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木屐
荷蘭木鞋
瑞典木鞋

木鞋鞋子的一種形式,也稱為木屐,其中有許多也是涼鞋。是某些地區的傳統文化之一,有時被當作藝術品,例如荷蘭木鞋、日本的下馱等。中國傳統的木屐,現在仍穿於如廣東西部農村等偏遠地區。

各地木屐[編輯]

東亞[編輯]

中國[編輯]

木屐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之一。相傳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1],現時中國境內出土最古的木屐是1988年在寧波市慈城鎮內的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2]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3]南朝梁的貴族也常着高齒屐。[4]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着木屐。[5]杜牧詩云:「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6]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雨天便於泥上行走。[7]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8]

除了兩齒木屐以外,漢人在軍隊裡還採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9]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10]晉代還出現了屐齒可以拆卸的謝公屐,方便登山。《南史·列傳第九》云:「(謝)靈運……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因此日本稱謝公屐為「山屐」。[11]八月十五夜詩(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遊天。」《宇治拾遺物語・一四・三》:「開レ門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見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の外ついたぞ」。《中華若木詩抄・下》:「下踏の歯の誰ころびてや橋の霜」。

日本[編輯]

日本傳統的木屐稱為下馱

參考資料[編輯]

  1. ^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
  2. ^ 《晉書》:「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
  3. ^ 《後漢書·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採為系。此服妖也。」
  4. ^ 《顏氏家訓》記稱:「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述,……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着)跟高齒屐。」
  5. ^ 《南史·宋本紀》「制諸主出適,遣送不過二十萬,無錦繡金玉。內外奉禁,莫不節儉。性尤簡易,嘗著連齒木屐,好出神武門內左右逍遙,從者不過十餘人。」
  6. ^ 杜牧,唐,《與池州李使君書》
  7. ^ 《急就篇》顏師古註:「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
  8. ^ 李時珍,明,《本草綱目·服器部》
  9. ^ 《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藜,懿使軍士三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馬步俱進。或作跂。」
  10. ^ 南朝梁《本草經集注·草木上品》:「烏頭為之使。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
  11. ^ 《広漢和辭典》:登山に用いるげた。りには前歯を、下りには後幽を取り去るもの。。(南お、謝靈運傅〕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相關條目[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屐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