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I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浮士德》(德語:Faust)是德國大文豪歌德於1808年發表的一部悲劇。他撰寫的這部詩劇,從起稿到完成,共使用了58年,可見其龐大。傳統上,《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該劇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現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給他的形象賦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本文介紹《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即《浮士德,悲劇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關於《浮士德》的第二部分,請見《浮士德II》。另,本文中所有譯文及專用名詞均取自綠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譯本。

內容[編輯]

我不像諸神!這一點我深有所感!我不過像蟲蟻往塵土裏鑽……我向你請安,你無與倫比的長頸玻璃瓶!我現在虔敬地將你取下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浮士德在書齋,德拉克洛瓦1827年繪。

地點與時間[編輯]

該劇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德國萊比錫哈爾茨山等地,時間約為歷史上浮士德博士的年代(約1480-1538),中世紀文藝復興的交接點。

劇情概述[編輯]

令世人景仰的學者浮士德博士,當他回顧他的一生時,發現作為科學家(中世紀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學哲學神學醫學法學在內的全部人類知識),他對世界的本質其實並沒有任何認知;作為一個人,他根本沒有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與魔鬼梅菲斯特訂立盟約,如果魔鬼把他從這種不滿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脫出來,他就把死後的靈魂交付於他。魔鬼梅菲斯特則帶領他遊歷這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並使他與少女格雷琴悲劇性地相戀。

人物[編輯]

  • 海因里希·浮士德,學者
  • 梅菲斯特,魔鬼
  • 馬加蕾特,暱稱格雷琴,浮士德的愛人
  • 精靈
  • 瓦格納,浮士德的助手
  • 學生,求教於浮士德
  • 女巫
  • 馬爾特,馬加蕾特的女鄰居
  • 瓦倫廷,馬加蕾特的兄長
  • 大學生一、二、三、四
  • 城門口的市民等
  • 瓦爾普吉斯之夜中的女巫、精靈等

按場景內容簡介[編輯]

獻詞(1至32節)[編輯]

你可認識浮士德?-那位博士?-我的僕人。(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天堂序曲。Campo Santo di Pisa壁畫,取材於《聖經·約伯記》,塔德奧·加迪繪。

獻詞抒發了歌德對創製這篇巨作的萬千感慨,同時也是他的內心總結。

舞台序幕(33至242節)[編輯]

劇場經理(從經營者的角度)、劇作者(從純粹的藝術角度)與丑角(從大眾娛樂的角度)之間關於戲劇應採取何種形式的爭論。歌德的這部作品並未給出明確答案,但作品本身即是兼顧這三種觀點的產物。

天堂序曲(243至353節)[編輯]

天堂序曲留有聖經·約伯記的明顯痕跡。上帝與魔鬼在論及人的本性時談到浮士德。魔鬼打賭說能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並最終攫取他的靈魂。對於全能的上帝來說他只不過給了魔鬼一個考察浮士德的機會——上帝可以決定浮士德是否最終應該得到拯救。

夜,地靈,瓦格納(354至807節)[編輯]

難道我怕你嗎,火焰的變態?我就是,我就是浮士德,你的同儕?浮士德與精靈,Ludwig G.C. Nauwerck,1810年。

語言[編輯]

歷史背景[編輯]

註釋[編輯]

創作歷史[編輯]

評論[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