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Motherland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作品(1883),將祖國比喻為溫柔的母親。

家鄉是一個文化地理學上一個民族集團世代流傳且富含文化意義的概念。作為一個常用名詞,它一般隱含着那個個人的籍貫戶口所在地、或者成長地點的意思,亦可指自己的家庭定居地以及自己視為家的地方。作為一個特定用語,這個詞在其它語言常有愛國主義的含義。依照其所在國家及語句中的用法,家鄉又常被稱作父國母國等的比喻。家鄉有時可以超過一個地方,例如某某籍貫為上海、戶籍為廣東、於北京成長,他會被同時視為上海人、廣東人和北京人。

中國[編輯]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鄉一般與出生地成長地沒有關係,稱某人為某某(地名)人時,是指他的郡望祖籍籍貫。三者與具有唯一性的個人出生地或者成長地相比,更為寬泛和複雜。前兩者,是追溯祖先的居住地,後者則定義為祖父祖母或父親母親的居住地。東漢至唐、五代,因門閥之故,世人多推崇郡望,不着故里。至唐代,偽造、攀附比比皆是。通常以本姓最為著名的郡望自稱。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對此流俗曾有所批評[1]。明清時期,世人多以祖籍、籍貫歸屬。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以部族、支系歸屬。清代旗人則以旗籍歸屬。直至現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籍貫仍是很多個人相關文件必填選項,譬如戶口本。 現時,一般以籍貫或者戶口所在地來形容某人為某某(地名)人。


註釋[編輯]

  1. ^ 史通·內篇·邑里第十九》爰及近古,其言多偽。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鉅鹿。在諸史傳,多與同風。此乃尋流俗之常談,忘著書之舊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