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敘弗倫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游敘弗倫篇》古希臘語Εὐθύφρων Euthýphrōn,又譯《尤西弗羅篇》《歐緒弗洛篇》) 是柏拉圖早期的一篇對話,時間大概是公元前399年之後,內容記錄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游敘弗倫英語Euthyphro (prophet)之間的對話,在柏拉圖的記錄下,蘇格拉底運用了辯證法追問尤西弗羅關於他控告其父親一案,從而帶出何為虔敬的定義。

對話開頭,蘇格拉底和游敘弗倫在王宮前廊相遇。蘇格拉底準備上法庭應對邁雷托士英語Meletus等人對他「不敬神」的控告,而游敘弗倫則是準備去狀告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將一個僕人綁起來丟在水溝,任由他死去。游敘弗倫的家人都認為父親的行為沒有過錯,這使游敘弗倫感到非常憤怒。這個僕人先前曾殺害了一位工友,游敘弗倫的家人認為這抵消了任由他死去的不正當性。蘇格拉底注意到游敘弗倫對自身觀點所持的自信態度,於是要求他定義什麼是對神虔誠,什麼是不虔誠,因為蘇格拉底自己正要因不敬神而受審訊,故而相信游敘弗倫或許能給他一些指導。然而隨着對話的深入,兩人逐漸發現並不能對此問題達成共識,並由此引出了本對話錄中的一個兩難情境,也即游敘弗倫困境:虔誠的行為是神所喜愛的行為,還是說神因為行為本身是虔誠的才喜愛它們?這個困境是後世神學元倫理學最受爭議的話題之一。

角色[編輯]

  • 蘇格拉底,雅典哲學家。在本篇對話錄中,他詢問對神虔敬的本質。
  • 游敘弗倫,雅典先知。他的父親在納克索斯擁有一塊土地,他因為父親對該土地上一位僕人的暴行而準備提起控告。對話錄中,他嘗試向蘇格拉底定義什麼是虔誠,但這些定義都無法滿足要求。游敘弗倫這個角色有可能是柏拉圖的藝術創作,他的名字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率直思考者」。[1]如果游敘弗倫以及他對自己父親的控告是真實存在的,那麼這個事件可能發生在公元前405-公元前399年,在此之後雅典人因為在伊哥斯波塔米戰役戰敗而被逐出了納克索斯。

概述[編輯]

《游敘弗倫篇》的發生地點設定於雅典執政官巴西勒斯英語Archon basileus的王宮前,當時蘇格拉底與游敘弗倫相遇於此,各自準備出席法庭的傳喚(2a)。

游敘弗倫到此是為了狀告自己的父親。先前,游敘弗倫父親的一位僕人在納克索斯殺死了另一家奴,於是他的父親將僕人綁起來丟在水溝里,派人去雅典請求神的意旨應如何處置這位兇手,未待使者返回,這位僕人就已死於凍餓(3e–4d)。[2] 蘇格拉底為游敘弗倫控告自己父親的堅定態度感到驚訝,當時的雅典法律只允許死者的親屬控告他人謀殺(Dem. 43 §57[3])。游敘弗倫並未注意到蘇格拉底的驚訝之情,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他對自己行為在宗教和倫理方面所持有的自信態度。

蘇格拉底詢問游敘弗倫,他是否認為自身行為正常,沒有對神的不虔敬,游敘弗倫表示自己的行為完全符合神的意旨(4e)。於是,蘇格拉底以他特有的一種諷刺態度向游敘弗倫求教,因為他正受不敬神的指控,故而希望游敘弗倫可以指導自己何為敬神(虔誠/神聖),何為不敬神。

游敘弗倫認為,之所以有人控告蘇格拉底不敬神,是因為蘇格拉底常對他人說代蒙(一種介乎於神與人之間的生靈)向他發出告誡(3b)。對許多雅典人而言,這便是對神的不敬,因為蘇格拉底的這種行為顯示出了對希臘諸神的懷疑。此外,蘇格拉底還表達了對神的行為的批評,因為祂們的行為偶爾殘忍且言行不一,例如天空之神烏拉諾斯被自己的兒子克洛諾斯閹割,蘇格拉底認為這個故事十分難以令人接受(6a–6c)。

在表示自己知曉許多有關神的故事後,在蘇格拉底的要求下,游敘弗倫不再糾纏於此,而進一步轉向對「虔誠」的定義。儘管蘇格拉底一再表示希望游敘弗倫填補自己對敬神的無知,然而游敘弗倫提出的所有論證都受到了蘇格拉底反駁(6d ff.)。

對話末尾,游敘弗倫承認自己所有關於「虔誠」的定義都以失敗告終,但他並未嘗試去糾正自己錯誤的邏輯,而是表示自己應當走了,而後離開了對話。蘇格拉底以其諷刺的語言總結道,既然游敘弗倫無法定義何為「虔誠」,那他也就無法教會自己什麼是虔誠。那麼與游敘弗倫的這場對話對蘇格拉底的法庭申辯也就無所助益(15c ff.)。

古代雅典的宗教只有實踐中的儀式,並沒有一部正式的神聖經文作為參考,這不同於後世的亞伯拉罕諸教,記住這一點有助於對本篇中蘇格拉底論證的理解。[4]信徒可能在遵從一位神祗的同時卻不尊重其它神祗,例如游敘弗倫以宙斯為例說明自己虔誠的信念,卻表達了對烏拉諾斯克洛諾斯的不敬。

主題[編輯]

蘇格拉底要求游敘弗倫為他提供一個關於虔誠的定義,因為只有基於一個明確的定義,蘇格拉底才能在即將進行的審判中為自己「不敬神」的行為作出辯護。蘇格拉底在此所尋求的是一個對「虔誠」的普遍定義,它應當適用於一切事物,任何行為都能以這一定義作出衡量,以確定這些行為是否虔誠。為達成這種普遍性,「虔誠」的定義必須表達被定義者(虔誠)的本質,並在屬、種和差異性中加以定義。正因如此,《游敘弗倫篇》在後世神學倫理學認識論形而上學領域的辯論中有重要的地位。

誠然,柏拉圖在此對話錄中對蘇格拉底形象的塑造是不合時宜的,因為蘇格拉底不可能是一位形而上學領域的大師。儘管如此,亞里士多德對形而上學的闡述性處理仍是根植於柏拉圖的對話錄,尤其是《游敘弗倫篇》。

另見[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A Map of Euthyphro
  2. ^ [[#CITEREF柏拉圖王太慶(譯)|柏拉圖 & 王太慶(譯)]],第8頁,《游敘弗倫》提要.
  3. ^ Demosthenes, Against Macartatus, section 57. www.perseus.tufts.edu. [202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7). 
  4. ^ Jowett, Benjamin; Blas, Pedro de; Stade, George. Essential dialogues of Plato. New York: Barnes & Noble. [©2005]. ISBN 978-1-59308-269-7. OCLC 6214781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