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茲·哈爾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朗茲·哈爾德
1938年的弗朗茲·哈爾德大將
原文名Franz Halder
出生1884年6月30日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維爾茨堡
逝世1972年4月2日
 西德巴伐利亞西姆高-阿紹
國籍 德國
效命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
德國 威瑪共和國(至1933年)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兵科
服役年份1902年—1945年
軍銜大將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騎士鐵十字勳章

弗朗茲·哈爾德(德語:Franz Halder,1884年6月30日—1972年4月2日)是一名德國陸軍大將,在1938年至1942年9月期間於德意志國防軍中擔任陸軍參謀長,由於在戰略上頻繁地與阿道夫·希特拉衝突而被解職。在哈爾德的任期中,德國陸軍的事業到達巔峰,同時哈爾德也是一名反對希特拉與納粹政權的軍人,但一直未直接參與政變行動,活到了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哈爾德擔任美國陸軍歷史部門的首席顧問。 他監督700名前德國軍官撰寫了2,500多份歷史文獻,並指示他們刪除有損德國武裝部隊形象的材料。 哈爾德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編造了德蘇衝突的虛假歷史,德國軍隊在這場衝突中進行了一場「崇高的戰爭」,並否認其戰爭罪行。 美國陸軍忽視了哈爾德的道歉,因為哈爾德的小組正在提供有關蘇聯的軍事見解,由於處於冷戰期間,美國陸軍認為這些見解很重要。 哈爾德成功地實現了為德國軍隊開脫的目的:首先是在美國軍隊中,然後是在越來越廣泛的政治家圈子中,最後是在美國流行文化中。1961年,哈爾德獲頒功勳公務員獎。

早年生涯[編輯]

哈爾德出生於維爾茨堡,父親為馬克思·哈爾德(Max Halder)。在1902年時,哈爾德加入了慕尼黑巴伐利亞皇家陸軍第3砲兵團。他在1904年時自慕尼黑的軍校畢業,被晉升為中尉,接着於1906年至07年就讀砲兵學校、1911年至1914年就讀巴伐利亞參謀學校(戰爭學院),這兩座學校皆座落於慕尼黑。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4年,哈爾德成為兵工署參謀軍官,於巴伐利亞第3軍指揮部服務。1915年8月,哈爾德晉升為上尉,並被任命為巴伐利亞第6步兵師軍需處處長,到了1917年時,他又轉到第2軍團的參謀部服務,後來再轉到第4軍團。

戰間期[編輯]

在1919年與1920年期間於威瑪防衛軍的戰爭部的訓練處服務,而在1921年至1923年則在慕尼黑第7軍區擔任戰術教官。 1924年3月晉升少校。1926年轉任第7軍區的參謀部,擔任業務主任一職。1929年2月晉升至中校,之後在1929年10月至1931年後期這段時間裏作國防部訓練處的工作。

1931年12月晉升為上校,並於1934年前期被任命為第6軍區明斯特參謀長。在1930年代德國軍方認為波蘭可能會攻擊與德國本土未接壤的東普魯士,因此德軍制定如何保護東普魯士的計劃。1934年10月晉升為少將,被指派為駐慕尼黑的第7步兵師師長。

由於哈爾德公認優秀的計劃和組織能力,1936年8月晉升中將,並負責演習事宜。不久後成為柏林陸軍參謀本部訓練處處長,於1937年10月至隔年2月期間擔任此職。1938年2月1日晉升為砲兵上將。在這段時間威廉·凱特爾被提拔至德國陸軍最高領導層。凱特爾曾要求哈爾德擔任總參謀長的職位,並告訴他,希特拉希望任命華瑟·馮·賴歇瑙將軍為陸軍總司令,然而哈爾德加以拒絕,他認為由於個性上的極端差異,無法和該人共事。由於凱特爾認同哈爾德優異的軍事策劃能力,他慫恿希特拉任命華瑟·馮·布勞希奇為陸軍總司令。於是在1938年9月1日接受參謀總長的職位,成為路德維希·貝克的後繼者。

1939年,哈爾德視察芬蘭白衛軍

一星期後,哈爾德應希特拉要求,提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該行動主要依賴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威廉·馮·里布箝形攻勢。但此計劃遭到希特拉的斥責,被認為未妥善利用摩托化兵力與裝甲武力,希特拉認為應由賴歇瑙領兵直取布拉格。然而因為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促成了著名的慕尼黑協定,將蘇台德地區即捷克防務的重點全部割讓給德國,此計劃便告終止。就剛好在此「蘇台德危機」前不久,哈爾德與德國軍方一些人暗中進行着推翻希特拉的陰謀,並意圖綁架他,最後在9月29日因為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的屈服而作罷,10月1日德國陸軍進駐蘇台德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哈爾德參與策劃了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部戰事,而因為波蘭戰役的成功,哈爾德於1939年10月27日受獲騎士鐵十字勳章。

波蘭戰役[編輯]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的行動標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9月19日的日記中提到他自親衛隊長官萊因哈特·海德里希得到消息,親衛隊已開始在波蘭「清除環境」,圍捕包括猶太人、知識份子、天主教神職人員和貴族。這些紀錄引來歷史學家對他的批評,認為哈爾德知道大屠殺的事情,同時也沒有制止,而哈爾德的日記僅寫道:「我對希姆萊的措施感到懷疑[1]」。

1939年11月期間試圖聯合布勞希奇阻止希特拉將戰爭擴大,但遭到布勞希奇拒絕,此為著名的索森陰謀。儘管反對希特拉將戰爭擴大,但他仍對後者個人宣誓效忠過,因此無法以直接性的行動表示反對。針對這一點經常感到絕望與難過,認為自己應該將希特拉射殺[2]。一名與哈爾德關係頗近的上校寫道:「哈爾德滿面淚水,說他已經在口袋放着一星期的手槍,隨時可能對『艾米爾』(Emil,希特拉的代名)開槍[2]」。

陸軍總司令華瑟·馮·布勞希奇上將(右)與陸軍總參謀長炮兵上將弗朗茲·哈爾德將軍在波蘭戰役期間。

1939年底負責策劃對法國、低地國家和巴爾幹諸國的攻擊行動,最初懷疑德軍是否有能力入侵法國及艾里希·馮·曼施坦因鐮刀收割是否太過大膽。然而結果證明通過阿登森林的計劃令法國崩潰。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大將,8月他開始策劃巴巴羅薩作戰,這個巨大的入侵蘇聯行動。不久後希特拉開始干涉東線作戰的指揮權,使得哈爾德被排擠。

入侵蘇聯[編輯]

1941年3月30日,哈爾德出席了國防軍總參謀部的會議,希特拉向約200名國防軍高級軍官描述了入侵計劃。 他後來在日記中寫道,總結希特拉的言論:

哈爾德在隨後入侵蘇聯期間的戰爭罪的準備和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讓他的幕僚在沒有希特拉的指示或干涉的情況下起草了《政委法令》和《巴巴羅薩法令》。命令的作者是尤金·穆勒,他直接向哈爾德報告他的工作。政委令要求政委被俘後立即處決。哈爾德還堅持在《巴巴羅薩法令》中添加一項條款,賦予軍官夷平整個村莊並處決居民的權利。 該法令使士兵免於因在東方犯下戰爭罪而受到任何形式的起訴。該法令沒有具體目標:蘇聯公民可以隨時以任何理由被殺害。

在此之前,只有黨衛軍可以殺害公民,而不必擔心以後會受到起訴。 這些命令允許全軍軍官處決公民而不會造成任何後果。 烏爾里希·馮·哈塞爾在討論哈爾德下達的命令時表示,被征服的人民正受到專制主義的控制。 他補充說,德國人正在變成一種以前只存在於敵人宣傳中的存在。奧馬爾·巴托夫將這些命令描述為「戰爭的野蠻化」。

反猶主義[編輯]

在入侵蘇聯之前,前往前線的三百萬德軍士兵接到了一項重要命令。 它的標題是「在俄羅斯軍隊的行為準則」。該語言是由哈爾德決定的。 它將布爾什維克主義描述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人民的死敵」,並敦促德國軍隊「嚴厲鎮壓」並「消除一切抵抗」。 命令中提到了猶太人,並打算將其作為滅絕的一部分。1941年4月,哈爾德為瑪麗塔行動期間的安全警察和安全部門起草了一份命令。 該命令將敵人定義為破壞分子、恐怖分子、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哈爾德起草的「刑事命令」記錄了他對希特拉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政策的聲援。

莫斯科戰役[編輯]

在巴巴羅薩作戰中,他的日記時而悲觀、時而樂觀,他認為德軍嚴重低估了蘇軍的實力,但也因為戰爭初期極為巨大的蘇軍俘虜數量而對前景看好,一直到基輔會戰前,認為德軍應攻向莫斯科,卻被希特拉加以干涉,將中央集團軍兵力調遣,導致日後莫斯科戰役的災難。

藍色方案[編輯]

1942 年春,哈爾德與德國最高統帥部一起開始計劃對蘇聯發動新的雄心勃勃的攻勢。 儘管國防軍在1941年遭受了慘重損失,但該計劃的代號為「藍色方案」,設想對前線南部地區發動進攻。 目的是奪取蘇聯在高加索的油田。希特拉於1942年4月5日發佈了進攻指令,設想了一系列複雜的交錯行動。攻勢於1942年6月28日開始,一開始似乎很成功。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輕鬆地突破了防禦陣地,博克寫道:「什麼都沒有剩下:敵人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成功地組織新的防禦。」

蘇聯軍隊採取了一種被稱為「彈性防禦」的新戰略,這與之前的交戰非常不尋常,並使德軍逼近已經離開的敵人。隨之而來的混亂導致了競選的失敗。 博克被解除B集團軍司令職務,由馬克西米利安·馮·韋克斯接任,哈爾德則被邊緣化。希特拉和哈爾德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哈爾德的日記變得越來越諷刺,希特拉嘲笑他。 有一次,希特拉說哈爾德在辦公室「坐在同一個轉凳上」度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到1942年哈爾德與希特拉衝突日益激烈,戰略目標上,哈爾德對於高加索的進攻目標也不認同,希特拉後來對他已無法忍受,認為其已缺乏進取精神,於1942年2月24日將其退休到「元首後備軍英語Fuhrer Reserve」。

囚禁[編輯]

1944年7月20日發生一群德國軍官試圖刺殺希特拉蓋世太保於隔天逮捕了哈爾德,但他並未參加政變行動。然而希特拉認為哈爾德很可能是反對派的領袖,於是將他囚禁於福洛森堡集中營達豪集中營兩個月。1945年1月31日正式從德軍中除役,連同7月20日刺殺行動的犯人和一些囚犯,哈爾德被轉送至蒂耶羅集中營英語Tyrol,於5月4日就在那裏被美軍所俘虜[3],而親衛隊警衛則逃走了,接下來的兩年則待在戰俘營中。

戰後[編輯]

在1950年代,哈爾德於美國陸軍政史部擔任顧問。在1950年代早期,哈爾德曾建議二戰後德軍的再武裝。最後,哈爾德死於1972年的巴伐利亞希姆高的阿紹。

國防軍無罪論[編輯]

於「最高統帥部審判」出席作證的哈爾德

哈爾德在創造國防軍無罪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是對納粹與蘇聯戰爭的錯誤、神話般的看法,在這場戰爭中,德國軍隊進行了一場「崇高的戰爭」。 它否認德國戰爭罪的存在,或無視德國戰爭罪。這個神話的起源是1945年11月制定並提交給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的「將軍備忘錄」。 該備忘錄的標題是「1920年至1945年的德國陸軍」。 該書由哈爾德和前陸軍元帥華瑟·馮·布勞希奇埃里希·馮·曼斯坦以及其他高級軍事人物共同撰寫。 它旨在將德國武裝部隊描繪成非政治性的,並且對納粹政權所犯下的罪行基本上是無辜的。備忘錄中概述的策略後來被國防軍高級指揮官高級指揮審判的首席辯護律師漢斯·拉特恩瑟採納。該文件是根據美國將軍威廉·唐諾文的建議編寫的,他後來創立了中央情報局,並將蘇聯視為對世界和平的全球威脅。 多諾萬曾擔任國際軍事法庭副檢察官; 他和其他一些美國代表認為審判不應該繼續進行。 他認為美國應該盡一切努力確保德國成為在日益激烈的冷戰中對抗蘇聯的軍事盟友。

隨着冷戰的進展,美國陸軍歷史部門德國部分提供的軍事情報對美國人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哈爾德負責監督該研究計劃的德國部分,該部分後來被稱為「哈爾德小組」。他的團隊製作了來自700多位德國作家的2,500多份主要歷史手稿,詳細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哈爾德利用該小組利用真相、半真半假、歪曲和謊言重塑了戰時歷史。他成立了一個由值得信賴的前納粹軍官組成的「控制小組」,負責審查所有手稿,並在必要時要求作者更改其內容。哈爾德在該組織中的副手是阿道夫·豪辛格,他也在德國的美國軍事情報組織蓋倫組織工作。

哈爾德著有《作為軍事指揮的希特拉》(Hitler als Feldherr,1949年出版),並被翻譯成英文,名為《Hitler as War Lord》(1950年出版),以及另一本《哈爾德日記》(The Halder Diaries,1976年出版)。哈爾德日記連同一些機密文件被美國歷史學家威廉·勞倫斯·夏伊勒用作他的著作—《第三帝國興亡史》的主要資料來源。 在提到哈爾德的個性時,英國作家休·特雷弗-羅珀寫道:「哈爾德是一個在軍事上極為自負的人,認為業餘人士不會理解戰爭的奧秘。」而古德林傳記的作者—肯尼茲·麥克塞則寫道:「快、精明與機智,他是一位在計劃和訓練事務上的卓越軍人之子。他雖然支持貝克反對希特拉,但真到了關鍵時刻卻又不提供幫助。在9月他並未認真考慮謀反希特拉,但又對納粹黨回歸蘇台德的事情舉棋不定」,「很多人認為哈爾德像一名出身舊普魯士軍事學院的軍人,如同曼施坦因元帥那種工作態度與受誓言束縛的操守。」

歷史學家羅南德·塞姆斯勒(Ronald Smelser)和愛德華·J·戴維斯二世(Edward J. Davies II)在《東線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Eastern Front)一書中提到:「1945年後,哈爾德在納粹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中所犯下的兩大錯誤—戰爭罪行與軍事失敗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虛幻的神話。

晚年[編輯]

哈爾德在歷史委員會的工作於20世紀50年代末結束,他的貢獻受到了五角大樓的讚揚。海軍少將沃爾特·安塞爾曾與哈爾德一起研究計劃中的入侵英格蘭的海獅行動,並推薦他成為美國海軍學院的研究員。1961年,他因這項工作被授予功勳公民服務獎。 該獎項由埃德加·C·多爾曼少將代表約翰·F·甘迺迪總統頒發。 哈爾德因此成為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阿道夫·希特拉和美國總統頒發勳章的德國人。

在20世紀60年代,哈爾德變得類似於「歷史偶像」, 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公共歷史學家。哈爾德於1972年在西德巴伐利亞州西姆高-阿紹去世。 他後半生所獲得的鮮花與讚揚和他實際的軍事生涯——尤其是其在東線的戰爭罪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獲得獎項[編輯]

資料來源[編輯]

  1. ^ Hitler Strikes Poland, pp. 22, 116 and 176
  2. ^ 2.0 2.1 Frieser, Karl-Heinz and John T. Greenwood, "The Blitzkrieg Lege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2946
  3. ^ Hartmann, Christian: Halder. Generalstabschef Hitlers 1938-1942, Paderborn: Schoeningh 1991, ISBN 3506774840
  4. ^ The Private War Journal of Generaloberst Franz Halder - Summary Guide. Liddell Hart Centre for Military Archives. [200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1). 

參考書目[編輯]

  • Burdick, Charles, Jacobsen, Hans-Adolf. (1988). The Halder War Diary 1939-1942. New York: Presidio Press. ISBN 0-89141-302-2.
  • Taylor, Telford. Sword and Swastika. Chicago: Quadrangle, 1952. Print.

外部連結[編輯]

軍職
前任:
路德維希·貝克
陸軍參謀長
1938年9月 - 1942年9月
繼任:
庫爾特·蔡茨勒
獎項與成就
前任者:
亨利·阿諾德
時代雜誌封面
1942年6月29日
繼任者:
美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