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瑤語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苗瑤語系
使用族群苗族瑤族畲族
地理分佈中國中南西南東南亞
譜系學分類漢藏語系苗瑤語系(有爭議)
分支
畲語(有爭議)
語言代碼
ISO 639-5hmx
ISO 639-6mypy
Glottologhmon1336[1]

紅色為苗語支(含畲語),綠色為瑤語支

苗瑤語系,又稱蒙勉語系(英語:Hmong–Mien languages),揚子江語系Yangtzean languages),是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來源的語系。學術界對於苗瑤語的語言系屬分類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學者多認為苗瑤語是獨立語系,即苗瑤語系,部分中國學者則認為苗瑤語是屬於漢藏語系語族,即苗瑤語族[2]對於其內部特點、所包括的語言等,一般並無爭議,所以在不討論其系屬分類時,可簡稱苗瑤語

苗瑤語的使用者分布於中國的中南西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北部鄰近中國的地區,主要為苗族瑤族畲族。這三個民族大約有1300萬人口,其中使用苗瑤語的約占四分之三。

苗瑤語具體包括各地苗族使用的苗語巴那語,各地瑤族使用的勉語布努語巴哼語優諾語炯奈語,以及極少數畲族使用的畲語,等等。一般可以分為苗語支(族)和瑤語支(族),也有學者增加一個獨立的畲語支。

西方學者多稱瑤語支為「勉語族」(英語:Mienic languages),同時稱苗瑤語為「苗勉語」(英語:Hmong–Mien languages)。

使用和分布情況[編輯]

苗瑤語的使用者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四川海南省區,以及中南半島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鄰近中國的地區,主要為苗族瑤族畲族。這三個民族除了使用苗瑤語外,也有部分人群使用其他語言/方言,如畲話[a]貓家話酸湯話漢語方言草苗話侗語方言,以及拉珈語。中國境內的苗、瑤、畲大約有1300萬人口[3],其中使用苗瑤語的約占四分之三。[4]

歸屬爭議[編輯]

苗瑤語的歸屬是語言學界爭議較大的問題之一。1937年,李方桂首先將苗瑤語歸入漢藏語系下的漢台語;1973年,他又將苗瑤語歸為漢藏語系下跟漢語族藏緬語族侗台語族並列的語族[5]中國華人學者一般都主張這一看法。美國學者白保羅於1972年出版《漢藏語概論》,認為苗瑤語和侗台語都不屬於漢藏語系,將二者歸入澳泰語系[6]。雖然澳泰語系這一猜想的爭議還很大,但西方學者大都認為,苗瑤語並不屬於漢藏語系。[4][7]

雙方之間的爭議主要在於,苗瑤語與漢語之間存在不少語音語義都有對應關係的字詞,主張苗瑤語屬於漢藏語系的學者認為這些詞是同源關係,主張苗瑤語獨立的學者則認為是借詞[8]:150、151陳保亞的《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提出了區別同源詞和借詞的方法,並運用該方法對漢語侗台語的對應關係詞進行分析,認為漢語和侗台語之間是語言聯盟,而非同源;而漢語和苗瑤語之間則是同源關係,只是分化年代非常遙遠。[9]:292、293目前西方語言學家的共識是,它們自成一語系,至少不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系和漢語間詞彙與類型學的相似是出於語言接觸引發的趨同。[10]

由於苗瑤語系和南亞語系的數詞明顯同源,多家學者的最新研究都認定兩者應該歸爲一個語系,沙加爾視之爲東亞超級語系的南支,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斯塔羅斯金視之爲南方大語系的一支,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稱之爲揚子語系。美國學者白保羅試圖將苗瑤語系納入南方大語系,但沒有獲得廣泛認可。[11]小坂龍一(2002)認為苗瑤語系和壯侗語系構成苗-傣語系。[12]

苗瑤語和南亞語數詞比較
原始苗瑤語 *ʔi A *ʔwə A *pe A *plei A *prɛ A *krɔk D *dzruŋ C *jɛt D *gju A *gjəp D
湘西苗語 ah i pu prei pra ţoh žoŋŋ jiq žɔ guq
赫耶語 mōyq bayq piq pun padam tadràw tapèh nahim hačìn hajàt
藏緬語族 *g-t(y)ik *g/s-ni-s *g-sum *b-ləy *b-ŋa *d-k-ruk *s-ni-s *b-g-ryat *d/s-kəw *t-gip

語言與分類[編輯]

最初,語言學家在苗瑤語中只列出了苗語和瑤語(勉語)兩種語言[13],之後逐漸識別出了更多語言,包括畲語巴哼語布努語炯奈語優諾語巴那語[14]。在一些獨立語言方言的劃分上,也存在一些爭議,如海南苗族說的話,有學者認為是「勉語金門方言[15],有學者則認為是「門語」[16];自稱「唔奈」的瑤族說的話,有學者認為是「巴哼語唔奈方言」[17][18]:84,有學者則認為是「唔奈語」[19][20]

對於苗瑤語的內部分類,不同學者在細節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體上一般都分為苗語支(族)和瑤語支(族),其中瑤語支只包括勉語,其他語言都屬於苗語支[14]。爭議較多的是畲語的系屬問題,一般將畲語歸入苗語支[21][18]:246,但也有學者將其劃歸瑤語支[22],或列出獨立的畲語支[23]:3[4]。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語音上的不同演化。苗語保留原始苗瑤語聲母較完整,但韻母細節大量丟失,特別是所有介音和韻尾輔音都消失了。瑤語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韻尾,聲母數量減少。

毛宗武(1997)提出的分類如下[18]:246

苗語支

苗語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

布努語(布努方言、瑙格勞方言、努茂方言)

巴哼‑優諾語叢

巴哼語(巴哼方言、唔奈方言)

優諾語

炯奈‑畲語叢

炯奈語

畲語

瑤語支

勉語勉方言金門方言標敏方言藻敏方言

鄧曉華、王士元(2003)通過統計基本詞彙中同源詞的數量,對苗瑤語的12種語言/方言之間的親疏關係給出了如下分類(數字表示節點之間的距離)[24]

苗語大簇 1.64
1.02
0.66
0.72
8.74

苗語湘西方言

2.76
7.03

巴哼語 

11.97

優諾語

10.0

炯奈語

1.10
6.64

苗語黔東方言

0.86
1.98
4.04

苗語川黔滇方言

3.96

苗語滇東北方言

6.02

布努語

9.75

畲語

瑤語大簇 7.86
0.08
7.85

勉語勉方言

10.15

勉語藻敏方言

10.9

勉語標敏方言

起源地[編輯]

苗瑤語系最可能的起源地位於中國南方長江-瀾滄江之間,但說這些語言的人也可能是從華中地區漢族擴張遷來的,或者是被漢族從另一個故地遷來的。[25]苗瑤語人群大約在明末清初(17世紀)從中國南方遷到東南亞。古DNA證據表明,苗瑤語人群的祖先是長江邊上某個地方,在基因上與壯侗語、南亞語人群都不同。[26]最近的Y-DNA系統發育證據說明,苗瑤語人群是與現在南亞語人群祖先有遠親關係人群的後代。[27]

沙加爾、布倫奇和Sanchez-Mazas用傳統方法估計原始苗瑤語的年代約為500 BC,自動相似性判斷程序(ASJP)給出的結果則為2230 BC。[28]

特點[編輯]

苗瑤語與語類似的特點包括[29]:515、516

  • 音節可以分為聲母韻母聲調。聲調有區別語義的作用。聲、韻、調相配有一定的限制[b]
  • 韻尾限於鼻音mnŋ塞音ptkʔ。塞音韻尾不除阻
  • 擬聲詞嘆詞外,罕見以元音起頭的音節。
  • 多以語序虛詞表示語法意義,屬於分析語
  • 量詞豐富。除表示計量單位的量詞外,還有表示事物類別和動作單位的量詞。
  • 單純詞多為單音節。語素多為單音節。

苗瑤語與語有差異的特點包括[4][29]:516

  • 多有帶鼻冠音的聲母,且往往跟不帶鼻冠音的聲母成對出現[c]
  • 多有清濁兩類鼻音聲母[d]
  • 多有小舌塞音聲母[e]
  • 一些語言中有成對出現的軟輔音和硬輔音聲母。
  • 部分聲調(古陽調類)音節的發聲態氣嗓
  • 有發達的聲調系統。古苗瑤語有四個聲調(A、B、C、D,亦稱平上去入),根據聲母的清濁再分成陰調(1、3、5、7調)和陽調(2、4、6、8調),如今各地語言的聲調都由此發展而來,規律清晰。
  • 畲語外,只有前綴,沒有後綴。各語言的前綴都是同源的。
  • 豐富詞彙的主要手段是借詞,較少用固有成分構造新詞。漢語借詞最多,且分不同的層次。老借詞借自中古漢語,新借詞借自當地漢語方言。
  • 詞形變化的手段以重疊為主。動詞還可以附加前綴來表示動作的相互性[f]
  • 主語位於謂語之前。動詞謂語和形容詞謂語後都可以帶體詞,統稱補語(不稱賓語)。定語狀語有的在中心語之前,有的在中心語之後[g]。苗語支的後定語較多,後狀語置於補語之後;瑤語支的前定語較多,後狀語置於補語之前。

混合語言[編輯]

苗族瑤族有的說各種未被分類的漢語方言。這些方言有苗瑤語底層或為混合語,包括但不限於畲話喇叭苗話伶話貓家話八峒瑤語平地瑤話粵北土話平話等。貴州三鍬話和白石苗語是苗語和侗水語支語言的混合語。

注釋[編輯]

  1. ^ 畲話屬漢語客家方言畲語屬苗瑤語。畲族人口中使用畲語的不足0.5%。
  2. ^ 清聲母配陰調,濁聲母配陽調,塞音韻尾入聲調。
  3. ^ 如石門坎苗語的唇音聲母有pᵐpᵐpʰbᵐbᵐbʱ[29]:525
  4. ^ 「苗語」的英文為Hmong。拼寫中的hm即清鼻音
  5. ^ 如臘乙坪苗語的小舌聲母有qᶰqᶰqʰᶰqʷqʰʷᶰqʰʷ[29]:526
  6. ^ 相當於漢語中「相見」的「相」、「廝打」的「廝」。
  7. ^ 同一個定語、狀語,其相對於中心語的位置總是固定的,並不能隨意變化。

參考文獻[編輯]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苗瑶语系.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馬坤.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 中國語文. 2017 年第 4 期( 總第 379 期): 497. 據沙加爾介紹( 2015,私人交流) : 對於苗瑤語,西方學者一般將其視為獨立的語系 
  3.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國家統計局. [201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4. ^ 4.0 4.1 4.2 4.3 陳其光. 苗瑶语族.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5. ^ 李方桂,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李方桂全集:汉藏语论文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31–242, 19732012, ISBN 978-7-302-29047-6 
  6. ^ Benedict, Paul K.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0521081757. 
  7. ^ 江荻,孫宏開. 汉藏语系.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8. ^ 戴慶廈 主編.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山西: 書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550-214-5. 
  9. ^ 陳保亞.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6. ISBN 7-80126-021-X. 
  10. ^ Handel, Zev. What is Sino-Tibetan? Snapshot of a Field and a Language Family in Flux: Sino-Tibetan: a Snapsho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008, 2 (3): 422–441. doi:10.1111/j.1749-818X.2008.00061.x (英語). 
  11. ^ "On the Thai evidence for Austro-Tai" (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Selected Papers on Comparative Tai Studies, ed. R.J. Bickner et al., pp. 117–164.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2. ^ Kosaka, Ryuichi. 2002. "On the affiliation of Miao-Yao and Kadai: Can we posit the Miao-Dai famil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n-Khmer Studies 32:71-100.
  13. ^ 羅常培,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8–217, 19511980, CSBN 7150·2328 
  14. ^ 14.0 14.1 苗瑶语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15. ^ 毛宗武. 勉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16. ^ 新谷忠彥,楊昭. 海南島門語-分類詞匯集. 東京: 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 1990. 
  17. ^ 陳其光. 巴哼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18. ^ 18.0 18.1 18.2 毛宗武,李雲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19. ^ Strecker, David. Some Comments on Benedict's "Miao–Yao Enigma: The Na-e language"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87, (10): 22–42 [2017-09-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1-16). 
  20. ^ 李雲兵. 20世纪以来的苗瑶语调查. 民族翻譯. 2011, (1): 72–80.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1.01.014. 
  21. ^ 毛宗武,蒙朝吉. 博罗畲语概述. 民族語文. 1982, (1): 64–80. 
  22. ^ 陳其光. 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 語言研究. 1984, (1): 200–214. 
  23. ^ 王輔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383-1. 
  24. ^ 鄧曉華,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國語文. 2003, (3): 253–263. 
  25. ^ Blench, Roger. 2004. Stratification in the peopling of China: how far does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match genetics and archaeo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per for the Symposium "Human migrations in continental East Asia and Taiwan: genetic, lingu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Geneva June 10–13, 2004. Université de Genève.
  26. ^ 李, 輝; Huang, Ying; Mustavich, Laura F.; Zhang, Fan; Tan, Jing-Ze; Wang, Ling-E; Qian, Ji; Gao, Meng-He; 金, 力. 长江沿岸史前人群的Y染色体. Human Genetics. 2007, 122 (3–4): 383–8. PMID 17657509. S2CID 2533393. doi:10.1007/s00439-007-0407-2. 
  27. ^ Cai, X; Qin, Z; Wen, B; Xu, S; Wang, Y; Lu, Y; Wei, L; Wang, C; Li, S; Huang, X; Jin, L; Li, H; Genographic, Consortium. Human Migration through Bottlenecks from Southeast Asia into East Asia dur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s. PLOS ONE. 2011, 6 (8): e24282. Bibcode:2011PLoSO...624282C. PMC 3164178可免費查閱. PMID 21904623. doi:10.1371/journal.pone.0024282可免費查閱. 
  28. ^ Archived copy (PDF). [2013-12-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27). 
  29. ^ 29.0 29.1 29.2 29.3 馬學良 主編. 汉藏语概论 第2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ISBN 7-105-05735-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