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女神導彈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勝利女神導彈家族。從左上向右下分別為MIM-3 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MIM-14勝利女神·力士導彈英語MIM-14 Nike Hercules以及LIM-49斯巴達人導彈英語LIM-49 Spartan

勝利女神導彈(英語:Nike missile)是1945年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勝利女神計劃」(Project Nike)研製的美國一種防空導彈系列導彈的總稱,共有數十型。1951年發展成功的勝利女神導彈採地面指揮控制,首出現的該系列導彈長度為4.2米。勝利女神計劃旨在為美國陸軍發展一種直線攔截的防空導彈系統,1953年開始部署的美國最早的導彈系統「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就是該計劃的首個產物。開發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的眾多科技成果為之後一系列的計劃所重複使用,其中又以相當多以「Nike」命名(Nike,又譯尼刻希臘神話里的勝利女神),中文命名,由中華民國提出「勝利女神導彈」,以配合當時冷戰時空[1]。勝利女神導彈的第一級固體火箭助推器成為了很多種其它火箭的第一級,其中包括MIM-14勝利女神·力士英語MIM-14 Nike Hercules以及NASA的高空大氣研究用火箭。

該系列的導彈發展與改良持續至1960年代,並一直為美國空軍及其盟國(如大韓民國日本中華民國西德)使用,直到新型愛國者導彈出現為止。

歷史[編輯]

中華民國陸軍使用的勝利女神力士型導彈

勝利女神計劃始於1944年,由於那時以高炮為主的防空系統已證明無法應對新出現的噴射式飛機的速度和高度,於是戰爭部要求研製一種能夠對抗噴射式飛機的防空系統。最終進入開發的有兩個方案,貝爾實驗室提出了勝利女神計劃;奇異公司提出了一個射程更遠的方案,命名為瑟珀(Thumper),最終發展成為了CIM-10「波馬克」面對空導彈

貝爾實驗室的設計目標是能夠應對時速800 km/h(500 mph;Mach 0.65)以上,最大飛行高度20,000米(66,000呎;20公里)的轟炸機。具有這等速度的目標,即使是一枚超音速導彈也無法輕易擊中。導彈必須計算好提前量,才能在自身燃料耗盡之前擊中目標。這意味着不能僅用一台雷達跟蹤導彈和目標的運行,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此時,美國已經擁有了相當先進的模擬計算機和由英國克里森彈道預測機發展而來的一系列更先進的防空射控系統。

勝利女神導彈系統使用三種雷達,由低功率搜索雷達(Low-Power Acquisition Radar,LOPAR)發現的目標交由目標追蹤雷達(Target Tracking Radar,TTR)進行持續追蹤,導彈追蹤雷達(Missile Tracking Radar ,MTR)則追蹤彈上的無線電信標的信號。導彈追蹤雷達同時利用脈衝位置調製方式,負責導彈的制導。雷達發出的脈衝被導彈收到、解碼,再發回導彈跟蹤雷達。當追蹤雷達完成鎖定後,系統就可以在發射後進入全自動狀態。計算機對比兩台雷達的方位信息,結合目標的速度信息和距離信息,進而計算出攔截點並引導導彈進行攔截。

道格拉斯公司製造的導彈採用了固體火箭助推器加液體燃料第二級的設計。導彈最高速度1.3馬赫,射高21公里(13哩),射程40公里(25哩),彈頭採用了獨特的三段串列式設計以期提高毀傷概率。但是導彈有限的射程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缺陷,因為這意味着導彈必須部署在離防禦區域非常近的地方。

美國空軍於1948年建立之後,所有的遠程「戰略」系統都劃歸空軍管理。美空軍接收奇異的「瑟柏計劃」並和自身已有的遠程防空導彈計劃合併,而陸軍則繼續勝利女神計劃的研究。1950年,陸軍成立了陸軍防空武器司令部(Army Anti-Aircraft Command,ARAACOM)以統一指揮美軍所有的防空武器系統[2],1957年3月更名為陸軍防空司令部(US Army Air Defense Command,USARADCOM)[2]

勝利女神-大埃阿斯[編輯]

MIM-3 勝利女神-大埃阿斯
發射架上的一枚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
類型面對空導彈
原產地 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53年~1964年
使用方美國陸軍
基本規格
重量1,110公斤(2,450英磅)
長度34呎10吋(10.62米)
直徑30厘米(12吋)
80厘米(31吋)
彈頭3節串列彈頭
鼻部:5.4公斤(12英磅)
中段:81.2公斤(179英磅)
後段:全重55.3公斤(122英磅)

發動機液態火箭發動機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
翼展4呎6吋(1.37米)
作戰範圍48公里(30哩)
射高21,300米(69,900呎)
速度Mach 2.3(1,750.8 mph;2,817.6 km/h)
制導系統戰令導引
發射平台固定發射場
主條目:MIM-3勝利女神-大埃阿斯英語MIM-3 Nike Ajax

1951年11月,勝利女神導彈成功進行了首次實驗,擊落了一架由B-17「飛行堡壘」轟炸機改裝的QB-17靶機[3]。首個生產型,勝利女神-大埃阿斯(SAM-A-7,MIM-3英語MIM-3 Nike Ajax[4]),於1954年開始服役。陸軍首批訂購了1000枚導彈和60套發射設備,用來保護美國本土重要的戰術戰略位置。作為阻止空中攻擊的最後一道防線,勝利女神導彈也部署到城市周邊地區。第一個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連於1954年3月部署在馬里蘭州米德堡陸軍基地[3]。到1962年時,共建立了240個導彈發射基地,替代了896個雷達引導的高炮陣地,由國民警衛隊或是陸軍操作執行防空任務。這使得為數不多的75毫米「掃天」高射炮成為了美國唯一仍在使用的高炮系統。到1957年,陸軍所有的高射炮部隊都已被導彈連取代[5]。1958年起陸軍國民警衛隊也開始換裝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系統。

每個發射陣地由三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至少相隔1,000碼(910米;3,000呎)。

  • A區為管理區域(Administrative area),通常集成射控系統(Integrated Fire Control,IFC)的控制單元會部署在此處,此外還有連部,兵營,食堂,休息室和停車場等設施。
  • C區,佔地大約6英畝(2.4公頃;24,000平方米),包含了目標搜索雷達、目標追蹤雷達和導彈追蹤雷達。以及計算攔截路徑的計算機系統。
  • L區(Launch Area),佔地大約40英畝(16公頃;160,000平方米),擁有1到3個地下彈庫,每個彈庫負責4個導彈發射架的供彈,以及外圍的安全隔離安全區。

每個基地配備了109名軍官和士兵,保證發射陣地處在24小時執勤狀態。發射陣地每4個發射架中,必須有1個發射架上的導彈隨時處於15分鐘準備狀態,2個發射架處於半小時準備狀態,還有1個發射架處於發射前一小時準備狀態。實際的發射陣地配置會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決定,但只要可能的話,發射陣地都會位於現存的軍事基地或國民警衛隊駐地內,以避免額外的購地費用。

勝利女神導彈連通常統一部署在大城市以及如遠程轟炸機基地,核電站和後來出現的洲際彈道導彈基地等戰略性目標周圍的「防禦區」中。在防禦區中的勝利女神導彈陣地通常會圍繞着目標形成環形防禦。每個防禦區中部署的勝利女神導彈連數目並不固定,從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防禦區的2個到芝加哥防禦區的22個不等。

美國大陸的發射陣地從北部開始,順時針從01到99進行編號,數字和方位並沒有直接聯繫,但01到25號陣地大約位於美東北和美東地區,26到50號陣地位於美國東南到南部地區,51到75號陣地位於西南部和西部地區,76到99號陣地則位於美國西北和北部地區。

美國本土的防禦區則由1到2個字母進行編號。例如,1個以C開頭的勝利女神導彈陣地位於芝加哥防禦區,以HM開頭的導彈陣地則位於霍姆斯特德空軍基地(邁阿密防禦區),以NY開頭的導彈陣地則位於紐約防禦區,諸如此類。於是,1個編號為SF-88L的勝利女神導彈陣地就是位於三藩市防禦區(SF)的1個導彈連的導彈發射區(L區)。

1950年代中期已有S-75(即北約編號SA-2薩姆二型)導彈問世,後繼型號也陸續服役;蘇聯致力薩姆系列防空導彈建軍的同時,美國選擇由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勝利女神計劃」,準備發展勝利女神(Nike missile)防空導彈系統,定位為高空攔截導彈(類似戰區高空防禦導彈反彈道導彈,主要着眼是對付入侵的轟炸機,用以反制高空飛行器,第1代型號為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型(Nike-Ajax Missile)防空導彈,導彈序號為MIM-3A。[4]

然第1代勝利女神導彈接戰成效不佳,往往容易錯失目標,美軍決定再做修正,在1960年代的前期,[4]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連升級為更新型的勝利女神-力士系統。新型的力士導彈擁有更長的射程和更強的殺傷力,可以削減50%已有的導彈連隊而保持原有的防禦能力。陸軍的導彈連或改裝了勝利女神-力士導彈,或撤銷部署。陸軍國民警衛隊則繼續使用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到1964年,國民警衛隊也換裝了勝利女神-力士系統。最終,為了節省預算,所有的勝利女神導彈連都交付國民警衛隊操作。

勝利女神-力士[編輯]

主條目:MIM-14勝利女神-大力士英語MIM-14 Nike Hercules
一枚起豎狀態中的勝利女神-力士導彈

在勝利女神-大埃阿斯仍未正式服役前,勝利女神-B型的開發工作就已開始,後正式命名為勝利女神-力士,編號SAM-A-25,後改為MIM-14英語MIM-14 Nike Hercules[4]。勝利女神-力士導彈的速度,射程和精度均有提高,並且具備了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勝利女神-力士射程接近160公里(99哩),最大速度接近Mach 4(3,045 mph;4,900 km/h),最大攔截高度則達到了30公里(19哩)。它的第一級助推器是捆綁的4枚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助推器,第二級則改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電子器件方面則用更可靠的固態電子元件,以代替一些真空管元件。

勝利女神-力士導彈採用重500公斤(1,100英磅)的T-45高爆彈頭,但是為了提高毀傷概率,可選裝核彈頭W31核彈頭為可變核當量設計,核當量從2千噸,1萬噸,2萬噸到3萬噸。勝利女神-力士上使用了2萬噸核當量的核彈頭配置。在美國境內的勝利女神-力士導彈幾乎都裝備了核彈頭,海外的導彈基地則是常規彈頭和核彈頭混合配置。勝利女神-力士導彈的射控系統也得到了改進,新增了地對地攻擊模式,並在阿拉斯加州測試成功。

第一套勝利女神-力士導彈系統於1958年6月,在芝加哥費城紐約地區正式部署[6],一共生產了393套勝利女神-力士導彈系統。到1960年,陸軍防空司令部旗下已擁有88個勝利女神-力士導彈連和174個勝利女神-大埃阿斯導彈連,保護着30個州內的23片地域。1963年最高峰時,在本土部署了134個勝利女神-力士導彈連,這還不包括部署在西德希臘格陵蘭意大利大韓民國沖繩中華民國(1959年[4])和土耳其的連隊。1979年最後一個勝利女神-力士導彈連於佛羅里達退役[6]

勝利女神-宙斯[編輯]

改進型勝利女神-宙斯B導彈。展示於白沙導彈靶場

勝利女神計劃進一步的發展的結果就是改進型勝利女神-力士勝利女神-宙斯A勝利女神-宙斯B。勝利女神-宙斯採用了三級配置,採用了新型的推力達1.78MN(400,000lbf)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彈頭是W71熱核彈頭英語W71核弹头核當量500萬,地下井發射,無線電指令制導。勝利女神-宙斯導彈於1959年8月進行了首次發射測試,並且最高速度超過了3,500 m/s(Mach 10;13,000 km/h)。但是由於其它的技術問題,導彈編號變更為LIM-49A「斯巴達人」英語LIM-49 Spartan,並於1967年發射成功。

美軍在成功發展勝利女神力士型導彈後,繼續研發第3代的勝利女神宙斯型導彈(Nike-Zeus Missile),導彈序號為DM-15S,其定位為反彈道導彈,卻在實驗室階段就宣告放棄,並未量產。[4]勝利女神-宙斯的生產在1961年叫停,並於1963年下馬。美國最初設想的一個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最初曾命名為「勝利女神-X」,但後來改名為「哨兵」系統

退役[編輯]

隨着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服役,勝利女神作為一種防空導彈系統的價值開始下降。從1965年左右開始,勝利女神導彈連的部署數量就開始不斷下降。格陵蘭圖勒空軍基地於1965年開始縮減防空力量,而戰略空軍司令部所在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福特空軍基地則於1966年開始裁減防空力量,使勝利女神導彈連數量下降到了112個。這個數字在1968年減少到了87個,在1969年則進一步減少到了82個。

1962年起,利用勝利女神-宇宙神導彈作為一種反衛星武器的可能性被提出,但是這個計劃在1966年,使用雷神導彈的「437計劃」出現後取消。雖然最後這兩種計劃都未正式服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勝利女神-宇宙神系統仍表現出了有效的反彈道導彈能力。

勝利女神-力士導彈在第一階段限武條約中歸類為反衛星導彈[7]。隨着1972年第一階段限武條約的簽訂和後繼的經費削減,美國本土幾乎所有的勝利女神導彈基地都在1974年4月停止了運轉,但還有少數導彈連繼續服役到了1970年代後期,承擔海岸空中防禦工作。

殘存設施[編輯]

美國全境內265處勝利女神導彈發射基地的殘留建築[8],今天仍然能夠看到。在基地撤銷後,原址一般交由當地的聯邦機構;若位於國民兵駐地內的話,則直接由國民兵接管。其它的則交給州政府或地方當局,以及提供給教育機構或個人。相當多的勝利女神導彈陣地現在仍然作為市政設施、通信和航空機構使用。因為服役年代久遠,也有一些完全廢棄成為了公園,甚至遊樂設施。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作為展示用途。另外在美國境外也存在着一些廢棄陣地,如土耳其希臘境內曾部署的勝利女神導彈。

型號與規格[編輯]

型號 勝利女神-大埃阿斯 勝利女神-力士 勝利女神-宙斯A 勝利女神-宙斯B(XLIM-49A) 勝利女神-斯巴達人(LIM-49C)
長度 10.61米 (全長)
6.4米 (第二級)
12.52米 (全長)
8.18米 (第二級)
13.5米 14.7米 16.8米
直徑 0.30米 0.80米 (助推器)
0.53米 (第二級)
0.91米 0.91米 1.09米
彈翼寬 1.37米 3.50米 (助推器)
1.88米 (第二級)
2.98米 2.44米 2.98米
重量 1,110公斤
523公斤 (第二級)
4850公斤
2505公斤 (第二級)
4980公斤 10300公斤 13100公斤
最大速度 2.3馬赫(ca. 3,000 km/h) 3.65馬赫(ca. 4,700 km/h) 大於4馬赫(ca. 4,900 km/h)
射程 48公里 140公里 320公里 400公里 740公里
射高 21,300米 45,700米 ? 280公里 560公里
第一級 固體火箭發動機
(推力246kN 燃燒2.5秒)
力士 M42捆綁式固體火箭
(4支 M5E1助推器)
(推力978kN)
泰爾克英語Thiokol(舊名「摩頓泰爾克」) TX-135
推力1,800kN
Thiokol TX-135
推力2000kN
Thiokol TX-500
推力2200kN
第二級 液體火箭發動機
(推力11.6kN 燃燒21秒)
Thiokol M30固體火箭發動機
(推力44.4kN)
? Thiokol TX-238 Thiokol TX-454
第三級 Thiokol TX-239 Thiokol TX-239
常規彈頭 三級串列彈頭
由兩層1/4吋(6mm)硬鋼質隔艙包裹
鼻部: M2: 2.0公斤(4.5磅)TNT/RDX混合炸藥
全重5.4公斤(12磅)
中段: M3: 42公斤(92磅)TNT/RDX混合炸藥
全重80.2公斤(176.8磅)
後段: M4: 27公斤(59磅)TNT/RDX混合炸藥
全重55公斤(121.3磅)
T-45高爆彈頭
全重500公斤(1106磅)
不可用 不可用 不可用
核彈頭 不可用 W-31核彈頭 2萬噸當量 W-31核彈頭 2萬噸當量 W-50核彈頭 40萬噸當量
(熱核彈頭)
W-71核彈頭 500萬噸當量
(熱核彈頭)

其他[編輯]

大韓民國國軍將勝利女神導彈改造為短程彈道導彈以反擊北韓稱為玄武一型彈道導彈;外型與勝利女神力士型導彈幾無差異但是內部採用集束彈體,必要時美方將幫忙裝上W80核子彈頭。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李長元《俞大維傳》
  2. ^ 2.0 2.1 Fort George G. Meade Museum - Army Air Defense in Anne Arundel County, MD. The Fort George G. Meade Museum.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2) (英語). 
  3. ^ 3.0 3.1 Nike Ajax* (SAM-A-7) (MIM-3, 3A)**. Redstone Arsenal, AL.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5) (英語). 
  4. ^ 4.0 4.1 4.2 4.3 4.4 4.5 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導彈[永久失效連結],葛鵬威,青年日報社,2014-11-21(繁體中文)
  5. ^ Chapter Two - Vigilant and Invincible:. Redstone Arsenal, AL.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5) (英語). 
  6. ^ 6.0 6.1 Nike Hercules* (SAM-N-25) (MIM-14/14A/14B). Redstone Arsenal, AL.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5) (英語). 
  7. ^ America's Air Defense of South Florida During and After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1962-1979.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2) (英語). 
  8. ^ 存档副本 (PDF). [2010-11-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0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