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漢音
假名かんおん
平文式羅馬字Kan-on

漢音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古代稱為「漢聲からこえ」。漢音是公元八、九世紀的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由遣唐使和留學僧從中原習得帶回日本的漢字音。晚期的漢音相對於通常的漢音,往往被稱為「新漢音」。

漢音的普及[編輯]

持統天皇招徠續守言並聘為「音博士」,致力於漢音的推廣普及。桓武天皇也於延曆11年(792年)頒佈了鼓勵漢音使用的敕令,規定大學寮儒學學生必須學習漢音。對於佛教,在僧侶的考試中音博士也會進行以漢音誦讀經典的考查,又規定不學漢音的僧侶不得前往中國。漢音學習者認為吳音是有日本口音的發音而蔑稱為「和音」,認為其發音由來不明而以「吳音」蔑稱之,而以漢音為正統發音。儘管如此,在日常語中已經慣用的吳音從未被漢音取代,直到江戶明治時代漢音也未能在日常使用中普及。

江戶時代開始了以假名表達漢字音讀的「字音假名遣」研究,當時相對於日常使用的吳音,漢音因為比吳音的字音資料更具體系性,而成為字音假名遣的基礎。以字典韻書為依據,絕大多數的漢字的漢音都被確定,因而幾乎沒有無法用漢音讀的字。由此漢音作為日語式的漢字讀法成為了可能。在明治時代導入西方科學思想時漢音成為了新譯語(和製漢語)的讀音方式。伴隨着和製漢語的使用,明治時代漢音曾經代表時代的進步,以學生為主出現了把原本使用吳音的漢字詞語改用漢音的風習(例如東京讀如「トウケイ」,關西讀如「カンセイ」(舊假名遣クヮンセイ))。

特徵[編輯]

聲母[編輯]

吳音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變為濁塞音或濁塞擦音,吳音的濁塞音和濁塞擦音變為清音

去鼻音化[編輯]

漢音反映出唐代長安音出現的去鼻音化(鼻音的後半部的口音化)現象。三十六字母的鼻音中,明母由[m]變為[mb],微母ɱ變為ɱv泥母由[n]變為[nd],疑母ŋ變為ŋg日母ȵ變為ȵʑ。例如)、)、デイ)、)、ジツ)等。因此,相對於吳音,漢音中鼻音聲母很少出現。但韻尾為[ŋ]的字往往保留鼻音聲母,如メイネイ);韻尾為[n]的字也有若干保留鼻音聲母,如メンネン)。而新漢音中,明讀如「ベイ」,寧讀如「デイ」。

全濁音清化[編輯]

漢音反映了當時長安音有開始失去清濁對立的傾向。因此漢音幾乎不反映中古音的清濁區別,吳音的全濁音基本變為清音。如:(吳音:→漢音:),(吳音:ヂャウ→漢音:テイ),(吳音:ゴン→漢音:キン),(吳音:ゼン→漢音:セン),(吳音:ジュジュウ→漢音:ショウ),(吳音:→漢音:)等。

匣母[編輯]

匣母合口字(聲母擬音為[ɣ])在吳音中以行音表示,漢音中以行音表示。如:和(吳音:→漢音:クヮ),(吳音:→漢音:クヮイ),(吳音:ワク→漢音:コク),(吳音:→漢音:クヮイ),(吳音:ワウ→漢音:クヮウ)。

韻母[編輯]

詳見吳音條目下「特點及與漢音的區別」部分。

  • 吳音的段音(歌戈韻)與段音(麻韻二等)統一於漢音的段音,體現一二等字合流,如:吳音 歌 カ,家 ケ,在漢音中皆為
  • 吳音アイ韻變為漢音エイ韻(齊韻)。如: 吳音タイ,漢音テイ
  • 吳音ヤウ韻變為漢音エイ韻(梗攝三四等字),如: 吳音シャウ 漢音セイ
  • 吳音オン韻變為漢音イン(真韻B類及欣韻)或エン(仙韻B類及元韻),如(吳音:オン→漢音:イン),(吳音:ゴン→漢音:キン),(吳音:コン→漢音:ケン),(吳音:ゴン→漢音:ゲン)。

以漢音誦讀的佛經[編輯]

佛經原則上以吳音誦讀。而作為例外,天台宗的《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一些淨土宗派別的《阿彌陀經》、真言宗的「理趣經」和《孔雀經》以漢音誦讀。如開頭的「如是我聞」不按吳音讀作「ニョゼガモン」,而按漢音讀作「ジョシガブン」。

天台宗以漢音誦讀經文的傳統是其開宗1200年以來的傳統。西山淨土宗等淨土宗西山三派的阿彌陀經用漢音誦讀。淨土真宗僅限於一部分法要,其中的阿彌陀經作為「漢音小經」以漢音誦讀。讀經所用的漢音並非現在通用的漢音,而是「新漢音」。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