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餐車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鐵路的25K型餐車內部
美鐵餐車內部
CA25T型餐車的外觀,可見一端的廚房
CRH380AL電車餐車外觀,此型餐車沒有車上廚房
JR東日本仙后座號餐車內部

進餐車廂或簡稱為餐車,是鐵路客車中專門針對旅客在旅行途中購買食物飲品進餐而設的一種車廂類別。按照規定,餐車都應配備有一個按餐廳風格裝潢的進餐區域及廚房。車廂內所有席位均用於進餐用途的餐車被稱為「全餐車」;而車廂內若還包括其它不可用於進餐的座席,則被稱為「半餐車」。

在餐車問世之前,旅客對食品及飲料的需求只可以藉助於列車的中間停站,但不時會造成列車比預定要長得多的駐留時間——例如在午餐或選擇購買外帶熱食的情況下,往往會因為供應不足(不及時)而使得列車運行時間超出如今的兩倍以上[1]

餐車的運用在起初曾遭到火車站店家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所提供的食品價格似乎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最終事實證明這些擔心是毫無根據的,與之平行的餐車甚至還帶旺了火車站商家對乘降前後及換乘旅客的食物供應量。但餐車的技術及衛生方面仍然遭人詬病,因為餐車會增加列車編組的重量而限制了載客能力,而通過列車拉動的廚房或烹煮氣味也可能會波及到其它車廂[2]

在一些國家的鐵路,除了少數觀光旅遊性質的列車及行駛時間長的臥鋪列車外,已陸續停止餐車的營運,改以服務人員推著載有鐵路便當(多為冷鏈快餐,但也有熱鏈和應急備用的常溫鏈盒飯)及食品飲料的手推車巡迴各車廂販賣。[3]

歷史[編輯]

美國[編輯]

最初搭載的餐車源於美國的一次列車旅行。巴爾的摩及俄亥俄鐵路於1863年在一節鐵路客車中設立了一個包含吧檯及廚房的餐廳,芝加哥及達爾頓鐵路則自1868年起使用了由普爾曼公司德語Pullman Palace Car Company生產的餐車。1870年,在俄羅斯莫斯科敖德薩間的線路中已經開設了餐車服務。自1874年起,英國開始運營普爾曼車廂德語Pullmanwagen,然而在這列被命名為「維多利亞號」(Victoria)的豪華列車中卻不設餐車,食物必須在車站準備,然後再送至車廂供應[4]。自1879年11月1日起,搭乘大北方鐵路德語Great Northern Railway (Großbritannien)列車的旅客可以在往來於倫敦利茲間的線路中獲得餐車服務。

日本[編輯]

日本最早的餐車是由山陽鐵道在1899年所引進。[5]

中國[編輯]

中國,餐車均以「CA」表示,為漢語拼音「CAn che」的第一個字拼音的簡寫[6],G字頭及一部分D及C字頭車次的動車組列車中(港鐵動感號及另一部分的D及C字頭車次列車除外)的二等座/餐車合造車則以「ZEC」表示,但這一車種在非統型動車組中屬於半餐車,統型動車組則直接取消餐座,實際等同於帶吧檯和廚房的二等座車,2016年起部分普速列車的餐車也改為帶吧檯和廚房的硬座車,提供利用微波爐加熱的快餐盒飯,並安排在沿途大站補給。[7]

注釋[編輯]

  1. ^ (德文)Heinrich Krohn: ...auf der Schiene. Die Geschichte der Reisezug- und Güterwagen. Jubiläumsband der Waggonfabrik Talbot in Aachen anlässlich des 150jährigen Bestehens, Prestel, München 1988, S. 75.
  2. ^ (德文)Fritz Stöckl: Speisewagen. 100 Jahre Gastronomie auf der Schiene.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1987, ISBN 3-613-01168-9, S. 9, 30.
  3. ^ 广西列车餐饮迎来“冷链时代” 逐步告别随车烹制. 人民網-廣西頻道. 2014-06-16 [2016-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8). 
  4. ^ (德文)Fritz Stöckl: Speisewagen. 100 Jahre Gastronomie auf der Schiene.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1987, ISBN 3-613-01168-9, S. 7.
  5. ^ 菜色豐富又精緻的日本鐵路便當,是如何誕生的? | 故事. gushi.tw.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中文(臺灣)). 
  6. ^ (中文)餐车. 我們的火車站.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7. ^ 杜旭東. 包头至厦门首开直达列车 塞外草原邂逅世外桃源. 中國網. 2016-05-16 [2016-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