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7年的法拉利F2007賽車

2007年一級方程式間諜爭議,又稱F1間諜門[1],是關於一級方程式車隊機密信息泄露的一系列爭議事件。此事件發生於2007賽季,主要涉及麥拿侖法拉利威龍三支車隊。

此事件最初由法拉利車隊提出的盜竊技術信息的指控引發,指控的對象是法拉利車隊前僱員奈傑爾·斯特普尼、麥拿侖車隊高級工程師邁克·考夫蘭英語Mike Coughlan及其妻子特魯迪·考夫蘭。國際汽聯以及意大利檢察院對此進行了調查。在與考夫蘭夫婦達成協議後,法拉利車隊放棄對其訴訟。

2007年7月26日,國際汽聯針對此事件舉行了第一次聽證會,但沒有對麥拿侖車隊作出任何處罰。在9月13日舉行的第二次聽證會上,國際汽聯根據已知的證據對麥拿侖車隊作出了處罰。麥拿侖車隊被取消2007賽季的積分和名次,並被處以1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另根據麥拿侖車隊提供的信息,威龍車隊被發現掌握了一些關於2006年和2007年麥拿侖賽車的資料,因此國際汽聯在2007年11月對威龍提出了指控並進行了調查。2007年12月6日,國際汽聯再次舉行聽證會,判決威龍車隊違規,但未對其作出處罰。

背景[編輯]

奈傑爾·斯特普尼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法拉利「夢之隊」的成員,與米高·舒麥加尚·陶德羅斯·布朗羅里·伯恩英語Rory Byrne一起被視為在20世紀90年代末改變法拉利命運的功臣。[2]2006年下半年,羅斯·布朗離開法拉利車隊,並引發了法拉利一系列的人員變動。2007年2月,斯特普尼公開表達了對車隊人事變動的不滿:[3]

當月晚些時候,法拉利宣佈了車隊的又一項人事變動:斯特普尼被任命為車隊性能開發主管。法拉利車隊在聲明中說:「在F1賽道上工作多年,並已效力法拉利車隊13年之後,奈傑爾·斯特普尼在公司的批准下,選擇了一個不同的崗位,他將不必再參加比賽。」[4]

事件詳情[編輯]

針對斯特普尼的指控[編輯]

奈傑爾·斯特普尼(左)尚·陶德2005年意大利大獎賽期間在法拉利車隊維修站

2007年美國大獎賽期間,法拉利車隊對斯特普尼提出了正式投訴,隨後意大利摩德納地區檢察院針對此事開始了刑事調查。[5]2007年7月3日,《米蘭體育報》報道,法拉利已經完成了內部調查,並因此解僱了斯特普尼。同時,法拉利的發言人表示,法拉利對斯特普尼的行動與「摩納哥大獎賽之前在法拉利工廠發現的違規行為」有關。[6]

針對考夫蘭的指控[編輯]

在宣佈解僱斯特普尼的當天,法拉利車隊還宣佈對麥拿侖車隊的一名工程師採取了行動。後經證實,此人為邁克·考夫蘭英語Mike Coughlan。考夫蘭也因此被麥拿侖車隊停職。[7]

法拉利車隊在一份新聞稿中說:[8]

媒體分析稱,此搜查令與考夫蘭的家有關;而「積極的結果」指的是一些來自法拉利馬拉內羅工廠的文件。[9]

2007年7月10日,法院開庭審理此案,並休庭至次日,以便邁克·考夫蘭提交宣誓書[10]邁克·考夫蘭被法拉利指控擁有780頁法拉利車隊文件,而他的妻子被指控將這些文件帶到沃金附近的一家複印店。[11]複印店的一名員工發現這些文件屬於法拉利公司,並且是保密的,於是在複印文件後決定與法拉利車隊的意大利總部聯繫。直到收到複印店員工的提醒,法拉利才意識到他們的技術資料已被盜。[12]

由於擔心宣誓書被法拉利用於在意大利法院中對付自己,考夫蘭沒有提交宣誓書。[11]而在2007年7月10日晚,法拉利與考夫蘭夫婦達成了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法拉利放棄其在高等法院的訴訟,以換取考夫蘭夫婦全面披露他們已知的關於此案的所有信息,並承諾保持合作。[13]

2007年7月16日,麥拿侖車隊宣佈,其內部調查顯示,「除了被法拉利起訴的個人之外,任何麥拿侖員工均未擁有或曾經擁有任何法拉利車隊的資料或數據。在7月3日之前,車隊中的任何其他成員都不知道他在家中持有法拉利主動提供的資料這一事實」。[14]

對威龍車隊的指控[編輯]

2007年11月8日,國際汽聯宣佈,國際汽聯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將傳喚威龍車隊,讓其回應與擁有2006和2007年麥拿侖F1賽車機密信息相關的指控。國際汽聯在聲明中說,威龍被發現擁有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麥拿侖F1賽車的佈局和關鍵尺寸、燃料系統、齒輪組件、油冷卻系統、液壓控制系統,以及2006年和2007年麥拿侖賽車使用的一種新型懸吊組件的細節」。聽證會的日期定於2007年12月6日。[15]據時任國際汽聯主席馬克斯·莫斯利稱,間諜指控是圍繞着一位從麥拿侖轉會到威龍的員工菲利普·麥克雷思(Philip Mackereth)展開的。[16]

國際汽聯調查[編輯]

2007年的麥拿侖MP4-22英語McLaren MP4-22賽車

2007年7月4日,麥拿侖宣佈已調查此事件,並得出結論:「任何法拉利的知識產權都沒有被發給車隊的任何其他成員,或被用在(麥拿侖)賽車上」。車隊還邀請國際汽聯檢查其賽車以確認此事:「為了解決一些猜測,麥拿侖邀請國際汽聯對賽車進行全面審查,以確認車隊沒有從其他競爭對手的任何知識產權中獲利。」[17]自從考夫蘭捲入此案,麥拿侖向國際汽聯提供了全套圖紙和開發文件,詳細說明了自4月底事件發生以來,車隊對賽車底盤所做的所有升級。[18]

7月12日,國際汽聯宣佈傳喚麥拿侖參加國際汽聯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的特別會議,以回應關於違反《國際運動準則英語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de》第151條C款的指控。[19]7月26日的聽證會上,國際汽聯發現麥拿侖掌握了法拉利的機密資料,因此違反了《國際運動準則》,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麥拿侖利用了這些資料,因此並未作出處罰。但如果在此後發現任何相關證據,國際汽聯保留重新召開會議的權利。[20]

法拉利車隊對此十分憤怒,並稱這一決定「不可理解」(furious);[21]而麥拿侖車隊表示:「國際汽聯已經作出了一致的決定,在麥拿侖看來,這是非常平衡且公平的。」[22]此案被提交給國際汽聯國際上訴法院,聽證會定於9月13日舉行。[23]

8月1日,羅恩·丹尼士在給意大利賽車運動管理機構主席路易吉·馬卡魯索(Luigi Macaluso)的公開信中,指責法拉利對事件進行了虛假和不誠實的描述,並進一步表示法拉利贏得2007年澳洲大獎賽的賽車是不合規的。[24]信中說麥拿侖從奈傑爾·斯特普尼那裏獲知了不合規的底板裝置,並將此次接觸視作「吹哨」(whistle-blowing)行為。而麥拿侖車隊堅持認為,在這次事件之後,麥拿侖車隊總經理喬納森·尼爾英語Jonathan Neale已指示考夫蘭停止與斯特普尼的接觸。麥拿侖指責法拉利試圖將此次麥拿侖知道的「吹哨」行為與麥拿侖不知道的考夫蘭擁有780頁法拉利資料相混淆。[25]

2007年匈牙利大獎賽對麥拿侖來說極富爭議:由於路易斯·咸美頓未遵守車隊指令給費蘭度·阿朗素讓車,阿朗素在排位賽期間將咸美頓擋在了維修區,使得咸美頓未作出最後一圈成績。[26]隨後的電視轉播畫面暴露了麥拿侖車隊內部的不和:羅恩·丹尼士在阿朗素駛出維修站時憤怒地扔掉耳機,還被拍到在排位賽結束後與阿朗素的訓練師嚴肅地談話。在比賽日(8月5日)的早上,阿朗素在他的房車裏見到了羅恩·丹尼士,據稱阿朗素威脅要將他與麥拿侖試車手柏度·迪拉洛沙和考夫蘭的郵件往來記錄發給國際汽聯。據馬克斯·莫斯利說,羅恩·丹尼士將此次談話告訴了他,並告訴他這種威脅是空穴來風。[27]

9月5日,國際汽聯宣佈收到有關該案的新證據,並將於9月13日重新開始調查。這取代了原定的上訴聽證會。[28]後經證實,新的證據是車手發給伯尼·艾利史東的電子郵件,後者隨後通知了國際汽聯。[29]國際汽聯要求麥拿侖三名車手(阿朗素、咸美頓和德拉羅薩)提供相關證據,以幫助國際汽聯進一步調查。作為回報,國際汽聯保證車手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不會導致根據《國際運動準則》或《一級方程式賽車條例》對車手個人的訴訟。但國際汽聯同時也告知車手,如果後來發現他們隱瞞了任何潛在的相關信息,都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30]

9月11日,麥拿侖向國際汽聯提出了有關威龍車隊的問題。當時外界並不知道此會議是否與間諜案直接相關,但麥拿侖車隊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是:如果麥拿侖有罪,那麼其他車隊也同樣有罪。[31]

9月13日,國際汽聯在聽證會上對麥拿侖非法收集和持有法拉利車隊資料以獲得欺詐性的體育優勢進行了處罰。該處罰包括取消2007賽季麥拿侖的所有車隊積分、創紀錄的1億美元罰款,以及車隊必須將其2008賽季的賽車底盤交給國際汽聯審查。而由於國際汽聯此前與車手達成的協議,費蘭度·阿朗素和路易斯·咸美頓的車手積分不會受到影響,兩人可以繼續正常參賽。麥拿侖車隊沒有被禁賽,但車手獲得的所有積分只能計入車手積分而不能計入車隊積分。在本賽季剩餘的比賽中,如果麥拿侖車手獲勝,除了車手之外,麥拿侖車隊的代表都不允許登上領獎台。[32]

12月6日,國際汽聯在另一場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的聽證會上認定威龍車隊違反了《國際運動準則》第151條C款,但未作出處罰。[33]

12月13日,麥拿侖車隊發佈了一份新聞稿,詳細說明了車隊首席營運官馬丁·惠特馬什致國際汽聯的一封信。[34]信中寫道,麥拿侖車隊承認,車隊的一些員工可以接觸到法拉利的技術資料,並對車隊在國際汽聯的干預下才發現此事表示道歉。[35]同日,國際汽聯發佈了一份新聞稿,表示「國際汽聯主席將要求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成員同意取消原定於2008年2月14日舉行的聽證會,並為了這項運動的利益,認定此事件已經結束」。[36]

2009年2月23日,在意大利針對麥拿侖員工的法律訴訟被撤銷,但邁克·考夫蘭須為此支付18萬歐元,而麥拿侖的另外三名員工帕迪·洛維喬納森·尼爾英語Jonathan Neale和羅布·泰勒(Rob Taylor)須支付15萬歐元。[37]

參考資料[編輯]

  1. ^ 穆勒. F1间谍门主角车祸身亡 曾担任法拉利首席机械师. 網易體育. 2014-05-04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1) (中文(中國大陸)). 
  2. ^ Cooper, Adam. Analysis: the remarkable Stepneygate saga. 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7-03 [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7). 
  3. ^ Unhappy Stepney wants a sabbatical. 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2-01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0). 
  4. ^ Noble, Jonathan. Stepney moves in Ferrari reshuffle. 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2-23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7). 
  5. ^ Noble, Jonathan; Goren, Biranit. Ferrari's Stepney faces criminal enquiry. 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6-21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5). 
  6. ^ Ferrari dismisses Nigel Stepney. www.itv-f1.com (ITV Network). 2007-07-03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 
  7. ^ Noble, Jonathan; Goren, Biranit. McLaren suspect is Mike Coughlan. www.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7-03 [200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 
  8. ^ Noble, Jonathan; Goren, Biranit. Ferrari confirm action against McLaren man. www.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7-03 [200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9. ^ 'Police raid found Ferrari documents at McLaren designer's home'. www.planet-f1.com. Planet F1. 2007-07-04 [2007-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7). 
  10. ^ Espionage case goes to High Court. www.itv-f1.com (ITV Network). 2007-07-10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11. ^ 11.0 11.1 Noble, Jonathan; Goren, Biranit. Spy case court hearing adjourned. www.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7-10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12. ^ Gorman, Edward. Coughlan accused of ‘disgraceful’ behaviour. www.timesonline.co.uk (London). 2007-07-11 [2007-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13. ^ Noble, Jonathan; Goren, Biranit. Ferrari, Coughlans reach agreement. www.autosport.com (Haymarket). 2007-07-11 [200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3). 
  14. ^ McLaren confirms that Coughlan acted alone. grandprix.com. 2007-07-16 [200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8). 
  15. ^ World Motor Sport Council. FIA. 2007-11-08 [200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16. ^ Benson, Andrew. Renault face McLaren spy charge. BBC News Online (BBC). 2007-11-08 [200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0). 
  17. ^ McLaren moves to allay spy case concerns. www.itv-f1.com (ITV Network). 2007-07-04 [2007-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7). 
  18. ^ Honda was approached by spy suspects. www.itv-f1.com (ITV Network). 2007-07-06 [2007-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8). 
  19. ^ FIA summons McLaren in spy case. www.autosport.com (Autosport). 2007-07-12 [200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4). 
  20. ^ FIA imposes no penalty on McLaren. autosport.com. 2007-07-26 [200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6). 
  21. ^ Elizalde, Pablo. Ferrari furious with McLaren's reprieve. Autosport (Haymarket). 2007-07-26 [200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2. ^ McLaren say decision 'balanced and fair'. autosport.com. 2007-07-26 [200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3. ^ Appeal date is September 13. grandprix.com. 2007-08-07 [200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0). 
  24. ^ McLaren hits back at Ferrari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25. ^ McLaren hit out at Ferrari. Autosport. 2007-08-01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英語). 
  26. ^ Collantine, Keith. Was Dennis to blame in McLaren’s Hungary row?. f1fanatic.co.uk. 2008-02-04 [2017-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30). 
  27. ^ Mosley and Dennis clear the air. autosport.com. 2007-09-15 [2007-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3). 
  28. ^ FIA: Spy case to be heard again. itv-f1.com. 2007-09-05 [200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8). 
  29. ^ Henry, Alan. Mosley admits Ecclestone told him of McLaren emails. London: Guardian Online. 2007-09-26 [2007-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30. ^ Re: Article 151(c)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de – Vodafone McLaren Mercedes (PDF) (新聞稿). World Motor Sports council. 2007-09-13 [2007-09-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22). 
  31. ^ FIA: McLaren have queried Renault. autosport.com. 2007-09-11 [2007-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4). 
  32. ^ McLaren hit with constructors' ban. news.bbc.co.uk. 2007-09-13 [2007-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33. ^ Jonathan Noble. Renault found guilty but not penalised. Autosport.com. 2007-12-06 [2007-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6). 
  34. ^ McLaren Statement - 13th December 2007. [200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4). 
  35. ^ Whitmarsh, Martin. Letter from the COO of McLaren to the FIA - 05.12.2007 (PDF). 2007-12-05 [2007-12-15]. 
  36. ^ McLaren Apology and Undertakings. [200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4). 
  37. ^ McLaren 'spy' case ended in Italy. www.itv-f1.com/. 2009-02-23 [200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