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是穴在針灸理論中是三大腧穴分類之一,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1]無固定名稱與位置,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部位,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有在其距離較遠的部位,不僅可以用於包括痛症在內的治療,還能反映病候、輔助診斷疾病。[2]

阿是穴的存在有兩個講法:

  1. 相傳在古時有中醫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緩。醫者於是在該處周圍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這裡,是這裡了。」醫者加以針灸,果然使病程轉好。於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
  2. 根據中醫學著作《千金要方》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 即得便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說,用針之時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若有效的話,扎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能夠達到效果的話就可以。這些特殊的痛點就稱之為「阿是穴」。

若為急性勞損,阿是穴也可能是禁針的穴道。如爬山後,承筋穴會痛,屬阿是穴。扎針,可導致不良影響。

還有一種講法,阿是穴用來針痔瘡。由於痔瘡長的位置不同,因此孔最穴附近的壓痛點會有所不同,在孔最穴附近壓痛點下針,治療痔瘡。

發展淵源[編輯]

阿是穴又被稱為「天應穴」(《醫學綱目》)、「不定穴」(《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雖然名稱各異,其理論均來源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中提及:「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繆刺論篇》中亦提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據考,「阿是」一詞首見於唐代《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可見,阿是穴還包括按之或快之處,並強調在臨床取穴中應「疾按之」,使取穴過程儘量準確迅速以減少患者痛苦。究其源流,阿是穴的本質是機體在一定的病理狀態下的特殊反應點,廣義上是一種涵蓋臨床所有腧穴的穴位診治方法。[3]

地位[編輯]

目前,中醫、針灸等專業學生普遍使用的統編《針灸學》教科書及相關教材中,阿是穴與經穴、奇穴並列為第三種腧穴,三者共同構築腧穴分類的理論框架。[3]

外部連結[編輯]

  1. ^ 姜, 姍. 被建构的“阿是穴”. 中國針灸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 2022-07-19: 9. doi:10.13703/j.0255-2930.20220618-k0003 –透過知網. 
  2. ^ 聶, 利敏. 关于阿是穴、痛敏穴、触发点在偏头痛临床应用中的探讨. 世界中醫藥. 2022, (17) [202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8). 
  3. ^ 3.0 3.1 聶, 利敏. 关于阿是穴、痛敏穴、触发点在偏头痛临床应用中的探讨. 世界中醫藥. 202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