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娃
《夏娃》,潘塔萊昂·辛德勒英語Pantaleon Szyndler,1889年
兒女阿萬英語Awan (religious figure)(女)
該隱(兒)
雅朔拉英語Azura (religious figure)(女)
亞伯(兒)
塞特(兒)
阿克利馬英語Aclima(女)
夏娃
出生伊甸園
敬禮於
瞻禮12月24日

夏娃希伯來語חַוָּה, 現代 Chava 提比里亞 Ḥawwāh,阿拉伯語:حَوَّاء‎,羅馬化Ḥawwāʾ希臘語Εὕα羅馬化:Heúa拉丁語Eva,英語:Eve天主教漢譯作厄娃伊斯蘭教漢譯作哈娃)是希伯來聖經創世記》以及《古蘭經》中的一個人物。根據亞伯拉罕宗教中的創世神話,[1]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人。夏娃同時也是亞當的妻子。

根據《創世記》第2章,夏娃是上帝英語God in Abrahamic religions耶和華)用亞當肋骨造的亞當的伴侶。[2]但她屈服於英語Serpents in the Bible的誘惑,從知善惡樹上吃了禁果,還把果子分給亞當,結果第一批人類被逐出伊甸園。在如何看待亞當、夏娃不順服上帝(常稱為人的墮落)以及這些行為對全人類的後果的問題上,基督教各教會存在分歧。基督教和猶太教教義有時認為亞當(第一個男人)和夏娃對墮落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而伊斯蘭教教義認為二者負有同等責任。

按照古老的傳統,天主教會將夏娃與亞當一併視為聖人。[3]中世紀以來,許多歐洲國家(包括德國匈牙利愛沙尼亞立陶宛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12月24日慶祝傳統的亞當與夏娃瞻禮

詞源[編輯]

夏娃的創造 意大利奧爾維耶托主教座堂上的大理石浮雕,由洛倫佐·馬坦尼英語Lorenzo Maitani創作

「夏娃」在希伯來語中是「Ḥawwāh」,最普遍的說法認為是「活物」(living one)或「生命之源」(source of life)的意思,因為其發音似「ḥāyâ」,即「生活」(to live),該詞來自閃米特語詞根「ḥyw」。[4]

有人將Hawwāh與胡里安人女神Kheba比較,而根據阿馬爾奈文書青銅時代晚期耶路撒冷的人們崇拜Kheba。一些人提出,Kheba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基什第三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Kubau。[5][6]

女神阿瑟拉,即埃爾之妻、前1千紀以來的埃洛希姆之母被封為「Chawat」,後演變為亞拉姆語的「Hawwah」、英語的「Eve」。[7]

還有人提出希伯來名「夏娃」(חַוָּה‬)也和亞拉姆語中表示「蛇」的詞(古亞拉姆語英語Old Aramaic languageחוה猶太-巴勒斯坦亞拉姆語英語Jewish Palestinian Aramaicחִוְיָא)相似。[8]該詞源假說的是由於《創世記拉巴英語Genesis Rabbah》20:11中提到了一處利用希伯來語「Chavvah」和亞拉姆語「chivviya」的諧音的雙關語。儘管該用法有拉比教義思想的色彩,但尤利烏斯·威爾豪森西奧多·諾德克英語Theodor Nöldeke等學者仍主張其詞源相關性。[9]

《創世記》中[編輯]

《夏娃的創造》,截取自米開朗基羅西斯廷教堂天花板

創造[編輯]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夏娃的創造》鉛筆畫,反映了「可以稱她為女人」這段話。該作創作於約1803–05年,目前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10]

在《創世記》2:18-22中,女人作為男人的ezer ki-negdo被創造,這個詞很難翻譯。Ki-negdo的意思是「與他一起、相對,作為和他對應的人」,而ezer則是為了另一人積極地干預。[11]女人被稱為ishah,一種說法是她是從ish那裏帶走的,意思是「男人」;但這兩個詞實際上沒有關聯。後來,在伊甸園的故事之後,她將被取名為Ḥawwāh(夏娃)。該詞在希伯來語中意為「生活」(living),來自一個可表示「蛇」的詞根。[12]長期以來的解經傳統認為,使用男人的肋骨強調男人和女人都具有同等的尊嚴,因為女人是由與男人相同的材料製成的,也是通過相同的過程被塑造和賦予生命的。[13]實際上,傳統上翻譯為「肋骨」(rib)的詞也可以指側(side)、室(chamber)或橫樑(beam)。[14]「肋骨」在蘇美爾語中是雙關語,「ti」既可指「肋骨」也可指「生命」。[15]

上帝用「אַחַת מִצַּלְעֹתָיו‬(tsela)」創造了夏娃,傳統上譯為「他的一條肋骨」該術語還可以表示彎曲、跛行、逆境和側。女性主義神學家最近對傳統讀物提出了質疑,他/她們建議將其改寫為「側」,以支持男女平等而非男尊女卑的理念。[16]這樣的解讀與阿里斯托芬的愛的起源的故事和柏拉圖的《會飲篇》中性別分離的故事異曲同工。[17]最近的一項意見基於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數量相同,推測上帝取出的骨骼是陰莖骨,許多雄性哺乳動物的陰莖中都有這種小結構,但人類卻沒有。[18]

驅逐出伊甸園[編輯]

《亞當和夏娃被驅逐出伊甸園》,漢斯·海耶達爾英語Hans Heyerdahl,1877

夏娃出現在了《創世記》第3章的「趕出伊甸園」敘述中,該敘述在智慧傳統中被稱為寓言或「智慧故事」。[19]由於經文使用的是四字神名「YHWH」,底本學說將這一部分的敘述歸為耶和華文獻[20]

在驅逐伊甸園的敘述中,一條有腿的蛇(可能與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城門上出現的那條蛇相似)與女人之間進行了對話(3:1-5)。[21]根據2:19,蛇被認為是耶和華在所造的野獸之一。[22]女人願意與蛇交談,面對其對神的命令的質疑,女人食用了耶和華在2:17提到的禁果。[22]蛇直接違反了耶和華的命令。[22]亞當和女人也犯了罪(3:6-8)。[22]耶和華質問亞當時,亞當將罪歸因於女人(3:9-13)。然後,耶和華要求女人解釋原因,而她指責那條毒蛇,於是蛇被詛咒以肚子爬行,從而失去了四肢。[22]

法國巴黎聖母院入口處的亞當、夏娃和蛇(雌性)的雕像。蛇被描繪為反映夏娃形象的寫照在早期的圖像誌中很常見,因為女性被認為是人類原罪的根源。

然後神對所有犯罪者作出三項判決(3:14-19)。[21]審判的神諭首先給蛇定罪,然後是女人,最後是亞當。蛇受到耶和華的咒詛後,[23]女人受到的刑罰影響她的兩個主要角色:生育和順從丈夫的關係。[24]隨後是亞當的刑罰 。[25]隨後簡短的經文描述了亞當的反應——給女人起名夏娃,以及耶和華用動物皮造服裝(3:20-21)。伊甸園的故事以神的話語結束,其中作出了驅逐男人和女人的決定,並執行之(3:22-24)。

人類之母[編輯]

夏娃(及其後的女人)被加以生活和分娩時的痛苦,並要在丈夫的管轄之下。亞當和夏娃育有兩個兒子:該隱與亞伯,該隱是種地的,亞伯是牧羊的。亞伯死後,夏娃生了第三個兒子塞特,而挪亞(以及全部現代人類)是塞特的後裔。根據《創世紀》的記載,塞特出生於亞當130歲時,[26][27]亞當「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創世記》5:4表明,夏娃的兒女不僅有該隱、亞伯和塞特。

在其他作品中[編輯]

《Lilith》,約翰·柯里爾,1887

某些概念,例如蛇被視為撒旦、夏娃的罪惡是性誘惑,或者亞當的第一任妻子是莉莉絲,皆來自猶太偽經英語Jewish apocrypha中的各種文學作品,但在《創世紀》或摩西五經中都沒有。有關這些主題的有現存的希臘語、拉丁語、斯拉夫語、敘利亞語、亞美尼亞語和阿拉伯語著作,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猶太思想。其中有影響力的概念隨後被基督教神學所採用,但未被現代猶太教所採用。這標誌着兩種宗教之間的根本分歧。偽經的一些最古老的猶太部分被稱為初始亞當著作(Primary Adam Literature),其中一些作品被基督教化。基督教化的作品例子有《亞當夏娃書》,稱為《亞當和夏娃與撒旦的衝突英語Conflict of Adam and Eve with Satan》,英文版由所羅門·凱撒·馬蘭英語Solomon Caesar Malan譯自埃塞俄比亞吉茲語(1882),[28]還有題為《珍寶洞英語Cave of Treasures》的敘利亞文原創作品[29],奧古斯特·迪爾曼(August Dillmann)指出其與《衝突》有密切聯繫。

宗教觀點[編輯]

猶太教[編輯]

基督教[編輯]

一些早期教父解釋哥林多後書11:3和提摩太前書2:13-14時,認為使徒保羅因夏娃輕信蛇的誘惑、誘使亞當吃果實,並因吃果實本身的僭越,而提倡婦女保持沉默和順服。

在2世紀初,特土良向女聽眾說,她們「是魔鬼的門戶」,並繼續解釋道,所有婦女都應對基督的死負責:「由於妳們的背棄——也就是死亡——甚至連神的兒子都得死。」[30]聖奧古斯丁用夏娃的罪過來證明他的人性因墮落而永久地受損了,這形成了天主教的原罪教義。都爾的額我略在有43位主教出席的馬孔第三會議(公元585年)中記錄道,一位主教堅持認為, 「女人」不能放在「人」(homines)一詞下,因為她對亞當的罪負有責任,並且靈魂有欠缺。但是,他的提案被駁回,未被進一步處理。

在基督教藝術中,夏娃最常被描繪成亞當的誘惑者,而且在文藝復興時期,伊甸園裏的蛇常常被描繪成與夏娃相同的女人臉。她也被與潘多拉的希臘羅馬神話相提並論,其中潘多拉將邪惡帶入了世界。

一些基督徒聲稱一夫一妻制在亞當夏娃的故事中有暗示,因為一個女人是為一個男人創造的。夏娃被帶到男人的身邊不僅意味着她在婚姻狀態中處次要角色(哥林多前書11:9),而且還強調了夫妻之間的親密結合以及女人對男人的依靠。

在傳統基督教中,夏娃是馬利亞(耶穌之母)的預示,馬利亞有時也被稱為「第二個夏娃」。

諾斯替主義[編輯]

伊斯蘭教[編輯]

Manafi al-Hayawan的繪畫(有用的動物),描繪了阿丹和夏娃。伊朗馬拉蓋,1294-1299年

阿丹(漢譯《古蘭經》中「亞當」的譯法)的配偶在《古蘭經》第2章30-39節、第7章11-25節、第15章26-42節、第17章61-65節、第18章50-51節、第20章第110-124節,以及第38章71-85節有提到,但「哈娃/夏娃」(阿拉伯語:حواء‎,羅馬化Ḥawwā』)一名從未在古蘭經中表明或使用過。哈娃的名字僅在《聖訓》中被提及。[32]

包括《古蘭經》和聖行在內的伊斯蘭文本中對阿丹和哈娃的敘述與《妥拉》和《聖經》相似但有所不同。《古蘭經》敘述了真主創造「從一個人創造你們,他把那個人的配偶造成與他同類的,並且從他們倆創造許多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婦女4:1),但是有聖訓支持女人創造自肋骨(布哈里聖訓4:55:548及7:62:114、穆斯林聖訓實錄8:3467及8:3468)。哈娃並不因誘使阿丹吃禁果而負全責(原罪的概念也不存在)。相反,《古蘭經》指出兩人都吃了,並且都應為這一過犯負責(古蘭經20:121-122)。

隨後的聖訓(由艾布·胡萊勒英語Abu Hurairah敘述)的真實性受到爭議,其中認為穆罕默德將哈娃指定為女人背叛的象徵。「阿布·赫拉伊拉述:先知說:'若不是因為巴尼以色列,肉就不會腐爛;如果不是因為哈娃,女人就不會背叛丈夫。」(布哈里聖訓第55卷611)相似但更明確的版本可在地位第二高的先知敘述《穆斯林聖訓實錄》中找到。「艾布·胡萊勒(願真主喜悅他)述真主的使者(願他平安)的話說:如果不是哈娃,女人永遠不會對丈夫不忠。」(Hadith 3471,第8卷)。

巴哈伊信仰[編輯]

巴哈伊信仰在《已答之問》中對夏娃作出了闡述。阿博都巴哈將夏娃描述為靈魂的象徵,並包含着神聖的奧秘。[33]巴哈伊信仰聲稱先前亞伯拉罕傳統中的夏娃的故事是隱喻性的。[34]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Womack 2005, "Creation myths are symbolic stories describing how the universe and its inhabitants came to be. Creation myths develop through oral traditions and therefore typically have multiple versions."
  2. ^ Genesis 2:21
  3. ^ Steve Ray, "St[s]. Adam and Eve, St. Abraham, St. Moses – Did You Know Some Old Testament People Are Saints?", https://www.catholicconvert.com/blog/2019/01/16/st-adam-eve-st-abraham-st-moses-did-you-know-some-old-testament-people-are-sain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fer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61.
  4.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5. ^ The Weidner "Chronicle" mentioning Kubaba from A. K. Grayson, Assyrian and Babylonian Chronicles (1975)
  6. ^ Munn, Mark (2004). "Kybele as Kubaba in a Lydo-Phrygian Context": Emory University cross-cultural conference "Hittites, Greeks and Their Neighbors in Central Anatolia" (Abstracts)
  7. ^ Dever, William K (2005), "Did God Have A Wife? Archaeology And Folk Religion In Ancient Israel"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8. ^ Saul Olyan, Asherah (1988), pp. 70–71, contested by O. Keel
  9. ^ Kosior, Wojciech. A Tale of Two Sisters: The Image of Eve in Early Rabbinic Litera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rtrayal of Lilith in the Alphabet of Ben Sira. Nashim: A Journal of Jewish Women's Studies & Gender Issues. 2018, (32): 112–130 [2020-02-27]. doi:10.2979/nashim.32.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10. ^ The Creation of Eve: "And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object 1 (Butlin 435) "The Creation of Eve: "And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William Blake Archive. [失效連結]
  11. ^ Alter 2004.
  12. ^ Hastings 2003.
  13. ^ Hugenberger 1988.
  14. ^ Jacobs 2007.
  15. ^ Collon, Dominique.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213 [27 April 2019]. ISBN 97805202030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2) (英語). the strange store' of Adam’s 『spare rib』 from which Eve was created (Genesis 2:20-3) makes perfect sense once it is realised that in Sumerian the feminine particle and the words for rib and life are all ti, so that the tale in its original form must have been based on Sumerian puns. 
  16. ^ For the reading "side" in place of traditional "rib", see Jacobs 2007
  17. ^ Cf. Robert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Basic Books, 1983, p. 31.
  18. ^ Gilbert, Scott F.; Zevit, Ziony. Congenital human baculum deficiency: the generative bone of Genesis 2:21–23.. Am J Med Genet. Jul 2001, 101 (3): 284–5 [2020-02-27]. PMID 11424148. doi:10.1002/ajmg.13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7). 
  19. ^ Freedman, Meyers, Patrick. Carol L. Meyers; Michael Patrick O'Connor , 編. The Word of the Lord Shall Go Forth: Essays in Honor of David Noel Freedman. Eisenbrauns. 1983: 343–344. ISBN 9780931464195.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last2= (幫助)
  20. ^ Reed, A. Y. Source Criticism, the Documentary Hypothesis, and Genesis 1–3 (PDF). RS 2DD3 – Five Books of Moses. September 20, 2004: 1, 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December 4, 2004). 
  21. ^ 21.0 21.1 Mathews 1996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Mathews 1996
  23. ^ Mathews 1996,第243頁
  24. ^ Mathews 1996,第248頁
  25. ^ Mathews 1996,第252頁
  26. ^ 130 according to the Masoretic Text; 230 according to the Septuagint. Larsson, Gerhard. 「The Chronology of the Pentateuch: A Comparison of the MT and LXX.」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02, no. 3, 1983, p. 402. https://www.jstor.org/stable/3261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7. ^ Genesis 5:3
  28. ^ First translated by August Dillmann (Das christl. Adambuch des Morgenlandes, 1853), and the Ethiopic book first edited by Trump (Abh. d. Münch. Akad. xv., 1870–1881).
  29. ^ Die Schatzhöhle translated by Carl Bezold from three Syriac MSS (1883), edited in Syriac (1888).
  30. ^ Tertullian, 'De Cultu Feminarum', Book I Chapter I, ''Modesty in Apparel Becoming to Women in Mem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in Through a Woman'' (in 'The Ante-Nicene Fathers'). Tertullian.org.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31. ^ Adam and Eve.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02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2). 
  32. ^ Beyond The Exotic: Women's Histories In Islamic Societies – Page 9, Amira El Azhary Sonbol – 2005
  33. ^ Revisioning the Sacred: New Perspectives on a Bahái̓́ Theology – Volume 8 – Page 215 Jack McLean – 1997
  34. ^ Earth Circles: Baha'i Perspectives on Global Issues – Page 77, Michael Fitzgerald – 2003

參考書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