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容級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容級巡洋艦
首艦海容號巡洋艦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 大清
 中華民國
前型致遠級防護巡洋艦
次型海天級防護巡洋艦
數量三艘
製造廠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單艘造價16萬3千英鎊
動工1896年秋
下水1897年-1898年
結局全部沉入長江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2680噸
滿載排水量2950噸
全長100米
全寬12.5米
吃水4.877米
燃料最大載煤580噸
鍋爐燃煤圓形鍋爐4座
四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2座
動力4缸三脹往復蒸汽機兩座
2軸推進
功率設計:7,500匹馬力(5,600千瓦特)
實際:8,400匹馬力(6,300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19.5(36.1公里每小時)
伏爾鏗廠數據:20.75節(38.43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2,100海里(3,900公里)/10(19公里每小時)[1]
乘員263人[2]
武器裝備150毫米40倍徑克虜伯速射炮3門(艦艏左右各一門、艦艉一門)
105毫米40倍徑克虜伯速射炮8門(兩舷各四門)
3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
8毫米馬克沁機關炮6門
60毫米克虜伯行營炮1門
14吋魚雷發射管3支(其中一支為水下發射管))[3]
裝甲裝甲甲板傾斜部分:56毫米
水平部分:40毫米
輪機艙:76毫米
炮盾:25毫米
司令塔:50毫米

海容級巡洋艦清朝海軍於甲午戰爭後向德國採購的防護巡洋艦,共有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同級艦。

三艦均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每艘造價為16萬3千英鎊。1898年三艦陸續返回大沽,由直隸總督裕祿驗收。[4]1937年9月抗日戰爭期間,三艦都奉命在江陰自沉入長江,以延緩日本海軍循長江而上的作戰意圖。

設計和概述[編輯]

背景[編輯]

甲午戰爭中,清朝最為精銳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由此海防洞開。戰後清廷立即開始了重建海軍的工作。1895年,時任駐德公使許景澄向伏爾鏗索取最新的軍艦設計。伏爾鏗方面除了前無畏艦的方案外,還提交了一份防護巡洋艦方案作為輔助補充[5]。鑑於戰爭中英式防護巡洋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份方案基本參照了英式樣本(也有來源指參照了荷蘭皇家海軍海爾德蘭號英語HNLMS Gelderland (1898)[1]),排水量2800噸級,艏艉樓外形;主炮為兩門150毫米速射炮,副炮為4門側舷105毫米;防護為傾斜部分56毫米、水平部分26毫米。兩台蒸汽機,設計航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按照這一方案,艦體不帶武器的造價為10萬4500英鎊,建造時間預計為16個月。許景澄對德方提案提議若干修改,包括前主炮增加到兩門,裝甲甲板水平部分強化至40毫米,輪機艙區域傾斜部分則為75毫米。修訂後的排水量增大到2900噸,航速下降到19.5節,船體造價為16萬5500英鎊。同年11月10日,許景澄向國內提交了相關報告[6]。武器報價則是另一個情況:火炮方面,克虜伯方面的報價為150毫米炮帶各種附件,每門總價6萬1160馬克;105毫米炮帶附件,每門總價3萬5430馬克。連同輕型火炮以及相當數量的各火炮彈藥,總價107萬9900馬克,另980英鎊用於購買哈乞開斯機關炮[7]魚雷方面,刷次考甫英語Berliner Maschinenbau的報價為3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並一批魚雷總價19萬9650馬克。加起來全艦總造價達到了驚人的120多萬馬克。手頭拮据的清政府本來對低廉的造價很感興趣,但一看到費用細目,立即就沒了下文[8]

許景澄對該項目積極進行爭取,指出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彈藥不足的窘境,認為這是導致作戰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8]。考慮再三,清廷最終還是批准採購該款軍艦,而且決定購買3艘,比原計劃的還多出一艘;彈藥配置也基本按照許景澄的推薦進行購買。同時中方也在價格上極力討價還價,最終克虜伯和刷次考甫均同意給出比以往對華軍售更高的優惠折扣[9]。1896年10月中旬,清廷與伏爾鏗造船廠簽訂了購買3艘的建造合同[1]

本級所需經費與戰後訂購自英國的海天級防護巡洋艦一樣,都是在向外資銀行籌借、用以償付《馬關條約》賠款的款項內調撥。經費不足使得實際付款頗有拖延。1898年3月24日,時任駐德公使呂海寰催促朝廷儘快解決尾款事宜。3月29日,總理衙門回電稱,風聞美國政府為了美西戰爭而正在擴軍備戰,打算以高出30%的價格買下三艦,務求呂公使穩住德方勿將其出售。3月30日,中方即將拖欠的款項匯出[10]。即使如此,財政緊張的問題仍揮之不去,三艦回國時僅安裝了主副火炮,後來才陸續安裝剩餘武器[11]

概況[編輯]

本級排水量2950噸,全長100米、寬12.5米、吃水4.877米。前後桅均有大型戰鬥桅盤。外觀上最大的特徵是4個巨大的送風筒。艦上安裝4座圓形鍋爐,為兩台四缸三脹往復蒸汽機提供蒸汽。設計動力7,500匹馬力(5,600千瓦特),航速19.5節(36.1公里每小時)。首艦海容號德方海試時實際出力達到8,400匹馬力(6,300千瓦特),達到20.75節(38.43公里每小時)的好成績,不過中方接收時因為路途遙遠,尚未進行徹底維護,航速稍有衰減,為20.25節(37.50公里每小時)[12]。因噸位限制,航速不及日本海軍在戰爭中風頭無兩的吉野號(23節(43公里每小時))。

防護方面,裝甲甲板傾斜部分為56毫米,輪機艙部分加強到76毫米;水平部分40毫米。主副炮炮盾為25毫米,司令塔50毫米。[12]

三艦原本艦艏均裝飾有龍紋。辛亥革命後,三艦進行改裝,拆除了後桅戰鬥桅盤以降低重心,基座依舊保留[13]。最遲在護法艦隊南下時期,三艦的艦艏龍紋均被拆除,另為降低軍艦重心,將前桅一人高的戰鬥桅盤改為胸牆式樣[14]。這可以作為大致判斷照片年代的標準。

武器[編輯]

海容級各視角線圖。但前主炮有誤,僅繪製了一門。

本級主炮為三門克虜伯40倍徑150毫米速射炮。為加強火力計,前部安排兩門主炮;但因本級建造當時德國尚未掌握雙聯裝火炮的製造技術,故此艦艏主炮仿照德國自己的十飛禮級鐵甲艦的佈置方式,兩門並排安裝在艏樓的位置。艉樓則單獨設置一門主炮。[12]

副炮為8門克虜伯40倍徑105毫米速射炮,全部分佈在左右兩舷,其中靠近艏艉樓的4門安裝在舷側耳台。輕武器為哈乞開斯37毫米機關炮英語Hotchkiss_gun#Hotchkiss_Revolving_Cannon6門,前後飛橋兩側各配備一門,另兩門位置不詳。6挺馬克沁8毫米機槍全安裝在作戰桅盤上,前後桅各3挺。另有一門21倍徑60毫米舢板炮一門。魚雷方面,共裝備3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艏水下一具,左右舷各一具[12]。與假想對手吉野號的副炮(4.7英寸(120毫米)炮8門)和魚雷發射管(5具)相比,本級要佔下風,但魚雷威力更大(對比吉野號的356毫米魚雷)[15]

1928年後,閩系海軍為海容號和海籌號各安裝一門維克斯40毫米高射炮(即兩磅砰砰炮)[16];另一邊,1929年左右東北海軍為海琛號加裝了4門型號不詳的75毫米炮,以及兩門高射炮[17]

同級艦[編輯]

艦名 建造廠家 起工 下水[1] 服役 結局[4]
海容
Hai Yung
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 1896年秋 1897年9月15日 1898年7月27日 1937年9月25日自沉於羅家橋港口
(時任艦長為歐陽勣
海籌
Hai Shew
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 1896年秋 1897年12月11日 1898年8月24日 1937年9月25日沉於江陰阻塞線南北浮間
(時任艦長為林鏡寰
海琛
Hai Chen
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 1896或1897年 1898年2月12日 1898年9月21日
戊戌政變當天)
1937年9月25日沉於江陰長山腳附近
(時任艦長為張鳳仁

簡歷[編輯]

1899年,清朝重新組建北洋水師,本級三艦成為新北洋水師的重要戰力[18]。1900年庚子事變時,為保存軍艦計,海籌號、海琛號隨北洋艦隊主力南下江陰暫避[19],而戰前正好在大沽口的海容號則接受聯軍扣留[20],均未與聯軍對抗。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三艦在煙臺、上海一帶巡邏警戒,在此期間發生了震動國內的「山彥事件」,俄國驅逐艦剛毅號日語山彦 (駆逐艦)在已經向中國海軍投降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兩艘驅逐艦當着煙臺港內三艘中國巡洋艦的面強行拖走剛毅號(日後日本海軍改名為「山彥」),讓中國有海無防的事實再一次顯露無遺[21]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初期三艦均效力清廷,對革命軍給予了相當的殺傷[22]。隨着革命思想在三艦內逐漸傳播,人心動盪,三艦遂在薩鎮冰默許下自行脫離戰場,並在九江起義,參加革命(辛亥革命時三艦管帶分別為喜昌黃鍾瑛榮續[23]。但此後全國陷入軍閥混戰的時代,軍費無着的各艦艇只好依附變幻不定的軍閥勢力。海容號、海籌號一開始效忠北洋政府,二次革命時協助鎮壓討袁軍[24]護國戰爭時期協助對抗護國軍[25]第一次直奉戰爭時期依附直系北伐戰爭時又倒向南京國民政府,再次成為中央海軍一分子[26]

三艦中的海琛號則在府院之爭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護法運動時期海琛號南下護法,參加了護法艦隊[27],隨即捲入軍政府與桂系的矛盾,倒向桂系[28],第二次護法戰爭後北上青島,加入直系渤海艦隊[29]奉系得勢則改為依附奉系[30]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海軍處境日窘,海琛號棄奉奔粵,投入粵海艦隊[31],旋因矛盾日深,復投南京,卻因舊隙,實際上與海容號、海籌號形同陌路[32]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已經老舊的三艦全部自沉長江[33]。1959-1960年上海打撈部門陸續撈起三艦拆解煉鋼[34],均未見有任何物品保留下來[35]

圖集[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11
  2. ^ #清末海軍史料,轉引《海軍實紀》,172頁
  3. ^ 海容、海筹、海琛. 北洋水師網站. [201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1). 
  4. ^ 4.0 4.1 海容、海籌、海琛. 中國軍艦博物館. [201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0). 
  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1頁
  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2頁
  7.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3頁
  8. ^ 8.0 8.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4頁
  9.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6頁
  10.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51頁
  11.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54頁
  12. ^ 12.0 12.1 12.2 12.3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8頁
  13.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72頁
  14.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75頁
  1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49頁
  1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84頁
  17.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83頁
  18.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55頁
  19.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16
  20. ^ 戚其章,#晚清海軍興衰史,498頁
  21.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56頁
  22. ^ #近代中國海軍,687頁
  23. ^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499頁
  24. ^ #近代中國海軍,715-716頁
  25. ^ #近代中國海軍,722頁
  26. ^ #近代中國海軍,845-846頁
  27. ^ #近代中國海軍,727頁
  28. ^ #近代中國海軍,729頁
  29. ^ #近代中國海軍,738頁
  30. ^ #近代中國海軍,747頁
  31. ^ #近代中國海軍,864頁
  32.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89頁
  33.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91頁
  34. ^ 《上海救涝志》长江沉船打捞.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3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92頁

參考資料[編輯]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 (編). 近代中国海军. 海潮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80054-589-4. 
  • 張俠 等 (編). 清末海军史料.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1年4月. ISBN 7-5027-5103-3. 
  • 陳悅. 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史料简编.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4-0486-7. 正文引用者為Kindle版
  • 章騫. 艨艟夜谭:章骞近代舰艇史话十二夜.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6-8615-1. 
  • 王曉華. 国殇 第7部 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126-1405-5. 
  • 陳悅. 清末海军舰船志.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4-0534-5. 
  • 陳悅.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458-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