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設定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目標設定理論(英語:Goal-setting Theory)是一個由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學心理學教授愛德溫·洛克(Edwin A. Locke)提出的動機理論。研究發現,外來的刺激,例如獎勵、工作反饋、監督壓力等,都是通過目標來影響動機的。目標設定理論認為,工作目標的設定會直接影響到工作表現,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能把個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的行為向特定方向努力,並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標。一個明確、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配合合適的反饋,可以令個人的工作表現獲得更大的提升。

目標設定理論的相關研究指出,設定的目標具有以下特性時,會有較好的激勵效果。

  1. 目標定義明確(specific):目標的定義包括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標準,完成的時間等。
  2. 目標挑戰性適當(challenging):設定的目標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其難度又不超過個人的承受範圍,這樣的目標可以產生激發潛力的效果,反之,太簡單的任務容易讓人覺得無聊,太難的工作則讓人有挫折感。
  3. 回饋:人們不僅應有目標,更應定期地得到有關這些目標的達成狀況。

參看[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 Locke, Edwin A. (1968)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157-189.
  • Locke, Edwin A. (1996) 「Motivation Through Conscious Goal Setting,」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5:117-124.
  • Locke, Edwin A. (2001) 「Motivation by Goal Setting,」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 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