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紫關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荊紫關鎮
坐標:33°14′43″N 111°01′09″E / 33.24539°N 111.01918°E / 33.24539; 111.01918座標33°14′43″N 111°01′09″E / 33.24539°N 111.01918°E / 33.24539; 111.0191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淅川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面積
 • 總計164 平方公里(63 平方英里)
人口(2008)
 • 總計4.5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1 13 26 101
郵政編碼474400
電話區號+86 (0)377
毗鄰寺灣鎮

荊紫關鎮,是河南省淅川縣下轄的一個鎮[1],位於淅川縣西北76公里的丹江右岸西部邊陲,全鎮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該地位於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荊紫關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荊紫關鎮形成於唐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成語「朝秦暮楚」便源自荊紫關鎮[2],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楚國交戰頻繁,這個地方白天屬於秦國,晚上被楚國奪取,第二天可能又會易手。再加上這裏地勢險要,古代又被稱為「豫之屏障」[3]

鎮名由來[編輯]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公元前304年,此地屬於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守此地,於是此地就取名叫「荊子口」,後演變被荊紫關。[4]

第二種:西漢時,該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結構橋樑,人稱此地「草橋關」;南宋時,因該地荊花遍野,荊籽遍地,改稱「荊籽關」。[4]明代為荊籽關口,清代為荊子關,民國初改稱荊紫關,以荊花為紫色象徵吉祥之意。[5]

在荊紫關鎮的月亮灣,有一個兩山對峙的關口。關口外,是八百里秦川,關口內,是開闊的中原。古時,咆哮的丹江與狹窄的古道在這裏共同構築起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這個隘口,就是荊紫關之「關」的來歷。[6]

地理概況[編輯]

荊紫關鎮地處秦嶺余脈地帶,鎮東北有猴山(海拔約943.8米)和古銅山(海拔約796.5米),屬深山區,山地佔全鎮面積約50%。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丹江自西北向東南貫穿該鎮,河水沖積形成河谷了小平原,丘陵和平原各占約25%。[7]

歷史[編輯]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西周時綿延八百里的丹江沿岸的六個古城中,荊紫關有兩個。一個是位於荊紫關高中校址的永安城,一個是位於吳村和麻坑村的定陽城,也就是後來傳說中「包公坐定陽」的地方。[8]

春秋後期至戰國前期,荊紫關屬楚國三戶邑,戰國後期是秦國所屬的商(今陝西商縣東南)、於(今河南內鄉縣東)之地。秦朝晉朝,該地屬丹水縣。[7]

唐朝時期,荊紫關鎮曾屬內鄉縣,公元684年,武則天巡視途中路過荊紫關,在距荊紫關不遠,現在留有武則天歇息梳頭的歷史遺址一梳洗樓,[8]安史之亂後,因藩鎮割據,阻斷了淮河汴河的漕運,當時的唐朝政府只得通過丹江航運來轉運江淮至關中地區的貨物,丹江航運逐漸繁榮起來,位於丹江流域的荊紫關鎮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了著名的商業古鎮。宋朝時期,荊紫關鎮屬淅川縣。[7]

元朝又復屬內鄉縣。明朝至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屬淅川廳荊子裏。[7]明清時期的荊紫關鎮「康街數里,巨室千家,碼頭上百艇接桅,千蹄接踵」,周邊七省的商賈雲集於此,並形成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三家騾馬店、二十四家大商會的繁榮景象。

民國初年為西二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夏季,丹江洪水暴漲,一夜之間荊紫關集市變為白沙之洲,除洪水沖淹外,大量毀林開荒,使丹江河岸嚴重坍陷,致使河床淤塞,航道不通,荊紫關鎮隨之百業凋零[9]。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管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為鄉。[7]

1948年,荊紫關被中國共產黨佔領,行政建制為第六區;1956年撤區改鄉,1957年又改鄉置區;1983年12月再改鄉,1986年6月改為鎮建制。近代隨着丹江航運的蕭條,荊紫關也隨之沒落。[7]

行政區劃[編輯]

荊紫關鎮下轄以下地區:[10]

中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漢王坪村、​獅子溝村、​上莊村、​三岔村、​上梅池村、​陡嶺村、​菩薩堂村、​大扒村、​新石門村、​雙河村、​李營村、​穆營村、​娘娘廟村、​碼頭村、​魏村、​店子村、​史家村、​藥王廟村、​小寺溝村、​張村、​龍泉觀村、​孫家灣村、​金家溝村、​西頭村、​全莊村、​麻坎村、​馮營村、​山根村、​張巷村、​程家窪村、​廟嶺村、​沙渠河村、​吳家溝村和石槽溝村。

交通[編輯]

古代的荊紫關鎮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丹江航運與漢江長江航運連為一體,漢江和長江流域的大部分物資運往古都長安和西北地區都要通過丹江,荊紫關是中國南部與西北地區的貨物中轉站。[8]

如今,從周邊城市到達荊紫關鎮的路徑,陝西西安到荊紫關可經陝西商南直達;從湖北武漢到荊紫關可走福銀高速,在湖北省十堰市鄖縣出口下,經209國道到荊紫關;從河南鄭州市到荊紫關可走二廣高速,在南陽出口下,經過淅川縣城即到。[11]

名勝古蹟[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旅遊衛視走進荊紫關鎮

荊紫關古關門,位於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關門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據碑文記載,現存的關門建於1914年,因門樓的裝飾圖案與其他關門不同,因此又被稱為「花城門」。進入關門,便是荊紫關古代建築群。[12]

古建築

荊紫關清代一條街,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條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呈南北走向,長約2.5公里,地面系青石鋪砌,兩側700餘間板門店鋪,翹檐雕飾,店門由木板嵌成,晝抽夜閉,房屋多是進出幾層院落,兩邊廂房對稱,均有一堵兩米長的封火硬山,高低錯落,相互重疊,使街道顯得古樸靈秀,曲型多姿。[12]

淅川法海寺,位於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始建於唐代儀鳳二年(677年),據寺內尚存的8通石碑記載:"上法海下香岩,勝景雙山寺"。碑文說明了法海寺和位於倉房鎮香嚴寺曾經是淅川主要的佛教聖地。[12]

平浪宮,位於荊紫關鎮南街東側面。始建於清代。荊紫關進入繁盛時期後,船商們組建船幫會,取"風平浪靜"之意,籌建了平浪宮,平浪宮是船工娛樂、集會之地。[12]

山陝會館,是荊紫關鎮最大的建築群,建造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山西陝西兩省商人集資建造,面積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現存建築6座,房屋29間,皆在中軸線上。[12]

玉皇宮,又名禹王宮。屬清代建築,位於荊紫關古街道東側,座東面西,面江而建,是專門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現存建築分前宮、中宮、後宮三大部分。[12]

萬壽宮,又名江西館。屬於清代硬山式建築,該宮為江西商人集資而建,座落在街道東側,面朝丹江,現存宮室12間,佔地900平方米。分前宮、後宮和耳房。[12]

荊紫關「飛地」[編輯]

湖北省境內有一個被荊紫關鎮管轄的石槽溝自然村,湖北境內的土地卻被河南管轄,因此該村有「飛地」之稱,該村總面積約1400畝,東西南三面被山環繞。

據說,龍頭山下洪門寺住着一幫武藝高強胡作非為的和尚,嚴重擾亂百姓的生活。當時這裏屬於湖北鄖縣管轄,百姓屢向鄖縣衙門匯報,要求剷除這幫和尚,但鄖縣衙門離這裏有90公里之遙,待部隊趕到,和尚們早已逃跑,待部隊撤退,和尚們又回來繼續作惡。於是,府中大臣將管轄權交給河南,駐軍於荊紫關鎮的部隊迅速行動,趁和尚們不備將他們一網打盡,並扒掉了洪門寺,居民從此安居樂業。湖北方面為答謝河南方面的幫助,把洪門寺一帶轉讓給了荊紫關鎮管轄。[13]

特色小吃[編輯]

貢米,產於荊紫關鎮魏村,據傳在明、清時期,當地官府每年必須向皇上呈送,故得名。[11]

腳踏肉,原為湖北趙川一帶儲藏肉的方法,因肉內部分油質被土吸去,食之香而不膩。[11]

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是荊紫關的一道特色菜,已流傳數百年。[11]

石子烙饃,製作時,先在平底鍋里放上光滑的石子,反覆翻炒,然後把擀好的發麵餅放在石子內蒸熟。烙熟後饃面佈滿小坑,外焦里軟,酥香可口。[11]

古鎮榮譽[編輯]

1996年,被河南省命名為「中州名鎮」,2000年4月又躋身於「河南省重點鎮」。[8]

2004年2月,被中國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六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8]

2005年11月被中國國家文物總局建設部評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8]

2010年,荊紫關鎮獲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稱號。[14]

圖集[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2023年淅川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雄关古镇荆紫关. 河南法制報. 2009年5月21日 [2011年4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23日). 
  3. ^ 存档副本. [201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已忽略未知參數|offline=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archiv-url=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archiv-datum=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titl e= (幫助)
  4. ^ 4.0 4.1 丹江流过荆紫关. 淅川網. 2007-04-02. [永久失效連結]
  5. ^ 賈文毓、李引 (編). 中国地名辞源. 華夏出版社. 2005-8: 頁189. ISBN 9787508037905. 
  6. ^ 荆紫关传奇. 河南報業網. 2004-11-15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7. ^ 7.0 7.1 7.2 7.3 7.4 7.5 万夫莫开荆紫关.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5). 
  8. ^ 8.0 8.1 8.2 8.3 8.4 8.5 淅川县荆紫关镇名片-河南省南阳市. 華網在線. 2008年6月26日. [永久失效連結]
  9. ^ 徐少華、江凌.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1年5月, 10卷 (3期). ISSN 1004-8227. 
  10. ^ 2023年荆紫关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古镇荆紫关 一镇踏三省. 新華網. 2010-11-10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華夏地理. 2009-09-26. [失效連結]
  13. ^ 河南“飞地”久居湖北 小村庄一脚踏三省石. 搜狐網. 2007年9月9日 [2011年4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6日). 
  14. ^ 河南省重点打造四大旅游古镇.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3).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