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密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X&Y
X&Y
XY密碼
酷玩樂隊錄音室專輯
發行日期2005年6月6日
錄製時間2004年–2005年
類型另類搖滾
時長62:35
唱片公司Capitol唱片, Parlophone唱片
監製Danton Supple, 酷玩樂隊, 肯·尼爾森
酷玩樂隊專輯年表
心血來潮
(2002年)心血來潮2002
XY密碼
(2005年)
玩酷人生
(2008年)玩酷人生2008
收錄於X&Y的單曲
  1. Speed of Sound
    發行日期:2005年5月23日
  2. Fix You
    發行日期:2005年9月5日
  3. Talk
    發行日期:2005年12月19日
  4. The Hardest Part
    發行日期:2006年4月3日
  5. What If
    發行日期:2006年6月27日 (僅在法國比利時發行)
  6. White Shadows
    發行日期:2007年6月 (僅在墨西哥發行)

XY密碼》(英語:X&Y)是英國搖滾樂隊酷玩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在2005年6月6日由帕洛風唱片發行於英國。專輯由樂隊和英國專輯製作人 Danton Supple 共同製作,受到歐洲電子音樂曲風的影響。專輯的製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原有計劃是由英國專輯製作人肯·尼爾森製作專輯中的多數曲目,但樂隊對他們與其共同創作的很多歌曲並不滿意,故最終放棄了這些歌曲。專輯的封面由色彩和方塊組合而成,是博多碼(Baudot Code)的一種藝術表示形式。

專輯包含12首曲目和一首隱藏曲目,「Til Kingdom Come」。 它沒有在專輯封套上印出,只在光盤上和專輯內頁的列表中被標記為「+」。這首歌最初計劃是讓美國鄉村音樂創作歌手約翰尼·卡什克里斯·馬丁共同演唱,但是卡什在能夠參與製作前就不幸去世。[1] 曲目「Talk」本來是打算作為B面歌曲,在專輯之後隨「Speed of Sound」單曲發行。2005年3月,「Talk」的一個版本在互聯網上被泄露[2],其歌詞不同於最終出現在專輯中的版本。[3]

最初傳言專輯將被命名為「Zero Theory」。根據馬丁的說法,專輯名稱中的 X 和 Y 代表了生活中的高潮和低谷。[4] 經過發佈前的大量宣傳活動,《XY密碼》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奪得了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很多地區音樂榜單的榜首,其中在美國地區是他們第一次奪得頭名。《XY密碼》是2005年發行的專輯中銷售量最多的,單在2005年全球累計銷量就達到了830萬張。至今,這張專輯在全球已經售出了超過1300萬張。

背景[編輯]

2004年3月,酷玩公佈了他們製作《XY密碼》的細節,儘管最初計劃是在這一年讓樂隊避開公眾關注。主唱克里斯·馬丁說,「我們真的覺得我們需要一段遠離注目的時間,我們今年肯定不會發佈任何的東西,因為我覺得人們有點厭倦我們了。」但是由於他們的第二張專輯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的成功所帶來的壓力,這個計劃未能實現,但是他們仍試圖「做出任何人聽過的最好的東西」。[5]

在此次公佈之前,馬丁、結他手強尼·邦藍和英國專輯製作人肯·尼爾森已經開始在芝加哥製作樣本唱片。樂隊隨後在2004年1月進入位於倫敦的錄音室。[6]

錄製[編輯]

樂隊為製作專輯花了18個月。[7] 最終發行的專輯是製作時第三次推倒重來的版本,於後期的錄音期錄製,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XY密碼》可以被看作是酷玩的第五張專輯。[8] 樂隊並不滿意第一次與尼爾森合作的錄製成果。儘管尼爾森製作了樂隊的前兩張專輯,他還是被樂隊辭退,實際上禁止了他參與專輯製作,其合作製作的歌曲也被放棄。

專輯最初設定的發行時間在2004年,樂隊因此被迫將專輯發佈延期到2005年1月。但隨着新目標日期的臨近,樂隊再一次放棄了已有的歌曲,認為它們「平面」和「缺乏激情」。[8] 在此次錄音期間共寫了60首歌曲,其中的52首被放棄。[9] 樂隊開始為計劃中的巡迴演出排演歌曲,卻發現它們的現場版本要好於錄音室錄製的效果:「我們意識到我們並沒有合適的曲目,而因為我們開始(不斷地)演奏它們,其中某些歌曲逐漸地在現場演唱時聽起來好於錄製效果,所以我們決定回去重新錄製。」結他手強尼·邦藍說樂隊製作專輯時在「每一個方面」力圖讓自己做到更好,但是他們覺得專輯聽起來相對於之前的作品反而像是在退步。[10]

在對完美的追尋中,酷玩不得不「精益求精並努力工作將事情做好」[8] 樂隊選擇了曾經混音處理了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中大量曲目的 Danton Supple 來督制《XY密碼》。[11] 當一月來臨時,樂隊必須要完成專輯,他們意識到「對錄音的期望繼續增長」的壓力,而「完成它變得越來越困難」。[8] 最終,樂隊決定使用曲目「Square One」。它被馬丁描述為「戰鬥號令」和對他們每一個人「不要為其他任何事或任何人所嚇倒」的「請求」。完成這首曲目後,樂隊感覺他們可以無需顧慮其他人的要求而作出自己的歌曲了。[8] 在這個月中,樂隊進入了製作的最後幾周,為曲目的最終完成而工作。[11]

鼓手威爾·查恩後來承認樂隊當時並不急於完成專輯,「因為再一次巡演的前景是如此地令人畏懼,我們覺得我們應該慢慢來,而且我們想確保它能成為它可能達到的最好」。根據他的說法,樂隊沒有設定最後期限,這樣可以使他們不會感到是被迫完成一件事。當一個合適的期限設下後,樂隊比之前的錄音期效率更高。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樂隊創作了「大約14至15首歌」.[12] 關於為何完成得這麼晚,馬丁補充說他們「……不斷給錄音(添加)完成最後(的一筆),直到沒有時間為止……(他們)當時不會去聽它,因為(他們會)想起什麼東西然後又返回去重改。」[8]

作曲[編輯]

音樂[編輯]

酷玩得到了發電廠樂團的許可,為曲目「Talk」使用「Computer Love」中的主要重複低音組(main riff)。

酷玩樂隊提及了專輯創作中受到的多重方面影響。德國電子音樂先驅發電廠樂團的影響顯而易見:歌曲「Talk」借用了其1981年曲目「Computer Love」中的合音背景旋律[7]。其他的還包括英國1970年代電音前輩如大衛·鮑伊布萊恩·伊諾。後者後來參與製作了樂隊專輯 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Mylo Xyloto,並在本專輯中作為合成器背景樂演奏者錄製了曲目「Low」。專輯第一首單曲 「Speed of Sound」,同樣從凱特·布殊的歌曲 Running Up that Hill 中的鼓點得到了靈感。[13] 根據紐約時報的 Jon Pareles,樂隊試圖將「『Clocks』的美感帶入」整張專輯,同時借用了像「Speed of Sound 」這樣的歌曲中的特色。[14] 開場曲目「Square One」使用了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的音樂開頭片段,後一作品因作為斯坦利·庫布里克1968年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片題曲而聞名。標識性的三音符序列的不僅被用於合音器小片段在歌曲中反覆出現,也作為副歌中的一部分,由克里斯·馬丁用他標誌性的假聲唱出。

「Fix You」使用了風琴和鋼琴音。[15] 歌曲開頭以低音量的電子風琴謠曲引導,伴隨着馬丁的假聲演唱。[16] 接下來原聲結他和鋼琴逐漸參與演奏。進行到歌曲中部時聲音突然陡變,悲滄的三音符結他音以富感染力的弱拍節奏響起。其樂器組織編排了旋繞於背景音中教堂式風格的風琴聲,[17] 鋼琴音符,原聲和電結他的即興重複段,以及現場跟唱者的合唱聲。[18] 「The Hardest Part」包含了一曲更快速的鋼琴謠曲,以一個重複的二音符鋼琴低音組開頭,以及一隻簡單彈唱的結他。[19] 歌曲以樂隊對樂器低音組的繼續演奏減弱而結束。[19] 「Talk」的音樂主要建立於一支由強尼·邦藍演奏的結他彈撥。[20][21] 曲目使用了一種催眠術般的速度,配合威爾·查恩節拍器式的鼓點,在歌曲結尾聲音逐漸弱減時還加入了一種類似於鐃鈸的聲音。[20][21] 「Speed of Sound」是一首類似的歌曲,但其音樂主要基於鋼琴。歌曲也得益於不停斷的裝飾性的鍵盤音組以及音節更細碎的副歌,[22][23] 歌曲從而逐漸演變為低音鼓節拍和充滿合成音的副歌。

歌詞[編輯]

從歌詞上來看,X&Y 顯然偏離於之前專輯的寫作方式。在他們之前的作品中,馬丁多數情況下用英文的第一人稱「我」來演唱,而專輯更多改用第二人稱「你」。[14] 相應地,專輯中的歌曲反映了馬丁的「困惑,畏懼,希望和愛」,歌詞「真誠而模稜兩可」。[24]

包裝[編輯]

博多碼是X&Y封面藝術主題。

X&Y 的封面藝術是由二人設計團隊Tappin Gofton設計,團隊由Mark Tappin 和 Simon Gofton組成。 圖像由顏色和方塊的組合構成,是博多碼(Baudot Code)的一種圖像表達方式。博多碼是一種早期形式的電報通訊代碼,使用0和1構成的序列來實現通信。這種編碼是由法國人伊米爾·博多於1870年代發明的,是一種被廣泛使用於地面和電報通訊的方式。[25]但由於設計時對編碼符號與數字轉換方式的錯誤理解,封面的博多碼代表的不是「X&Y」,實際上應該翻譯為「X96」。[26]

發行與宣傳[編輯]

2005年至2006年宣傳《XY密碼》的Twisted Logic巡演

X&Y 本來是計劃在2004年發行,而早期的新聞指出專輯至少要到2005年才能推出。[6] 但是由於樂隊的個人偏好,早期幾次錄製的歌曲被廢棄,導致預期的發行時間被推遲到了2005年1月。然而期限過後專輯繼續跳票,樂隊設立了新的發佈日程表。在2005年初,有傳言專輯將被命名為「Zero Theory」,而專輯的目標發行時間被定到了2005年3月到5月之間。[11][27] 在4月初,樂隊終於最終確定了專輯的曲目列表。[3]? 最終,專輯於2005年6月6日由帕洛風唱片在英國發行。Capitol唱片接下來於6月7日在美國發行了專輯。在某些地區,專輯使用了被稱為Copy Control的防拷貝系統。在2008年,Capitol發行了重新製作的雙碟黑膠版唱片,作為其「From the Capitol Vaults」系列收藏。

在專輯發佈前的大約三個月,酷玩開始在現場表演中演奏新專輯中的數首歌曲。樂隊在KCRW電台年度的「A Sounds Eclectic Evening」中的演出成為了被大力報道的對象。他們表演了5首《XY密碼》中的歌曲,以及他們之前的一些受歡迎曲目。在其中「The Scientist」曲目的演唱中,馬丁反向演唱了其中的一段。這是他在拍攝其 MV 時練成的技巧。[28]

專輯有四首單曲全球發佈:2005年的「Speed of Sound」、「Fix You」和「Talk」,以及2006年的「The Hardest Part」。 第五首單曲「What If」於2006年6月在位於法國以及比利時瑞士的法語區電台發佈。一張商業唱片也在比利時發佈,包含了與「The Hardest Part」(「How You See the World」在伯爵閣展覽中心(Earls Court Exhibition Centre)的現場錄音)相同的B面;它同樣也在其他歐洲地區和日本澳大利亞的市場發行。單曲還包含了「Tom Lord-Alge混音」版的「What If」(不同於專輯版本)作為A面。最後,2007年,為了配合樂隊的拉丁美洲巡演活動,「White Shadows」在拉美地區作為單曲發行。它也補全了專輯的在這些地區發佈的特別「巡演版」。[29]

反響[編輯]

評價[編輯]

X&Y 在2005年發佈時,其綜合受歡迎程度是積極的。根據評論聚合類網站 Metacritic 綜合33份評論的結果,專輯得到了72分(100為滿分)。[30] Allmusic 的編輯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稱讚《XY密碼》為「……一張好唱片,有活力、專業而且自信,作為『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的後續,音響上是令人滿意的」,稱其為「無暇的」和「強烈的、技藝高超的專輯」。但是 Erlewine 對馬丁的歌曲創作有意見,認為專輯反映了馬丁的「唯我主義是一條死路,損害了樂隊的境界」。[24] Alexis Petridis 在他2005年3月為衛報寫的評論中表達了自己對專輯的複雜感受。Petridis 讚揚了專輯中的某些歌曲,稱它們「被最美妙地組織起來」;但是他抨擊了歌詞,宣稱「它們是如此地缺乏個性,以至於它們聽起來不太像歌詞了」。[7] 與這些積極的評論形成對比的是音樂評論站點 Pitchfork Media,它只給出了10分滿分中的4.9分的差評,宣稱專輯「……平淡而不令人厭惡,可聽但不值得珍藏」。[31]

為數不少的評論者(特別是主流媒體)表示《XY密碼》沒有達到前一張專輯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設下的標準。酷玩還由於主打單曲「Speed of Sound」和當時樂隊最受歡迎的單曲「Clocks」的相似程度而受到批判。某些人還指出專輯自始至終出現的與愛爾蘭樂隊 U2 的音樂的顯著相似處。[14][24][32] 滾石雜誌的 Kelefa Sanneh 對《XY密碼》不甚滿意,說它相比於「勇敢地爭取達到偉大」的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沒有那麼激動人心」。Sanneh 指出專輯是「一支如氣球般膨脹了的樂隊努力使自己不漏氣所發出的聲音」和「其中驚人數量的歌曲沒有能夠飛翔起來」。儘管如此,他還是讚揚了專輯中出現的「聽起來酷玩式的動人的歌謠」。[32]

商業表現[編輯]

獎項[編輯]

曲目列表[編輯]

除特別註明外,全部歌曲均由四人共同創作。

主唱片
曲序曲目時長
1.Square One4:47
2.What If4:57
3.White Shadows5:28
4.Fix You4:54
5.Talk(Berryman,邦藍,查恩, 馬丁, HütterBartosSchult5:11
6.X&Y4:34
7.Speed of Sound4:48
8.A Message4:45
9.Low5:32
10.The Hardest Part4:25
11.Swallowed in the Sea(Berryman,邦藍,查恩, 馬丁, MenkenSchwartz3:58
12.Twisted Logic(實際時長4:31,最後30秒為空白)5:01
13.Til Kingdom Come(隱藏曲目)4:10
總時長:62:35
Bonus Tracks
曲序曲目時長
14.How You See the World(只出現在某些日本發行版本中)4:04

榜單和銷售情況[編輯]

資料來源[編輯]

  1. ^ Parker, Lyndsey. X&Y From A To Z. Yahoo! Music. 11 March 2006 [200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2). 
  2. ^ Simpson, Dave. New Coldplay album sets puzzle for fans. The Guardian (guardian.co.uk). 2005-04-07 [2008-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3. ^ 3.0 3.1 Cohen, Jonathan. Coldplay Finalizes New Album Track List.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4 April 2005 [200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4. ^ X & Y. Coldplaying.com. [2011-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5. ^ Wiederhorn, Jon. Coldplay Want Next LP To Be 'Best Thing Anyone Ever Heard'. MTV. 10 March 2004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4). 
  6. ^ 6.0 6.1 Orshoski, Wes. Coldplay Enter London Studio To Begin Work On Third Album. MTV. 29 January 2004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3). 
  7. ^ 7.0 7.1 7.2 Petridis, Alexis. Coldplay, X and Y. The Guardian. 27 May 2005 [200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8. ^ 8.0 8.1 8.2 8.3 8.4 8.5 Montgomery, James. Coldplay's Third Album Is Actually Their Fifth ... At Least. MTV. 26 May 2005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3). 
  9. ^ Wild, Debs. Coldplay ezine: Issue 10 (PDF). Coldplay.com: 5. 2003 [2008-09-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9-28). 
  10. ^ Brandle, Lars. 'Sound' To Precede Third Coldplay Album.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1 March 2005 [200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11. ^ 11.0 11.1 11.2 Cohen, Jonathan. Coldplay Goes Back To Basics On New Album.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12 January 2005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3). 
  12. ^ Montgomery, James. The Ticking Clocks: New Coldplay Album Pushed Back. MTV. 17 February 2005 [200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3). 
  13. ^ Coldplay Premiere 'X&Y' In NYC. Xfm News. 19 May 2005 [200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14. ^ 14.0 14.1 14.2 Pareles, Jon. The Case Against Coldplay -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2005-06-05 [201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15. ^ Coldplay — Fix You. NME. 19 September 2005 [200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5). 
  16. ^ Coldplay — Fix You review. Virgin Media. 5 September 2005 [200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17. ^ New Singles. Daily Mirror. 2 September 2005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18. ^ Hubbard, Michael. Coldplay — Fix You — Track reviews. MusicOMH. 5 September 2005 [200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19. ^ 19.0 19.1 Coldplay — The Hardest Part. Last.fm. April 2006 [200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6). 
  20. ^ 20.0 20.1 Begrand, Adrien. Coldplay: X & Y. PopMatters. 2005-06-05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21. ^ 21.0 21.1 Coldplay — Talk. Last.fm. December 2005 [2008-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22. ^ Scoppa, Bud. Coldplay — X&Y Review. Paste. 1 June 2005 [200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2). 
  23. ^ Tangari, Joe. X&Y. Pitchfork Media. 7 June 2005 [200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13). 
  24. ^ 24.0 24.1 24.2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X&Y: Coldplay. Allmusic. Macrovision Company. [200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0). 
  25. ^ Montgomery, James. Coldplay's Album Cover Decoded (And You Thought The Lyrics Were Geeky ...). MTV. 8 June 2005 [200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3). 
  26. ^ Smith, Gil. Teletype Communication Codes (PDF). Baudot.net. 2001 [2008-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8-20). 
  27. ^ Coldplay - New Album Details Emerge. Xfm. 14 February 2005 [200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28. ^ Corey, Moss. Coldplay Return To Stage, Debut Five Songs. MTV. 14 March 2005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6). 
  29. ^ What If. Coldplaying.com. [200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7). 
  30. ^ Critic Reviews for X&Y.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31. ^ Tangari, Joe. Coldplay: X&Y. Pitchfork Media. 2005-06-06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0). 
  32. ^ 32.0 32.1 Sanneh, Kelefa. Coldplay: X&Y. Rolling Stone. 16 June 2005 [200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