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3°40′N 117°0′E / 23.667°N 117.000°E / 23.667; 117.000

饒平縣
饒平豪光古廟
饒平豪光古廟
饒平縣的地理位置
饒平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23°40′N 117°0′E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廣東省潮州市
設立成化十三年(1477年)
政府駐地黃岡鎮
下級行政區
21
政府
 • 縣長雷偉平
面積
 • 總計1,732.07 平方公里(668.76 平方英里)
 • 陸地1,694 平方公里(654 平方英里)
 • 水域533 平方公里(206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常住人口81.74萬人
 • 密度610人/平方公里(1,600人/平方英里)
語言
 • 母語方言以潮州話為主,少數客家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515700
電話區號0768
車輛號牌粵U
行政區劃代碼445122
國內生產毛額(2020)¥282.74億
網站www.raoping.gov.cn
饒平縣
正體字 饒平
簡化字 饶平
郵政式拼音 Jaoping

饒平縣潮州市下轄的一個縣,得名於「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位於中國廣東省最東端,與福建省接壤、饒平西南與湘橋區汕頭市澄海區接壤、西鄰潮安區、北臨梅州市大埔縣、東北一隅與福建省平和縣相接,東鄰福建省詔安縣,南臨南海,與汕頭市南澳縣隔海相望。是廣東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也是嶺頭單叢茶和鐵皮石斛的重要產地、素有「廣東東大門」之稱,縣人民政府駐廣場東路1號。

歷史[編輯]

  • 西周時期,饒平境內已有部落聚居,創造「浮濱型文化」。
  • 春秋戰國時期,饒平為百越地。
  • 時期屬南海郡揭陽縣。
  • 時屬義安郡海陽縣
  • 南朝普通四年(523年),以義安郡東揚州,後改為瀛州;陳永定年間廢瀛州,仍置義安郡,饒平縣、南澳縣一帶劃為福建
  •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隋王朝罷州設縣,次年,於義安縣設立潮州,以潮水往復為名,潮州名始此;兩年後的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整個潮汕地區劃回福建
  • 唐朝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劃回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貞觀十年,西元636年,改隸屬嶺南道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回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開元十暨公元751年,將隸屬福建一段時間的潮汕地區由從江南道福建)改為嶺南道廣東)管轄。
  • 成化十二年十月甲申(1476年10月31日)從海陽縣析光德的弦歌(清為避康熙帝名諱改稱元歌)、灤州、清遠、太平鄉的宣化、信寧及懷德鄉的隆眼城、蘇灣、秋溪等三鄉八都置饒平縣,人口92921人,隸屬潮州府。嘉靖五年,割灤州、清遠二都置大埔縣;四十四年析蘇灣都置澄海縣,割秋溪都歸還海陽縣。萬曆四年以信寧都海島置南澳鎮,與福建漳州詔安縣共管,深隆二澳屬饒平。明朝萬曆年間,即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
  • 1949年10月25日,縣屬隆都區(今澄海隆都鎮蓮華鎮大部)劃歸澄海縣管轄。1951年8月縣人民政府在黃岡鎮設立辦事處,1953年1月饒平縣治由三饒鎮遷此,黃岡鎮成為了饒平縣縣城。1958年11月,縣屬鳳凰區(今潮安鳳凰鎮)劃歸潮安縣管轄。縣境管轄範圍保持至今。
  • 饒平明清時期均屬潮州府,民國時期屬潮汕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 建國後至1991年隸屬汕頭市管轄。
  • 1991年12月至今歸潮州市管轄。

事件[編輯]

  • 黃岡起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十一日,孫中山率領的黃岡丁未革命爆發。由於起義軍寡不敵眾,糧械缺乏,戰敗,慘斃多命。此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之第三次,該年為農曆丁未年,因而稱之為「黃岡丁未革命」或黃岡起義

地理[編輯]

饒平縣位於潮汕平原邊端,是廣東山區縣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勢北高南低,有島嶼13個,其中海山島最大(現已與陸地相連,實為半島),面積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黃岡河是饒平縣內最大的河流,全長87.2公里,途經12個鄉鎮,注入南海。饒平縣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其中柘林灣最大,面積68平方公里。饒平海岸線長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門海港

氣候[編輯]

饒平縣氣候屬於海洋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充沛,為1475.9毫米,年平均氣溫21.4°C,農作物一年三熟。

饒平 (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9.3
(84.7)
26.7
(80.1)
28.5
(83.3)
31.3
(88.3)
35.1
(95.2)
35.2
(95.4)
38.6
(101.5)
36.0
(96.8)
35.1
(95.2)
34.1
(93.4)
31.0
(87.8)
27.4
(81.3)
38.6
(101.5)
平均高溫 °C(°F) 18.5
(65.3)
18.2
(64.8)
20.0
(68.0)
23.9
(75.0)
27.3
(81.1)
29.7
(85.5)
31.7
(89.1)
31.7
(89.1)
30.4
(86.7)
28.1
(82.6)
24.7
(76.5)
20.7
(69.3)
25.4
(77.8)
日均氣溫 °C(°F) 13.9
(57.0)
14.3
(57.7)
16.4
(61.5)
20.4
(68.7)
24.0
(75.2)
26.6
(79.9)
28.1
(82.6)
28.1
(82.6)
26.7
(80.1)
23.7
(74.7)
19.9
(67.8)
15.6
(60.1)
21.5
(70.7)
平均低溫 °C(°F) 10.6
(51.1)
11.8
(53.2)
13.9
(57.0)
18.0
(64.4)
21.6
(70.9)
24.3
(75.7)
25.4
(77.7)
25.4
(77.7)
24.0
(75.2)
20.2
(68.4)
16.1
(61.0)
11.8
(53.2)
18.6
(65.5)
歷史最低溫 °C(°F) 3.1
(37.6)
2.7
(36.9)
4.4
(39.9)
9.6
(49.3)
15.4
(59.7)
17.2
(63.0)
21.4
(70.5)
21.9
(71.4)
18.1
(64.6)
11.7
(53.1)
5.3
(41.5)
0.5
(32.9)
0.5
(32.9)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30.6
(1.20)
69.9
(2.75)
104.8
(4.13)
164.4
(6.47)
194.2
(7.65)
256.3
(10.09)
219.9
(8.66)
252.2
(9.93)
174.3
(6.86)
24.6
(0.97)
27.7
(1.09)
28.8
(1.13)
1,547.7
(60.93)
平均相對濕度(%) 75 79 82 83 85 86 84 83 81 74 72 71 80
數據來源:China Meteorological Data Service Center[1]

人口[編輯]

常住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時[2],全縣常住人口為 817442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88197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64532人,下降7.32%。

戶別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35960戶,集體戶4456戶,家庭戶人口為790822人,集體戶人口為2662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04人減少0.69人。

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16555人,占50.96%;女性人口為400887人,占49.0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0.43上升為103.91。

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70159人,占20.82%;15-59 歲人口為476752人,占58.32%;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0531人,占20.8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641人,占14.51%。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0.22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3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5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5.11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4322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1016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8554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62542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建業生和在校生)。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395人上升為528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699人上升為1347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867人下降為3493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3519人下降為32118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縣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30年提高至8.45年。

城鄉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94636人,占48.2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422806人,占51.7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減少23949人,鄉村人口減少40583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0.8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39266人。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入人口為6825人,省內流動人口為32441人。

教育[編輯]

高中[編輯]

序號 學校名稱 建校時間 所在地 性質 2022年中考錄取分數 備註
1 饒平第二中學 1924年 黃岡鎮 公辦 745
2 華僑中學 1958年 黃岡鎮 公辦 721
3 田家炳實驗中學 1994年 黃岡鎮 公辦 700
4 鳳洲中學 1963年 黃岡鎮 公辦 622
5 饒平第四中學 1941年 饒洋鎮 公辦 536
6 錢東中學 1958年 錢東鎮 公辦 525
7 饒平第五中學 1942年 浮山鎮 公辦 492
8 柘林中學 1956年 柘林鎮 公辦 484
9 海山中學 1956年 海山鎮 公辦 443
10 饒平第一中學 1924年 三饒鎮 公辦 421
11 汫洲中學 1958年 汫洲鎮 公辦 416
12 瑞峰實驗學校 2020年 新豐鎮 民辦
13 暨南大學潮州實驗學校 2022年 聯饒鎮 民辦

高考統計[編輯]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考試人數/報名人數 5365 5109 5023 5362 6480 7024 7133 7360 7400 7250 6627 6428
優先檔(一本) 636 501 324 301 223
本科(二本) 1621 1619 1827 1702 1915 1975 1976 1771 1909
3A以上 3167 3380 3573 3308
專科(3B) 4171 5413 5565 5831 5580

資源[編輯]

饒平縣有較為豐富的海產河山地資源。其中淺海灘共57萬餘畝,盛產各類海對蝦牡蠣等。山地野生動物則有眼鏡蛇金環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種珍禽。饒平縣盛產陶土。礦產資源有花岡岩鉀長石高嶺土耐火土籌。饒平縣也是鳳凰系列產茶葉的產地。

饒民源流[編輯]

西周至西漢時期,饒平本土居民為百越族之一。其遺裔俚、蜑、畬族等民族成為魏漢至唐時期的饒平土著。蜑族多聚居今之汫洲、海山、東界、拓林等沿海地區;畬族多聚居今之上饒、三饒、鳳凰、浮山、樟溪等山區。

隋唐時期,粵東地區屬地廣人稀之域。當時,饒地屬海陽縣,境內人口不過幾千人而已。隋唐以來,統稱嶺南各民族為南蠻或蠻獠,在建置上雖沒有郡縣,也只是鬆散的聯盟而已。譚其驤<粵東漢民考>也說:俚為粵東主人。饒平元歌都東洋堡有黎坑,是昔日俚人之居所。由此得知,隋唐時期粵東境內的先民應以俚人為主,其次是獠。

唐府兵隊正鄒牛客墓在留嶺。牛客,陳元光部將,守南詔堡,沒葬於此。宋紹興間,封昭德將軍。俗呼「買牛客墓」。 今有子孫居其旁地。<饒平縣志>、<詔安縣志>記載,在廣東潮州饒平、福建漳州詔安交界之琉嶺上有鄒牛客墓。鄒牛客是唐朝府兵隊正,是陳元光部將,駐守南詔堡。自宋朝以後,由莆田龍溪漳浦一帶入饒,定居於沿海各地的漢民,多為這批人的後裔。

饒平境內,至今未發現其先祖是北宋以前來定居的。到了南宋,自閩入饒的漢民逐漸增多,也有些文字記載。宋末元初,中原漢人源源流入饒平。漢人入饒來源主要有個三方面,第一方面從閩入饒。第二方面從江西經廣東韶關過揭陽、潮州轉入饒。第三方面中原漢人來粵或來潮當官落籍粵東,裔孫分布在饒。

從閩入饒的鄉民,以福建莆田寧化兩地分派,有的直接流入,有的幾經輾轉遷徙入饒。從莆田入饒的多定居饒中、饒南地區,為潮汕人,其祖先多是永嘉之亂(西元307-312年)時中原士族難渡入閩,計有來自陝西、山西、河南一帶的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姓漢人,他們入閩後多定居福洲莆田晉江一帶。從寧化入饒多定居饒北山區,為客家人,其祖先多在唐朝安史之亂或唐末藩鎮割據兩個時期入閩,計有河東、豫等地的王、羅、劉、張、邱等姓漢人,他們入閩多定居寧化一帶。

清朝饒平渡台宗族[編輯]

清朝饒平縣弦歌都「上饒堡」、「中饒堡」以北的地區,現為使用客家話族群。弦歌都「下饒堡」、「東洋堡」、南部近海的宣化都信寧都隆眼城都 現為使用潮州話族群。 然而,現今潮州話使用地區與渡台年代仍存在差異,不宜據此斷定清朝饒平客家宗族僅存在於饒北地區,或亦潮州族群於饒中、南地區。又潮州話使用地區,亦存在汀州、大埔、平和、詔安等地客語區來源之宗族;饒平客家話使用地區,亦存在潮、漳、泉州等地閩語區來源。

  • 弦 歌 都「上 饒 堡」: 林、陳、劉、張、黃、邱、李、詹、楊、蔡、許、鄧、賴、朱、盧、郭、蕭、周、袁、熊 共20姓。
  • 弦 歌 都「中 饒 堡」: 林、陳、劉、張、黃、羅、邱、詹、吳、鄭、賴、謝、沈、藍、王、趙、施 共17姓。
  • 弦 歌 都「下 饒 堡」: 林、陳、張、黃、詹、曾 共6姓。
  • 弦 歌 都「東 洋 堡」: 林、陳、劉、黃、邱、楊、曾、許、鄧、朱、呂、巫、洪、沈、嚴、胡、涂、巫許 共17姓。
  • 宣 化 都: 林、劉、黃、李、吳、曾、周 共7姓。
  • 信 寧 都: 林、陳、張、徐 共4姓。
  • 隆眼城都: 林、夏 共2姓。

清朝行政區劃[編輯]

清代饒平縣有城池4座:饒平縣城,大埕所城,黃岡鎮城,南澳城。 行政單位以 縣--鄉--都--堡(柵)--村 從大到小,為分級。

  • 光德鄉元歌都

上饒堡(包括今天的上饒鎮饒洋鎮)。

中饒堡新豐鎮以及官田,馬岡等村落)。

下饒堡三饒鎮新塘鎮,潮安鳳凰鎮及湯溪鎮部分),清代饒平縣城位於下饒堡。

東洋堡建饒鎮東山鎮湯溪鎮浮山鎮浮濱鎮新圩鎮,漁村等村落)。

  • 太平鄉信寧都

陳塘堡(包括今天的高堂鎮錢東鎮樟溪鎮)。

井洲堡(包括今天的汫洲鎮海山鎮)。

南澳城信寧都

  • 太平鄉宣化都

黃岡堡(今新圩鎮部分,聯饒鎮黃岡鎮),黃岡鎮城位於此。

大港柵(包括今所稱大港村及周邊村落,南山村,北山村,港口村,先甲村,砌窯村,上寨村,西寨村,東山村)。

高埕柵(今所城鎮包括大城所及周邊村落,高埕,身前等)。

大埕柵(今大埕鎮區及周邊村落)。

柘林柵(今柘林鎮)。

  • 懷德鄉龍眼城都

龍眼城堡(在今澄海蓮華鎮,東浦村,西浦村,三洲村,白沙浦,新輋村,南塘村,西溪村,小馬頭等)。

長岐堡(今澄海隆都鎮大部)。

南溪堡(今澄海隆都鎮東部,包括南溪村,下溪村,樟山村,川邊村,石頭村,坂尾村)。

行政區劃[編輯]

饒平縣現轄21個行政建制鎮,1個國有林場。縣政府駐黃岡鎮[3]

黃岡鎮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建饒鎮三饒鎮新塘鎮湯溪鎮浮濱鎮浮山鎮東山鎮新圩鎮樟溪鎮錢東鎮高堂鎮聯饒鎮所城鎮大埕鎮柘林鎮汫洲鎮海山鎮韓江林場

饒平政區 鎮/林場 下轄區域 面積(km²) 郵政編碼
黃岡鎮 12社區22行政村1村級場 96.6 515700
上饒鎮 2社區22行政村 101.3 515738
饒洋鎮 1社區25行政村 87.7 515737
新豐鎮 3社區14行政村2村級場 117 515736
建饒鎮 15行政村 73.2 515739
三饒鎮 1社區18行政村 88 515735
新塘鎮 14行政村 80 515734
湯溪鎮 13行政村 75 515733
浮濱鎮 32行政村 154 515732
浮山鎮 1社區18行政村 71.2 515742
東山鎮 10行政村 74.5 515741
新圩鎮 30行政村 92.4 515744
樟溪鎮 21行政村1村級場 108.17 515729
錢東鎮 3社區25行政村2村級場 126.45 515726
高堂鎮 12行政村1村級場 26.5 515727
聯饒鎮 1社區24行政村 86 515745
所城鎮 1社區11行政村 50.9 515721
大埕鎮 7行政村 31.95 515722
柘林鎮 3社區4行政村 12.3 515723
汫洲鎮 8社區5行政村5村級場 42.6 515725
海山鎮 5社區12行政村 49.6 515724
類似鄉級單位
韓江林場 68

交通[編輯]

公路[編輯]

饒平縣交通基本概況圖,圖中綠線代表高速公路、黑線代表鐵路、紫紅線和橙線代表公路(包括國道、省道和縣道)。虛線為在建公路。
  • G15 瀋海高速汕汾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廣東汕頭——汾水關段)從縣境南部聯饒鎮、黃岡鎮、高堂鎮、錢東鎮經過,全長24.96公里,饒平境內設置黃岡互通和錢東互通。
  • G1523 甬莞高速(又稱寧莞高速)潮漳高速公路(寧莞高速廣東潮州——福建漳州段)自東向西依次經過縣境東山鎮、浮山鎮、浮濱鎮、樟溪鎮,在東山鎮境內設有粵閩饒平主線收費站和東山收費站,在浮山鎮境內設有浮山收費站,在樟溪鎮境內設有樟溪服務區。
  • S11 大潮高速,即大埔至潮州港高速公路,於2020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線路是潮州市境內唯一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途徑縣內新豐鎮、三饒鎮、湯溪鎮、浮濱鎮、樟溪鎮、錢東鎮,最後在錢東鎮福仔金村與瀋海高速相接。在樟溪鎮境內設有樟溪服務區,設置樟溪互通、浮濱互通、三饒互通和新豐互通。未來計劃從黃岡鎮東沿海岸線南延至潮州港。
  • 324國道(又稱汕汾公路)從東部詔安縣汾水關進入縣境,全長25.3公里。經過黃岡鎮、錢東鎮,向西南在九溪橋出饒平界,進入澄海區鹽鴻鎮。1996-2004年實施改線工程,新建一條東起黃岡鎮碧春村,向南經過東風埭、林厝埭、青山埭至錢東鎮灰寨塔護村接原國道的公路,使 324國道繞過縣城。而原線則編入縣級公路網(即 087縣道)。道路在2015-2017進行大修,全線改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採用瀝青路面,並沿途設置5個交通信號燈路口,改善了路段通行條件和秩序。
  • 228國道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出現的一條新國道,大部分線路為新建路段,廣東省內段為計劃中的廣東沿海公路。由於廣東沿海公路饒平段現未修建,因此目前G228線饒平段暫併線 324國道
  • 355國道(饒平境內又稱柏豐公路),饒平段起自北部上饒鎮與福建省平和縣交界的柏嵩關,經過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三饒鎮、新塘鎮,於新塘鎮外宮村進入潮安區境內。線路走向為原 334省道饒平段。
  •  222省道藍(坊)海(山)公路。從北部韓江林場進入縣境,向南經三饒鎮(三饒城區段部分與 355國道共線)、湯溪鎮、浮濱鎮、浮山鎮、新圩鎮、聯饒鎮、黃岡鎮、汫洲鎮、海山鎮,終於海山鎮隆西居委會。饒平境內長度為85.5公里,是連接饒平南北的重要通道。道路在2014-2015年大修,從浮山鎮荔林村至黃岡鎮上林村約23公里的路段改造成雙向4車道的二級公路,方便了饒平南北交通。
  •  221省道湖上公路。饒平段在上善鎮接 355國道,往西北進入大埔縣。
  •  334省道柏豐公路。起自北部上饒鎮與福建省平和縣交界的柏嵩關,經過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三饒鎮、新塘鎮。於新塘鎮外宮村進入潮安區境內。2011年對上饒鎮區段進行改線,2013年完工,與G324改線類同,該工程使S334線繞開上饒鎮城區。現為 355國道饒平段。
  •  501省道浮(濱)汫(洲)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線路起自浮濱社區,接 222省道 232省道。往南沿原 084縣道進入樟溪鎮後在烈火村往東,經過金厝嶺、下廣村、上廣村進入高堂鎮,在 083縣道疏站北路黃岡河大橋處往南過高堂大道後進入上浮山,再往西南藉由原 087縣道錢東城區段,在灰寨轉向東南沿原 085縣道進入汫洲鎮,終於三百門港與 222省道再度相交。
  •  502省道大(埕)鐵(鋪)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線路起點位於閩粵界鐵爐港,接詔安 553縣道。線路初段借用原 081縣道線位,經過所城鎮、大埕鎮,進入黃岡鎮碧崗村與 324國道相接,之後向西過碧春村環形路口後繼續向西借用原 087縣道線位(即黃岡大道),至錢東上浮山環島後折向西北借用原 086縣道線位向西進入湘橋區境內。2020年起,錢東段從施厝路口至海龍酒家路段進行大修。
  •  503省道錢(東)龍(湖)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饒平段走向尚不明確。
  •  504省道楓(溪)海(山)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饒平段線路自義豐溪口進入,經高沙灣大堤進入海山鎮浮任村,後往南經過山下、渡頭、陳厝、余厝,於美宅村與 222省道匯合。
  •  333省道建(饒)赤(光)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饒平段走向為原 001縣道,起為建饒鎮閩粵界,往西經過新豐鎮區後往西北過九村進入大埔縣境內。
  •  232省道東(山)金(平)公路。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饒平段走向為原 079縣道和{中國縣道名|084}}部分路段。線路東起東山鎮東明村,往東南過浮山鎮、浮濱鎮,進入潮州市湘橋區。
  •  081縣道碧鐵公路。起點位於饒平縣黃岡鎮碧崗村接 324國道,過仙春村約1.5公里後與進港大道共線約2.8公里,在所城鎮北山村脫離進港公路轉向東南,經過所城鎮、大埕鎮,在閩粵界鐵爐港與詔安 553縣道相接。現為 502省道的組成部分。
  •  086縣道鐵汫公路。1996年建設,是饒平縣城連接潮州市區的重要通道。起點位於汫洲鎮潮州港區,與 222省道交匯後繼續往西北延伸,經過汫洲鎮、錢東鎮後向西出饒平界,在湘橋區鐵鋪鎮與 335省道相接。該公路原本計劃是為了連接潮州市區與位於汫洲小紅山的潮州港,作為疏港通道,但由於潮州港工程尚未完工,XO86未能實現預期的疏港貨運功能,但其仍在發揮着重要的交通作用。道路於2013-2015年大修。
  •  084縣道錢坪公路。是連接錢東與浮濱的重要公路。起於錢東鎮區與 324國道相接,向北穿過樟溪鎮,於浮濱鎮區與 222省道交匯後轉向西南,經過坪溪後在饒平界與潮安 074縣道相連。
  •  087縣道白塔公路。即原 324國道饒平段的一部分,全長16.22公里,1996年建設新國道後,原線就改為 087縣道。起自黃岡鎮碧春村,終於錢東鎮灰寨塔護村。
  • 潮州港進港大道。2011年建設。起於黃岡碧崗村接 324國道相接,向南經過所城鎮,終於柘林鎮潮州港開發區。公路全段按照高速公路標準建設,是一條「准高速公路」。
  • 饒平站進站大道。2013年建設。起於錢東紫雲村接 086縣道,向北經過高堂鎮,終於饒平站站前廣場。公路全長3.63公里,擁有雙向4車道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目前進入饒平火車站唯一的公路。

其它公路還有 001縣道 079縣道 080縣道 082縣道 083縣道 085縣道等公路。

鐵路[編輯]

廈深鐵路饒平站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廈深鐵路杭福深客運專線廈深段)從東部詔安縣入縣境,經過聯饒鎮、高堂鎮、錢東鎮,向南入潮安區。於高堂鎮設饒平站,是饒平第一個火車站。

未來計劃建設潮州港疏港鐵路。沿海高鐵汕漳段亦將經過饒平,並在饒平縣城南設饒平南站

水運[編輯]

潮州港是饒平縣乃至潮州市最大的港口,分為三部分,即海山鎮三百門碼頭,汫洲鎮紅山碼頭,柘林鎮亞太碼頭。

亞太碼頭位於柘林鎮旗頭,由亞太集團運營,是最先投產的碼頭,目前主要進行煤炭運輸。紅山碼頭是潮州港的主要碼頭,貨運化工程於2018年開工,2020年竣工投入運營。三百門碼頭大部分用途是民用漁港,但也承擔倉儲工作。

此外,饒平南部沿海各鎮有廣泛的漁業,有許多漁港,分布在汫洲鎮,黃岡鎮大澳村、碧洲村,柘林鎮,大埕鎮,海山鎮等地。

文化[編輯]

方言[編輯]

饒平縣的大部分地區通行潮州話,不過各地口音有一定差別,縣城與其他鄉鎮的口音就有較大差別。新豐鎮濚溪村以北的地區通行饒平客家話

全縣通行兩類不同的方言,中部、南部包括黃岡、錢東、海山、柘林、高堂、聯饒、東山、浮山、浮濱、新圩、樟溪、新塘、三饒等鎮均說潮汕話,約占全縣人口的80%;北部的上善、上饒、饒洋、九村、建饒等鎮以及新豐鎮的大部分鄉村、韓江林場的食飯溪村、漁村等地,和東山、新圩的一些村莊一般說饒平客家話及潮州話,使用人口約19萬,約占全縣人口的19%。

美食[4][編輯]

黃岡糕仔

糕仔的原材料一般以脫皮綠豆為主,同時加入糯米、白糖和脫皮白芝麻。製作分為蒸曬豆、碾粉、熬糖、搓粉、壓製成型和晾曬等步驟。製作糕仔的模具小巧玲瓏,傳統的是銅印模具,有兩個印耳,印上刻有「福」或「囍」字,或一些花朵之類的吉祥圖案。糕仔是饒平人過中秋時必備的一種貢品,意在祈求安康。

黃岡寶斗餅

饒平縣城黃岡鎮生產一種餅食叫寶斗餅,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個餅種,八角四方,俗稱「斗仔」,因餅好吃,故名「寶斗」。寶斗餅是廣東潮州饒平特產,是最具特色的潮州小吃之一。它色澤鮮艷口感鬆柔甜滋香醇,深受海內外鄉親的青睞。

饒平海石花

海石花是饒平有名的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歷史,在饒平民間流傳着一句話:「自有黃岡埔便有海石花」,由此可見其由來已久。名字帶「花」字,卻是一種海藻類植物,生長在岩礁上,因為富含膠質,洗淨後煮熟再冷卻凝固形成果凍狀。

咸牛奶

咸牛奶是饒平縣浮濱鎮大新溪村百年傳統特色的綠色健康食品,以獨特的香味和開胃消食、去膩滋補等功效深受大眾喜愛。自清朝乾隆年間,大新溪人就開創了咸牛奶的製作工藝,延續至今。

客家紅糟肉

紅糟肉亦稱糟母肉。系以糯米、紅曲加上糖,鹽發酵成糟母(紅糟),再將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醃製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饒洋鎮的紅糟肉有着悠久的歷史,可以說自有饒洋鎮便有紅糟肉的存在。

客家米粉

米粉在饒平饒洋鎮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三百年前,饒平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以大米為原料,經磨漿、脫水、臼夯、水蒸、切絲、晾曬、成形等近10道工序,製造出一種俗稱「米粉」的大米製品,這種「米粉」因經千錘百鍊,細膩晶瑩,不僅可蒸、可煮、可炒、可炸,還可配以不同湯料或佐料,調製出適合各地的風味,令人百食不厭。

黃梔豆乾

黃豆乾一度是大山深處不為人知的民間食品,幾乎在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有這種豆乾。饒洋黃豆乾選粒是來自西岩山上未曾施肥的黃豆,用當地特有的黃石碴礦泉水浸泡後,用石磨進行研磨,然後進行燙漿濾渣、酸漿點制、包塊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掛等工序,最後形成小鎮上獨特的一食品——饒洋黃豆乾。

客家麥芽糖

饒洋建鎮之始,麥芽糖的製作就已經開始,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麥芽糖還有抗齲齒性,低聚異麥芽糖中潘糖(Panose)對阻礙齒垢形成的效果極為明顯,麥芽糖的製作和銷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大好前景。

魚飯

魚飯,其實就是凍魚,是一道特有的潮汕特產美食,在港澳地區和廣州、深圳一帶又叫「潮州打冷」。在古往今來的潮汕飲食文化中,漁民和大海支撐了文化的承續,因此魚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以魚當飯」,魚上升到了米在人們心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鼠殼粿

鼠殼草有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多、氣喘等症,還可作為原料,製成各種小食。顧名思義,鼠殼粿是採用鼠殼草作為其中的一種材料加工製作而成。鼠殼粿也稱茨売棵,廣東饒平地區的漢族傳統小食之一,潮汕民間年節祭祖一般都會有鼠殼粿。

馬崗如意大餅

馬崗如意大餅源於清朝中期,從饒城源合餅店學習授傳而來,經歷五代人傳承,發展成為地方知名美食大餅。其製作工藝十分繁雜,用料也非常講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皮中皮,餡中餡」,大餅外脆內嫩,色味懼佳。

三饒餃

三饒餃歷史悠久,起源於雲舌與水餃兩種點心,通過當地廚師的改良而成。三饒餃名聞遐邇,最有代表性當屬於百年老店東門餃,以皮薄、肉餡精、湯水鮮甜、味道美麗而備受人們讚賞。近年來,周邊省市及香港等地有關媒體單位專程來該店採訪報道,使其聲名大振,食客滿門。

湯溪魚頭湯

湯溪鱅魚頭美食歷史悠久。民間珍藏的製作魚頭湯秘方和傳承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地方,魚頭食材取自湯溪水庫里鮮活的大鱅魚,其肉質細嫩肥美,口感鮮甜嫩滑。喝一碗熱乎乎的魚湯,傾聽關於湯溪水庫的故事,是一種美妙的體驗。

綠島窯雞

綠島窯雞主要是以優良的質量,獨特的風味而成為綠島特色菜之一。選材須是肉質優良的饒平本地雞,用耐火紙和牛皮紙包捆,用石壘成石窯,經傳統的打窯形式,以適溫的石窯和準確的時間密封燜烤完成。窯雞在保持傳統窯雞的基礎上,集鹵、燒烤風味於一體,成為富有綠島特色窯雞。

鼎翻

端午節大城所食鼎翻,是當地民間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鼎翻」更是所城鎮所城社區獨特的民間傳統美食,原先周邊鄉里沒有這個習俗,因而具有獨特性、稀缺性、又有廣泛性,它作為大城所特色美食文化,應該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

樟溪朥餅

樟溪餅食包括豆朥餅、鹹酥餅、大面鹿等特色小食,尤其豆朥餅最為突出。樟溪老墟地處樟溪驛,古驛道貫穿中興街而過,自古以來,老墟百業興旺,樟溪餅食也成為老墟中的特色美食。歷經近百年,樟溪餅食帶着鄉土氣息,飄香至今,仍然是人們青睞的特色食品。

浮山柿餅

浮山柿餅老字號是「源裕隆」「正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口遠銷東南亞一帶,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浮山柿餅的製作過程,是柿農經過長期實踐及積累的經驗。目前,浮山鎮已有四十多家進行柿餅的製作加工,其中包括漢塘村、坪洋村、荔林村,後來又建起坪洋柿餅加工區,形成柿餅一條街,由分散經營轉為集中經營。

浮山薄餅

浮山鎮的浮山薄餅,至今已有百上年的歷史,由於入口有「嚼」勁而又不脆,少油膩,甜度適中。現在圩埠中還有「金記」等4家餅鋪,仍然印記着充滿老墟韻味的特色飲食文化。特別是薄餅上貼着的艾葉,成為薄餅的獨特招牌。

饒平白斬鵝

饒平白斬鵝是將鵝表面的細毛拔除,再把內部洗淨,然後放入鍋中、加入水及料酒,需淹過鵝肉,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加蓋燜約1小時後,將鵝肉取出,分斬成盤,配以醬料食用。

浮山手擀麵

浮山手擀麵的製作技藝是將淡鹽水沖入麵粉中,用筷子攪成面絮,然後用手將面絮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一塊濕布,15分鐘後,麵團再反覆揉搓一遍,案板上撒上乾麵粉,將麵團壓扁後往四周擀開,壓扁的麵團擀成很薄的薄片,用刀切成均勻的麵條,在切好的麵條上撒上點乾麵粉,用手抖開即可。

高堂燜

高堂燜的主要原材料是蘿蔔絲、花肉、腐乳、大蒜、香茹、蚝、豬油,做法與菜飯相似,食材爆炒後與飯同煮,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肖米

肖米是饒平的傳統特色小吃,在過去常被作為配桌點心。饒平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但與燒賣並非完全相同。沿襲燒賣的外形,主要的餡料為蘿蔔(街上出賣的主要原料是豆乾構成)、瘦肉,並在開口處放置一形狀為方型的滷肉。吃的時候配以陳醋,味道十分鮮美可口。

粿汁

粿汁是饒平的傳統特色小吃,以粿汁皮為主料,添加鹵湯、豆乾、菜脯粒等配料。近年來配料花樣百出,別有一番風味。

傳統技藝[編輯]

大屏燈

三饒鎮獨特的民間藝術品大屏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大屏燈是花燈的一種,傳統的大屏燈,丈八寬,丈二高,三尺深,多反映戲劇情景故事。大屏燈,因燈大又細膩聞名,燃亮時,需要同時點燃兩百多盞豆油燈,場面十分壯觀而精美。

嵌瓷工藝

嵌瓷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在民間使用,嵌瓷是以潮汕風格為主,兼帶閩南特色的民間建築裝飾工藝,是潮汕地區建築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灰搪工藝

灰搪,是嵌瓷的鼻祖,又名紙灰。紙灰工藝是在建築物的平面彩色壁畫發展而來,祖輩為了把平面圖案變為更具有立體感和更具有藝術渲染力,經長期摸索實踐用特殊工藝將貝灰,稻草,紙條按比例混合搥煉成泥團,再根據創作題材需要進行造型,雕塑,並按不同部位的着色要求進行着色彩繪,最後完成作品。經精工製作的藝術品生動逼真,經久難毀,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木雕工藝

饒平木雕以堅韌度適中樟木為主材,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圓(立體)雕、通雕(多層)和鋸通雕(單層)五種,其中通雕吸取了浮雕、圓雕等技法而融會成玲瓏剔透的技法。在雕刻技法上則依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把浮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綜合地靈活運用,以表現不同的形式美。每件作品都向人們娓娓講述其雕法的多樣,創作的甘辛,還有鮮有人知的技術細節和個人傳奇。

饒平布馬舞

饒平布馬舞又稱為「竹馬舞」,有着700年的歷史。饒平人表演布馬舞是為了表達實現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良好願望。目前在黃岡鎮區域內各村、各社區都有布馬舞表演愛好者,基本形成了以青年為骨幹,帶動老年、少兒的布馬舞活動模式,並相繼成立了饒平縣布馬舞保護基地、少兒布馬舞培訓班,定期、定時進行交流演出活動,組織布馬舞愛好者進行排練,老藝人進行傳承授課輔導。

彩青習俗

流傳於饒平縣三饒鎮等地的「彩青」習俗,又名「丁桌」,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饒平「彩青藝術」是將五穀、麵粉、棗類、禽肉、家畜製作成各式造型的桌盤、桌碗,在正月里擺到戶外,供鄉里鄉親欣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潮劇大戲

潮劇大戲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明中葉已形成,嘉靖年間已有劇本流傳,保留了很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和明代弋陽腔的唱法。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歌舞。唱腔、表演豐富多采。近百年來,深受各階層群眾所喜愛。

竹編藝術

饒平縣東山鎮東明村地處閩粵交界,擁有山地面積9000多畝,地處亞熱帶,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對於花竹生長和竹器加工產業的發展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東明村素有「竹編之鄉」美稱,該村生產的竹編產品有竹盤、竹籃、竹筐、竹扇,還有工藝飾品等,製作精巧玲瓏,質量上乘,竹編工藝在東明村有着上百年的歷史,是該村的一大特色產業。

旅遊[編輯]

  • 上饒鎮「馬坑鎮福樓」

「馬坑鎮福樓」位於饒平縣上饒鎮馬坑村,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坐西向東,呈橢圓形,占地總面積約9451平方米。三進圍屋,前為平房,中為二層樓房,後為三層半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有66開間,有各自樓梯直達二、三樓。水井1口,門前池塘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陽刻「鎮福樓」,石牆基,牆體均用黃泥土夯築,灰瓦屋面。樓外牆辟有槍眼、炮眼、地下築有陰溝、暗涵。該樓龐大、壯觀,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 新豐鎮「香泉寺」

位於新豐鎮豐聯村後桂山,據說始建於明朝,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重修,石門匾尚在。寺左曾有桂山書院,現已廢,餘一石門匾(已斷缺)和一塊古碑,為咸豐庚申年(1860年)立。

  • 新豐鎮「霖田廟」

「霖田廟」位於新豐鎮豐聯丁坑山,廟內祭祀的神靈為「三山國王」。廟內存一古碑,字跡模糊難辨,依稀可識「嘉慶六年歲次辛酉(1801年)」,系眾信士捐資修廟之碑。

  • 新塘鎮「待詔摩崖石刻」

「待詔摩崖石刻」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塘鎮西石村村後田洋,有一巨石,裂成三瓣,分別朝向東、西、北三面。在朝東的一塊巨石正面鐫刻有「龍驅虎激此瓜分,半捲風沙半霧雲,待詔山堅誰似汝,補天膽裂可憐君,障來鄉寨當屏岫,削就方圓豈斧斤,不信人間無砥柱,中流辟立大將軍」,款「道光乙亥年小岩林一銘」,行草字體。面積約12平方米,字大約10×15厘米。作者林一銘(1776-1843)系饒平縣新塘鎮西石村人,清二中進士,清道光年間任福建省平和縣知縣。一生知識淵博,著有《硯田軒詩鈔》傳世,其書法當年素有「全國第七,廣東第一」及「一銘體」之說。現石刻保存較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待詔摩崖石刻於2014年2月7日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三饒鎮「道韻樓」
道韻樓全景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國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圍樓。土樓鼎盛時可容納600多客家人居住,現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土樓牆厚1.6米、牆高超過11米。土樓的特色之處在於整個土樓處處與八卦相關,所有建築的數目都是八的倍數,如水井32眼,天窗16個,房72間,梯112架。土樓中廳有左右兩口水井,若八卦兩儀。土樓具有八防的功能:防、防、防獸、防震、防賊、防旱等。土樓的瓦磚是經土布包好,再經火燒而製成,現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紋。土樓全部使用竹釘,歷經多年,這些竹釘也無腐朽的跡象。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土樓曾經被官府收編的土匪包圍三個月而攻不破,土樓里的數百居民利用儲糧和井水以供自己飲食,利用土樓上面的內溝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過劫難。土樓前後有三層環形房屋相套,最外環有三層樓高。土樓歷經數百年仍然十分堅固。在1918年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樓里只有幾間房屋左右傾斜,反而支撐了整個土樓不倒。文革期間,該土樓曾受到部分拆除,這就是造成今天該土樓外圍樓層高低不勻的原因。據居住在土樓的當地老人介紹,土樓修建成八卦形是機緣巧合,當初設計的是圓形的圍樓,不料三建三倒,後來才建成全國少見的大型八卦形圍樓。

  • 三饒鎮「饒平城隍廟」

「饒平城隍廟」位於三饒鎮中華路,是饒平最大的城隍廟。三饒城隍廟規模之大,可以用俗語「饒平城隍大過府」來形容。朱元璋為了加強神權的統治,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城隍廟規模不小於府縣衙門。城隍廟宇之大、品級和某些建築規格之高,都為潮汕地區古建築所罕見的。

  • 三饒鎮「琴峰書院」

「琴峰書院」在饒平縣三饒鎮琴峰山東南麓,因其山形似琴台,故名。建於清乾隆元年門(1736年),座西北向東南,占地近2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依山而築,前低後高,前廳與兩旁廂房是2層木結構樓房,連成凹字形。兩廊上下各有廂房10間,為生員宿舍,中間是天井,從天井沿兩側石階可拾級登上後廳講堂。前廳樓上題名「雨化樓」,取「春風化雨」之意。院左側建「義舉詞」,置曾於此任教的舉人名牌;右側建「先賢詞」,塑立關雲長、岳飛等神像。迨至清末廢科舉,琴峰書院改為饒平縣立高等學堂。解放後改為三饒鎮小學。1988年10月被列饒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三饒鎮「饒平古縣衙」

饒平縣縣衙(在今三饒鎮),是保存比較完整(今經二年時間始修復)的縣衙。該縣衙獨特的把大門頂簡陋的譙樓(鼓樓)建成有城堞而宏偉壯觀的城樓和門口設置石獅的縣衙為別的縣衙所無(衙後秀美小山之上築望耕台也是其他縣衙所少有)。故如從這一獨有的特點上說,堪稱是另一特色的「中華之最」和「天下第一縣衙」,也是潮汕地區一處不可多得的勝跡。

  • 湯溪鎮「湯溪水庫」

素有「千島湖」之稱的湯溪水庫,位於黃岡河中下游,距縣城38公里。水庫於1959年建成,是一項以蓄水,灌溉、防洪、發電、養魚、旅遊觀光的大型綜合工程,水庫集水面積667平方公里,蓄水量3億立方左右,相當於3個十三陵水庫的蓄水量,是潮汕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攔河壩高180尺,72個山頭變成島嶼棋布湖中。該湖群山環抱,峰巒疊翠,景色優美,風光宜人,交通方便,特別是特色美食「魚頭宴」更是讓人流連忘返,是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

  • 浮山鎮「七聖夫人廟」

「七聖夫人廟」坐落於饒平浮山鎮東宮大溪畔山之間。廟宇獨具一格,廳堂敞開,俗稱「闊嘴廳」。廟前築拜亭,光明洞沏,五彩瓷嵌飾頂,金碧輝煌。廳堂之上懸掛「德配浩天」等三匾,其中「慈雲普蔭」匾是光緒甲申(1884年)虎門提督方耀所題,「佐我雲梯」匾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舉人王玉龍所書。楹聯云:「七道祥光照廣宇;聖容慈藹庇群黎。」中央神壇供七位夫人塑像。

  • 浮濱鎮「張競生博士公園」

「張競生博士公園」座落於中國文化名人張競生博士的故里——浮濱鎮大榕鋪舊寨園。張競生博士(1888——1970)是民國初年中國三位名博士之一, 18歲就投身於辛亥革命,被孫中山先生委以南北議和秘書重任,後獲得法國里昂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受聘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20世紀初就直接參與了近代中國首次公開推行的性教育活動,他先進的性學思想帶來了中國性學的「第一次浪潮」,他主張減少人口總量,倡導「節制生育」,被譽為「中國第一性學家」和「中國計劃生育首倡者」,是二十世紀20年代我國思想文化界的風雲人物。張競生博士公園由張競生博士故居及主展館構成,主要向世人展示張競生博士的傳奇人生,讓人們懂得更多的性文化知識,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現為廣東省性文化教育基地。

  • 浮濱鎮「坪溪觀茶亭」

「坪溪觀茶亭」隸屬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位於饒平縣浮濱鎮上社村在饒平縣和湘橋區意溪鎮交界處,這裡是嶺頭單叢茶的故鄉。坪溪離潮州市區約30公里,四周青山環繞,清澈見底的小溪從村莊間流過,溪邊是成片的生態茶園,青翠欲滴,生機勃勃,古香古色,亭子正中是陸羽煮茶的塑像,兩邊是圓形連廊,可以讓遊客在這裡360度觀賞風景,萬畝茶園景色盡收眼底。

  • 新圩鎮「長彬古廟」

「長彬古廟」位於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俗稱「陳吊王廟」,始建於明代初期,清道光十一年(1831)、清光緒九年(1883)、1941年及1989年先後重修,為眾鄉廟宇。坐北向南,二進帶拜亭布局。面闊10米,進深15米,面積約150平方米。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抬梁構架。有木雕、壁畫和嵌瓷裝飾,門額書匾「長彬古廟」。為紀念抗元民族英雄陳吊王,於明洪武年間,村民在長彬古廟薦祀陳吊王,故長彬古廟又稱陳吊王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93年2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陳吊王廟」。

  • 新圩鎮「大夫第」

「大夫第」位於饒平縣新圩鎮潘段村,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2007年重修,為私家宅院。坐西向東,行偏門,內為「宇公宗祠」及從厝帶後包構築。總面闊42米,總進深38米,占地面積約1596㎡。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有壁畫、木雕及嵌瓷裝飾。偏門門額「大夫第」,宗祠門額為「宇公宗祠」。大夫第保存有清代壁畫等遺存,是目前饒平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大夫第,對於研究饒平的府第建築布局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8年1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聯饒鎮「三王爺廟」

饒平縣聯饒鎮黃岐山山麓有一座遠近聞名的「三王爺廟」,該廟座北向南,廟後群峰綿延,層巒疊嶂,古木參天,水美溪從廟前潺潺而過,蜿蜒向南注入黃岡河。從南嶺山北望,黃岐山形若展翅的鳳凰,惟妙惟肖,「三王爺廟」正好座落於鳳凰的頭部。

  • 聯饒鎮「余文英墓」

「余文英墓」余文英墓位於聯饒鎮鎮區與縣林科所相鄰,這裡山水環繞,綠樹成蔭,古墓座落有致,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氏祖先余英,字文英,號節翁,生於公元1257年四月二十二日,是太祖忠襄的第八嫡孫,先祖原居惠州。時當宋朝傾危,元兵興起南下,余英帶着他的侄子一路奔波輾轉到潮州避難,住在嚴寨里開荒種田為生。余祖生善於經營,且為人熱心慷慨,經常救濟窮人,將許多田地分給窮苦人家耕種維生。這許許多多的義舉一時轟動潮州,余祖聲名卓著,又通讀詩書,被朝廷賜為進士,受封為節度判官,其侄子則授封福州知縣,後來被派往廣東封川任節度判官。余祖在大德九年辭官歸田,仍回到嚴寨故里,遷往黃岡,成為饒平縣余氏鳳崗派衍一世祖,享年六十六歲。其後代子孫先後花費18年建成此陵墓,明弘治十七年重新修建,陵墓雄偉壯觀,被余氏族裡族外的人所讚美,無奈歲月滄桑,陵墓損壞嚴重,簡單的修復已無法使其重現風采,但若任由此古蹟衰敗破損,不免使人心中嘆惜。幸有海內外宗親提出重建陵墓,經宗族代表決議,決定成立基金會。海內外宗親鄉賢踴躍捐資,於1992年重新修建陵墓,使之煥然一新。林氏夫人等祖母和其二世月溪,都能夠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選良辰吉日分葬在各個陵墓。這樣的做法足以盡子孫的責任,從而告慰祖先的在天之靈。

  • 聯饒鎮「林梅江夫婦合葬墓」

「林梅江夫婦合葬墓」位於饒平縣聯饒鎮葛口村葛藤自然村猴地,墓葬於元至順元年(1332),葬於福建烏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移葬於葛藤村猴地,墓面為灰沙結構,有墓包、墓碑、祭床、石香爐及墓前埕等,墓碑刻有「宋始祖,梅江林公,宜人陳氏墓」 石香爐刻有「兵馬司裔孫敬立,壬戌年建造」,墓瑩左右側尚遺存古時候金猴眨眼基座,該墓規模較大,占地寬廣,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林梅江生於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終於元至順元年(1332),元朝成宗大德五年(1301)辛丑年出仕元朝大都路兵馬指揮使,負責保衛京城安全,敕封五品。2013年5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聯饒鎮「蓮法寺」

「蓮法禪寺」原名「南天門紫竹林天仙堂」,現易名蓮法禪寺。地處饒平縣聯饒鎮葛口村與山門村交界處。蓮法禪寺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師劉基(字伯溫)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為逃脫殺身之禍逃匿至此處,建「天仙堂」(現大雄寶殿後座)。現遺有國師飛天墳墓一穴,石香爐一個,並出土明朝金元寶十六個、玉手鐲七個、瓷缽一個、木香爐一個、廳家燈一支和玉石印章一枚。1994年,釋達賢主持寺內事務。1996年得十方善信捐贈支持,「天仙堂」舊址復建,2009年擴建大雄寶殿,現已落成。

  • 海山鎮「辟龍」

「辟龍」位於饒平縣海山鎮,屬貝殼沖積岩,東西長4500米,寬1150米,後2米至10米,總面積為2875公頃。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橫臥於海灘,形似長龍,俗稱「辟龍」。經專家考證,該海灘岩田是由文石高鎂方解石有孔介蟲、海生貝殼、微體古生物和細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條件下長期堆積、膠結而成,約有五千年歷史。現為廣東省第三個地質遺蹟保護區。 

  • 海山鎮「隆福寺」

位於海山鎮煙樓山麓。清代《潮州府志》載:「隆福寺在信寧都黃芒山,晉時建」,宋、明兩次重修,後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季春又重建,1986年由釋光輝、釋定因法師等募捐近百萬元,全面進行修建。宮殿式結構,主寺三廳大院九天井;後座為兩層大廳八房藏經樓。硬山頂建築,穿斗式梁架結構,整座寺院雕梁畫棟,凌角飛檐,為饒平第一大寺院。寺內佛像均塑金身;觀音堂古銅匾鑄浮雕「玄武飛來」,重140餘公斤;還有泰國僧王贈送銅佛;藏經樓藏經數百卷,僅台灣星雲法師饋贈(大藏經)100卷,寺正門匾額有「隆福寺」三個大字,蒼勁雄渾,相傳是晉代王羲之手筆。

  • 黃岡鎮「石壁庵」

「石壁庵」位於離饒平縣黃岡鎮約二公里處的棲雲山,因此山多為石頭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納海樓」、「慈悲亭」等景觀。其中涑玉泉成於山上天然岩洞,如臥龍吐水,長年清泉不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

  • 黃岡鎮「大澳文化公園」

「大澳文化公園」位於黃岡鎮大澳村委會的村後山,總面積100多畝,建設主要以淺海文化為主題,用石雕、建築物和綠化為主要載體,立海神媽祖巨型塑像為公園標誌,集運動、健身、休閒、宣傳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

  • 黃岡鎮「汛洲島」

「汛洲島」在廣東省饒平縣柘林灣中部,位於饒平黃岡河出海口以南4公里處。面積約2.5平方公里。汛洲島東西部凸起兩座山峰。、汛洲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島上有長達10公里的海灣沙灘。域內高峰期會集結十萬隻以上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

  • 黃岡鎮「中山公園」

位於縣城公園大道和汕汾公路路口的中山公園,是為紀念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丁未起義而建的。公園內有孫中山先生的雕像,還有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中山公園紀念亭前建了孫中山先生銅像、人工湖、湖心亭、九曲橋廊等景觀。

  • 黃岡鎮「古樓文祠」

「古樓文祠」位於饒平縣黃岡鎮霞中村古樓山南麓,奉文昌君,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清嘉慶十八年(1813)、民國33年以及1993年重修。坐北向南,二進布局。面闊12米,進深22.8米,面積約27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屋面,夯土抹灰牆,花台童柱抬梁構架。前後錯落約2米,前座為二層,上層為歇山頂樓台,四周護以欄杆。有彩畫、木雕和嵌瓷裝飾。門額「古樓文祠」,門兩旁有對聯「默坐文機人不覺,將開天榜吾先知」,後座桁寫有嘉慶年重修記款。該祠保存完好,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4年5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黃岡鎮「雷音禪寺」

「雷音禪寺」位於饒平縣黃岡鎮石壁山,建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乾隆年間重建。嘉慶五年(1800),1923年、1952年、1984年及2007年重修,為佛教場所。坐北向南,二進帶廂房,行龍虎門。面闊48米,進深33米,面積約1584平方米。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抬梁構架。木雕、石雕和嵌瓷裝飾較為豐富。龍虎門門額均為「雷音禪寺」。該寺幾經修繕,保存完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所城鎮「古哨大所城」

「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明、清海防軍事重地。位於饒平縣黃岡鎮東南方14千米處(屬所城鎮),東臨南海,北倚大尖山,西連黃岡古城,是潮州府的前衛。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長643丈,厚1.6丈,內外兩面用花岡石條丁卯壘砌,中填泥土。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城門上皆建二重樓,城垣四角置設敵台。全城面積約2600市畝。城內有三街六巷,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寬1.5丈,外側四周城池環繞,城池寬2丈左右,長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年)曾遷拆,七年展復,八年重建。所城曾稱大城所,設正千戶2員,副千戶3員,百戶10員,鎮撫1員,旗軍1225員;各種軍器5457件。四城門尚存,東西城垣尤為完整,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城鎮「普陀岩寺」

「普陀岩寺」位於饒平縣所城鎮龍灣村西北面山上,建於宋淳熙年間(1174~1189),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立秋重建,1980年重修,為佛教場所。坐西向東,二進二從厝。通面寬32米,進深26米,面積約832平方米。懸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枱樑構架。石雕、木雕、彩畫、嵌瓷裝飾較為豐富,門額「普陀岩」。明代舉人、國子監佐教曹宗曾在此設館執教,明代進士周用、蘇信、陳天資等曾在此攻讀,明代知縣張浚、鍾卿密、毛棠等曾到此遊覽。該寺基本結構尚好,體現潮汕地區宋代及清代寺院建築的特點,有一定歷史、藝術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普陀岩」。

  • 錢東鎮「綠島旅遊山莊」

「綠島旅遊山莊」是AAAA級旅遊景區、潮州新八景之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廈門市民周末自駕遊十大目的地。山莊位於錢東鎮萬山紅農場,占地面積3000多畝。保留了原始自然生態地貌,林地覆蓋率高達95%。山莊山環水繞,風景如畫,猶如一顆鑲嵌在粵東大地上的綠色明珠。現已建成民俗文化體驗區、別墅酒店度假區、千竹湖畔遊樂區、濕地湖景休閒區和特色農業體驗區等五大主題園區。是一處集地質科普、文物民俗、休閒度假、商務會議、遊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生態旅遊度假勝地。

  • 錢東鎮「林姜寺」

「林姜寺」位於饒平縣錢東鎮灰寨村西面山坡上,始建於宋淳熙四年(1177),清代重建,寺院由林、姜兩姓捐建而得名,為佛教場所。坐西向東,二進二廊布局。通面闊12米,進深18米,面積約216平方米。硬山頂,琉璃瓦屋面,夯土抹灰牆,穿斗式構架。木雕、壁畫和嵌瓷裝飾。寺內保存有一個石馬槽和方柱形佛像石雕件,門額「林姜寺」。該寺年代久遠,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錢東鎮「陳塘橋」

「陳塘橋」位於饒平縣錢東鎮錢塘村東北面,始建於宋未淳佑六年(1246),由潮州府知州陳圭捐建,是古代潮州通往福建的官道必經的橋梁。6墩5孔梁式石板橋,橋系花崗岩條石疊砌而成, 長28米、寬1.6米、孔距跨徑4.5米, 是縣境內現存最古老的橋梁, 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6年11月11日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錢東鎮「百丈埔古戰場遺址與許夫人」

「百丈埔」位於錢東鎮東北部與高堂鎮南部交界處,即尖峰山西北麓五腳嶺的三企山下,方圓5里許。據清《饒平縣誌》載,百丈埔是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許夫人統率義軍扶宋抗元的古戰場。許夫人於此壯烈犧牲。後鄉民為悼其忠貞報國氣節,曾建「百丈埔娘娘廟」,以作紀念。嗣後被粵東學使魏莊渠誤作淫祠而毀。鄉民不悅,繼又在戰場周邊的前寮村口,另建一座,稱「百丈古廟」,今猶存。旅饒的丘逢甲曾寫了兩首詩讚頌許夫人,其中有「百丈埔前戰血紅」,「男兒千古遜英雄」之句,歌頌許夫人的民族氣節和忠貞義烈。許夫人是南宋末年福建路興化軍知軍陳文龍的女兒。陳文龍是莆陽人,於南宋度宗五年(1270)中進士第一名,授參加政事。許夫人幼承家教,是一個具有文韜武略堪當將領的膽識過人的女人。宋末元兵壓境,遺臣擁幼主退保閩海一隅時,陳文龍擁兵千員退守鄉邦,後元兵派人勸降,他不單不受利誘,甚且殺卻敵使,並「殫家財募萬兵」死守孤城,城破被俘,在解至杭州途中絕食身亡。母親陳老夫人也被拘禁於福州尼庵中,患病拒服湯藥殉節;她宗叔陳瓚和陳家兄弟也都拒絕降元,先後戰死沙場。在此國恨家仇的激發下,許夫人走上抗元反暴的道路。 許夫人因是宋末進士授文信郎許漢青之妻,人家就稱她為許夫人。許漢青是唐德宗壬午科(802)進士擢遷兵部尚書郎許稷的裔孫。當南宋幼主趙昰與趙昺被元兵追至泉州時,竊據泉城的南宋福建尚書右丞蒲壽庚降元,閉門不納,趙昺無奈,只好與端宗趙昰分路逃亡。端宗從泉州法石抄小路逃至晉江蚶江,被前來勤王的張世傑接往南安。而趙昺則沿驛道奔至晉江下輦,後轉至可慕村駐蹕。許漢青夫婦聞訊,遂集結族兵和其他義兵趕來勤王,與追趕宋室君臣的元兵在社壇死戰七晝夜,力保趙昺退至許西坑與下厝村交界處。還三渡晉江到塔頭南嶽找張世傑,但張世傑已保端宗走南安,後轉廣東。叛賊蒲壽庚派兵進剿可慕村,許漢青當機立斷,派得力幹將護衛趙昺退往廣東,自己則與夫人組織族親義勇在可慕村與蒲壽庚決戰。後許漢青殉難,族人亦大遭殺戮。可慕村的慘案,許夫人以東石一帶親密無間的漢畬人民為基本力量,招慕義勇,並派員到漳浦、龍溪、雲霄、詔安以至汀州、贛南一帶與抗元力量建立好關係。這時,以黃華為首的閩抗元義軍首領和畬家峒酋長藍太君,商定聯合抗元大計,最後終於建立了從閩西到漳南計二十四峒的義軍據點,使抗元的烈火在方圓幾百里的土地上熊熊燃燒起來。這種情況《元史·世祖本紀》有載:許夫人領導的畬漢起義軍「勢力遍及漳、汀、潮一帶,號十萬眾連營數百里」。 張世傑擁幼主在廣東安頓後,又於景炎二年六月乙已巳取水路回師,「將淮軍討蒲壽庚於泉州」,許夫人也與其陳家族侄陳吊眼「率所屬往合」,在圍攻泉州城的九十天中,幾經反覆,有敗有勝,但城終不破。及至元將唆都率精兵二千多名援蒲時,義軍腹背受敵,才放棄攻城。張世傑乃解兵還帝舟所泊之淺灣。許夫人則重聚義軍,在陸地黃勇阻擊元兵,與元兵周旋鏖戰於閩南、粵東一帶。及後和陳吊眼會師與元兵惡戰於饒平縣外浮山的百丈埔,終因兵力懸殊而慘敗,許夫人雖身負重傷仍英勇血戰,終未能挽回敗局,以身殉難。

  • 汫洲鎮「永福寺」

廣東潮州饒平縣汫洲鎮永福寺,創於宋(960—1279),移址重建於1991年至2001年,由釋光輝住持募資投放3500萬元巨款所振興。1993年獲縣宗教局登記開放。宏偉壯觀,殿堂齊全,金碧輝煌,墨寶薈萃,成為潮汕大寺院之一,系三百門港區一大旅遊點。寺創自宋,從對岸海山島隆福寺分香火而建。原處於瀛洲島(今汫洲鎮)西南,為一廳二房,僅約400平方米。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鄉民集資擴建,增至約1500平方米,分前座、大殿、後花園、兩側通廊,前座供協天上帝,大殿供釋迦牟尼佛、兩旁阿難、迦葉尊者,十八羅漢分列兩排。又有地藏閣、觀音閣、僧舍。

  • 樟溪鎮「青嵐冰臼」

饒平縣樟溪鎮青嵐溪谷中分布有兩千多個的形態各異的冰臼,是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冰川運動時留下的遺蹟。冰臼群中最大的一個圓形冰臼口寬六七米,深二三米。冰臼群處於北緯23"12',海拔不到100米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這對廣東地區可能在數百萬年前曾是冰天雪地的嚴寒地帶說法有重要意義。

  • 樟溪鎮「馬山湖」

馬山湖濕地位於樟溪鎮徑北村南部馬山湖水庫旁,原本是黃岡河支流樟溪流入馬山湖水庫處的一個沖積平原,因水庫水位下降導致濕地變成草原,後被網友發現而出名,被稱是繼架橋潭、石庵、草嵐武之後的又一天然風景區。不過近來因遊客增加導致馬山湖生態環境略趨惡化,不少網友呼籲保護馬山湖。[6]

  • 柘林鎮「白鷺天堂」

饒平縣柘林鎮西澳島上因白鷺成群,而被稱為「白鷺天堂」。西澳的白鷺黃嘴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柘林鎮「鎮風塔」

「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地處風吹嶺峽谷口。鎮風塔始建於元代,已有600多年歷史。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尖為製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蘆,塔身周圍是石板圍成的環形面屏。該塔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柘林鎮「漢忠義廟」

「漢忠義廟」位於饒平縣柘林鎮柘中居委,為關帝廟,始建於清康熙初年,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1994年再次重修。坐北向南,二進帶拜亭,辟有龍虎井。通面寬12米,進深16米,面積約192平方米。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抬梁構架。石雕、木雕、彩畫和嵌瓷裝飾較為豐富。門額「漢忠義廟」正楷陽刻,背鐫「萬世人極」正楷陰刻。該廟基本結構保存完好,體現潮汕地區清代壇廟建築特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94年5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柘林鎮「柘北天后宮」

「柘北天后宮」位於饒平縣柘林鎮柘北村西北側鳳山南麓,建於明代,於清康熙年間及1986年二次重修,現遺存主體為清代建築。坐東向西,二進二廊格局,門前石牌坊1座。通面寬10米,進深16米,占地總面積約240平方米。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枱樑構架。前埕正中建造一座四柱三門的石牌坊,柱聯分別用正楷、草、棣、行四種字體陽刻。石雕、木雕、彩畫和嵌瓷裝飾較為豐富。南北側有水井2口,當地人稱為「龍井」、「虎井」。天后宮基本結構保存完好,體現潮汕地區清代壇廟建築特點,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柘林鎮「白雀寺遺址」

「白雀寺遺址」位於饒平縣柘林鎮柘北村虎鬃山南麓,始建於宋代,歷經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癸卯孟春、民國19年(1930)、1982年及2002年重修。坐北向南,現為二進二從厝格局,門前石亭1座。通面寬38米,進深36米,面積約136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枱樑構架。石雕、木雕、彩畫和嵌瓷裝飾較為豐富。門額「白雀寺」,款「明刑部侍郎蔣厚傳書」。「白雀寺」三個大字風格獨特,瀟灑俊逸,筆劃蹁躚,宛如雀兒飛舞,為書法妙品。該寺體現饒平縣域宋、明時期寺堂古剎建築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白雀寺」。

  • 大埕鎮「鴻程大廟」

「鴻程大廟」也稱三山國王廟,位於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始建於宋代,清咸豐二年(1852)擴建,1988年重修。坐西向東,三進帶後包廟宇式格局,築有前座、正殿、後殿和兩廊配殿,規模宏偉壯觀。正殿塑有三山國王泥塑,高達4米,後殿是三山國王的夫人神位,偏殿是眾神靈位,前座還有雷公電母的塑像。通面闊16米,進深34米,占地總面積約1832平方米。硬山頂,灰瓦屋面,夯土抹灰牆,木瓜抬梁構架。木雕、石雕、彩畫和嵌瓷較為豐富。門額「東方保障」,背鐫「神光寵錫」,門前石鼓1對,池塘1口。大廟基本結構保存完好,為粵東三山國王廟中建築規模較大,設置較為完備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8年10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高堂鎮「金光寺」

「金光寺」始建於明代,創寺長老法名"立禪"大師。金光寺建築規模宏大,殿宇巍峨 富麗,明清兩代極盛時有大小廟宇五、六十間,完整的藏經一套共八千餘部(冊),僧眾二百多人,朝山禮佛的人絡繹不絕。而且,寺內絕大多數塑像和佛具都是用 純銅鑄造的。《永昌府志》載:"寺有明代銅佛二尊,殿宇皇壯,邑中名勝,推為首指"。明末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游此寺,他在《滇游日記》中寫道:"寺規模宏敞,正殿亦南向,八角層甍,高十餘丈,地盤數畝"。 金光寺以其幽雅的環境,雄偉的建築,繁蕪的佛典,完善的佛禮吸引了千千萬萬遊客僧眾。但由於年久失修,金光寺日漸衰落,七十年代前,僅存留大殿一間,偏殿一間兩層,樓上藏經。另有廂房十三間,只有原建築的五分之二。存經書四十二部,五百二十卷;而且寺內大佛像完全被損壞。直到八十年代後,才正式修復,現主要建築均已修復,且新建一座雕梁畫棟的門樓,上書"滇西名勝"四個鎏金大字。現有擔當和尚近代名人李根源等題書。大殿裡供奉的佛像, 造形精湛。殿外,人工栽培的木蓮花、茶花、含笑、白木瓜等各種花卉競放於高大的青松翠柏之間,把寺院裝點得更加明麗清亮。金光寺的興盛,還取決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金光寺距離古西南絲綢之路一博南古道不遠,便利的交通,不僅帶來了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 高堂鎮「翁雲叟墓」

「翁雲叟墓」位於饒平縣高堂鎮塘南村尖峰山腰,建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墓面為灰沙結構,有墓包、墓亭、祭床、墓埕、墓道碑和部分擺手,墓道碑高185厘米,寬55厘米,內刻有「大明敕封文林郎監察御史翁公之墓,弘治十二年歲次戌年冬十二月吉立,孝子瑩理昱旭吉奇立石」,墓後壁還塑有麒麟畫。墓葬龐大,占地寬廣,構築精緻,型制美觀,為饒平縣境內明代大型陵墓,現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翁雲叟翁按察之父,生於明德七年,終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前官至誥贈中憲大夫,興化府推官,敕封文林郎監察御史。2013年11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蹟[編輯]

饒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
  • 浮濱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饒平縣浮濱塔仔金山發現了古穴墓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的陪葬品。其中有戈、矛、斧、鑿、礫石石器,尊、壺、豆、杯、盆、盂、罐等陶器。部分陶器有醬色釉。經考古堅定,浮濱發現的文物時間為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該發現對中原文化與當地區別於諸越文化的土著文化有重要影響。

人物[編輯]

特產[編輯]

  • 嶺頭單叢茶(嶺頭白葉茶):嶺頭單叢茶始於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嶺頭單叢茶原是浮濱鎮嶺頭村茶農於1961年至1963年在雙髻娘山腰茶園發現並經試種成功,1981年國家農業部正式命名為「嶺頭單叢」茶,1986年獲「全國優質名茶」稱號。1990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綠色食品」,定為「國賓茶」。
  • 深坑老樅水仙茶:深坑茶葉位於饒北山區。深坑村位於百花山(即待詔山)山腹地,至今300多年樹齡的茶樅有1000多棵,還有40多株不同香型的單叢茶,分別採制,質量極佳。其中,著名的有黃枝香、杏仁香、暹卜(大號黃枝花)香和芝蘭香香氣獨特、品質優良,產品飲譽海內外。
  • 西岩茶:西岩茶製作技藝分初制和精製工藝共12道工序。初制工藝流程:曬青→涼青→做青(浪菜)→殺青(炒茶)→揉捻→乾燥6道工序;精製工藝流程:歸堆→揀剔篩末→拼堆(分級)→烘焙(提香)→攤涼→包裝6個環節。
  • 高堂菜脯: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艷,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菜脯即蘿蔔乾。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
  • 獅頭鵝:早在兩百多年前,地處黃岡河支流旁邊的浮濱鎮溪樓村,每年農曆正月初五便有了用大鵝作祭品拜年、祭神和賽大鵝的風俗,以養鵝最大者為榮。由此,年復一年,溪樓村民精心培育出特有巨型鵝種,因其公鵝頭形似獅頭,故而得名獅頭鵝。
  • 饒江魚露:「漁民牌」饒江魚露創製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產品以鮮魚為主要原料,經傳統製作,日曬夜露,天然發酵,科學配製而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色澤澄明,具獨特風味,符合衛生標準,為烹調之佳品。
  • 海山紫菜:海山紫菜的養殖有一定的季節性。每年十二月底便開始選擇菜母,培育來年種苗。培育紫金菜種苗,要求非常嚴格,首先應對室內水池進行消毒,並淡化和淨化海水,恰當調節水溫,然後將優選的菜母放置於經過消毒的貝殼中,用繩子把貝殼貫成串懸吊在室內水池裡,菜母成熟後,裂變釋放出孢子,附着於得先準備在池中的網具,再在室內培育至-2公分長,於農曆八月中旬前搬至海區養殖場吊養。農曆九月底,菜長至20公分左右,便開始收穫第一造,以後每隔15天左右便收穫一次。收穫紫菜時,通常的製作加工工藝是:將成菜採下,用淡水漂洗幾次,去淨雜質後,撈起作成餅狀,曬乾後貯存於乾燥處。
  • 黃岡寶斗餅:饒平縣城黃岡鎮生產一種餅食叫寶斗餅,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個餅種,八角四方,俗稱「斗仔」,因餅好吃,故名「寶斗」。寶斗餅是廣東潮州饒平特產,是最具特色的潮州小吃之一。它色澤鮮艷口感鬆柔甜滋香醇,深受海內外鄉親的青睞。
  • 烤鰻
  • 山棗糕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月值(1981-2010). China Meteorological Data Service Center. [7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中文(簡體)). 
  2. ^ 饶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潮州市饶平县人民政府网站. www.raoping.gov.cn. [2022-05-08]. 
  3. ^ 2023年饶平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4. ^ 潮州市饶平县关于公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告 - 潮州市饶平县人民政府网站. www.raoping.gov.cn.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5. ^ 《潮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涑玉泉》. 潮州市名城辦. [2009-10-20]. [永久失效連結]
  6. ^ 马山湖网络蹿红引大批游人 景区环境堪忧.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