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上火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0秒上火星
主唱傑瑞德·雷托與鼓手香農·雷托於2013年7月在意大利帕多瓦演出
組合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
出道地點洛杉磯, 加利福尼亞州, 美國
活躍年代1998至今
唱片公司
網站thirtysecondstomars.com
相關團體
現任成員
已離開成員

30秒上火星(英語:Thirty Seconds to Mars30 Seconds to Mars)是一支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於1998年創立的搖滾樂隊。樂隊現成員包括兄弟傑瑞德·萊托(主唱、吉他、貝斯、鍵盤)與香農·雷托(鼓、打擊樂器)。 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該樂隊經歷了一系列成員變更。

該樂隊的首張專輯《30秒上火星》(2002年),由製作人Bob Ezrin參與製作並在發行後獲得了相當正面的評價,但它在商業上的成就卻很有限。 通過釋出第二張專輯《美麗的謊言》(2005年),該樂隊在世界範圍擁有了名聲。這張專輯在世界上的多個地區獲得了銷量認證。他們的下一張專輯《全面開戰》(2009年),標誌着該樂隊在音樂風格上的一個戲劇性的演變,因為它融入了實驗音樂的影響並更為兼容並蓄。因該樂隊與其唱片公司EMI陷入了一場重大的法律糾紛,該專輯的製作過程備受關注,而這一事件也最終成為紀錄片《手工製品》(2012年)的主要內容。隨後,30星轉至環球音樂集團旗下,發行了第四張專輯《愛 欲 信 + 夢》(2013年)並獲得了在評論界與商業表現上的成功。 他們的第五張專輯《美利堅》(2018年),則在發行後收到了兩極分化的評價。

截至2014年9月 (2014-09),該樂隊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售出專輯超過一千五百萬份。[1] 一直以來30秒上火星巡迴演出常常售罄,他們也擔任過無數音樂節與搖滾節的壓軸演出嘉賓。 樂隊因其充滿活力的現場表演以及對多種音樂流派元素的運用並以其帶來哲思和精神力量的歌詞,概念專輯以及實驗性的音樂而備受讚譽。[2] 30火星在其生涯歷史上收到了不少獎項榮譽,其中包括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他們也登上了雜誌Kerrang! 評出的2000—2010年最佳藝人榜單。[3]

歷史[編輯]

1998-2000年:樂隊成立與早期生涯[編輯]

30秒上火星於199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成立,最早是作為兄弟 傑瑞德·雷托香農·雷托兩人之間的合作——兩人從童年時期開始就已經在一起演奏和創作音樂。[4] 隨着吉他手索倫·比克斯勒和貝斯手馬特·沃赫特的加入,這一雙人組合後來擴充為四人樂隊。輔助吉他手凱文·德雷克,原本為了成為樂隊的貝斯手而試演,後來也加入成為了樂隊的巡演樂手。最早的演出里,該樂隊採用了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最終才確名為「30秒上火星」。據稱,這一名稱來源於一本題為Argus Apocraphex的罕見手抄本[5] 傑瑞德·雷托將樂隊名描述為「來自書中的一個指代,一個粗略的轉譯我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它是一個未來的比喻他解釋說。 30秒上火星——指『我們一些不可觸及的東西是如此地接近的事實。與此同時火星』作為『戰神』的說法也很有。 在這裡你可以用這些說法來替代和解釋,但是對於和我哥哥來說,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短語,能夠以種儘可能獨特的方式來代表我們的音樂[6] 在他的描述中,這個名稱「適用於幾個不同的層面,是一個詩意的,充滿暗示的,具有電影感的,並能夠帶來直接感受的短語(a phrase that is lyrical, suggestive, cinematic, and filled with immediacy)。」[7] 在30秒上火星的早期生涯,傑瑞德·雷托不允許他作為好萊塢演員的事實被使用在樂隊的宣傳中。[8]

1998年及以前,該樂隊在美國的小型場館和俱樂部中演出。他們的同名首張專輯的製作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由傑瑞德·雷托譜寫其中的大部分歌曲。 在此期間樂隊錄製了一些樣本歌曲,比如ValhallaRevolutionJupiterHero——後兩者分別更名為FallenYear Zero並出現在樂隊的首張專輯裡樣本歌曲Buddha for Mary也得到重新製作,加入到正式的首張專輯中[7]他們的作品讓一些唱片公司對於簽約30火星充滿興趣最終他們與廠牌Immortal Records簽約。[9] 1999年,維京唱片加入了這份合同。[10]

2001-2003年:首張專輯[編輯]

在2001年,30秒上火星投身到懷俄明州鄉間錄製他們的首張專輯,與製作人Bob EzrinBrian Virtue合作。由於他們從小聽Ezrin與平克·弗洛伊德Kiss合唱團埃利斯·庫珀合作的作品長大,同時他們覺得他是唯一一個能在首張專輯中幫助他們獲得想要的空間感受和宏大效果的人,他們選擇了與Bob Ezrin合作。[7] 樂隊在一個面積約為15000英畝的空倉庫里錄音,希望選擇這樣的地點能夠提升他們的音樂。[11] 在這張專輯釋出之前,樂隊Puddle of Mudd便已邀請30秒上火星為他們於2002年春天為期六周的巡演進行開場表演。[12] 隨後,該樂隊啟了為樂隊Incubus開場的北美巡演,並在八月進行了一系列的俱樂部演出。[13]

通過廠牌Immortal維京唱片,該樂隊在2002年8月27日在美國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30秒上火星》傑瑞德·雷托將這張專輯描述為一張主題是「人的鬥爭和自我決斷」的概念專輯 ,其中以超凡脫俗的元素和概念式的想法來表現人的真實境況。[7] 這張專輯在美國售出了121000張,在美國公告牌兩百強專輯榜中取得107名,並在美國公告牌Top Heatseekers榜取得了第一名。[14][15] 在此之前發行的單曲Capricorn (A Brand New Name),在美國公告牌主流搖滾歌曲榜中最高取得了第31名。[14]30秒上火星 的發行收到了大體積極的評價;[16] 音樂評論家Megan O'Toole認為樂隊「成功地為自己在搖滾領域裡開拓了獨一無二的位置(managed to carve out a unique niche for themselves in the rock realm)」。[17] 這張專輯慢熱地取得了成功,截至2011年3月,它最終在全球銷售了兩百萬份。[18]

2002年10月,該樂隊與I Mother EarthBilly Talent一同進行了MTV Campus Invation巡演。 11月,30秒上火星在電視節目Last Call with Carson Daly上演出,完成了他們的熒幕首秀;他們為樂隊Our Lady PeaceSevendust進行開場表演。歌曲Edge of the Earth在2003年發布,成為這張專輯中的第二支單曲。2003年年初,比克斯勒退出了樂隊,原因與之前巡演里出現的一些問題相關。後來,他被成功通過試演的吉他手托莫·米利塞維奇所替代。[19] 該樂隊隨後與樂隊ChevelleTrust CompanyPacifier進行巡演,並參與了2003年的Lollapalooza巡演。[20]

2004-2008年:《美麗的謊言》[編輯]

30秒上火星於2004年3月重返錄音室,與音樂製作人Josh Abraham一起進行第二張專輯《美麗的謊言》的製作。[21] 錄音製作的過程中,為了配合傑瑞德·雷托的演藝事業,樂隊跟隨前往了四個不同的大陸。美麗的謊言》在曲風和歌詞上都與樂隊的首張專輯有巨大的不同。 「在第一張專輯裡,我建立了一個世界,然後躲在裡面,」雷托說。 "而對於《美麗的謊言》,是時候轉向一種更為私人化,沒那麼理性化的方式。 儘管這張專輯中仍然充滿了概念式的元素和主題化的想法,它最終還是更多地圍繞內心,而不是頭腦(much more wrapped around the heart than the head)。 關於殘酷的誠實、成長、改變。 它及其親近地探討了處在選擇之中的人的命運,是一次原始的情感旅程。一個關於生活愛情、死亡、痛苦、快樂和激情的故事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22]

2006年,傑瑞德·雷托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演出

《美麗的謊言》於2005年8月30日在美國發行。因為這張專輯在發行前便遭受泄露,故樂隊決定在專輯裡增加兩首額外的歌曲Battle of OneHunter(對碧玉歌曲的翻唱)。為了行銷此張專輯,樂隊還決定隨機在專輯內附上12張「金門票」,抽到金門票即可在任何一場30秒上火星的演唱會中免費入場,並獲得進入演唱會後台的機會。之後,這張專輯共售出超過四百萬份,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為它頒發了白金唱片認證[23],在其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它也達到了當地白金唱片和金唱片的標準。[16] 專輯的第一支單曲Attack於2005年6月6日在電台上首次亮相,並在它發行後的首周內成為了美國現代搖滾樂電台播出最多的歌曲。[24] 在2005年期間,30秒上火星與樂隊Chevelle音魔合唱團以及The Used完成了巡演。 2006年3月,該樂隊開啟了他們的首次領銜巡演Forever Night, Never Day Tour。 與此同時,樂隊發布了該張專輯的第二支單曲The Kill (Bury Me)。這首歌在美國公告牌現代搖滾歌曲榜上最高達到了第3名,並停留了超過50周的時間,在當時創下記錄成為歷史停留時間最長的歌曲。[25]它的音樂錄影帶由傑瑞德·雷托假借化名Bartholomew Cubbins導演,受到了經典作品閃靈》的啟發,在發布後收到了廣泛的積極評價和眾多的獎項,其中包括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中的MTV2 Award。[26]

30秒上火星於美麗的謊言巡演期間在德國演出

2006年10月,由MTV2贊助,由樂隊Head AutomaticaThe Receiving End of SirensCobra Starship以及包括Street Drum Corps的其他幾個樂隊為其開場,30秒上火星開啟了他們的巡演Welcome to the Universe Tour專輯的第三支單曲From Yesterday在2006年11月20日布,並成為了該樂隊的首支登頂公告牌'現代搖滾歌曲榜的歌曲。[27] 受到電影《末代皇帝》的啟發,傑瑞德·雷托為這首單曲導演了短片,這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支完整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拍攝的美國音樂錄影帶。[28] 2007年春天,樂隊與The Used等樂隊一同進行了Taste of Chaos 2007巡演。美麗的謊言》於2007年2月在歐洲釋出。 在這一年裡,30秒上火星整個歐洲進行了廣泛的巡演,並在幾個重要音樂節上表演,包括羅斯基勒音樂節Pinkpop FestivalRock am Ring以及Download Festival2007年3月,為了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與他的家庭在一起,馬特·赫特離開了樂隊。[29]他的位置蒂姆·凱勒赫替代,但這僅限於現場演出。

2007年11月1日,30秒上火星在MTV歐洲音樂大獎典禮中贏得了最佳搖滾大獎。[30] 樂隊還憑藉The KillFrom Yesterday分別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次獲得Kerrang!最佳單曲[31][32]專輯的同名歌曲A Beautiful Lie在北美和特定的歐洲國家作為第四支單曲發行。 它的音樂錄影帶是在格陵蘭島拍攝的,地點位於北極圈以北200英里的冰川上。它的銷售收益用以支持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工作。[33] 在11月6日的2008年MTV歐洲音樂大獎上,30秒上火星憑藉A Beautiful Lie贏得了他們第二個最佳搖滾獎和最佳音樂錄音帶大獎[34]

2008年3月,樂隊參加了南非的My Coke Fest音樂節的演出,為樂隊成立以來首次踏上非洲大陸演出。樂隊在約翰內斯堡以及開普敦的表演門票皆銷售一空。

2008-2011年:EMI訴訟案與《全面開戰》[編輯]

2010年,香農·雷托進行表演

2008年8月,30秒上火星開始錄製他們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全面開戰》[35]這一次,樂隊與製作人FloodSteve Lillywhite合作。 30秒上火星曾試圖美麗的謊言 巡演後與一個新的廠牌簽約,這促使了EMI(維京唱片的母公司)向他們提起訴訟,索賠3000萬美元。EMI稱,樂隊未能完成他們在1999年的合約(維京唱片所加入的樂隊與Immortal Records之間的合約)中所承諾的五張專輯,還缺少三張[36] 傑瑞德·雷托針對訴訟中提出的一些法律主張作出答覆,指出「加利福尼亞州法律之下——我們居住在那裡並簽署了這一合約,一個不能受到一項合約的捆綁超過七年。30秒上火星簽約後已經過了九年,因此樂隊決定行使他們的「法律權利終止我們的舊的、過合同——根據法律規定這一合約是無效的。[37]

經過近一年的訴訟對峙,2009年4月28日,樂隊宣布這一案件已經得到解決。[38] 根據幾十年前一起涉及女演員奧麗維亞·德哈維蘭的合約訴訟案件中對被告人的辯護成立的情況,30秒上火星這一案件得到了相類似的裁定。 雷托解釋說,「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裁定,在加利福尼亞州任何服務合同在七年之後都應失效,在德哈維蘭利用這一規定終止了她與華納兄弟之間的合同後,這便被稱為德哈維蘭法律。」[39] 隨後,30秒上火星與EMI簽訂了一份新的合同。[38] 雷托稱,樂隊與EMI之間的分歧已經達成和解,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EMI處理我們的憂慮和困難所表現出來的意願和熱情,[以及]能夠與那麼一個對30秒上火星如此投入和熱誠的團隊重新合作的機會。」[40]

為了能讓他們的歌迷參與到《全面開戰》的製作中,30秒上火星在洛杉磯的Avalon Club舉辦了一個名為峰會(The Summit)的活動。他們邀請歌迷錄製和聲和打擊樂伴奏。[41] 經過第一次峰會的成功,樂隊在八個不同的國家也舉行了這樣的活動,並將活動規模擴大到線上。[42] 同時,樂隊邀請歌迷提交自己的面部特寫照片,用此為專輯製作了2000個不同的獨立封面。[43] 雷托將全面開戰 形容為一張關於「生存」的專輯:「這是一場在創作上持續兩年的抗爭,雖然很兇猛和艱難,但我們得到了非常有創造力的成果。所有的這些不利因素,在事後看來,都使我們更加堅強,使這張專輯更加強大。」[44]

雖然專輯的發行日期被多次更改,全面開戰最終在2009年12月釋出。 這張專輯在十幾個國家的專輯銷量榜中進入了前十,憑藉在美國售出67000份的首周銷量,它進入了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並排名第18位。[45] 它的前兩支單曲Kings and QueensThis Is War均登頂美國公告牌另類音樂榜[46] 經過2009年冬季的宣傳性巡演,30秒上火星在2010年2月開啟了巡演Into the Wild Tour[47]

於Into The Wild巡演期間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演出

2010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上,Kings and Queens收到四項提名,其中包括年度音樂錄影帶最佳導演,並最終贏下了最佳搖滾錄影帶[48] 這張專輯的第三支單曲Closer to the Edge,是英國在2010年裡最暢銷的搖滾單曲,連續八周占據英國搖滾音樂榜榜首。[49][50] 30秒上火星與說唱歌手肯伊·威斯特合作的歌曲Hurricane 2.0,在全面開戰的豪華版專輯中釋出,並在部分國家作為該張專輯的第四支單曲發行。 11月7日,30秒上火星與威斯特在馬德里阿爾卡拉門2010年MTV歐洲音樂大獎盛典上表演了Hurricane,樂隊還獲得了他們的第三個最佳搖滾大獎。[51] 2011年5月13日,30秒上火星為電視節目MTV Unplugged錄製了一場表演[52]與來自Vitamin String Quartet的音樂家們共同演出,並邀請一個福音合唱團與他們一起重新演繹了U2樂團的經典歌曲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53]

2010年2月,30秒上火星在英國曼徹斯特表演。

根據公司Songkick的研究,基於演出日期的數量,30秒上火星是2010年工作最勤勉的巡演藝人之一。[54] 2011年10月16日,該樂隊被宣布將憑藉他們超過300場的表演,作為在一個專輯周期內現場演出數量最多的樂隊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55]名為Tribus Centum Numerarae的300場演出於2011年12月7日在紐約市Hammerstein Ballroom進行,緊隨其後的一系列特別演出標誌着Into the Wild Tour的結束。[55]

2012-2015年:《愛 欲 信 + 夢》[編輯]

2012年,30秒上火星在巡演後沉寂了一段時間,並花費了這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來錄製他們的第四張專輯,《愛 欲 信 + 夢》[56] 這張專輯由傑瑞德·雷托與曾經的合作者Steve Lillywhite一同製作。 雷托說,樂隊在愛 欲 信 + 夢中採取了全新的方向。他解釋說,該專輯「不僅僅是一個演變,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在創作層面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這是令人興奮的,出乎意料的,及其鼓舞人心的。」[57] 2012年9月,《手工製品》,一部關於樂隊與唱片公司EMI之間的法律糾紛以及專輯《全面開戰》錄製過程的紀錄片,在2012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並贏得了紀錄片類別的觀眾選擇獎。

2014年3月,30秒上火星在俄羅斯莫斯科演出。

2013年2月,Up in the Air被宣布將會成為第四張專輯首支單曲。[58] 通過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合作,30秒火星讓Up in the Air的第一份拷貝登上了SpaceX CRS-2任務中的「龍」號飛船[59] 這一計劃在2013年3月1日實施,隨着獵鷹9號運載火箭的升空,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商業唱片拷貝被送入太空。 2013年3月18日,這支單曲在國際空間站里首播。在樂隊成員和Expedition 35任務飛行工程師Thomas Marshburn的問答環節後,休斯頓市長安妮斯·帕克宣布當天為「30秒上火星日」。[60] Up in the Air於3月18日迎來了它的電台首播,並在次日開放了線上的購買和下載。[61] 這首歌曲到在美國公告牌另類歌曲榜上最高達到了第3位,並在海外市場上取得了成功。[62]

2013年5月21日,通過環球音樂集團,30秒上火星在美國發布了《愛 欲 信 + 夢》。 這張專輯獲得了大體上積極的評論,並在超過十五個國家的銷量榜單中進入前十,其中包括英國和美國。[63] 6月,樂隊開始他們的巡演Love, Lust, Faith and Dreams Tour,其中包括在Rock WerchterPinkpop FestivalRock in RioRock am Ring等音樂節上的演出。 專輯的第二支單曲Do or Die在各個現代搖滾電台上獲得了不錯的表現。而第三支單曲City of Angels的發布引發了評論界的熱烈好評,並最終在美國另類音樂榜上達到了第8位。[62][64] 在8月25日舉行的2013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盛典上,Up in the Air贏得了最佳搖滾錄影帶

30秒上火星上在2014年4月25日宣布,經過與維京唱片多年來充滿波折的合作後,他們已經與該廠牌解約。雷托告訴雜誌公告牌,「我們對於未來感到自由,清晰和興奮。 這是最美妙的時期。[65] 2014年8月,該樂隊與美國搖滾樂隊Linkin Park開展了名為Carnivores Tour的聯合巡演,在北美洲的各大競技場和體育場進行演出。[66] 30秒上火星隨後推出了名為Camp Mars的音樂夏令營活動這一活動首次於2015年8月在加利福尼亞州馬里布舉辦其中包括一系列戶外項目和一些DJ擺台。[67]

2015年至今:《美利堅》與米利塞維奇的退出[編輯]

2018年Monolith Tour期間在Rock im Park音樂節演出

2015年11月3日,30秒上火星正在創作其第五張專輯的消息得到確認。[68] 2016年8月,樂隊透露他們與新視鏡唱片簽約。[69] 隨後,樂隊宣布他們在2017年的5月到9月期間與繆斯樂隊PVRIS一同進行北美巡演。[70] 2017年8月Walk on Water被宣布為該樂隊第五張專輯的首支單曲。[71] 之後,30秒上火星2017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盛典上與特邀嘉賓Travis Scott表演了這首歌曲。在這次盛典上,傑瑞德·雷托向那年早些時候去世的查斯特·班寧頓克里斯·康奈爾致敬,並在社交媒體上受到了關注。

2018年1月25日,30秒上火星發布Dangerous Night為他們即將到來的第五張專輯中的第二支單曲。[72] 2018年2月,樂隊正式宣布新的巡演Monolith Tour,開場表演藝人包括月球漫步樂隊MisterWivesK.FlayJoywaveWelshly Arms的。 不久以後,30秒上火星確認《美利堅》將會是第五張專輯的標題,它於2018年4月6日發行。這張專輯在評論界收到了兩極分化評價。它首次出現在公告牌兩百強專輯榜便排在了第2的位置,獲得了該樂隊在這一榜單上的最高名次。[73] 《美利堅》在其他十七個國家也進入到了銷量前十,其中在德國和奧地利取得了第一。[74]

在Monolith Tour的第一階段,樂隊宣布米利塞維奇出於個人原因將暫時地離開巡演。 2018年6月11日,他正式宣布退出樂隊。[75]

音樂風格[編輯]

該樂隊第一張專輯結合了前衛金屬太空搖滾的影響以及電子樂的元素,運用了電子製作和合成器。[76][77] Blender雜誌的Ryan Rayhill認為這張專輯是一種「具有思想高度史詩般效果的太空歌劇匆促樂團式的前衛搖滾相適應的產物(high-minded space opera of epic scope befitting prog-rock prototypes Rush)」,並寫道,30秒上火星「帶着一張聽起來像是工具樂隊來表演月之暗面(指平克·弗洛伊德在1973年發布的專輯)一樣的同名處女作橫空出世(emerged with an eponymous debut that sounds like Tool 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78]儘管樂隊首張概念專輯的歌詞重點放在了人的鬥爭和自我決斷, 《美麗的謊言》的歌詞則是更加地私人化,且在音樂上引入了嘶吼唱腔[22] 這一變在整張專輯中都得到了體現,反映了樂隊成員在專輯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個人層面和藝術層面上的變化。[79] 這張專輯通過融合來自前衛搖滾、硬核搖滾情緒硬核的元素,拓寬了樂隊的聲音風格。[80][81][82] 這種另類搖滾風格被拿來與治療樂隊U2樂團以及碎南瓜樂隊的音樂相比較。[22]

他們的第三張專輯《全面開戰》被認為擁有「極具前衛搖滾風格的聲音和非常抓耳的旋律」,從實驗性的平克·弗洛伊德到旋律化的M83中獲取靈感。[83] 滾石雜誌的Chris Harris 認為,這是經過樂隊成員們的個人抗爭與和廠牌之間法律糾紛打造的「一張充滿野心實驗搖滾作品集」[44] 網站AllMusic的Stephen Thomas Erlewine認可了在這張專輯的整體風格上,樂隊融合電子搖滾重金屬和前衛搖滾的成果。[84]

《愛 欲 信 + 夢》樂隊嘗試運用不同的樂器,並吸收了更廣泛的、更多樣化的音樂風格。[85]這張專輯融合了實驗性的樂器演奏,也採用了前衛搖滾和電子音樂元素,引入了一種充滿飄渺音效的、極簡的演奏方式。[85][86][87] 這張專輯擁有着全面開戰式的概念專輯形式,卻擴大了範疇,圍繞着它名稱所指代的主題而發展演化。[85]

社會活動[編輯]

30秒上火星建立了一個名為abeautifullie.org的網站,提供有關環境問題和參與環保活動的信息及資訊。[88] 人們通過該網站捐款,以支持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工作。[88] 2006年,傑瑞德·萊托為電台97X匯編的現場表演專輯《The 97X Green Room: Volume 2》創作了專輯封面。這張專輯包含了一首30秒上火星的歌曲,它的銷售獲益被用以支持大自然保護協會[89] 在巡演Welcome ro the Universe Tour期間,該樂隊盡力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燃料消耗量以抵消巡演所產生的對環境的影響。[90]

2008年6月,樂隊參與國際仁人家園組織的工作,幫助修復了一處房屋以相應大洛杉磯地區的"A Brush With Kindness"項目。[91] 除此之外,樂隊組織了一次拍賣,歌迷可以通過拍賣得到與他們一起參與志願建造的機會。 不到一星期的時間,他們徵集到六個額外的工人和超過10 000美元的款項,用以支持國際仁人家園的額外項目。[91]30秒上火星的歌迷,也就是所謂的Echelon,創建了數個慈善組織和慈善項目,目的是支持各種慈善和人道主義機構的工作[92]

2010年海地地震後,30秒上火星通過一場慈善拍賣為海地賑災籌得了善款100 100美元。[93]樂隊還通過Echelon項目House for Haiti及電視特典Hope For Haiti Now為海地人民提供支持[93] 樂隊拍賣了一定數量的物品籌集善款,以支持紅十字會救助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受災群眾。[94] 在樂隊巡演Carnivores Tour售出的每一張演出門票都包含向Music for Relief組織捐出的一美元,以支持救災以及環境的保護和恢復項目。[95]

樂隊成員[編輯]

作品列表[編輯]

錄音室專輯[編輯]

巡迴演出[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padatos, Markos. Jared Leto performs new single 'Do or Die' on 'Ellen'. Digital Journal. September 27, 2014 [September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2. ^ Leahey, Andrew. Thirty Seconds to Mar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Ma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3. ^ Carter, Emily. The 60 Biggest Bands On The Planet Right Now. Kerrang!. December 15, 2014 [May 1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9). 
  4. ^ Edwards, Kristin. 30 Seconds to Mars Leads "Forever Night, Never Day" Tour. Houstonian. March 21, 2006 [May 1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5. ^ Matt Wachter, Tomo Milicevic – 30 Seconds to Mars. Confront Magazine. June 28, 2006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0). 
  6. ^ Cray, Jen. 30 Seconds To Mars. Ink 19. November 2005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7. ^ 7.0 7.1 7.2 7.3 Redmon, Jess. 30 Seconds To Mars: Welcome To Their Universe. Shoutweb.com. May 10, 2002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8. ^ Tagliaferro, Lauren. 30 Seconds to Mars. June 23, 2006. Not content to be defined merely as "Jared Leto's band," 30 Seconds to Mars has fought to be respected as a group of formidable musicians – even refusing to play at venues that use Leto's movie-star status to promote them. 
  9. ^ Bento, Debbie. Jared Leto: From Hollywood To Mars. ChartAttack. April 1, 2002 [July 2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5-07). 
  10. ^ Paine, Andre. Virgin Sues 30 Seconds To Mars For $30 Million. Billboard. August 18, 2008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11. ^ 30 Seconds to Mars Interview. Bandchat.org.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2. ^ Jordan, Chris. Puddle Of Mudd Deliver No-Frills Rock At Philly Date.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March 22, 2002 [May 2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 
  13. ^ Atkinson, Myke. 30 Seconds to Mars. Gauntlet. October 3, 2002 [May 2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14. ^ 14.0 14.1 30 Seconds to Mar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April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15. ^ Lear, Courtney. Mission to Mars: Blasts Off Again. Billboard. August 26, 2006, 118 (34): 34. 
  16. ^ 16.0 16.1 Winwood, Ian. 10 Years of Life on Mars. Kerrang!. February 18, 2012, (1402): 22. 
  17. ^ O'Toole, Megan. 30 Seconds to Mars 96 (17). September 26, 2002 [May 2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4-19). 
  18. ^ Evans, Mark. Mars Attacks. What's On (Motivate Publishing). March 2011, (395): 29. 
  19. ^ Anderson, Philip. Interview with Tomo Milicevic and Matt Wachter of 30 Seconds to Mars. Kaos2000 Magazine. April 19, 2006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6). 
  20. ^ Lollapalooza Tour Stops In Irvine. Rockdirt.com. August 19, 2003 [August 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2). 
  21. ^ Roth, Kaj. 30 Seconds To Mars Working On Next Album. Melodic. March 16, 2004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22. ^ 22.0 22.1 22.2 30 Seconds to Mars. USA Network. NBCUniversal.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30). 
  23. ^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Gold & Platinum. RIAA.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24. ^ Simmons, Darryn. 30 Seconds to Mars Comes to Montgomery's Off the Wagon. Montgomery Advertiser. August 4, 2005. 
  25. ^ Roth, Kaj. 30STM Breaks Modern Rock Record!. Melodic. February 2, 2007 [April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26. ^ 30 Seconds To Mars Video 'The Kill' Wins Fan-Driven MTV2 Award at 2006 MTV Video Music Awards. PR Newswire. September 1, 2006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7). 
  27. ^ 30 Seconds to Mars' 'From Yesterday' is #1 at Modern Rock Radio for Two Weeks So Far. PR Newswire. March 27, 2007 [July 2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28. ^ Cohen, Jonathan. 30 Seconds To Mars Visits China For New Video. Billboard. November 15, 2006 [July 2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29. ^ Pascarella, Tony. Matt Wachter Leaves 30 Seconds to Mars. AbsolutePunk. Buzz Media. March 5, 2007 [Februar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8). 
  30. ^ MTV Europe Music Awards winners. The Guardian. November 2, 2007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31. ^ Fletcher, Alex. Kerrang Awards 2007: The Winners.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August 24, 2007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4). 
  32. ^ Paine, Andre. 30 Seconds To Mars Wins Two Kerrang! Awards. Billboard. August 21, 2008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33. ^ 30 Seconds To Mars ‘A Beautiful Lie’. Rock Sound. January 30, 2008 [July 2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34. ^ Kaufman, Gil. Americans Katy Perry, Britney Spears, Kanye West, 30 Seconds To Mars Dominate 2008 MTV EMAs.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November 7, 2008 [August 2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35. ^ Spinelli, Tom. Jared Leto Responds To Virgin Suing 30 Seconds To Mars. Melodic. August 18, 2008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36. ^ Kreps, Daniel. Virgin/EMI Sue 30 Seconds to Mars for $30 Million, Leto Fights Back. Rolling Stone. August 18, 2008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1). 
  37. ^ Harris, Chris. 30 Seconds To Mars' Jared Leto Says $30 Million Lawsuit Against Band Is 'Ridiculously Overblown'.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August 18, 2008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38. ^ 38.0 38.1 Martens, Todd. 30 Seconds to Mars and EMI make nice, new album due this fall.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8, 2009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39. ^ Brown, August. 30 Seconds to Mars soar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9, 2009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40. ^ Montgomery, James. 30 Seconds To Mars Talk Settlement With EMI.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April 29, 2009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6). 
  41. ^ Montgomery, James. 30 Seconds To Mars Talk Fan Summit.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April 28, 2009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42. ^ Benson, John. 30 Seconds To Mars Solicits Fan Input Via Twitter. Billboard. August 10, 2009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43. ^ Lipshutz, Jason S. 30 Seconds to Mars Get Fans Involved With Album Artwork. Noisecreep. Townsquare Media. February 12, 2010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44. ^ 44.0 44.1 Harris, Chris. 30 Seconds To Mars Sing About Survival on "This Is War". Rolling Stone. December 8, 2009 [August 2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45. ^ Gary, Graff. 30 Seconds To Mars Plans To 'Extend The Interactivity' On Tour. Billboard. December 17, 2009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46. ^ Stovin, Jack. Thirty Seconds To Mars New Single, "This Is War" Claims The #1 Spot At Alternative Radio. AltSounds. July 19, 2010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47. ^ Anderson, Kyle. 30 Seconds To Mars Talk Upcoming North American Tour.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February 12, 2010 [October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48. ^ Dinh, James. 30 Seconds To Mars 'Amazed' By VMA Best Rock Video Win.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September 12, 2010 [March 2,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3). 
  49. ^ D'Averc, Rhiannon. The 5 defining moments of 30 Seconds to Mars' career. AXS. July 26, 2015 [November 20,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5). 
  50. ^ Top 40 Rock & Metal Singles – 28th August 2010.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October 1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51. ^ Ziegbe, Mawuse. Kanye West Storms 30 Seconds To Mars' EMA Performance.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November 7, 2010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52. ^ Montgomery, James. 30 Seconds To Mars 'Thrilled' To Do 'MTV Unplugged'.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May 18, 2011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6). 
  53. ^ Anitai, Tamar. Thirty Seconds To Mars On Reworking Their Music, Involving Fans For 'MTV Unplugged'. MTV. Viacom Media Networks. July 18, 2011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54. ^ Crowder, Ryan. Study Reveals Hardest Working Music Acts. Business Wire. March 10, 2011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55. ^ 55.0 55.1 Montgomery, James. 30 Seconds To Mars Go For Guinness World Record.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October 17, 2011 [March 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56. ^ Baltin, Steve. Thirty Seconds to Mars Pause Touring to Record New LP. Rolling Stone. April 23, 2012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57. ^ 30 Seconds To Mars reveal new album title and tracklisting. NME. March 18,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8. ^ Montgomery, James. Thirty Seconds To Mars To Launch New Single ... Into Outer Space.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February 28,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59. ^ Makarechi, Kia. Thirty Seconds To Mars, 'Up In The Air' To Be Sent Into Space By NASA. The Huffington Post. February 28,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1). 
  60. ^ Cashmere, Paul. 30 Seconds To Mars Song Premieres In Space. Noise11. March 19,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61. ^ Thirty Seconds to Mars Launching New Single Into Space. Rolling Stone. February 28, 2013 [October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4). 
  62. ^ 62.0 62.1 30 Seconds to Mars: Artist Chart History. Billboard. [May 1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63. ^ Maguire, Chris. Thirty Seconds To Mars' Love Lust Faith + Dreams Out Today. AltSounds. May 21,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64. ^ Cooper, Ryan. 30 Seconds to Mars shine a light on the 'City of Angels'. Kerrang!. November 16, 2013, (1492). 
  65. ^ Hampp, Andrew. Jared Leto On Leaving Virgin, Thirty Seconds To Mars Doc 'Artifact'. Billboard. April 25, 2014 [April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1). 
  66. ^ Reed, Ryan. Linkin Park, 30 Seconds to Mars, AFI to Tour Together. Rolling Stone. March 5, 2014 [July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 
  67. ^ Spanos, Brittany. Thirty Seconds to Mars Plot 'Camp Mars' Weekend This Summer. Rolling Stone. June 16, 2015 [November 6,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0). 
  68. ^ Payne, Chris. Jared Leto Teases New Thirty Seconds to Mars Music. Billboard. November 3, 2015 [November 3,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69. ^ Sharp, Tyler. Thirty Seconds To Mars tease return with new video. Alternative Press. August 1, 2016 [August 1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5). 
  70. ^ Hartmann, Graham. Muse + Thirty Seconds to Mars To Embark on 2017 North American Tour. Loudwire. Townsquare Media. February 6, 2017 [February 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71. ^ Maine, Samantha. Thirty Seconds To Mars have teased their new single. NME. August 14, 2017 [August 1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72. ^ There's a new Thirty Seconds to Mars song. Kerrang!. January 25, 2018 [June 14,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73. ^ Caulfield, Keith. Cardi B's 'Invasion of Privacy' Debuts at No. 1 on Billboard 200 Chart. Billboard. April 15, 2018 [June 14,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3). 
  74. ^ Thirty Seconds to Mars – America. Hung Medien. [June 14,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75. ^ 30 Seconds To Mars guitarist Tomo Milicevic quits band. BBC. June 12, 2018 [June 12,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76. ^ Uhelszki, Jaan. Rock Implosion. Alternative Press. September 2002, (170): 79. 
  77. ^ Wippsson, Johan. 30 Seconds to Mars. Melodic.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78. ^ Rayhill, Ryan. 30 Seconds to Mars. Blender. September 2002, (9): 142. 
  79. ^ Campagna, Cathy A. 30 Seconds To Mars: A Savory Reality. Shoutweb.com.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5). 
  80. ^ Palm, Matthew J. A 30 Seconds Love Affair. Orlando Sentinel. November 5, 2006: E9. 
  81. ^ Verrico, Lisa. 30 Seconds to Mars. The Times. September 19, 2007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9). 
  82. ^ Rea, Mike. A Beautiful Lie. Contactmusic.com.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83. ^ Anderson, Sara D. 30 Seconds to Mars 'This Is War'. AOL Radio. December 8, 2009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6). 
  84.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This Is War.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85. ^ 85.0 85.1 85.2 Montgomery, James. Thirty Seconds To Mars Set To 'Unleash The Beast' On Love Lust Faith + Dreams. MTV News. Viacom Media Networks. May 21, 2013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86. ^ Sayce, Rob. To Infinity & Beyond. Rock Sound. July 2013: 62. 
  87. ^ Zemler, Emily. Thirty Seconds To Mars, 'Love Lust Faith + Dreams': Track-By-Track Review. Billboard. May 21, 2013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88. ^ 88.0 88.1 Wippsson, Johan. Jared Leto Is Back With A New Video And Global Cause. Melodic. March 8, 2008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89. ^ 97X Green Room: Volume 2. 97x. Cox Media Group. [July 2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7). 
  90. ^ Zahlaway, Jon. 30 Seconds to Mars goes green on MTV2 tour. SoundSpike. September 15, 2006 [May 1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91. ^ 91.0 91.1 30 Seconds To Mars And Hollywood For Habitat For Humanity Unite For One-Of-A-Kind Build. abeautifullie.org. June 30, 2008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92. ^ Frucht, Becca. 30 Seconds To Mars Fans Give Back at International Echelon Conference. MTV Act. Viacom Media Networks. May 3, 2012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6). 
  93. ^ 93.0 93.1 Sally, Catrina K. 30 Seconds To Mars Raises $100,100 For Haiti. Look to the Stars. January 29, 2010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94. ^ Stovin, Jack. Artists and Songwriters from the EMI Family Unite for Japan. AltSounds. April 5, 2011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95. ^ Britton, Kymm. Linkin Park, Thirty Seconds to Mars and AFI Join Forces on Carnivores Tour; One Dollar per Ticket to Benefit Music for Relief. Marketwired. August 5, 2014 [September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