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Новгородскаѧ земьлѧ
Novgorodskaya Zemlja
1136年—1478年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1385年的旗幟
1385年的旗幟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紋章 (1385年)
紋章
(1385年)
諾夫哥羅德紋章上標誌 (1426年):
諾夫哥羅德紋章上的走獸 (1426)
1400年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1400年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首都大諾夫哥羅德
常用語言斯拉夫語官方語言:
古教會斯拉夫語
非正式用語:
古諾夫哥羅德方言,
烏拉語系
宗教東正教
政府混合政體共和國
王公 
• 1136–1138 (first)
斯維亞托斯拉夫·奧利戈維奇
• 1462–1478 (last)
伊凡三世
歷史 
• 建立
1136年
• 終結
1478年
前身
繼承
基輔羅斯
普斯科夫大公國
莫斯科大公國
大彼爾姆公國
今屬於 俄羅斯
 芬蘭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後世又稱作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俄語: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蘇聯歷史界稱作「諾夫哥羅德大公國」,是12至15世紀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城邦國家,位於今俄羅斯西北部。

諾夫哥羅德,今名大諾夫哥羅德(是諾夫哥羅德州首府),原為基輔羅斯的一部分。11世紀中期,基輔羅斯大公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諾夫哥羅德等城市就出現了擺脫基輔統治的分離趨勢。此時,諾夫哥羅德並沒有像羅斯的其他城市一樣出現王公世襲統治,而是由上層貴族和商人集團控制的市民議會掌握最高權力。1136年,管轄諾夫哥羅德的弗謝沃洛德·姆斯季斯拉維奇公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羅維奇之子)對蘇茲達爾的戰爭失敗,被諾夫哥羅德議會廢黜,一般認為這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開始。理論上講,此後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仍是羅斯王公,但諾夫哥羅德市民議會通常有能力廢黜王公,因此諾夫哥羅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國

市民議會(俄語:вече),俄語音譯為「謂徹」,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宣戰與議和、批准法律。諾夫哥羅德行政長官、千人長均由市民議會選出。從1156年開始,諾夫哥羅德大主教也由市民議會選舉。諾夫哥羅德政府實際上為貴族集團的「豪紳會」。軍事長官則由市民議會聘請的封建王公擔任。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獨立後,不斷向北方和東方拓展勢力範圍。其鼎盛時期,北至白海,西至今俄羅斯與愛沙尼亞邊界一帶,南至伊爾門湖一帶,東至烏拉爾山脈。諾夫哥羅德的商業和手工業較為發達,是漢薩同盟最東部的貿易夥伴。通過「連水陸路」的地理優勢,諾夫哥羅德向西歐出口羅斯地區出產的毛皮、魚油、海象牙、獨角獸的角(由一角鯨的長牙冒充)、蜂蠟、大麻,然後進口金屬製品、酒和珠寶等商品。

諾夫哥羅德的糧食供應依賴於其南方的俄羅斯其他產糧地區,如莫斯科特維爾。莫斯科大公以此來加強對諾夫哥羅德的控制。1478年,諾夫哥羅德共和國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征服,併入莫斯科大公國

諾夫哥羅德公國執政者[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本書譯審委員會譯,1986,《蘇聯百科辭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翻譯組譯,1988,《蘇聯百科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