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革命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光榮革命
奧蘭治親王率領荷蘭軍隊在英格蘭南部的托貝登陸。
日期1688年-1689年
地點 英格蘭王國
參與者
結果

光榮革命[註 1](英語: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格蘭於1688年到1689年間發生的一場不流血政變,導因於國王國會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格蘭教會天主教會)之爭。英格蘭國會中輝格黨以及部分支持新教(英格蘭教會)的托利黨人聯合起義;將信奉天主教占士二世國王驅逐,改由占士之女瑪麗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光榮革命催生了《1689年權利法案》,是英國歷史君主立憲制形成的重要事件。

威廉實際上是荷蘭共和國的統治者。他在1678年後建立的抵抗法國擴張的聯盟受到英法聯盟的威脅。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歐洲盟國的支持下,一支由463艘船組成的艦隊於11月5日登陸於英格蘭南部的托貝;占士二世於同年12月被流放。1689年4月,國會議員開會,任命威廉瑪麗英格蘭國王;同年6月又進行了類似的蘇格蘭和解。

革命之後,斯圖亞特王朝支持者在蘇格蘭愛爾蘭起義,而占士黨則持續到18世紀後期。 革命通過確認議會權力高於皇室而結束了一個世紀的政治爭端,這是在《1689年權利法案》中確立的一項原則。

簡介[編輯]

威廉三世(左)、瑪麗二世(右)

1685年,信奉天主教占士二世不顧國內普遍反對,違背以前政府制定的關於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規矩,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任職。此後進而任命更多天主教徒到英格蘭政府部門、教會、大學擔任重要職務。

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後發佈兩個「信仰自由宣言」(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或譯Declaration of Liberty of Conscience)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徒以信仰自由,並命令英格蘭教會的主教在各主教區教壇宣讀,引起英格蘭教會主教們普遍反對。同時占士二世殘酷迫害清教徒,還向英國工商業主要競爭者——法國靠攏,危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

1688年6月20日,占士得子,因此其信仰英格蘭教會的女兒瑪麗一度與寶座無緣。當時掌握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占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便將占士二世罷黜。罷黜了占士二世之後,旋即在7月由五位輝格黨人以及兩位托利黨人等七位名人出面邀請占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及其夫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入主英國國王寶座,而這七人亦因此被稱作不朽的七人英語Immortal Seven

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貝登陸。占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後經威廉伉儷同意,占士二世流亡法國

占士二世

議會重掌大權後,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佈占士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格蘭,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同時國會向威廉提出《權利宣言》。宣言譴責占士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准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

由於這場革命並未產生死傷(即沒有流血——「bloodless」),故稱「光榮革命」。至此,代表民意之英格蘭國會與代表君主絕對權力之英格蘭國王近半個世紀的鬥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但是,不流血只限於在英格蘭的土地上,占士逃亡法國後,蘇格蘭與愛爾蘭面對國王被逐的劇變,許多人基於天主教信仰及封建法規而效忠占士二世、反對威廉和瑪麗的奪位,選擇對抗英格蘭大軍。之後威廉三世為了鎮壓反抗,在蘇格蘭與愛爾蘭發生激烈的流血事件,特別是在天主教佔多數的愛爾蘭中南部(參見1690年的博因河戰役),因此衍生出北愛爾蘭問題,至今仍困擾著英格蘭。

軍事和財政支持[編輯]

法蘭西斯托‧蘇阿索曾部分援助侵略行動

對威廉來說,英國的問題與德國的情況密不可分。只有把路易十四的注意力轉向東方,威廉才有希望在不受法國干涉的情況下干涉英國。為此,奧地利必須繼續反對法國關於科隆普法爾茨的要求。5月,威廉派遣特使,黑塞-卡塞爾樞密院議員約翰·馮·戈茨前往維也納,秘密確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支持。得知威廉承諾不會在英格蘭迫害天主教徒,皇帝批准這次遠征,轉而承諾與鄂圖曼帝國講和,解放他的軍隊,在西部展開一場戰役;1688年9月4日,他加入反法聯盟。漢諾威公爵歐内斯特·奧古斯都和薩克森的選舉人約翰·佐治三世向威廉保證,他們將保持中立,儘管人們擔心他們會站在法國一邊。

下一個問題是集結一支強大的入侵部隊——這與英國陰謀者的意願相反,他們預測象徵性的部隊就足夠。為此,威廉王子需要當時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資助。在早些年,阿姆斯特丹一直強烈支持法國,經常迫使威廉緩和他的政策,但從1687年起,路易十四發動一場反對共和國的關稅戰爭,以及法國對荷蘭主要出口產品鯡魚的進口限制,激怒富裕的商人。然而,只有在本廷克與猶豫不決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在6月進行秘密而艱難的談判後,才能僱用260輛運輸車。此外,市民們對將野戰軍(約為荷蘭國民軍平時3萬人總兵力的一半)派往海外,從而使他們的祖國失去防禦工事的前景感到不安。由於荷蘭人在戰時通常會將軍隊總人數增加一倍或兩倍,所以這個數字很低,足以被解釋為對法國侵略的有限防範。不久之後,費德歷·朔姆伯格元帥接到威廉的指示,要他準備一場西部戰役。[1]

博因河戰役(1690年7月12日)

進一步的財政支持來自猶太銀行家法蘭西斯托·盧比斯·蘇阿索英語Francisco Lopes Suasso借出200萬荷蘭盾。當被問及他想要什麼安全保障時,蘇阿索答道:「如果你獲勝,你一定會回報我;如果沒有,那就是我的損失。」甚至連法國路易十四的宿敵、教宗諾森十一世也向威廉王子提供一筆貸款,不過外界否認這筆貸款與入侵有關。總費用為700萬荷蘭盾,其中400萬荷蘭盾最終將由國家貸款支付。夏天,荷蘭海軍以與鄧克爾家族作戰為藉口,擴充到9000名水兵。二十艘軍艦的夏季標準裝備秘密增加一倍。1688年7月13日,決定建造21艘新戰艦。

外部影響[編輯]

這場革命與歐洲大陸上的大同盟戰爭密切相關,可以被看作該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光榮革命後因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立刻決定,幫助被廢的占士二世復位,並在18世紀上半,斷續的支援占士黨奪取英國皇位。所以英國被威廉三世及輝格黨勢力輕易地帶入反法戰爭當中,英國的反法情緒從此飆高不下,光榮革命可以說開啟了1689-1815年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815年英國最終獲勝後,成為主宰世界的大英帝國(俗稱日不落帝國)。

以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來看,光榮革命反轉了前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英國與法國聯合對抗荷蘭的格局,荷蘭商人成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股東,而英國則學習並引進荷蘭先進的金融體制,包括學習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英倫銀行、引入國家公債體系,奠定了英國成為全球貿易帝國的基礎。[2]

註釋[編輯]

  1. ^ 日本譯爲「名譽革命名誉革命

參考文獻[編輯]

  1. ^ Baxter 1966,第232–33頁.
  2. ^ Niall), Fu ge sen (Ferguson,; Niall), 弗格森 (Ferguson,. Di guo : da ying di guo shi jie zhi xu de xing shuai yi ji gei shi jie qiang quan de qi shi. San ban. Xin bei shi: Guang chang chu ban https://www.worldcat.org/oclc/990260509. 2015.07 [2018-04-03]. ISBN 9789869190909. OCLC 99026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