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爾·帕特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莎貝爾·帕特森
出生(1886-01-22)1886年1月22日
加拿大安大略馬尼圖林島
逝世1961年1月10日(1961歲—01—10)(74歲)
美國新澤西州蒙克萊
職業小說家,記者,哲學家,文學批評家
國籍加裔美國人
體裁戲劇,新聞工作,哲學,文學評論
施影響於羅斯·懷爾德·萊茵艾茵·蘭德

伊莎貝爾·帕特森(英語:Isabel Paterson,1886年1月22日—1961年1月10日),加裔美籍記者、小說家、政治哲學家,同時代重要的文學批評家。和羅斯·懷爾德·萊茵英語Rose Wilder Lane艾茵·蘭德一起掀起了美國現代自由意志主義運動,被稱為自由意志主義三女傑。萊茵和蘭德都承認在思想上受到過帕特森的啟蒙。

帕特森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她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機器之神》英語The God of the Machine,這是一本講述政治哲學、經濟和歷史的專著,書中得出的結論和擁護的信仰被許多自由意志主義者譽為他們哲學的根本。

她的傳記作家斯蒂芬·D·考克斯在2004年寫就的傳記里相信帕特森是「我們今天已知最早的自由意志主義先驅」。艾茵·蘭德在1940年代寫的一封信里說《機器之神》對資本主義的意義不亞於《資本論》對共產主義的意義和《聖經》對基督教的意義。」

生平[編輯]

帕特森生於加拿大安大略湖馬林圖尼島的鄉村,早年名叫「伊莎貝爾·瑪麗·鮑勒」(Isabel Mary Bowler),她年幼時全家搬到了西部,在艾伯塔的養牛牧場長大。帕特森的家庭相當貧窮,她有八個兄弟姐妹。她的求知慾十分旺盛,基本上自學成才,只在公共學校進行過短暫和非正式的學習:11到14歲時在一所鄉村學校學過3年。在少年時代末期,小鮑勒離開牧場去了卡爾加里市,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謀得了一份文職工作。她在青少年時期幹過女服務員、速記員和記賬員,曾一度做過未來成為加拿大首相的貝內特的助理。

坎坷的青少年經歷讓帕特森高度重視高效的「自立者」(self-starter)。雖然本人善於表達、博覽群書而且博學,她受過的教育卻極為有限,這是她和羅斯·懷爾德·萊茵共同的經歷。

在1910年,時年24歲的鮑勒與加拿大人肯尼斯·帕特森結婚。這場婚姻很短暫,也不幸福,雙方在1918年分居。正是在這幾年裏,帕特森越過南部邊界,在華盛頓州斯波坎市成功獲得了一份報紙工作,為《內陸先驅報》英語Inland Herald工作。起先她任職於先驅報的業務部,不過後來被調到了編輯部,從此開始了她的記者生涯。她的下一份工作是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她寫了兩年的戲劇評論。

寫作和文學評論生涯[編輯]

在1914年,帕特森開始向出版社投遞最初的兩本小說:《鵲巢》和《影子騎士》,但是沒有獲得成功。直到1916年她的的第二本小說《影子騎士》才被約翰萊恩出版社採納和出版,隨後在《鵲巢》於1917年出版。[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帕特森搬去了紐約,她在那裏為雕塑家勃格蘭姆·古松英語Gutzon Borglum工作。當時他正為聖約翰神明大教堂創造雕像,後來他會在拉什莫爾山雕刻石雕像。那時帕特森也為紐約的《世界》和《美國人》雜誌撰寫文章。

在1921年,帕特森成為了伯頓·拉斯科英語Burton Rascoe的助手,作為《紐約論壇報》英語New York Tribune的新文學編輯,後來報紙改名為《紐約先驅論壇報》。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裏,從1924到1949年,她一直為論壇報圖書版塊的一個專欄撰寫評論文章(署名「I.M.P」)。帕特森成為了紐約和同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家之一。當時正值美國文學世界大擴張的時代,她介紹了當時崛起的一代,包括了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帕索斯及其他許多作家,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還有歐洲移民大浪潮的第一代美國後裔。帕特森在1928年成為了美國公民,時年42歲。

帕特森因在專欄里表露出鋒利的才智和敢於點破皇帝的新衣而招致了評論界的惡名,她最初也是利用專欄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許多政治觀點,最終匯集成了《機器之神》。她的思考,尤其是對自由貿易的思考,也出現在了她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歷史小說里。帕特森反對絕大多數的經濟政策,比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大蕭條期間推動的羅斯福新政。她支持政府較少干預社會和經濟事務。

帕特森和艾茵·蘭德[編輯]

在1930年代末,帕特森領導了一個由年輕作家組成的團體,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是先驅論壇報的員工,和她抱着同樣的觀點。其中的一位就是年輕的艾茵·蘭德。由經她們的許多次討論,後世認為是帕特森傳授了艾茵·蘭德關於美國歷史和美國政府的知識,而蘭德也為《機器之神》貢獻了許多想法。[2]

帕特森相信蘭德的「倫理」是一個獨特貢獻,1940年代在給蘭德信中,她寫道:「您還是不知道您的思想是『全新』的。那不是尼采或麥克斯·施蒂納的......他們所謂的『倫理利己主義』全是在那裏繞圈子——你的倫理利己主義是一個實體,一個個人,一個活生生的生物在具體世界裏運作的方式。」 [3]

帕特森和蘭德互相推薦對方的著作,在數年裏有過相當密切的書信往來,她們經常觸及宗教和哲學話題。作為一個無神論者,蘭德批評自然神論者帕特森企圖把資本主義與宗教關聯的做法。蘭德相信資本主義無法和宗教兼容,兩人進行了長篇的爭論。在1948年一次激烈的爭論後她們中止了書信往來。帕特森曾拜訪過蘭德在加利福尼亞的住所,但是在那次拜訪中,帕特森對蘭德的其他客人,作家莫里·里斯金德的評論和對商人威廉·馬倫多爾的粗魯態度導致蘭德對帕特森的幻想破滅。[4][5]

《機器之神》和艾茵·蘭德的小說《源泉》和羅斯·懷爾德·萊茵的《發現自由》在1943年同一年出版,這一年是標誌性的一年。艾爾伯特·傑伊·諾克記下,萊茵和帕特森的著作是「本世紀美國僅有的個人主義哲學思想著作」。兩個女人「向這個時代的男性世界揭示了如何進行根本性的思考......她們沒有繞來繞去,每一擊都是正中靶心」。記者約翰·張伯倫認為自己最終會從社會主義皈依到他所稱作的「舊美國哲學」(自由意志主義和保守主義思想),要歸功於帕特森、萊茵和蘭德。[6]

晚年生活[編輯]

帕特森通過書信往來影響了二戰後崛起的一代美國保守主義者,1940年代和羅素·柯克,1950年代和小威廉·巴克利。巴克利和柯克一起創辦了《國家評論》雜誌,帕特森也一度為雜誌寫過文章。

帕特森在退休後,拒絕參加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領取過聯邦政府的養老金。

她去世後,安葬於新澤西州伯靈頓的聖瑪麗主教教堂墓地英語Saint Mary's Episcopal Churchyard, Burlington[7]

名句引用[編輯]

  • 世上大多數傷害都是由善良人們製造的,並不是由於他們的事故、過失或疏忽所造成,而正是他們蓄意造成的結果。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崇高目標的驅使,向着高尚的結局前進......當成百萬人被屠殺,當囚犯被殘忍虐待,當蒼生遭遇人為的饑荒,當鎮壓成為了一種政策,就像當今世界很多地方正在做的那樣,就像過去的歷史中常常發生的那樣,這樣的命令一定是由許多善良的人所發出,而且即使他們親手造成了這種種災難,他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付出的代價。——《機器之神》


著作[編輯]

傳記:

  • 斯蒂芬·考克斯,2004年,《女性和發電機:伊莎貝爾·帕特森和美國理念》
  • 大衛·貝托和琳達羅斯伊特·貝托,「伊莎貝爾·帕特森、羅斯·懷爾德·萊茵,和佐拉·尼爾·赫斯頓論戰爭、種族、政府,和自由」,《獨立評論》,2008年春季


註釋[編輯]

  1. ^ “女性和发电机:伊莎贝尔·帕特森与美国理念”. 美國新澤西州布朗斯維克: 事務出版公司. 2004年: 46頁. ISBN 9780765802415. 
  2. ^ 詹妮弗·伯恩斯,《自由市場女神:艾茵·蘭德和美國右翼》(Goddess of the Market: Ayn Rand and the American Right),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pp.77、81、94、130
  3. ^ 米高·柏林,《艾茵·蘭德書信選》, 杜頓出版社,1995年, p.176。
  4. ^ 參見《阿特拉斯聳聳肩》
  5. ^ 詹妮弗·伯恩斯,《自由市場女神:艾茵·蘭德和美國右翼》,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pp. 129-132、 138。
  6. ^ 參見諾克引用,《資本主義激進派:現代美國自由意志主義運動的自在歷史》(Radicals for Capitalism: A Freewheeling History of the Modern American Libertarian Movement),2007年出版;和 約翰·張伯倫,《以紙作伴的一生》(A Life with the Printed Word),萊格尼里出版社,1982年,p.136。
  7. ^ 伊莎貝爾·帕特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尋找墓地》,2007年8月21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