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英治時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及英治時期,指1882年至1952年間,埃及英埃戰爭之後、七月革命之前,由英國管治的時期。

英國管治[編輯]

第一代克羅默伯爵埃弗林·巴林

19世紀80年代末,隨着反對西方影響的風潮越來越盛行,埃及上流人士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1881年9月,軍方發動大規模遊行,迫使赫迪夫陶菲克帕夏(Tewfiq)撤換了首相。1882年4月,英法派出戰艦到亞歷山大,以穩固陶菲格的政權,不過,此舉引起了埃及民眾的恐慌。陶菲格擔心以艾哈邁德·阿拉比為首的軍官對自己不利,離開了首都開羅,到亞歷山大尋求庇護。6月,反對歐洲勢力的民族主義者掌控了政權。亞歷山大爆發了暴亂,400名西方人在暴亂中喪生。英國海軍因此發動英埃戰爭炮轟亞歷山大,但是阿拉比仍然不為所動。8月,英國陸軍在蘇伊士運河兩端登陸,並在9月的Battle of Tel el-Kebir中擊敗了埃及陸軍,政權交還陶菲格。英國最初的目標是在埃及重建穩定的政治制度和國際對埃及的影響力,以精簡埃及的財政(埃及在伊斯梅爾帕夏時期就已經拖欠巨債)。因此,英國起初沒有計劃長期佔領埃及。但是,英國駐埃總領事第一代克羅默伯爵埃弗林·巴林(Evelyn Baring)認為,埃及的財政改革需時不短,應長期佔領埃及。巴靈還認為,政治穩定需要金融穩定,應該開展一個長期投資計劃,促進生產埃及出口商品中的中流砥柱 - 棉花。1906年,一群英國軍官和一群埃及民眾爆發了衝突,是為丁舍瓦伊事件(Denshawai Incident)。事件動搖了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管治地位。1922年,英國管治在名義上結束,埃及獲得獨立地位,不過,英國的軍事壓力,一直到1936年才終於解除。

社會、經濟影響[編輯]

埃及在英治時期,逐漸發展為一個地區性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希臘人、猶太人、美國人開始流入埃及。僑居埃及的外國人由19世紀40年代的10,000人上升到19世紀80年代的90,000人,到了20世紀30年代,更是發展到1,500,000人。[1]

埃及蘇丹領[編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奧斯曼帝國參加同盟國,英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因為埃及在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份,所以,英國宣佈建立埃及保護國,廢黜當時的赫迪夫,扶持另一個皇室成員登上王位,成為蘇丹。戰後,瓦夫德黨(Wafd Party)派出成員包括薩德·扎格盧勒的代表團,到巴黎參加和會,爭取埃及獨立,但代表團成員很快就被人逮捕,並流放到馬耳他上面。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駐埃及的龐大英國軍隊隨着複員而迅速減少,不滿英國政府的埃及民眾因此在各地發起遊行示威。

1919年3月至4月間,大規模遊行示威逐漸演變成暴亂,史稱1919年埃及革命。當年的整個春季里,每天都有遊行示威、騷亂。令英國當局驚訝的是,就連女性都加入了遊行示威的行列。領導女性示威者的是Hoda Shaarawy,此人後來成為了埃及女權主義的領袖人物。女性第一次示威是在1919年3月16日,第二次示威是在同月20日。女性示威者在革命中的角色,隨後變得越來越重要。[2]英國政府鎮壓暴亂造成了800人身亡。

1919年11月,米爾納委員會(Milner Commission)抵達埃及,尋求解決方案。次年,米爾納勳爵(Lord Milner)向外務大臣寇松勳爵提交了報告書。米爾納在報告書中建議政府取消埃及保護國,並與埃及訂立盟約。寇松勳爵接受建議,接見以扎格盧勒和阿德勒·帕夏(Adli Pasha)為首的埃及代表團。雙方在當年8月達成協議,而協議也在1921年2月獲得了英國國會通過。6月,阿德勒又再率領代表團,到倫敦商討有關訂立盟約的事務。但是,埃及代表團最終無功而返,因為,英國政府在各方壓力之下不願放棄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而且,寇松勳爵的同僚,也不願接受埃及代表團所提出的條件。

埃及王國[編輯]

法魯克

1921年12月,開羅英國當局宣佈當地處於戒嚴狀態,並再次拘捕扎格盧勒,局勢再度失控。次年2月28日,英國政府在駐埃及高級專員(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 in Egypt)艾倫比勳爵(Lord Allenby)的建議下,單方面宣佈埃及獨立,取消保護國,建立獨立的埃及王國阿卜杜勒·帕夏(Sarwat Pasha)成為王國的第一任總理。不過,英國對埃及的內政外交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保留了蘇伊士運河、蘇丹的控制權。

1936年,埃及國王福阿德一世(Fuad I)駕崩,其子法魯克以十六歲之齡繼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之後,感覺受到威脅的法魯克和意大利簽署了條約,要求英國駐軍在1949年之前撤出埃及(除了蘇伊士運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及成為了盟軍部隊在整個地區的基地。1947年,英軍撤往蘇伊士運河,但是民族主義者的反英情緒仍未消散。1952年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政變,隔年推翻了埃及君主制,建立了埃及共和國。根據1954年的英埃協議,最後一批英國軍隊於1956年6月離開埃及。

註釋[編輯]

  1. ^ Tarek Osman, Egypt on the Brin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 Ziad Fahmy, Ordinary Egyptians: Creating the Modern Natio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