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岩水電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隔河岩水電站
官方名稱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
位置 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始建1987年1月
高度151公尺(495英尺)
長度653公尺(2,142英尺)
形成隔河岩水庫
總容量34億立方米

隔河岩水電站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的清江幹流上,下距清江河口62km,距長陽縣城9km。主要是發電,兼有防洪、航運等效益。裝機容量151.1萬千瓦,年發電量30.4億千瓦小時

技術概貌[編輯]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4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03立方米/s,平均年徑流量127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洪峰流量18900立方米/s,最枯流量29立方米/s。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22800立方米/s設計,相應庫水位202.77m,按萬年一遇洪水27800立方米/s校核,相應庫水位204.59m,相應庫容37.7億立方米。大壩最大下泄流量達23900立方米/s,上下游水位差104.7m。正常蓄水位200m,相應庫容34億m3。6月至7月預留防洪庫容5億m3,相應防洪限制水位193.6m。死水位160m,死庫容12.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9.75億立方米。具備年調節性能。

隔河岩水電站是清江梯級開發的啟動工程。樞紐工程由大壩、發電廠房和升船機三大建築物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米,壩頂長653.5米,壩頂高程206米,正常蓄水位為200米,總庫容34億立方米。電廠為引水式發電廠房,安裝4台3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30.4億千瓦時。通航建築物為左岸兩級垂直升船機,最大提升高度122,按5級航道,可通過300級輪船,年單向通過能力為170萬

歷史[編輯]

1969年完成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初步設計稿。1969年9月,水利電力部、湖北省在長陽縣聯合召開隔河岩水電站初步設計審查會,提出了蓄水位160米、裝機30萬千瓦、投資3.8億元的設計方案。同年12月,水利電力部以(69)水電軍基字590號文傳達國務院業務組批示:同意興建隔河岩水電站,列入1970年計劃開工項目,1974年發電。1970年,為了保證葛洲壩工程順利開工建設,隔河岩水電站暫時停建。1986年5月,到湖北視察的國務院領導表示原則同意興建該水電站。1986年5月11日,代省長郭振乾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會議決定成立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電站工程指揮部。隔河岩水電站由國家與湖北省合資建設。1987年1月13日,湖北省政府印發《關於成立湖北省清江開發公司的通知》,明確「清江開發公司為開發清江水電資源各個梯級工程的建設單位,近期負責清江隔河岩水電站的建設,工程完工後,負責電站的領導和經營管理」。1987年1月開始前期準備施工,1987年12月實現工程截流。1988年1月開始主體工程施工。1988年4月上游碾壓混凝土圍堰建成。1988年12月開始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築。1993年4月下閘蓄水。1993年6月首台機組發電,1994年11月4台機組全部投產,比國家計劃工期提前207天。1998年4月整個工程除升船機外,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淹沒耕地1138公頃,移民26086人。

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預留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既可以削減清江下游洪峰,也可錯開與長江洪峰的遭遇,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使用機會和推遲分洪時間。1997年汛期,清江就發生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洪峰每秒18400立方米,超過1969年清江特大洪水;但此次洪水經過隔河岩水電站攔蓄後,洪峰削減到每秒11000立方米。1998年長江抗洪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長江第六次洪峰使沙市水位創下45.30米的歷史最高紀錄。1998年8月7日,為確保長江荊江大堤安全,根據國家防總和省防指指令,隔河岩水庫關閘控制泄洪,隔河岩水庫水位上漲至203.94米,超正常蓄水位3.94米,為5000年一遇,為避免荊江分洪作出了關鍵性貢獻。隔河岩大壩超限度地攔蓄洪水,使荊江水位下降20~30厘米,避免了荊江分洪,從而使國家避免了數百億元經濟損失。為此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特別批示:「隔河岩電站在今年抗洪搶險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了風險,取得了勝利,謹向全體職工表示感謝。[1]2000年11月,隔河岩水電站榮獲國家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1998年抗洪清江隔河岩水電站最高水位,203.94米,隔河岩水電站壩頂高程為206米。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李先念与湖北水利_湖北党建信息门户网站. www.hbdysh.cn.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外部連結[編輯]

隔河岩水電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