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基亞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斯基亞陵
世界遺產
阿斯基亞陵
官方名稱Tomb of Askia(英文)
Tombeau des Askia(法文)
位置 馬里非洲
標準 (ii)(iii)(iv)
登錄年份2004(第28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阿斯基亞陵(Tomb of Askia)是桑海帝國皇帝阿斯基亞·穆罕穆德一世的陵墓,位於現今馬里加奧。包括一座泥土金字塔形墳墓、兩座清真寺、一座公墓和一片場地,是西非泥造建築的代表。200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編輯]

陵墓本身全部是由泥磚造成,呈長14米寬18米的矩形。四面分別對準東南西北四方。泥土金字塔形的墳墓分為三層,17米高。土質外牆傾斜向上,有許多樹樁、木樁突出。這些突出物主要是用來作為永久腳手架,以方便泥水匠經常在上面塗灰泥,彌補雨季時被沖走的泥土。這是西非泥造建築共有的特徵,但相比於西非其他宏偉建築,比如說傑內大清真寺,的排列整齊突出物,阿斯基亞陵的突出物的排列顯得雜亂無章。

陵墓附屬有一組有8英尺高的牆的清真寺,長寬為45米和50米,就像陵墓被包圍在裏面一樣。奇特的是這裏的朝拜方向都是向東方,而非向西北方的麥加,這是蘇丹地區清真寺的特徵。在東牆內有一座8英尺高的聖殿。聖殿又被分成四個隔間的連環拱。69根緊挨的方柱排成四列,支撐着屋頂平台。聖殿的內部很暗,只有從庭院裏射來的一束光。在最東面的那堵牆中部有一個雙壁龕,這是西非伊斯蘭建築的典型特色。右邊第二個壁龕內有一個小的宣禮台。這表現了阿訇和卡迪的權威,也顯示了正統伊斯蘭教義在桑海帝國的影響。

歷史[編輯]

加奧是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面的古城,大約建於7世紀末。1137年,加奧成為桑海帝國的首都。陵墓的建造是由穆罕穆德·錫拉完成的,他是1464年至1492年統治桑海帝國的桑尼·阿里的侄子。桑尼·阿里在位期間和四周的圖阿雷格人頗爾人莫西人等游牧部族作戰,大大擴大的桑海帝國的邊界。桑里·阿里死後,穆罕穆德·錫拉自立為帝,是為阿斯基亞·穆罕穆德一世,開創了阿斯基亞王朝。

阿斯基亞·穆罕穆德繼承了桑尼·阿里的事業,繼續四處擴張。帝國邊界一度擴張東到大西洋海岸,北到尼日爾河上的愛爾(Air),南到雨林的邊緣。帝國佔領了西非的貿易中心廷巴克圖,控制了通向北方的撒哈拉商路和通向南方雨林的商路,經營着黃金和鹽的貿易,逐漸強盛了起來。

傳說阿斯基亞·穆罕穆德通過埃及去麥加朝聖的路上,對埃及的金字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決定回去也為自己建造一座金字塔形的墳墓。也有認為這座墳墓是受撒哈拉地區傳統墳墓建築的影響,墳墓被土製的厚牆覆蓋着,這一形式也影響了當地許多建築。

關於阿斯基亞·穆罕穆德於1529年死後是否葬入墳墓有所爭議。在加奧地區的人都相信阿斯基亞·穆罕穆德的屍體並不在墳墓里,他根本就是葬在另一個地方。

內部動亂和海上商路的開闢導致了在16世紀桑海帝國的衰落。到了19世紀,只有3到4百戶人家住在曾經的國都和阿斯基亞陵周圍。

現況[編輯]

陵墓的部分一直被當作清真寺使用。事實上在殖民時代前,它被稱為阿斯基亞·吉拉(Asikia Djira),意為阿斯基亞清真寺。

在1960年代,禮拜堂被認為太小而擴建。在原來的四排柱子旁,新建了兩排柱子。1975年建築再次擴建,將原來在院子裏的壁龕也包括進去。這些工程都是用當地傳統工藝和材料。

最大的改動是在1999年,建了一堵水泥牆,用來保護這座遺址。

登錄基準[編輯]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裏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