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所知 (政治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人黨(正式)
American Party
成立1844年,​179年前​(1844
解散1860年
前身輝格黨
本土美國人黨
繼承者共和黨
意識形態美國民族主義
本土主義
民粹主義
共和主義
反天主教
愛爾蘭
德意志
反移民
溫和派
政治立場右翼極右翼(新教共和主義者)
宗教信仰基督新教
國際組織
官方色彩  紅色   白色   藍色
(美國國旗顏色)

一無所知(Know Nothing)是美國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由本土美國人發動的一場政治運動。這是由於人們害怕國家受到愛爾蘭天主教徒移民的壓迫而引起的。這些教徒常常被認為是美國價值觀的敵人,並受羅馬教皇的控制。運動主要在1854年到1856年間進行,致力於控制移民入境,雖然它的成功率微乎其微。少數主要領導者、過半數中產階級和全體新教徒在奴隸制度問題上產生分歧。大部分人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前進入了共和黨[1][2]

1843年,這次運動以共和黨的名義在紐約發起。運動由「本土美國人黨」傳播到了其它州份,並在1854年形成了一個國家政黨。1854年,它重新命名為「美國人黨」(American Party)。[3]至於一無所知(Know Nothing)這個名稱來源於這個政黨的半秘密組織;當成員被問到他們的行動時,他會回答說:「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4]

歷史[編輯]

原因[編輯]

在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大量的愛爾蘭德國的天主教徒移民致使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間的宗教信仰差異演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緊張的局勢引起了歐洲方面的天主教新教之間的爭論。在選舉期間,通常都會爆發宗教暴力事件。

儘管天主教徒聲稱他們都是政治獨立的,然而新教徒堅信教皇庇護九世鎮壓了1848年自由主義革命,他是自由民主的敵人。這些都與一個被鼓吹的陰謀論有關,陰謀論謠傳教皇通過指定的愛爾蘭人主教進行一系列的對移民的控制,去征服美國。1849年,一個受誓約約束的名為「星條旗社英語Order of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的秘密社團,由查爾斯·艾倫英語Charles B. Allen紐約建立。它變成了美國人黨內一些群體的核心。

天主教移民的恐慌導致了他們對愛爾蘭裔美國人中的天主教徒的領導者民主黨的不滿。一些行動主義者組成秘密群體,去協調選票並全力支持他們的候選人。支持當成員被問到他們的行動時,他會回答說:「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這是他們被稱為「Know Nothing」的原因。這場運動令他們贏得了芝加哥波士頓等主要城市的在1855年的選舉,並帶來了馬薩諸塞州議會政府的控制權。

崛起[編輯]

在1854年春天,「一無所知」控制着波士頓塞勒姆和其他新英格蘭城市。他們還在同年秋天的馬薩諸塞州大選中贏得歷史上的最大勝利。時任報社編輯並在當地享有盛名的的羅伯特·T·康拉德英語Robert T. Conrad(Robert T. Conrad)――輝格黨費城的候選人,很快就被揭露為一個「一無所知」人。他承諾會打擊犯罪、禁止酒吧周日營業和只任命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贏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華盛頓,「一無所知」候選人John T. Towers英語John T. Towers打敗了在任州長約翰·沃克·莫里英語John Walker Maury(John Walker Maury),引起了民主黨、輝格黨和自由土地黨英語Free Soil Party組成的「反Know Nothing黨(Anti-Know-Nothing Party)」的強烈反對。在紐約的一個四人參加的選舉中,「一無所知」候選人以26%的支持率排在第三名。1854年秋天選舉結束之後,他們聲稱已經在緬因州印第安納州賓夕法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發揮着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歷史學家們都不能肯定這一切,因為當時所有政黨都處於混亂之中,廢奴禁酒令問題都與本土主義複雜、混淆地交錯着。他們推選史提芬·帕弗里·韋伯英語Stephen Palfrey Webb(Stephen Palfrey Webb)和J·尼利·約翰遜(J. Neely Johnson)分別出任三藩市市長和加州州長。但是他們仍然是一個非中央集權組織,發動一場非正式運動。1854年的選舉結果對於「一無所知」人來說是多麼的輝煌,所以他們正式地建立了一個叫「美國人黨」的政黨,並吸引了現在幾乎不存在的輝格黨成員[5]和一大批民主黨員,還有一批禁酒主義者。同年,美國人黨黨員數目戲劇性地得到了顯著增長,從50,000增長到大約100萬,這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不過同一個黨員除了投本黨候選人的票外,還會投民主黨人或者共和黨人的票,對黨的忠誠令人疑惑。與此同時,新的共和黨以統治性的權力在北方州份嶄露頭角。只有極少數傑出的政治家加入美國人黨,也只有極少數黨領導在政治中擁有一個長時間的政治生涯。不包括在內的人只有印第安納州斯凱勒·科爾法克斯馬薩諸塞州亨利·威爾遜,兩人都成為了共和黨人和被選為副總統。 其中一段黨史是這樣描述的:

「一無所知」在1854年選舉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第二黨體系英語Second Party System的瓦解,從根本上說是由輝格黨的滅亡引起的。輝格黨被長年累月的內部鬥爭和長期的黨派之爭削弱勢力,最後幾乎被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消滅。反奴隸制、禁酒運動和本土主義助長了日益增強的反黨情緒,這加速了政黨體系的瓦解。已經瓦解了的第二黨體系使「一無所知」得到的轉移選票比本身得到的本土主義組織的支持選票還要多,這樣使得他們在以前本土主義組織失敗的地方重新取得成功。
— Tyler G. Anbinder, Nativism and Slavery, p. 95

1854年,部分美國人黨員稱,他們偷了並毀了那塊教皇庇護九世 Pius IX 捐獻出來製作華盛頓紀念碑花崗岩。他們也接管了這座紀念碑房屋互助協會並控制了長達四年之久。那些發生在他們任期內的小小進展必須被取消和重做。

1854年,山姆·羅伯茨(Sam Roberts)在三藩市建立了一個「一無所知」支部。這個支部是用來反對中國智利愛爾蘭移民,這些移民到美國之後都是在金礦工作。

美納特·菲爾莫爾以及安德魯·傑克遜·唐尼爾森的競選海報。

1855年,李維·布恩(Levi Boone),「一無所知」人,成功競選芝加哥市長。不過,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葬送了該黨的成功。 同年,俄亥俄州是唯一一個使該黨實力增強的州。他們在俄亥俄州的成功似乎是因為他們成功拉攏移民,特別是那些害怕天主教路德會教徒和長老會教徒。在亞拉巴馬州,「一無所知」是由一些前輝格黨人、前民主黨人和一些主張國家應當援助鐵路建設的政治局外人組成的。在1855年的騷動中,民主黨人贏得了那些不受阿拉巴馬州「一無所知」保護的北方廢奴主義者的支持。

衰落[編輯]

在1855年至1856年期間,該黨很快就在北方衰落。在185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一無所知」因為奴隸問題而敗北。因為其中一個派別支持總統候選人美納特·菲爾莫爾和副總統候選人安德魯·傑克遜·唐尼爾森英語Andrew Jackson Donelson(Andrew Jackson Donelson),他們獲得了23%的選民投票和馬里蘭州的八張選舉人票。菲爾莫爾在賓夕法尼亞州沒有得到足夠的選票去阻止詹姆斯·布坎南進入白宮。大多數進入美國人黨的反奴隸制人士在極富爭議的德雷德·史考特(Dred Scott)裁決案發生之後加入共和黨。美國人黨中親奴隸制的一派仍然在一些南方州份的州和地方各級仍然實力強悍,但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他們不再是一支重要的國家政治運動力量。[6]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一無所知」南派從根本上說是和「一無所知」北派不同的,他們受本土主義或者反天主教主義的影響比保守的聯邦主義的影響要小;「一無所知」南派大多數都是害怕民主黨親奴隸制極端主義者和北方反奴隸制共和黨出現的前輝格黨人。在路易斯安那州馬里蘭州,「一無所知」爭取到了天主教徒的支持。不過,歷史學家Michael F. Holt則認為,「一無所知」主義起初在南方發展起來;同樣,它也在北方——孕育着本土主義、反天主教主義和對不負責任的政客的憎恨——中發展起來,而不是保守的聯邦主義。他還引用了前田納西州州長威廉·B·坎貝爾英語William B. Campbell(William B. Campbell)在1855年1月寫的話,「我對支持他們那種觀念的普遍態度感到很震驚——也就是說美國本土主義和反天主教主義——它無所不在。」[7]

只有少數的「一無所知」人是有錢人;大部分「一無所知」人都是工人或者小農民,他們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受到低成本勞動力和新移民經常出現的文化差異問題所威脅。1854年,「一無所知」在北方州份選舉中取得了驚人的勝利,贏得了馬薩諸塞州議會的控制權,並在賓夕法尼亞州得到了40%的選票。雖然大多數新移民定居在北方,但是本地人對他們感到仇恨和憤怒的情況是全國性的。最初,美國人黨在南方獲得選票支持,吸引很多前南方輝格黨人去投他們的票。不過在19世紀50年代,沒有任何政黨能忽視奴隸問題,1855年,美國人黨分裂成北派(反奴隸制)和南派(親奴隸制)。分裂後,很多投「一無所知」一票的人轉去支持另外一個新政黨。新政黨擁有包含了親西部、擴張主義和反奴隸制度的政策的很多特徵。這個政黨就是於1854年成立的共和黨[8]

措辭的用法[編輯]

一無所知(Know Nothing)」這個措辭比該黨本身更能夠被人銘記。在19世紀末,民主黨共和黨稱作「一無所知」,以保證天主教徒的選票支持。直到20世紀初,「一無所知」已經成為了帶有挑釁和誹謗意味的措辭,暗示着對手既是本土主義者,也是無知的人。2006年,《旗幟周刊》的總編輯威廉·克里斯托爾英語William Kristol(William Kristol)寫了一篇社論,批判了民粹共和黨人,稱他們沒有意識到把「老大黨(共和黨的別稱)」變成一個反移民、「一無所知」的政黨是存在潛在危險的。[9] 2007年5月20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正在擬議的移民法案的頭版社論,提及到「這一代的『一無所知』人...」[10]

政綱[編輯]

美國人黨提出的政綱,還包括以下內容:

  • 嚴格限制移民入境,特別是天主教國家移民。
  • 只允許本土出生的美國人進入政府機關工作。
  • 強制實行移民必須居住滿21年才能申請入籍。
  • 只允許新教徒成為公立學校教師。
  • 強制實行公立學校進行每天閱讀聖經
  • 限制酒類銷售。

總統候選人[編輯]

任數 姓名 任期 政黨 宗教 副總統 屆數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 1850年7月9日
- 1853年3月4日
輝格黨 唯一神教派 缺任 16


虛構描寫[編輯]

美國人黨在2002年被電影《紐約黑幫》呈現在世人面前,其中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被稱為"屠夫比爾"的威廉,這個角色的原型來自「一無所知」的領導者威廉·普爾英語William Poole。「一無所知」在作家諾亞·戈登英語Noah Gordon寫的歷史小說Shaman中,也扮演了一個主要角色。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Welcome to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2017-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2. ^ American Party - Ohio History Central - A product of the Ohio Historical Society.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1). 
  3. ^ Wilentz p. 693
  4. ^ 不列颠在线百科全书:Know-Nothing party.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5. ^ http://en.wikipedia.org/wiki/Whig_Party_%28United_States%2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1920 World Book, Volume V. pp 3271
  7. ^ Hol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Whig Party, p. 856.
  8. ^ p. 432 Out of Man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9. ^ Quoted by Craig Shirley, "How the GOP Lost Its Way" Washington Post April 22, 2006; Page A21in
  10. ^ "The Immigration Deal," New York Times, May 20, 2007, arch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書目[編輯]

  • Anbinder; Tyler. Nativism and Slavery: The Northern Know Nothing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1850s (1992). Online version; also online at ACLS History e-Boo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standard scholarly study
  • Baum, Dale. "Know-Nothingism and the Republican Majority in Massachusetts: The Political Realignment of the 1850s."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64 (1977–78): 959-86. **also in The Civil War Party System: The Case of Massachusetts, 1848–1876 (1984)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llington, Ray A. The Protestant Crusade, 1800–1860: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Nativism (1938), standard scholarly survey
  • Bladek, John David. "'Virginia Is Middle Ground': the Know Nothing Party and the Virginia Gubernatorial Election of 1855." Virgi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1998 106(1): 35–70. ISSN 0042-6636
  • Cheathem, Mark R. "'I Shall Persevere in the Cause of Truth': Andrew Jackson Donelson and the Election of 1856". Tennessee Historical Quarterly 2003 62(3): 218–237. ISSN 0040-3261 Donelson was Andrew Jackson's nephew and K-N nominee for Vice President
  • Dash, Mark. "New Light on the Dark Lantern: the Initiation Rites and Ceremonies of a Know-nothing Lodge in Shippensburg,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2003 127(1): 89–100. ISSN 0031-4587
  • Gienapp, William E. The Origins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1852–1856 (1978), detailed statistical study, state-by-state
  • Holt, Michael 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Whig Party (1999)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olt, Michael F. Political Parties and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Age of Jackson to the Age of Lincoln (1992)
  • Holt, Michael F. "The Antimasonic and Know Nothing Parties", in Arthur Schlesinger Jr., ed.,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Parties (1973), I, 575–620.
  • Hurt, Payt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Know Nothings' in California,"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Quarterly 9 (March and June 1930).
  • Leonard, Ira, and Robert Parmet, American Nativism, 1830–1860 (1971)
  • Levine, Bruce. "Conservatism, Nativism, and Slavery: Thomas R. Whitne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Know-nothing Party"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01 88(2): 455–488. ISSN 0021–8723
  • Maizlish, Stephen E. "The Meaning of Nativ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Union: The Know-Nothing Movement in the Antebellum North." in William Gienapp, ed. Essays on American Antebellum Politics, 1840–1860 (1982) pp 166-98 online ed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elton, Tracy Matthew. Hanging Henry Gambrill: The Violent Career of Baltimore's Plug Uglies, 1854–1860 (2005)
  • Nevins, Allan. Ordeal of the Union: A House Dividing, 1852–1857 (1947), overal political survey of era
  • Overdyke, W. Darrell The Know-Nothing Party in the South (1950)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Voss-Hubbard, Mark. Beyond Party: Cultures of Antipartisanship in Northern Politics before the Civil War Johns Hopkins U. Press 2002.
  • Wilentz, Sean,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2005). ISBN 0-393-05820-4.

一手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