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華·克倫威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利華·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薩繆爾·庫珀作畫像,1656年繪
第1任英格蘭共和國護國公
任期
1653年12月16日—1658年9月3日
前任國務會議
繼任理查·克倫威爾
議員
劍橋
任期
1640年—1649年
君主查理一世
議員
亨丁頓
任期
1628年—1629年
君主查理一世
個人資料
出生(1599-04-25)1599年4月25日
英格蘭王國亨廷登郡亨廷登
逝世1658年9月3日(1658歲—09—03)(59歲)
英格蘭共和國倫敦白廳
墓地倫敦泰本英語Tyburn
配偶伊利沙伯·鮑徹爾英語Elizabeth Cromwell
母校劍橋大學悉尼學院
職業農民、國會議員、軍事指揮
宗教信仰福音派(獨立)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圓顱黨
服役東部協會(1643–1645);新模範軍(1645–1646)
服役時間1643–1651
軍銜上校(1643–1644)
騎兵中將(1644–1646)
指揮劍橋郡鐵騎隊(1643–1644);東部協會(1644–1645);新模範軍(1645–1646)
參戰英國內戰

奧利華·克倫威爾(英語: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國圓顱黨政治家,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1649年處斬查理一世後,克倫威爾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蘇格蘭愛爾蘭,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共和國護國公,成為事實上的「無冕之王」。

克倫威爾是英國歷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一些歷史學家,如大衛·休謨基斯杜化·希爾指責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1][2]他在蘇格蘭與愛爾蘭屠殺舊教信徒的行為,被人批評是與種族滅絕無異的行為。[3][4]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視他為英雄,如托馬斯·卡立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中,克倫威爾名列第十。[5]

生平[編輯]

1599年4月25日克倫威爾生於亨廷登[6] 父母分別是羅拔·克倫威爾(Robert Cromwell)和伊利沙伯·史超域(Elizabeth Steward)。他是托馬斯·克倫威爾的姐姐嘉芙蓮·克倫威爾(Katherine Cromwell)的後裔,宗教改革期間克倫威爾家族攫取了大量的財富。嘉芙蓮與威爾斯軍人理查·威廉士(Richard Williams)結婚,從這一代向下是理查亨利·威廉士[7] 然後就是奧利弗的父親羅拔(約1560–1617),其父和其母伊利沙伯(約1564–1654)很可能是在1591年結婚。他們十個孩子,奧利華·克倫威爾是老五,也是唯一一個未夭折的男孩。[8]

克倫威爾出身中層士紳,祖父亨利是亨廷登郡內最富有的兩個地主之一,其父自己身分雖然還不差,卻只繼承了亨廷登的一座房子和少量土地。其地產年收益為300英鎊,逼近當時貴族收入的底線。[9] 1654年9月4日克倫威爾說「我生為紳士,如今卻身分低微」。[10]

1599年4月29日在聖約翰教堂受洗[11] 後在亨廷登語法學校讀書。之後進入劍橋大學悉尼·修適士學院學習。1617年其父去世後,克倫威爾沒有畢業,就中輟離校而去[12] ,克倫威爾也有可能回過家,因為當時他母親新寡,而七個姐妹尚未結婚,需要克倫威爾的幫助[13],有一些早期傳記作家宣稱克倫威爾之後進入了林肯律師學院,雖然他的祖父、父親及兒子都曾在此學院讀書,但該學院的檔案中並無克倫威爾的入學記錄。他可能確實是去過倫敦的一所律師學院讀書,但未必是林肯律師學院。[14]

在繼承叔父遺產之前,他的生活都和普通農民一樣。當時宗教改革運動正盛,克倫威爾也受此影響,成為了清教徒。他是一個虔誠的獨立清教徒,深信上帝指引他走向勝利。雖然他從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但他強烈贊成容忍各種新教教派。[15]

他曾在1628年的國會擔任亨廷登議員,在1640年的短期國會長期國會擔任劍橋郡議員,才開始聲名鵲起。在英國內戰中,他支持圓顱黨,並成為了黨內重要軍事領袖。外號「老鐵騎軍」的他,很快地由一支騎兵部隊的指揮官,晉升為總司令。1649年,他與其他圓顱黨領袖一起,做出處死查理一世的決定,他大權在握,罷黜了反對派的議員,使國會變成殘缺議會。在1649年至1650年間,他征服愛爾蘭,在1650年至1651年間,他又率領軍隊入侵蘇格蘭,1653年4月20日,他用武力解散殘缺議會,建立了成員完全由他選擇的新議會——小議會。他推行了積極有效的內外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英國的未來。

1653年12月16日起,克倫威爾自命為護國公,1658年逝世,葬於西敏寺,並把護國公的寶座傳位給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但是理查·克倫威爾並無其父的政治與軍事實力,立刻被迫流亡,史超域王朝復辟

身後[編輯]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位為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國政壇混亂,國會聲明由君主制復辟,理查流亡法國,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國。

史超域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即位,下令把克倫威爾的遺體從西敏寺的墓地掘出以英式車裂之刑戮屍:首先命人拖着它穿過倫敦市,然後送到了日常處決普通犯人的泰伯恩法場,在那裏被吊上絞刑架,與其他兩具屍體一同示眾一整天。執刑者把吊屍體的繩子砍斷後,就把克倫威爾的頭顱給砍下來,並把那顆頭顱挑在長矛上遊街示眾,而屍身則被扔進了坑裏草草掩埋。護國公自此和前國王一樣身首分離,再難團聚。克倫威爾的頭顱被挑在長矛上四處遊街。最後,克倫威爾的腦袋被一根長釘子釘在了西敏寺的屋頂上,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後來一場風暴把它刮了下來,這時它已經完全乾燥,鬍子仍然長在下頜上。後來克倫威爾的首級不知怎麼流落民間,竟成了私人收藏品,並且一度被頗懂生意經的英國人拿去當作古董,輾轉販賣。18世紀後期,羅塞爾家族(Samuel Russell)開辦了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克倫威爾的頭顱成了這個小小博物館的中心展品。14年後,一個名叫約西亞·亨利·威爾金森的人花230英鎊買下了這顆頭顱英語Oliver Cromwell's head,並開始抱着它到處炫耀。當時看過這個人頭的瑪利亞·艾吉沃斯寫道:「威爾金森先生是這個人頭現在的持有人,他一直以此為榮。那是個極可怕的人頭,頭上面蓋着乾透的黃皮,就跟別的木乃伊一樣,上面還有栗色的頭髮,眉毛和鬍鬚都保存得很好,那顆頭顱依然梟首插在一個鐵杆上。」艾吉沃斯還描述說,客人們可以排着隊輪流到窗邊抱一抱那個東西。人們可以在它的腦後部看到笨手笨腳的劊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跡」,「有一隻耳朵已經按要求砍掉了,他頭顱左眼上面還有克倫威爾的獨特標誌「一個碩大肉疣的痕跡」。」直到多年後的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才離開了巡迴展覽,由克倫威爾的母校劍橋大學悉尼學院收回,葬在牛津的一座小教堂旁,這流浪的靈魂總算有了棲身之地。[16]

紀念[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陸軍設計了一款輕型坦克,以其名命名為克倫威爾坦克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Sharp, David. Oliver Cromwell. Heinemann. 2003: 60. ISBN 9780435327569. Christopher Hill puts it bluntly when he writes that, in the last resort, Cromwell's power "rested on bayonets" ... ... ... as a symbol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 
  2. ^ Hill, Christopher. God's Englishman. Penguin. 1972: 148. ISBN 9780140214383 (英語). in the last resort he was sitting on bayonets and nothing else 
  3. ^ Brendam O'Leary and John McGarry, Regulating nations and ethnic communities, p. 248, Breton Albert, 1995.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 ó Siochrú, Micheál. God's executioner. Faber and Faber. 2008. ISBN 9780571241217 (英語). 
  5. ^ Ten greatest Britons chosen. BBC. 2002-10-20 [2015年6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2日) (英語). 
  6. ^ David Plant. Oliver Cromwell 1599–1658. British-civil-wars.co.uk. [2015年6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1月14日) (英語). 
  7. ^ Noble 1784,第11–13頁
  8. ^ Thomas Carlyle, ed. Oliver Cromwell's letters and speeches. 1887: 17 vol. 1 [2015-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英語). 
  9. ^ Gaunt, p.31.
  10. ^ 原文:I was by birth a gentleman, living neither in considerable height, nor yet in obscurity;(Roots 1989,p.42).
  11. ^ British Civil Wars, Commonwealth and Proctectorate 1638–1660
  12. ^ Cromwell, Oliver (CRML616O). A Cambridge Alumni Databas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3. ^ John Morrill, (1990). "The Making of Oliver Cromwell", in Morrill, ed., Oliver Cromwell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Longman), ISBN 978-0-582-01675-0, p.24.
  14. ^ Antonia Fraser, Cromwell: Our Chief of Men (1973), ISBN 978-0-297-76556-1, p. 24.
  15. ^ Oliver Cromwell, 2003, p. 68.
  16. ^ 存档副本.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書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