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倉天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岡倉天心

岡倉天心(日語:岡倉 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Okakura Tenshin,1863年2月14日—1913年9月2日),日本明治時期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原名岡倉覺三。其弟為英語學家岡倉由三郎

生平[編輯]

1863年,岡倉天心在日本最早開埠的橫濱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岡倉從小除了學習漢學,還在7歲時進入外國人開辦的英語學校學習英語。16歲時,岡倉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成為東京帝國大學首屆學生。在這裏他與充分肯定日本文化的美國人歐內斯特·弗朗西斯科·費諾羅薩英語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相遇,成為費諾羅薩的助手,致力於拯救日本的藝術品和日本文化。1887年,天心擔任東京美術學校籌備負責人之一。該校於1889年正式創立。1890年,擔任東京美術學校第二任校長。這是岡倉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當時該校的美術教育在日本頗為有名,培育了一大批美術家,如橫山大觀下村觀山菱田春草等人。1898年,受到校內人士排斥,被迫辭職。此後與一同辭職的橫山等人創立了日本美術院。這個團體隨着岡倉的創作能力下降而沉寂過一段時期,在其死後,由橫山等人重新發展,獲得了成功。1904年,根據費諾羅薩的推薦,來到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日本美術部工作。此後為了幫助該館收集美術品,奔波於日美之間。此外也經常在茨城縣的美術室工作。該美術室日後成為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的所在。1910年,岡倉成為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

思想[編輯]

在晚年,岡倉多次前往印度中國遊歷,在美國寫出《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說茶》等著作,向西方宣傳東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與明治時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澤諭吉要求日本脫離亞洲的觀點不同,岡倉強調亞洲文化的一體性。在《東洋的理想》開篇,岡倉寫道:「亞洲是一體的。雖然,喜馬拉雅山脈把兩個強大的文明,即具有孔子的集體主義的中國文明與具有佛陀的個人主義的印度文明相隔開,但是,那道雪山的屏障,卻一刻也沒能阻隔亞洲民族那種追求『終極普遍性』的愛的擴展。正是這種愛,是所有亞洲民族共通的思想遺產,使他們創造出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阿拉伯騎士道波斯的詩歌,中國的倫理,印度的思想,它們都分別一一述說着古代亞洲的和平。」岡倉將亞洲的文明抽象為「愛與和平」,認為近代西方文明與東方的這種傳統相比,儘管物質強盛,卻將人變成「機械的習性的奴隸」,認為西方的自由只存在於物質上的競爭中,而不是人性的自由。

著作[編輯]

  • 《岡倉天心全集》
    • 《東洋的理想》
    • 《說茶》

關聯條目[編輯]

註釋[編輯]

  1. ^ 吳垠慧/綜合外電報導,"岡倉天心六角堂 隨海嘯消失"存档副本.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7). ,中國時報,2011-03-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