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守又稱郡守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古代及近代大韓民國的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理地方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戰國時就開始設置郡守。當時,列國在邊境衝突地區設立的建制,作為綜合行使軍政權力的特別政區,長官稱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經做過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國,廢除封建制,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以郡守為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漢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為太守;掌治其郡,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1]。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入都,拜為公卿三公九卿罷歸,亦多出京,拜為太守。王莽改太守為大尹東漢復舊稱。東漢州牧後,太守遂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級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2]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廢郡,以州領縣,太守之官遂廢,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知府的別稱。宋代以後,有時雅稱知府知州等職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近代大韓民國成立後,地方郡份的民選首長稱為郡守군수

日本平安時代親王任國司時稱為太守,鎌倉時代北條氏得宗、奧州総奉行稱為太守,室町時代的守護大名(特指多國守護)和江戶時代的國主大名稱為太守。

相關條目[編輯]

註釋[編輯]

  1. ^ s:漢書/卷019#百官公卿表
  2. ^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610-611。

外部連結[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郡守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