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點石斑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赤點石斑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鮨科 Serranidae
屬: 石斑魚屬 Epinephelus
種:
赤點石斑魚 E. akaara
二名法
Epinephelus akaara
異名
  • Serranus shihpan
    Richardson, 1846
  • Serranus variegatus
    Richardson, 1846
  • Epinephelus lobotoides
    Nichols, 1913
  • Epinephelus ionthas
    Jordan & Metz, 1913
  • Serranus akaara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赤點石斑魚,俗名為石斑、紅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2006年獲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十寶的其中一員。現時有赤點石斑魚養殖業。

分布[編輯]

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部和東海日本南部(九州本州)、韓國南部、台灣沿岸。越南的記錄有可能並不是赤點石斑魚,而是擬青石斑魚〔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而菲律賓印度小笠原群島有可疑記錄。

深度[編輯]

水深4至50公尺。

特徵[編輯]

本魚體呈紅褐色,頭、背較深,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及體側密佈與瞳孔等大之橙紅色斑點;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齒,兩側齒細尖,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鰭無顯著之斑點。背鰭硬棘11枚,軟條15至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體被細小櫛鱗,有孔側線鱗片數約50至53枚。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長可達50公分。

生態[編輯]

幼魚期棲息在較淺之礁區水域,長大後在較深水域。常可在岩礁外圍見其蹤跡。一般不呈大群體活動。幼魚具高度洄游性。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類等為食。

繁殖於夏季。

經濟利用[編輯]

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肉質鮮美,清蒸或煮薑絲清湯均宜。香港有活魚作海鮮銷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貴的。 由於魚身為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的紅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歡迎的食用魚

威脅[編輯]

高經濟價值導致的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數量大減,除了捕捉赤點石斑魚令其數量直接大減外,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的食物減少。 一些魚苗被捉去進行養殖,在人工環境將野生魚苗養大出售,也令能長大至有繁殖能力的成魚數量減少。 各地的沿岸發展和污染也令赤點石斑賴以為生的生境受破壞。

保護[編輯]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2003年列為「瀕危」。 在香港,並沒有法律上的保護,但政府亦建立人工魚礁來增加赤點石斑魚產卵和棲息的地方,而作為禁捕區的鶴咀海岸保護區也提供保護,近年因數量下降而評估為「極危」。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