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嘎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貢嘎山
貢嘎山遠眺
貢嘎山在四川的位置
貢嘎山
貢嘎山在四川的位置
最高點
海拔7,508.9米(24,635呎) 
第41位
地形突起度3,642米(11,949呎) 
第47位[1]
列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最高峰(第3位)
座標29°35′43″N 101°52′44″E / 29.59521°N 101.87889°E / 29.59521; 101.87889座標29°35′43″N 101°52′44″E / 29.59521°N 101.87889°E / 29.59521; 101.87889
地理
位置 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山脈大雪山山脈
攀山
首次登頂1932年10月28日
美國西康探險隊
泰里斯·穆爾英語Terris Moore 與 理查德·波德塞爾
最簡路線英語Normal route西北山脊
貢嘎山(西坡視角)

貢嘎山藏語མི་ཉག་གངས་དཀར་རི་བོ་,康方言拼音方案:Mi'nyâg Gong'ga Riwo)是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瀘定縣雅安市石棉縣之間的一座。一般認為,貢嘎山指的是一個包含了若干座山峰的山塊;狹義上則特指其中的最高峰木雅貢嘎山(或直稱貢嘎山,英語:Minya Konka,或漢語拼音:Gongga Shan)。2023年10月,中國自然資源部公佈貢嘎山高程數據為7508.9米[2][3]

位置[編輯]

貢嘎山坐落在長江的兩條一級支流——雅礱江大渡河之間的大雪山山脈中段,是明顯獨立於大雪山山脈其他部分的一個山塊體。貢嘎山山塊在北側以雅家埂埡口(地質構造上即鮮水河斷裂帶)為邊界與五色海子山塊相區隔;西側以日烏且溝、莫溪溝(舊稱布曲谷,Buchü Valley)為邊界與玉龍西及九海子山塊相區隔;南側則以田灣河為界與木槓嶺山塊區隔;東側以大渡河(舊稱銅河)為界,與二郎山(舊稱飛越嶺)區隔。貢嘎山山塊與其他山塊界限明確,僅以日烏且埡口(海拔約4900米[4])與外界高點相連。

貢嘎山山塊的主峰是木雅貢嘎峰,為橫斷山脈第一高峰、四川省第一高峰,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範圍內除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山峰之外的最高峰,故而亦被稱為「蜀山之王」。此外,貢嘎山也是全球7,000米級山峰中位置最靠東的,在除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以外的山峰中高度排名第三(僅次於興都庫什山蒂里奇米爾峰崑崙山公格爾山)。[5]

在行政區劃上,貢嘎山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峰西麓大部分屬州府康定市管轄,東麓大部分屬瀘定縣管轄;南麓小部區域屬雅安市石棉縣管轄。主峰貢嘎山為康定市與瀘定縣的界山。貢嘎山附近的居民以藏族漢族彝族為主,山脈東麓原住民及聚落多屬漢族,西麓原住民則多屬藏族;是故在文化民俗上,貢嘎山亦為漢藏文化區的分界線。

名稱及歷史[編輯]

藏文字གངས(ga-ng-s)意為「冰川」,དཀར(d-ka-r)意為「白色」;གངས་དཀར(漢語音譯:貢嘎)意即白色的雪峰;此為藏語言區對於積雪山峰的常見稱謂,如甘孜州稻城縣貢嘎嶺(或稱念青貢嘎日松貢布)。而其前綴མི་ཉག(Mi nya-g)為這座雪山的特稱,意指「木雅的雪山」,其中木雅指的是居住在貢嘎山西北部、使用木雅語木雅藏族

清朝中期至末期,中國政府已有對貢嘎山脈的認知;《大清一統志》、乾隆雅州府志》均載打箭爐(康定)以南有「大雪山」[6],即今大雪山山脈一名的來源;另錄有「什丹河」(部分文獻中亦見「什月河」),所指即今田灣河

大清一統志 · 雅州府圖(右半頁)

此外,次級地理實體未分。1877年,在奧匈帝國地質學家貝拉·塞切尼資助下,其遠東探險隊自折多山新都橋方向探險,於營官寨方向見此山,首次在西文文獻上記錄此山名——Bokunka;其隨行地圖學家勞策(Lóczy)首次測量貢嘎山(木雅貢嘎峰)海拔高度,測得7600米。[7]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四川省成都市滌雪齋繪製出版《四川省府廳州縣圖》,上載有此山,記錄其名為「木雅噶」,或為漢語文獻上對主峰木雅貢嘎的首次記載;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印行《西康越巂廳志》(越巂即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載什月河「發源鍋蓋山,西北流,繞木堆、雞窩、茅坪、草科、大坭口、田灣場」,其中「鍋蓋山」即應指貢嘎山,而「西北流」則可能指向漢語文獻對主峰西坡溝谷及冰川的最早認知和記載。20世紀初,康定新西蘭籍傳教士葉長青(或稱愛德嘉,James Huston Edgar)以西文記錄此山名為Bo Gang-ka。1929年,約瑟夫·洛克以藏文及西文記錄此山名為Minya Konka(藏學家任乃強於其後漢譯過程中譯為「明雅貢噶」或「木雅貢噶」)。1930年,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教授阿諾德·海姆(Arnold Heim)在國民政府資助支持下開展研究,記錄此山德文拼寫方式為Minya Gongkar,其著作較大促進了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及世界各國關注者對貢嘎山的認知。1932年,美國籍四名成員組成的「西康探險隊(Sikong Expedition)」考證和記錄山名的藏語拼寫為མེ་ཉག་གངས་དཀར(英文音譯:Minyag Gangs d'Kar),並首登此山。[8]1934年,藏學家任乃強搜集西康省地名,於《西康圖經·地文篇》中錄山名為「木雅貢噶」。

根據《康定縣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地方政府已簡稱此山為「貢嘎山」。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攀登木雅貢嘎峰,其時官方已將主峰木雅貢嘎的標準漢語山名確定為「貢嘎山」;此標準名稱隨後沿用至今。此外在1985年前後,康定縣地名標準化工作組曾定西文名為「Gong-ga Ri」,但未給出有力依據,也未產生較大影響。

地貌[編輯]

整個貢嘎山山塊包含了若干座擁有永久積的極高山峰及其山體冰川,具體所包含的山峰數量既取決於所採取的山峰識別標準、也取決於約定俗成的因素。在比例尺為1:100000的第一代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上,貢嘎山區域共標註有30個高於6000米的高程點,以及100個高程值在5000米至6000米之間的高程點;另有141個高程點標高介於4000米與5000米之間。一般認為,貢嘎山塊中至少有十幾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角峰。這些角峰之間以刃脊連接,冰川發育廣泛且活躍。1930年,海姆(Arnold Heim)等人對貢嘎山塊及其鄰近地區的地形與冰川進行了第一次考察和測量,由此首次形成了這一地區比較完整的測繪資料框架。貢嘎山塊上較早為人所知的山峰共有13座,自北到南分別是山塊北部的小貢嘎峰(舊稱:奇布龍吉貢嘎,或石筍山)、嘉子峰(又稱:嘉子貢嘎)、日烏且峰(又稱:日烏且貢嘎,英文:Mt. Grosvenor,漢譯為格洛斯溫勒峰或格羅夫納峰)、勒多漫因峰(舊稱:雷多馬因梭羅雪山),中部的貢嘎山(又稱:木雅貢嘎)、達多漫因峰郎格漫因峰那瑪峰(舊稱:諾去瑪,或諾其瑪),東部的愛德嘉峰中山峰(舊稱:孫中山峰),南部的年波貢嘎峰(又稱:娘波貢嘎)、戴山(舊稱:戴季陶山,又稱:金銀山)、朱山(朱家驊山,其南部山體及衛峰群又稱三連峰、神鷹峰)。其中,貢嘎山或木雅貢嘎為山塊的主峰,也是整個橫斷山脈的最高峰;其突起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形圖為準計算為:3,642米,關鍵坳(key Col)為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八美鎮境內的疙瘩梁子埡口(海拔3,914米)。貢嘎山擁有十分突出的高度,與同山塊的次高峰中山峰間的高差達到629米(根據中國國家基本地形圖高差為670米),而與最近的更高山峰(南迦巴瓦峰)之間的距離也長達660公里,這使得貢嘎山在地形上極為突出醒目,其可見範圍在天氣晴好時能夠達到數百公里,其中包括成都市;在民航飛行航線上觀察則可於更遠處見到,如西昌青山機場攀枝花保安營機場上空航路。

貢嘎山山塊另有一說包含北側的五色海子山塊,二者的邊界為自康定縣老榆林鄉經雅家埂雪門坎埡口(又稱雅加埂,Ya-tsia-ken Pass),而後沿雅家埂河(又稱磨西河、瀘河)至匯入大渡河河口處(即地質構造上的鮮水河斷裂帶或稱康定-磨西活動斷裂帶)。此界線北側即為這一相對獨立於貢嘎山山塊的小山塊,它是位於貢嘎山域東北部、與主山域相鄰的一片高峰密集區,擁有若干座海拔5500米以上的、永久積雪山峰,其主峰為田海子山(舊稱拉莫蛇山,Lamo-she),中國國家基本地形圖海拔標高6070米,其關鍵坳為雪門坎3948米(突起度2122米)。五色海子山塊在西、北、東三面則分別被榆林河、康定河、大渡河與外界深度切割。在山脈走向上,五色海子山域受到兩條主要斷裂的塑造,擁有兩條近乎相切的明顯山脊線:一條是西側自北向南、隨後拐向南西的「J」形山脊,它串聯起了8座山峰;而另一條是東南側的「C」形山脊,其上的主要山峰即為主峰田海子山。這一山域傳統上共可明確識別出9座山峰;其中前述8座山峰呈南北一字排列、於西坡可見;而主峰田海子山獨自隱藏於東側,在西側不可見,必須在雅家埂埡口或以東的位置才能清晰分辨。

海螺溝冰川,右上最高即為戴山

貢嘎山東麓的溝谷較西麓發育更為完全。其中旅遊開發較為完善的是海螺溝燕子溝;但實際上,東麓也有許多其他較大的溝谷:自北向南是,南門關溝、燕子溝、海螺溝、大溝(又名灣東溝)等,其間還夾雜和分支了許多規模較小的溝,如小南門關溝、小溝等。此外,貢嘎山的西南麓還有貢嘎溝巴王溝子乾溝喇嘛溝等。而貢嘎山西北麓的溝谷則不發達,即使有也並不深長(由於這一側處於木雅藏族文化區,故溝谷多稱ལུང་པ(l-ung ba),音譯即「隆巴」或「龍巴」)。這使得貢嘎山山塊的整體結構表現為一條坐落在西側、向西凸出弧度而往南北延伸的山脈,同時向東伸出若干條支脈。[9]

自1932年貢嘎山被首次登頂以來,貢嘎山山塊中有更多的雪山被識別出來。日本山嶽會的中村保(Tamotsu Nakamura)自二十世紀末起逐漸記錄過一些新山峰,如中部的多戈隆巴峰與北部的鵲巴峰;而隨着中國科學院兩次系統科學考察和海螺溝景區的建立,又劃分出了山塊南部如金銀山龍山三連峰這樣的山峰。二十世紀末以來的登山者也主動創造過一些山峰名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山峰識別方案之間並不完全互補與整合,其間存在不少重疊和矛盾。

生態環境[編輯]

貢嘎山地區是現代冰川較完整的地區。區內有大型的冰川五條(海螺溝冰川、燕子溝冰川、磨子溝冰川、貢巴冰川、巴王溝冰川),其中的海螺溝冰川最低處海拔僅2,850米,其冰瀑布高1,080米,寬1,100米,為中國已發現的最大冰瀑布。

從貢嘎山南坡大渡河河谷至主峰頂水平距離29公里,而相對高差6,400米[10],因而造就了生物、氣候分佈的多樣性和垂直變化,形成了帶譜完整,層次鮮明,世界罕有的生態景觀。

以貢嘎山為中心的貢嘎山風景名勝區是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環境容量最大的風景區,景區總面積10,000餘平方公里,包括海螺溝燕子溝木格措塔公草原伍須海等景區。

探險考察活動[編輯]

貢嘎山主要探險考察活動(截至2022年8月)
國家 考察者/隊伍名稱 路線 目的 成就
1877  英國 威廉·吉爾(William Gill) 打箭爐(康定)-折多山 旅行 偵察
1879  匈牙利 貝拉-塞切尼伯爵(Count Bela-Szechenyi)等[7] 打箭爐(康定)-折多山 探險 偵察、測高
1890  英國 安特韋普·埃德加·普拉特英語Antwerp Edgar Pratt 磨西面(磨西)-五色海子山 植物學考察 偵察
1911  英國 弗雷德里克·馬士曼·貝里 打箭爐(康定)-玉龍工(老榆林) 動植物學考察 偵察
1921  英國 喬治·佩雷拉英語George Pereira 打箭爐(康定)-折多山 旅行 偵察
1928  美國 威廉·凱利-羅斯福亞洲探險隊(William Kelly-Roosevelt Asian Expedition) 動物考察 測高
1929  美國 約瑟夫·洛克[11] 麗江-子梅(次梅)-打箭爐(康定) 植物考察 測高
1930  中華民國

 瑞士

國立中山大學川邊調查團[12] 環貢嘎山 地貌考察 測高、攀登
1932  美國 西康探險隊(Sikong Expedition)[13] 打箭爐(康定)-子梅(次梅) 地貌考察 測高、攀登
1937  中華民國 莊學本、魯色爾與郭喇嘛 打箭爐(康定)-子梅(次梅) 攝影與民俗考察 拍攝
1957  中國 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14] 貢嘎溝 氣象與冰川考察 攀登、拍攝
1982  中國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10] 環貢嘎山 冰川、生態與地貌綜合考察 測高、拍攝

攀登歷史[編輯]

貢嘎山(主峰)攀登記錄(截至2022年8月)
國籍 隊伍名稱 攀登者(登頂者以粗體表示,登頂後遇難者以粗體及下劃線表示) 路線 到達高點 登頂人數 事故 遇難
1930  中華民國

 瑞士

國立中山大學川邊調查團[12] 愛德華·英霍夫、阿諾德·海姆(Arnold Heim)、李承三、徐瑞麟、李貽才、古力齊、古振今、魏大鳴、P·納布茲(P. Nabholz) 西坡 5200m
1932  美國

 中華民國

西康探險隊[13] 理查德·伯德索爾(Richard Burdsall)、亞瑟·B·埃蒙斯(Arthur B. Emmons)、特里斯·摩爾、楊帝澤 西北脊 登頂 2 凍傷
1957  中國 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14] 史占春師秀劉連滿劉大義彭仲穆國德存 西北脊 登頂 6 雪崩及滑墜 4[15]
1980  美國 山地旅遊 瑞克·里奇威英語Rick Ridgeway伊馮·喬伊納德、哈利·弗里什曼(Harry Frishman)、金·施米茨(Kim Schmitz)、傑克·特納(Jack Turner) 西北脊 5700m 雪崩 1
1980  美國 美國阿爾卑斯山俱樂部 安德魯·C·哈佛(Andrew C. Harvard)、蘭斯·歐文斯(Lance Owens)、亨利·巴伯英語Henry Barber (rock climber)、蓋瑞·博卡德(Gary Bocarde)、路易·賴卡特英語Louis Reichardt、傑德·威廉森(Jed Williamson) 西南脊 6400m
1981  日本 北海道山嶽聯盟登山隊 川越昭夫、金子春雄、中道孝則、奈良憲司、渡邊鐵男、沼崎勝洋、梅澤俊、淺利欣吉、森美枝子、神原正紀、中嶋正博、藤原裕二、浦光夫、佐佐木茂、小田島、小野寺忠一、島田昌明、森永浩、仙北屋正明、小川進、高場健司、木村孝、工藤典美、阿部幹雄、小川直人 東北脊 7450m 滑墜 8
1981  瑞士 蘇黎世阿爾卑斯山學術俱樂部 羅曼·布特利埃(Roman Boutellier)、J·霍赫斯特拉瑟(J. Hochstrasser)、G·杜倫伯格(G. Dürrenberger)、G·弗爾格(G. Furger)、F·郝福林格(F. Häflinger)、R·斯波里(R. Spoerry)、G·斯蒂格(G. Styger)、F·穆勒(F. Müller)、G·貝尼索維奇(G. Benisowitsch)、M·赫斯特(M. Hurst) 改攀中山峰 (中山峰)[16][17]
1982  日本 市川山嶽會登山隊 齊藤英明、武田良雄、松田宏也、菅原信、鈴木茂、廣井順子、栗原和恵 東北脊 6800m 雪崩及高山病 1/2[18]
1982  瑞士 瑞士阿爾卑斯山俱樂部 埃爾文·赫倫(Erwin Herren)、魯迪·阿爾德(Ruedi Alder)、吉多·布曼(Guido Bumann)、克勞斯·科斯特(Claus Coester)、安德烈亞斯·埃施曼(Andreas Eschmann)、喬治·赫倫(Georges Herren)、托馬斯·赫斯(Thomas Hess)、庫爾特·韋伯(Kurt Weibel) 東坡轉西北脊 登頂 3 滑墜 1
1982  美國 達納·科菲德(Dana Coffield)、道格拉斯·A·凱利(Douglas A. Kelley) 西北脊 登頂 2
1982  加拿大 羅傑·格里菲斯(Roger Griffiths) 西北脊 5500m 雪崩
1984  德國 格哈德·施馬茨(Gerhard Schmatz)、海因茨·澤姆布殊(Heinz Zembsch)、漢斯·恩格爾(Hans Engl) 西北脊 登頂 3
1990  日本 北海道山嶽聯盟登山隊 川越昭夫、山本健司、松田幸一、富山昇 西北脊 6540m
1991  日本 日本喜馬拉雅協會登山隊 山森欣一、松館正義、伊藤清春、森谷雅春、松田靖彥、中川裕、居川康祐、河內正樹、林雅樹、千葉真嗣、高見清十、川上豪 東北脊 6400m
1994  日本 日本喜馬拉雅協會登山隊 山森欣一、渡邊齊、福澤卓也、高田幸子、渡邊靖之、鈴木洋介、工藤潤二 東北脊 6050m 雪崩 4
1997  日本 札幌山嶽會登山隊 芳賀正志、佐佐木孝雄、川越昭夫、橫山英雄長原孝友、吉田理恵子、萩原豊 東坡轉西北脊 登頂 2
1998  南韓 木浦大學山嶽會登山隊 金載明吳從洛尹重鉉、林燦秀 東北脊 登頂 3 雪崩及滑墜 1
2001  德國 克勞迪亞·鮑姆勒(Claudia Baumler)、哈特穆特·比勒菲爾特(Hartmut Bielefeldt)、斯蒂芬(Steffen)、Heiko、詹斯(Jens)、德克(Dirk) 西北脊 6400m
2002  法國

 挪威

高山軍事小組 安托萬·德·喬登斯(Antoine de Choudens)、托馬斯·福肖爾(Thomas Faucheur)、菲利普·雷納德(Philippe Renard)、勞倫特·米斯頓(Laurent Miston)、勞倫特·卡里爾(Laurent Carrier)、弗朗索瓦·薩瓦里(François Savary)、格雷戈里·穆法特-喬利(Grégory Muffat-Joly)、伊曼紐爾·佩利西耶(Emmanuel Pellissier)、傑羅姆·布萊斯(Jérôme Blaise) 西北脊 登頂 1 高山病
2016  捷克 木雅貢嘎1.0 帕維爾·科里內克(Pavel Kořínek)、萊奧什·胡斯塔克(Leoš Husták)
2016  中國 自由之巔攀登隊 李宗利、迪力夏提、童海軍[19] 東北脊 6700m[20]
2017  捷克 木雅貢嘎2.0 帕維爾·科里內克(Pavel Kořínek)、萊奧什·胡斯塔克(Leoš Husták) 西北脊 登頂 1
2017  中國 岩羊探險 羅日格西、彭初、斯達爾甲、斯東巴 西北脊 6394m
2018  中國 自由之巔攀登隊 李宗利童海軍[21][22] 東北脊 登頂 2
2018  英國 英國木雅貢嘎山探險隊2018 尼克·布洛克(Nick Bullock)、保羅·拉姆斯登(Paul Ramsden) 南壁 5800m 流雪
2019  中國 黑吉遼登山隊 王學峰、張寶龍、逯海川 西北脊 5600m 滑墜
總計 10 25 20/1

山峰列表[編輯]

貢嘎山域山峰列表(攀登數據截至2022年8月)
編號 中文名稱 西文名稱 高度[3] 未登峰 登頂次數 登頂人數 首登 山峰照片/備註
I 貢嘎山

木雅貢嘎

木雅貢噶

大雪山

明雅貢噶嶺雪山[23]

Minya Konka

Gongga Shan

Mt. Gongga

Mt. Konka

Mt. Koonka

Bo Kunka

Gongga Ri

7,514.96m

7,556m

7,590m

10 25 1932年10月28日

 美國

主峰(西坡視角)
I.1 駱駝背 the Hump 6,390m

6,390m

- - 1932

 美國

駱駝背峰是主峰西北山脊上的小突起,攀登主峰的傳統路線從此衛峰頂經過
I.2 6418峰 Pk. 6418

Peak 111[13]

6,309.0m

6,418m

存疑 1980

 美國[存疑]

主峰西南山脊上的小突起
6418峰西脊
I.3 龍山 Long Shan 6,688m

6,684m

龍山(6684m)西壁
I.4 6672峰 Pk. 6672 6,672m 主峰與龍山之間的小突起,南側與龍山相鄰
II 中山峰

孫中山峰

Mt. Sun Yat-sen

Mt. Zhong Shan

Zhongshan Feng

6,885m

6,886m

2 5 1981年6月4日

 瑞士

孫中山峰(或中山峰)東壁
II.1 貢子峰[24]

中山南衛峰

Pk. 6652

Sun Yat-sen Süd

6,735m

6,652m

1 2 1981

 瑞士

主峰與中山峰之間,磨子溝冰川盡頭西北側
III 愛德嘉峰 Mt. Edgar

E-Konka

6,618m 5 11 2001

 南韓

IV 嘉子峰

嘉子貢嘎

Djaze Konka

Djazi Feng

Riuchi Konka(誤)

Ru-dshe Konka(誤)

Rutshe Konka(誤)

6,540m 3 7 1982年11月17日

 美國

嘉子峰西壁
V 戴山

金銀山

戴季陶山

太山(誤)

Mt. Tai [Chi-tao]

Jinyin Shan

6,410m 多次(已開發商業登山)[25][26] 多人 1981年5月20日

 瑞士

戴山(或金銀山)東壁
VI 日烏且峰 Riuchi Konka

Ru-dshe Konka

Rutshe Konka

Mt. Grosvenor

Mt. Riwuqie

6,376m 6 13 2003年11月4日

 英國

日烏且峰西壁及中央雪槽
VII 朱山

三連山

三連峰

Mt. Chu [Chia-hua]

Mt. Sanlian

Sanlian N

6,483m

6,468m

三連南峰至龍山間若干突起合稱,擁有南北二峰(VII、VII.3),其中北峰最高,為主峰
VII.1 三連南峰 Sanlian-South

Sanlian-Southeast

6,250m 1 3 2015

 波蘭

三連峰東壁
VII.2 三連中央峰 Sanlian-Central 6,335m

6,350m

VII.3 三連北峰 Sanlian-North 6,361m

6,368m

VII.4 6460峰 Pk. 6460 6,466m

6,460m

1 2 2014

 英國

 巴西

朱山與龍山之間,朱山西側衛峰
VIII 達多曼因峰 Daddomain 6,380m 2 5 2004年10月29日

 新西蘭

VIII.1 多戈隆巴峰 Dogonomba

Peak 46[13]

5,960m 2 3 2008

 美國

達多曼因與勒多曼因之間,與勒多曼因相鄰
VIII.2 色曲隆巴峰 Sequinomba

Peak 53[13]

5,962m 達多曼因峰與勒多曼因峰之間,與達多曼因峰相鄰
IX 郎格曼因峰 Longemain 6,289.7m

6,294m

2 5 2004年10月20日

 新西蘭

X 娘波貢嘎峰

年波貢嘎峰

Nyambo-Konka 6,098m

6,114m

2 5 2015年10月28日

 南韓

X.1 6124峰 Pk.6124 6,132m

6,124m

1 3 2015

 英國

 美國

 巴西

貢嘎山西南側的6124米峰
XI 勒多曼因峰 Reddomain 6,112m 多次(已開發商業登山) 多人 1999年10月5日

 日本

勒多曼因峰北壁及西脊
XII 小貢嘎

奇布龍貢嘎

奇布龍吉貢嘎

榮譽貢嘎

石筍山

Chiburongi Konka

Little Konka

C-Konka

5,928m 7 24 1981年4月16日

 英國

小貢嘎峰西南壁
XIII 那瑪峰

洛奇瑪峰

諾去瑪峰

Nöchma (德語)

Peak Nochma

5,575.2m

5,588m

多次(已開發商業登山) 多人 1982年10月8日

 美國

XIII.1 貢巴峰 Gompa

Gomba

5,604.4m

5,614m

3 6 1982

 美國

事故[編輯]

貢嘎山域是高水平現代登山活動集中的地區。自1932年登山運動首次進入貢嘎山域以來,時有與登山或徒步活動相關的事故發生。

1932年,首次攀登貢嘎山主峰的西康探險隊中,攀登者埃蒙斯因凍傷而截肢,是貢嘎山域首個因登山活動而發生的事故。

1957年,第二次攀登貢嘎山主峰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中,氣象學者丁行友因雪崩罹難;第二次登頂後下撤過程中,師秀、國德存、彭仲穆滑墜遇難。

1979年底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全球攀登者開放貢嘎山域的登山註冊;隨後數支日本隊在主峰東北山脊多次發生滑墜事故,12名日本登山者先後死亡。其中松田宏也僥倖逃生,被當地彝族採藥人發現得救,成為著名的救援案例。

1980年10月13日,美國Mountain Travel隊在向主峰西北山脊攀登時遭遇雪崩,Jonathan Wright墜落時頸部受傷,不久死亡。

1982年5月25日,德國登山隊中的Andreas Eschmann在主峰西北山脊下撤途中踩塌雪檐,向北壁側滑墜遇難。

1998年11月14日,韓國全南聯盟登山隊的吳從洛在登頂後的下撤過程中向北壁側滑墜遇難。

2009年5月20日,美國組合Jonny Copp、Micah Dash和Wade Johnson三人在攀登愛德嘉峰時,在C1營地附近遭遇從山頂附近開始墜落的雪崩,被掩埋而遇難。是為著名的愛德嘉峰山難。

2018年,中國攀登者劉興在攀登北部的日烏且峰過程中,在登頂下撤時不幸遇難。

2020年10月5日,一支中國攀登隊伍在攀登北部的勒多曼因峰後下撤時,隊長劉軍因體力不支,滑墜遇難。

2021年10月6日左右,戴山的子乾溝一側線路上有一中國籍男性登山者因體力不支等原因,在發生滑墜後失去生命體徵。


除登山活動外,因環貢嘎穿越是中國境內著名的徒步路線,故與徒步活動相關的事故亦時常發生。環貢嘎徒步路線的起止點一般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老榆林村和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的草科藏族鄉;線路總長度在90公里左右,一般情況下完成需要4天左右的時間。環貢嘎徒步路線較為明確、各路段並不十分危險,但前期路段海拔提升較快,因此造成傷亡的事故原因集中於高山病。徒步者常因獨自行動、因肺水腫或腦水腫導致昏迷或身體失能,無法被及時發現而在睡眠過程中死亡。此類事故多發生在日烏且埡口附近的營地,如上日烏且營地,且幾乎在每年的徒步季節都有發生。典型案例如:

2018年1月,有廣州籍驢友試圖徒步穿越貢嘎山時因高原反應引起肺水腫而在帳篷中去世[27]


除上述戶外活動外,貢嘎山自然保護區亦是優美自然風光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的同時,也偶有觀光遊覽相關的事故發生。需要注意的是,此類事件大多與不具備相關知識技能的遊客離開安全區域有關,已開發地區的安全係數實際很高;故此類事件實際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2019年8月2日,一名湖北籍男童在海螺溝景區四號營地遊覽時失蹤。救援人員至今未能尋獲其下落。[28]

2021年5月22日,廣東籍遊客惠某在田海子山附近獨自遊覽和進行風光攝影時,不幸遭遇雪崩罹難。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地形突起度
  2. ^ 呂苑鵑. 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家林草局公布贡嘎山等九座山峰高程数据. 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3-11-01 [2023-11-01]. 
  3. ^ 3.0 3.1 在2023年10月之前,貢嘎山主峰海拔高程以1982-1983年測制《貢嘎山冰川圖》時地面和航空攝影聯合測得的高程值為準,即7514.96±0.97米。這次高程測量結果是此前精度最高的,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於1967年調繪、1971年出版的1:100000中國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上所標示的7556米(經室內儀器量測檢查,貢嘎山峰頂的平面位置在圖上偏差7.5毫米,實際高程誤差約50米,參陳建明、楊長泰執筆:「三、貢嘎山峰頂高程的測定」,收入李吉均、蘇珍主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橫斷山冰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附錄二,第281-282頁)。頁面上其他海拔高度數據的來源和標示方式:①1:100000中國國家基本地形圖,1971年(加粗);②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貢嘎山冰川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下劃線)。
  4. ^ 中国国家基本地形图. 1971. 
  5. ^ 中国国家基本地形图. 1972.  註:在以中國國家基本地形圖為準的高程數據中,貢嘎山略高於公格爾九別峰,故仍應認定為排名第三
  6. ^ 《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六.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7. ^ 7.0 7.1 Béla Széchenyi, Die wissenschaltlichen ergebnisse der reise des grafen Béla Széchenyi in Ostasien 1877-1880, Wien, 1893, p. 88
  8. ^ Burdsall, Men Against the Clouds –the Conquest of Minya Konka, prologue, p. xv.
  9. ^ Radium. 为贡嘎正名. 戶外探險Outdoor. 2020-04, (219): 28–43. 
  10. ^ 10.0 10.1 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貢嘎山地理考察》前言,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3年
  11. ^ Joseph F. Rock. the Glories of Minya Konk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30, (1930.10). 
  12. ^ 12.0 12.1 Heim, Arnold. Minya Gongkar. Berlin: Hans Huber Verlag. 1933.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L. Burdsall, Richard. Men Against the Clouds –the Conquest of Minya Konka. 1935. 
  14. ^ 14.0 14.1 Shih Chan-chun, The Second Ascent of Minya Konka, Alpine Journal, vol.63, 1958, pp.194-202
  15. ^ 分別為:國德存、彭仲穆、師秀(下撤途中滑墜遇難),丁行友(攀登途中遭遇雪崩遇難)。[Shih Chan-chun,The Second Ascent of Minya Konka,Alpine Journal, vol.63,1958,pp.194-202 1957年攀登報告]
  16. ^ R. Boutellier, Gregor Benisowitsch, Franz Häfliger, Minya Konka Expedition 1981, Akademischer Alpen-Club Zürich Jahresbericht, 1981
  17. ^ 因山況不佳,瑞士隊在主峰東坳附近改登中山峰(6886米)。見 American Alpine Club, Asia, China, Peaks East of Gongga Shan (Minya Konk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 ^ 崇幄. 日韩贡嘎东北山脊路线历时18年的7次冲击 (第一部分). 2018-11-26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中文). 
  19. ^ 李宗利 迪力夏提 童海軍逐夢貢嘎 | 2016年貢嘎主峰攀登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 ^ 逐夢貢嘎 | 2016年貢嘎主峰攀登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李宗利 迪力夏提 童海軍. 2016年12月1日
  21. ^ 時隔61年,國人再次登頂貢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8年10月18號下午4點45分
  22. ^ 我和小海在貢嘎6800的石頭上坐了一晚——2018年再次挑戰貢嘎主峰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自由之巔團隊李宗利、童海軍於2018年10月18號下午4點45分成功登頂貢嘎[2019-02-21]
  23. ^ Rock, J.F.C. (1924-31), Joseph F. Rock's Diaries (in 16 vols.), volume xii, collection held by the library of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RBGE), p.280.
  24. ^ 川藏登山隊. 极星-川藏登山队大雪山脉贡子峰考察攀登报告. 2011-01-04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7). 
  25. ^ Akademischer Alpen-Club Zürich. Jahresbericht / Akademischer Alpen-Club Zürich. 1981-10-28 [2020-05-26]. 
  26. ^ 逍遙客戶外探險. 贡嘎之南,一座被遗忘的卫峰,6410米金银山首登游记攻略. 2018-08-27 [2020-08-20]. 
  27. ^ 廣州籍驢友徒步穿越貢嘎失聯 被搜救隊發現時已遇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封面新聞.[2018-01-09].
  28. ^ 不放弃!去年湖北男孩在四川海螺沟失联,母亲今日上山寻找仍未果. 紅星新聞. 2020-06-09 [2022-05-03]. 

相關資料[編輯]

一、早期探險史(1949年前)

1.早期資料(1928年前)

  • Pratt, A. E., To the Snows of Tibet,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2
  • Béla Széchenyi, Die wissenschaltlichen ergebnisse der reise des grafen Béla Széchenyi in Ostasien 1877-1880, Wien, 1893
  • Wilson, Ernest Henry, 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 1914
  • [英]E. H. 威爾遜:《中國:園林之母》,胡啟明譯,廣東科技出版社,2015年
  • [英]孔貝:《藏人言藏:孔貝康藏聞見錄》,鄧小詠譯,成都、北京: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1928年-1929年

(1)洛克(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1884-1962)

  • [美]斯蒂芬妮·薩頓:《苦行孤旅:約瑟夫·洛克傳》,李若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 約瑟佛·諾克:《雄偉壯麗之明雅貢噶山(自美國國民地學雜誌撮譯)》,李伯諧譯、任筱莊校,《邊政》,1931年,第159-183頁
  • 約瑟夫·洛克部分書信、筆記、手稿,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美國史密森尼學會藏。網址:https://sova.si.edu/以及https://www.arboretum.harvard.edu/
  • Rock, Joseph F., the Glories of Minya Konk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30.10
  • Joseph F. Rock, Seeking the Mountains of Mystery,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30.2
  • Joseph F. C. Rock, 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VIII,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2)斯蒂文斯(Herbert Stevens,1877-1964)

  • [英]赫伯特·斯蒂文斯:《經深峽幽谷走進康藏》,王啟龍譯,北京: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 Stevens, Herbert, Sketches of the Tatsienlu Peaks,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75, No. 4 (Apr., 1930), pp. 353-356

(3)羅斯福亞洲探險(the Roosevelts)

  • Theodore Roosevelt, Trailing the Giant Pandas, 1929

3.中山大學川邊調查團(1930年-1931年)

(1)海姆(Arnold Heim,1882-1965)

  • Arnold Heim, Minya Gongkar, Berlin: Hans Huber Verlag, 1933
  • Arnold Heim, The Batholiths of Minya Gongkar and Lamoshe Chinese Tibet, Zurich: Eclogae Geologicae Helveticae, 27(1934)
  • Arnold Heim, The Glaciation and Solifluction of Minya Gongkar,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87, No.5 (May 1936), pp. 444-450

(2)英霍夫(Eduard Imhof,1895-1986)

  • Imhof, Eduard, Die Großen Kalten Berge von Szechuan, Zürich: Orell Füssli Verlag, 1974
  • Eduard Imhof, Der Minya Konka eine geographische Skizze, Geographica Helvetica, 1947(2)

(3)李承三(1899-1967)

  • 哈姆著,李承三譯:「國立中山大學川邊調查團 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年旅行記略」,收入吳承學主:《中山大學與現代中國學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138-145
  • 李承三:「西康地質調查旅行記略(一至十四)」[J],《新民族》,1939年,第3卷,第11期
  • 李承三,郭令智:「康定道孚之冰川地形」[J],《地質論評》,1939(01):1-8
  • 李承三講,張兆勛等記:「考察西康之經過」,《邊疆問題》,第二期,頁2-4

4.西康探險隊(1932年)

  • Burdsall, Richard L., Men Against the Clouds –the Conquest of Minya Konka, 1935
  • Richard L. Burdsall, The Altitude and Location of Minya Konka, Geographical Review, 1934.1
  • Richard L. Burdsall, Climbing Mighty Minya Konk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43.5

5.華西邊疆研究學會(WCBRS,1922年-1949年)

(1)葉長青(James Huston Edgar,1872-1936)

  • Edgar, J. H., Notes onthe Mountains about Tatsienlu,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82, No.3 (Sep., 1933) pp.264-267
  • J. H. Edgar, Bo Gang Kar or Minya Konka,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34.10, p.368

6.西康省川邊建設運動(1939年-1949年)

(1)劉文輝所辦雜誌

  • 姚樂野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

(2)任乃強(任筱莊,1894-1989)

  • 任乃強:《關於木雅貢噶》,收入《康導月刊》,第7-8期,1945年6月
  • 任乃強:《任乃強藏學文集》(上、中、下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

(3)莊學本(1909-1984)

  • 莊學本:《西康木雅貢噶雪山遊記》,《康導月刊》第二卷,第十、十一期,1944年
  • 莊學本:《莊學本全集》,李媚、王璜生、莊文駿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其他遊記

  • 李旭旦:《西康貢噶山考察記》,《地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35年
  • 王小亭:《王小亭中國遊記(第四段):貢噶雪山:貢噶山遊記》,《大眾畫報》,1934年,第4期,第19-20頁

二、中期探險史(1950年至2002年)

1.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1957年)

  • 史占春:《我們征服了世界聞名的高峰》,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8年
  • Shih Chan-chun, The Second Ascent of Minya Konka – Dedicated to the Four Mountaineers Who Lost Their Lives in This Tussle with Nature, Alpine Journal, 63(1958), pp.194-202

2.開放攀登初期(1980年-1990年)

(1)政府及海螺溝景區資料

  • 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地名領導小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地名錄》,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地名領導小組編,1986年
  •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地名領導小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地名錄》,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地名領導小組編,1986年
  • 國家測繪局地名研究所編:《中國地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地名索引》,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
  • 陳富斌等:「瀘定縣海螺溝旅遊資源考察評價報告」,收入陳富斌、郭生淮:《貢嘎山高山生態環境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40-168頁

(2)中國科學院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 蒲健辰編:《中國冰川目錄》,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4年
  • 李吉均、蘇珍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橫斷山冰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
  • 陳建明:《貢嘎山冰川圖測繪》,收入鍾祥浩編:《青藏高原東緣環境與生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39-246頁
  • 陳建明、楊長泰,《地面和航空攝影聯合測繪貢嘎山冰川圖的嘗試》,《冰川凍土》,1987年3月
  • 蘇珍、[蘇聯]A.B.奧爾洛夫:《中蘇聯合貢嘎山冰川1990年考察簡況》,《冰川凍土》,1991年6月
  •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地貌文獻目錄(1855-1958年)》(內部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 王一婷:《中國地質大學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簡史》[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登山報告

  • R. Boutellier, Gregor Benisowitsch, Franz Häfliger, Minya Konka Expedition 1981, Akademischer Alpen-Club Zürich Jahresbericht, Vol.85-86, 1980-1981, pp.6-28
  • Alpine Journal, 1982, pp. 117-120

3.開放攀登中期(1991年-2002年)

(1)日韓籍攀登者與東北山脊

三、現代探險史(2003年至今)

1.概況

  • 小毛驢0024:《偉大的貢噶》,《山野·中國戶外》,2004年5月
  • 馬德民:《貢嘎秘境》,《山野中國戶外》,2004年5月
  • 崇幄:《日韓貢嘎東北山脊路線的6次衝擊 (第一部分)》,https://www.8264.com/wenzhang/5517385.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崇幄:《日韓貢嘎東北山脊路線歷時18年的7次衝擊 (第二部分)》,https://www.8264.com/wenzhang/5517695.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朱鐳博:《它是世界最高峰嗎?貢嘎山早期探險考察史》,《戶外探險Outdoor》,2018年4月刊,第93-99頁
  • Radium:《為貢嘎正名》,《戶外探險Outdoor》,2020年4月刊,第28-43頁
  • Radium:《關於五色海子山系》,《戶外探險Outdoor》

2.探險考察報告

(1)中村保(Tamotsu Nakamura,1934-)

  • Tom Nakamura, Minya Konka Massif (including Lamoshe, Lotus Flower Mtns), Asian Alpine E-News, No.10, 2017.8
  • Tamotsu Nakamura(Tom Nakamura), East of the Himalaya: Alps of the Tibet & Beyond Mountain Peak Maps, ナカニシヤ出版, 2015

(2)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 Wanqin GUO, Shiyin Liu, Xiaojun Yao, Junli Xu, Donghui SHANGGUAN, Lizong Wu, Jingdong ZHAO, Qiao LIU, Zongli JIANG, Junfeng WEI, Weijia BAO, Pengchun YU, Liangfu DING, Gang LI, Ping LI, Chunmei GE, Yuan WANG. The Second Glacier Inventory Dataset of China (Version 1.0). Cold and Arid Regions Science Data Center at Lanzhou, 2014

3.登山報告

  • [1]. Waters, S. (2005), 'New Zealand Unclimbed China Expedition 2004', Japanese Alpine News, 2004(6).
  • [2]. Nakamura, T. (2011), 'Daddomain 6,380m-New Route on East Face, Sichuan', Japanese Alpine News.
  • [3]. Griffin, L. (2011), 'China, Alpine Style', Climb, 2011(5).
  • [4]. Kyong-McClain, J. 'Missionary archaeology on Republican China’s southwestern frontier', The Newsletter 65, p. 4
  • [5]. Isserman, Maurice-Continental, (2016), A History of American Mountaineering, W. W. Norton & Company.

四、地圖測繪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基本地形圖(1:100000比例尺),1966年航空攝影,1971年繪製
  • 陳建明等:《貢嘎山冰川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
  • 蘇聯軍用地形圖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