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哈蒙德·赫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里·哈蒙德·赫斯
擔任約翰遜角號貨船英語USS Cape Johnson (AP-172)船長時的赫斯
出生(1906-05-24)1906年5月24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逝世1969年8月25日(1969歲—08—25)(63歲)
 美國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
國籍 美國
母校耶魯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獎項彭羅斯獎章英語List of Penrose Medal winners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質學
博士導師亞瑟·弗朗西斯·巴丁頓英語Arthur Francis Buddington
博士生約翰·圖佐·威爾遜[1]
隆納·奧克斯堡英語Ronald Oxburgh
受影響自菲利克斯·安德里斯·韋寧·邁內茲英語Felix Andries Vening Meinesz[2]

哈里·哈蒙德·赫斯(英語:Harry Hammond Hess,1906年5月24日—1969年8月25日),或翻譯為海斯美國地質學家,生於紐約市。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美國海軍軍官。赫斯被認為是板塊構造論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擴張學說。他的研究主要是島弧和海床重力異常蛇紋石化橄欖岩之間的關係,這表示地幔的對流是海底擴張的驅動力,成為板塊構造論發展的理論基礎。

教育與教學[編輯]

赫斯於1923年進入耶魯大學就讀電機工程,之後改修讀地質學,於1927年獲得學士學位,再於193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赫斯在羅格斯大學任教一年,之後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卡內基研究所英語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地球物理學實驗室任職,1934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地質學教授直到去世,並在1950到1966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1949到1950年間和1965年分別在南非開普敦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3][4]

1932年美國海軍與普林斯頓大學於西印度群島的重力探測[編輯]

赫斯與荷蘭烏德勒支大學菲利克斯·安德里斯·韋寧·邁內茲英語Felix Andries Vening Meinesz一起登上美國海軍潛艇USS S-48英語USS S-48 (SS-159)協助進行美國海軍第二次海床重力量測遠航。該次遠航使用邁內茲設計的重力儀英語Gravimeter進行重力量測[5]。該次航行於1932年2月5日自古巴關塔那摩灣出發,到達爾富爾羅里達州基韋斯特後經由巴哈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於3月25日回到關塔那摩灣。該次重力探測的成果由美國海軍航道測量局以標題《The Navy-Princeton gravity expedition to the West Indies in 1932》出版[6]

軍旅生涯[編輯]

赫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美國海軍服役,並擔任裝備有當時的新技術:聲納的武裝運輸船約翰遜角號貨船英語USS Cape Johnson (AP-172)船長。這項任命在之後證明了對於赫斯海底擴張學說理論發展是關鍵性的一刻。赫斯仔細地追蹤他在太平洋上曾經在馬利安納群島菲律賓硫磺島停靠的航線,並持續使用回聲聲納。這個無計劃的戰時科學探測讓赫斯得以收集北太平洋的海床資料,並發現了海底平頂山。赫斯以19世紀美國籍瑞士地理學家阿諾德·亨利·居約英語Arnold Henry Guyot的姓氏(Guyot)命名該海底地形。戰爭結束後赫斯留在美國海軍擔任預備役軍官,並升任海軍少將英語Rear admiral (United States)[4]

科學發現[編輯]

1960年時赫斯做出了他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並且被認為是20世紀地質科學發展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內一篇由赫斯發展的理論寫成的廣為流傳的報告,其內容被廣泛接受。該報告提出地球的地殼自長度極長且有火山活動的洋中脊向兩側橫向移動。赫斯直到布魯斯·希森英語Bruce C. Heezen(1953年,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發現了沿着大西洋洋中脊的全球性大裂隙英語Rift以後才得以了解他所探測北太平洋海床的狀況[7][8]。相關內容之後被命名為「海底擴張學說」,並且該學說使先前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幾乎被忽略)科學基礎更加穩固。這項發現促成了地球科學革命性的發展[9]。赫斯的報告於1962年以標題《History of Ocean Basi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正式出版[10],並且在當時是固體地球物理學界最常被引用的單一論文。赫斯也致力於其他方面的地球科學研究,包含莫霍計劃(1957年至1966年)的可行性與深海鑽探計劃技術研究。

死亡與身後[編輯]

赫斯於1969年8月25日在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主持美國國家科學院太空科學委員會(Space Science Board)的會議時因為心肌梗死而逝世。赫斯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並且被追授美國太空總署傑出公共服務獎章英語NASA 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Medal[3]

1984年時,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成立哈里·H·赫斯獎章作為對他的紀念。該獎章授予「對地球和其姊妹行星構造與演化有傑出貢獻的研究者」[11]

代表性著作[編輯]

  • Hess, H.H. Drowned ancient islands of the Pacific basin. Am. J. Sci. 1946, 244 (11): 772–91. doi:10.2475/ajs.244.11.772.  Also in: Hess, H.H.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Review. 1947, 24: 81–9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 And Hess, H.H.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nual Report for 1947. 1948: 281–300.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 Hess, H.H.; Maxwell, J. C.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 a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of H. O. 5484, bathymetric chart, New Guinea to New Zealand.. Proceedings of the 7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Held at Auckland and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1949 2. Wellington: Harry H. Tombs, Ltd. 1953: 14–17. 
  • Hess, H.H. Geological hypotheses and the Earth's crust under the oceans. A Discussion on the Floor of the Atlantic Ocea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222. 1954: 341–48.  |issue=被忽略 (幫助)
  • Hess, H.H. The oceanic crust.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1955, 14: 423–39. 
  • Hess, H.H. A. W. Poldervaart , 編. Crust of the Earth.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No. 62 (Symposium). New York: The Society: 391–407. 1955.  |chapter=被忽略 (幫助)
  • Hess, H.H. The AMSOC hole to the Earth's mantle.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59, 40: 340–345.  Also in: Hess, H.H. Am. Scientist. 1960, 47: 254–263.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 Hess, H.H. Preprint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Oceanographic Congress (New York, August 31-September 12, 1959). Wash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 33–34. 1960.  |chapter=被忽略 (幫助)
  • Hess, H.H. Evolution of ocean basins. Report to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Contract No. 1858(10), NR 081-067: 38. 1960. 

參考文獻[編輯]

  1. ^ J. Tuzo Wilson: Discovering transforms and hotspots. USGS.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2. ^ Frankel, H. The Continental Drift Debate. H.T. Engelhardt Jr and A.L. Caplan (編). Scientific Controversies: Case Solutions in the resolution and closure of disput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978-0-521-27560-6. 
  3. ^ 3.0 3.1 Memorial of Harry Hammond Hess, May 24, 1906-August 25, 1969 (PDF).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7-23). 
  4. ^ 4.0 4.1 Harry Hammond Hess Rear Admiral, United States Navy.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5. ^ Duncan, Francis. Rickover: The Struggle for Excellence.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2. ISBN 978-1591142218. 
  6. ^ The Navy-Princeton gravity expedition to the West Indies in 1932.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7. ^ Ewing, John; Ewing, Maurice. Seismic-refraction measurements in the Atlantic Ocean basins,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on the Mid-Atlantic Ridge, and in the Norwegian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March 1959, 70 (3): 291–318. Bibcode:1959GSAB...70..291E. doi:10.1130/0016-7606(1959)70[291:SMITAO]2.0.CO;2. 
  8. ^ Heezen, B. C. The rift in the ocean floor. Scientific American. 1960, 203 (4): 98–110.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60-98. 
  9. ^ Wilson, J. Tuzo. A Revolution in Earth Science. Geotimes (Washington DC). December 1968, 13 (10): 10–16. 
  10. ^ Hess, H. H. History of Ocean Basins (PDF). A. E. J. Engel, Harold L. James, and B. F. Leonard (編). Petrologic studies: a volume in honor of A. F. Buddington. Boulder, CO: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November 1, 1962: 599–620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7-05). 
  11. ^ Harry H. Hess Med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2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延伸閱讀[編輯]

  • Harry Hammond Hess Biography taken from Leitch, Alexander. A Princeton Compan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0-691-04654-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