確吉堅贊兩次訪問武漢大學。
  • 1958年9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親臨武漢大學視察,在九·一二廣場上接見師生員工。
  • 1963年11月2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專門題詞祝賀武大校慶:珞珈之山,東湖之水,山高水長,流風甚美。
  • 1963年11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訪問武漢大學,並在其抗戰時的舊居前留影。
  • 1964年11月4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及王后訪問武漢大學。
  • 1980年11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視察武漢大學。
  • 1983年11月15日,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伍修權回母校祝賀校慶。
  • 1988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喬石視察武漢大學。
  • 199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來武漢大學檢查工作。
  • 199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題詞祝賀武漢大學建校100周年。江澤民題詞:發揚優良傳統,培養優秀人才。李鵬題詞:大膽改革,開拓前進。

著名校友[編輯]

教師[編輯]

學生[編輯]

  • 陳萬鼐,漢口法學院法學系畢業,台灣學者,編纂有《全明雜劇》。
  • 王梓坤,1952年畢業於數學系,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 范雲六,1952年畢業於農化系,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江元生,1953年畢業於化學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京文,1951年考入經濟系,1953年被選送到前蘇聯普列哈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和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留學,社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人文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學院院士。
  • 王佛松,1955年畢業於化學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張明高,1962年畢業於數學系,電波傳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顏澤賢,1969年畢業於物理學系,原華南師範大學校長。
  • 田源,1978年畢業於經濟系,1992年獲武大經濟學博士學位,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 萬鄂湘,1981年畢業於外文系英語專業,1988年獲武大法學博士學位,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
  • 辜勝阻,1982年畢業於經濟系,1991年獲武大經濟學博士學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方方,1982年畢業於中文系,作家,作品《風景》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桃花燦爛》獲《中篇小說選刊》第五屆百花獎。
  • 陳善廣,1982年畢業於數學系,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 陳東升,1983年畢業於經濟系,1998年獲武大經濟學博士學位,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池莉,1986年畢業於中文系,作家,中篇小說《你是一條河》、短篇小說《冷也好熱也好活着就好》獲《小說月報》第五屆百花獎,《你以為你是誰》獲《小說月報》第七屆百花獎。
  • 竇文濤,1989年畢業於新聞系,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
  • 雷軍,1991年畢業於計算機系,金山公司總裁。
  • 熊選國,1991年獲武大法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