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迪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考迪略主义
阿根廷考迪羅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的肖像,由意大利畫家和雕刻師Cayetano Descalzi意大利語Cayetano Descalzi於1841年所繪

考迪羅(西班牙語:Caudillo西班牙語發音:[kawˈdiʎo])在西班牙語中通常指軍政領袖或專政元首,多出現在19世紀拉丁美洲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獨立建國的時期。1980年版辭海中定義為「以暴力攫取並靠暴力維持地主資產階級統治的獨裁軍人」,或「掌握軍事力量的獨裁政客和向追隨者播揚個人崇拜觀念的政黨領袖」[1]

考迪羅起源於西班牙殖民中央統治權威崩潰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解放出來的新國家產生各種各樣的民族英雄革命家獨裁者。常見形式為試圖在一地域進行政經控制後,再率領私兵對脆弱的殖民地政府發起進攻,如墨西哥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阿根廷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便是如此推翻西班牙殖民。考迪羅主義亦被稱為軍閥獨裁統治[2][3]。其實際為軍事獨裁的一種形式,包括發起獨立戰爭革命領袖英語Libertadores,由此在拉丁美洲的歷史著作中產生了早期考迪羅、古典考迪羅、當代考迪羅、革命考迪羅、法西斯考迪羅等多種分支。另有意見認為,考迪羅為19世紀初至70年代在拉美中央到地方產生的強人和軍人。[4]

共產中國歷史學者認為考迪羅是19世紀初期拉丁美洲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是地主階級透過政治舞台上的大小軍閥們進行統治的工具。[5]

美洲的考迪羅[編輯]

阿根廷[編輯]

胡安·曼努埃爾·羅薩斯,阿根廷考迪羅

在19世紀的阿根廷歷史上,考迪羅是省份中軍隊的首腦,他們互相鬥爭,特別是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集權派。所以考迪羅這個詞是軍事用途的一個術語。這些軍閥使用常規軍銜,尤其是將軍或上校。他們擁有大眾的支持,並通過個人魅力和對大眾利益的認同,聚集了500到7000人的軍隊。以下列出的考迪洛幾乎都是聯邦黨西班牙語Partido Federal (Argentina)中富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而他們的主要追隨者是高喬人

傳統歷史學對這個詞與其聯繫的聯邦黨西班牙語Partido Federal (Argentina)進行了謾罵,但修正主義在歷史的潮流成功奪得大眾想像中的形象。[6][7][8][9][10][11][12]

阿根廷的考迪羅主義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獨立戰爭時期的考迪羅,那時與保皇派西班牙語Ejército realista en América的對戰,如阿蒂加斯和格梅斯(Güemes)。省份自治西班牙語Situación de las provincias argentinas desde 1820時期,面對集權派的領導人物,如基羅加、洛佩斯、伊瓦拉、埃雷迪亞、阿爾道、布斯托斯和費雷等,並在烏爾基薩在卡塞羅斯戰役戰勝羅薩斯而告終。最後,在米特雷在帕文(Pavón)戰勝烏爾基薩之後的第三階段,這些考迪羅領導各省反對布宜諾斯艾利斯霸權的起義(佩尼亞洛薩、赫爾旦和瓦雷拉在此脫穎而出)。

在阿根廷歷史上著名的考迪羅(1852年之前):

在1852年以後重要的阿根廷考迪羅有:

智利[編輯]

下列是智利歷史上的主要人物:

哥倫比亞[編輯]

古巴[編輯]

厄瓜多爾[編輯]

危地馬拉[編輯]

烏拉圭東岸國西班牙語Estado Oriental del Uruguay[編輯]

墨西哥[編輯]

墨西哥獨立戰爭期間:

墨西哥革命期間和後續:

秘魯[編輯]

委內瑞拉[編輯]

肖像集[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辞海: Ci hai. 历史分册, 上海辭書出版社: 294, 1980, 幾以暴力攫取並靠暴力維持地主資產階級統治的獨裁軍人,稱為考迪羅。有時也用來 稱呼掌握軍事力量的獨裁政客和向追隨者播揚個人崇拜觀念的政黨領袖。上述統治 方式和政治作風則稱為考迪羅主義 
  2. ^ 世界史 (Shi jie shi) 1:6: 123, 1999, 19 世紀初期,拉丁美洲國家貧出現過被 稱為考迪羅主義的政治統浩形式,考迪羅主義 ... 出現了軍閥獨裁統治,即所謂考迪羅主義,深人探討考迪羅主義,是研究拉丁美洲史的—個重要課理,歷來為學者們所關注。 
  3. ^ 李春輝, 拉丁美洲史稿, 商務印書館: 209–211, 1983 
  4. ^ 陸國俊. 略论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 世界歷史. 1996, (1). 
  5. ^ 中国历史学年鉴, 人民出版社: 332, 1997, 陸國俊認為:考迪羅是 19 世紀初期拉丁美洲特定歷史和社會環境的產物,是地主階級進行統治的工具。考迪羅主要指19世紀初至70 年代拉丁美洲政治舞台上的大小 軍閥們。考迪羅與一般獨裁者既有相同點亦有不同之處,考迪羅是獨裁者, 
  6. ^ Luna, Félix. Los caudillos. 布宜諾斯艾利斯: Peña Lillo. 1976. 
  7. ^ Sabsay, Fernando. Caudillos de la Argentina. 布宜諾斯艾利斯: El Ateneo. 2002. 
  8. ^ González Arzac, Alberto. Caudillos y constituciones. 布宜諾斯艾利斯: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Históricas Juan Manuel de Rosas. 1994. 
  9. ^ Zorrilla, Rubén H. Extracción social de los caudillos 1810-1870. 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2. 
  10. ^ Lafforgue, Jorge. Historias de caudillos argentinos. 布宜諾斯艾利斯: Alfaguara. 1999. 
  11. ^ Sabsay, Fernando. Ideas y caudillos. 布宜諾斯艾利斯: Ciudad Argentina. 1998. 
  12. ^ Chiaramonte, José Carlos; Buchbinder, Pablo. Provincias, caudillos, nación y la historiografía constitucionalista argentina, 1853-1930. 坦迪爾: Anuario IEHS. 2000. 
  13. ^ Washington Reyes Abadie; Oscar H. Bruschera; Tabaré Melogno. El Ciclo Artiguista 第二卷. 蒙得維的亞. 1975. 
  14. ^ Hooker, Terry; Poulter, Ron. The Armies of Bolivar and San Martin. Osprey Publishing. 1991: 23-24. ISBN 1-85532-128-9 (英語). 
  15. ^ Jorge G. Villanova. Francisco Ramírez ¿Quién, cómo, dónde, cuándo?. 200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5) (西班牙語). 
  16. ^ Batalla de Cañada de la Cruz: 28 de junio de 1820 - Revisionismo batallas y combates.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17. ^ Combate de Cotagaita - Cañada de la Cruz.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8. ^ Sebastián Miranda. La Guerra Contra la Confederación Peruano – Boliviana (1837-18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西班牙語). 
  19. ^ » Blog Archive » Juan Felipe Ibarra.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20.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RefA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1. ^ La Independencia en la Región de Concepción: Guerra Civil, Ruina y Destrucción (I Par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 (西班牙語). 
  22. ^ Confederación Perú-Boliviana | Historia Universal.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23. ^ Presidentes de Bolivia - Pizarra.edu.bo | Pedro Blanc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