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斐迪南·賽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路易-斐迪南·賽林
賽林(攝於1932年)
原文名稱Louis-Ferdinand Céline
出生Louis Ferdinand Auguste Destouches
(1894-05-27)1894年5月27日
 法國庫爾伯瓦
逝世1961年7月1日(1961歲—07—01)(67歲)
 法國默東
職業小說家、醫生
代表作
配偶呂塞特·德圖什英語Lucette Destouches

簽名

路易-斐迪南·賽林(法語:Louis-Ferdinand Céline法語發音:[lwi fɛʁdinɑ̃ selin] ;1894年5月27日—1961年7月1日)為法國作家,原名路易·斐迪南·德圖什(法語:Louis Ferdinand Destouches),「賽林」這個筆名來自他祖母和母親的名字。賽林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通過運用新的寫作手法,他使得法國及整個世界文學走向現代。然而他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因為他在1937年及二戰中發表過一些激進的反猶宣言。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賽林戎裝照(攝於1914年)
賽林戎裝照(攝於1914年)

賽林是斐迪南-奧古斯特·德古什和瑪格麗特-露易絲-賽林·吉由的長子,1894年5月27日生於庫爾貝瓦。他父親是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母親是織造工人。[1]他1905年開始到不同商行當學徒。[2]1908年至1910年他被父母送去德國和英國,在每個國家各待一年,以學習外語。[2]1912年,摩納哥危機過後,法國民族主義高漲,對巴黎的知識階層產生衝擊,[3]賽林也加入了第12騎兵團,駐紮在蘭布萊,為期3年。[2]1914年10月,他在Ypres附近的軍事行動中受傷,11月被授予「軍事獎章」,12月成為l'Illustré National的封面人物。[2]他頭部的傷勢使他之後經常發生耳鳴。1915年他的胳膊受了傷,軍方聲稱他的身體不再適合服役。他被送往倫敦,為護照辦公室工作。[2]在倫敦他娶了Suzanne Nebout,一年後離異。[2]1916年他隨法國木材公司去了喀麥隆,1917年回國。[2]接下來的三年他為布列塔尼洛克菲勒基金會工作,提供關於肺結核的信息,同時也在雷恩學習。1919年完成學習,並與伊迪斯·福萊特、雷內醫科學校校長的女兒結婚。1920年女兒科萊特降生。1924年他獲得了醫學學位,他為此寫了關於伊格納茲·塞麥爾維的博士論文。1925年他離開了家,為新建立的國聯工作,其間旅居瑞士、英國、喀麥隆、加拿大、美國和古巴。1928年他在蒙馬特開辦了私人診所,專注於產科學[2]1931年關掉診所,進公立醫院工作。1932年完成了小說《茫茫黑夜漫遊》(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又譯《長夜行》),差點就得到了龔固爾文學獎,得到了雷多諾文學獎。[4]

文學生涯[編輯]

賽林肖像(攝於1920年代)
賽林肖像(攝於1920年代)

賽林最知名的作品是《茫茫黑夜漫遊》。它打破了文學上關於時間、節奏的常規,比許多類似的前輩作家(如寫成《緩期死亡》的埃米爾)大量使用俚語、粗話,繼承了維永的傳統。該書受到公眾歡迎,但賽林最終沒能獲得龔固爾獎,雖然有很多人支持(Goncourt 32 by Eugène Saccomano, 1999)。

1936年他發表了《死緩》[5],該書2016年由翻譯家金龍格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寫出了關於人類苦難的新穎、混亂且反英雄的想像。它的文本中散佈着各種迴旋,增強了節奏感,語言更加風格化。

這兩部小說證明了他不僅是新風格的創造者,而且是熟練的敘事者。沙特當時對他十分推崇。

流亡[編輯]

納粹德國崛起時,他寫了三本反猶小冊子:Bagatelles pour un massacreL'École des cadavresLes Beaux draps,最後一本是在法國淪陷時期發表的。賽林在解放後逃離了法國,加入了德國Sigmaringen的維希殘部。此後數年他被迫流亡他國,1951年被大赦,回到了法國。

晚年[編輯]

晚年的賽林(肖像素描)
晚年的賽林(肖像素描)


賽林在晚年恢復了名望,他寫了「德國三部曲」:《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D'un château l'autre,中譯本2018年12月由翻譯家金龍格翻譯,灕江出版社出版)、《北方》(Nord) 和 《輕快舞》(一譯《里戈東》Rigodon)講述自己的流亡生涯,米蘭·昆德拉菲利浦·索萊爾茱莉亞·克莉斯蒂娃、獲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對這三部曲大為推崇,昆德拉在《相遇》中寫道:「許多與賽林同代的大作家也都有過死亡、戰爭、恐怖、酷刑、流放的經歷……而他是唯一發聲訴說這種極其特殊經歷的人,在這種經歷中人被完全剝奪了生命的排場。」[6]克莉斯蒂娃在其論著《恐怖的權利——論卑賤》中稱讚賽林該三部曲中的「狂歡化寫作」,稱賽林「從身體到語言都達到了道德、政治和風格誘導法的頂峰,也是時代的頂峰」;而大江健三郎的傳記小說《靜靜的生活》更是一部向《輕快舞》致敬的作品,稱其「寫得深沉動人甚或有錐心之痛……深深地打動着我」[7]。 1961年7月1日賽林因動脈瘤破裂去世,葬在Bas Meudon的小墓地里。

作品和影響[編輯]

《長夜行》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賽林對薩繆爾·貝克特尚-保羅·沙特雷蒙·格諾尚·惹內和其他許多人都產生了影響,羅蘭·巴特阿蘭·羅伯-格里耶尚-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等人對他都十分推崇。[8]《茫茫黑夜漫遊》的爆炸性和口語化及其特有的極端虛無主義,使得當時的評論界感到震驚,其小資產階級反英雄主角巴爾達米所遭遇的那些悽慘不幸,在普通讀者中迅速引發了積極的反響。[9]

賽林的小說中瀰漫着悲觀情緒,他創造的角色不斷體驗失敗、焦慮、虛無和無力。那些關於背叛和利用的描寫,既真實又虛幻,與他的生活緊密相連。他摯愛的兩個生命,他的妻子和貓,僅僅因為親切和溫柔而被提到。他以語無倫次的話語表現出人性的裂變。一些批評家指出這些不連貫之處乃有意為之。

賽林的作品是黑色幽默的範例,在他筆下不幸、可怕的事往往是可笑的。他作品中對狂暴現實的描寫、以及辯論性的文字是驚人的,但他真正的力量在於有能力去懷疑一切,從不失卻憤怒的本性。賽林對歐文·威爾士君特·格拉斯查理·布考斯基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Twayne's World Author Series: Louis Ferdinand-Céline, by David O'Connell, p1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O'Connell p14
  3. ^ David Cottington, Cubism in the Shadow of War: The Avant-garde and Politics in Paris, 1905-1914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33-37).
  4. ^ O'Connell p15
  5. ^ 存档副本.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6. ^ 存档副本.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2). 
  7. ^ 存档副本.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8. ^ O'Connell p148
  9. ^ The Nation, quoted in the New Directions Paperbook (Eighteenth Printing) of 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

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