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1年4月26日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的合影

乒乓外交(英語:Ping Pong Diplomacy)指197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兩國乒乓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動把體育政治化[1][2]號稱「小球轉大球」,藉助乒乓球為緊繃的兩國外交關係破冰。[3]此事使得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大幅降溫。

歷史背景[編輯]

美國總統李察·尼克遜上任後尋求制衡蘇聯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彈一星的成功,核威懾力遠超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遂成為美國拉攏對象。另一方面,由於北京與蘇聯關係惡化,加之蘇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部署大量兵力,北京政府也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制衡蘇聯,及爭取聯合國內的席位。但多年的政治意識形態的隔膜,使得兩國缺乏一個合理的契機。[4]乒乓外交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動把體育政治化[1][2]號稱「小球轉大球」,藉助乒乓球為緊繃的中美外交關係破冰。[3]

經過[編輯]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碰面[編輯]

事件起於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中斷兩屆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乒乓球隊在名古屋世界桌球錦標賽回歸。

開賽前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召集有關人士開會時要求這次參賽「接觸許多國家的代表隊」,「我們也可以請他們來比賽」,要在座的人「動動腦筋」。比賽第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隊乘巴士從體育館返回賓館時,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上來搭便車。汽車到賓館約需15分鐘,而前10分鐘大家都沒有什麼交流。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員莊則棟主動和他握手寒暄,並送他一塊印有黃山圖案的杭州織錦。當時在車上科恩想回贈點什麼,但在包里只找到一把梳子。他說「我想送給你點什麼,但我總不能送你梳子吧」。下車時科恩手持織錦的情景被在場記者抓拍,成為爆炸性新聞。第二天,科恩準備了一件印有和平標記和「Let It Be」字樣的運動衫,專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隊的必經之路上等待莊則棟,回贈他並與他擁抱。記者問科恩是否想去中國,科恩回答:「我想去任何一個我沒到過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亞、中國。」記者再問:「那特別是中國這個國家,你想去嗎?」科恩給予肯定。[來源請求]

其後,美國乒乓球隊副領隊哈里森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乒乓球隊下榻的酒店拜會其代表團負責人,並詢問能否邀請美國隊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4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收到國家隊的報告後,在提交周恩來的報告上指支持台灣蔣介石政府的美國政府的球隊訪華乃是不合時宜。周恩來批示同意外交部意見,附帶一條批閱「請把願意訪華的美國隊名單記錄下來,以便今後同他們聯繫。請毛主席閱示!」。[來源請求]毛澤東睡前看參考消息,讀到外電對回贈禮品事件的報道,指示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5][6]

次日,美國國務院接到美國駐日大使《關於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報告》,立即向白宮報告。李察·尼克遜在深夜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發電報給美國駐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請。事後尼克遜說:「我從未料到對中國的主動行動會以乒乓球隊訪問北京的形式得到實現。」[來源請求]

美國球員出訪北京[編輯]

4月10日至17日,美國乒乓球協會運動員4位官員和格倫·科恩、雷塞克等9位運動員還有2位配偶和一小批美國新聞記者經英屬香港抵達北京,科恩等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批獲准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美國運動員。[來源請求]期間周恩來每天都有詳盡明確的批示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如1971年4月12日11時周在批示中特意指出「可以安排他們去參觀故宮」;4月13日晚建議「看樣板戲的劇場,既然政協禮堂不太合適,應安排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對樣板戲劇場的變動給予妥善安排。[5]

美國隊在北京和上海進行了兩場比賽。[來源請求]4月14日凌晨,美國、加拿大幾名隊員突然生病,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與中方翻譯發生誤會,以為中方有意把美國隊員留下不讓走[5]周恩來得知後批示迅速給予治療,如能參與接見儘量安排,並保證美國隊員的人身自由[來源請求]當天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美國乒乓球隊時說:「你們在中美兩國人民的關係上打開了一個新篇章。我相信,我們友誼的這一新開端必將受到我們兩國多數人民的支持。」在周恩來發表講話的幾個小時後,尼克遜宣佈一系列對華開禁措施。[來源請求]訪問團還遊覽了長城,參觀了清華大學等地。[來源請求]

作為回報,美國乒乓球隊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乒乓球隊訪問美國。1972年4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乒乓球隊回訪美國。[來源請求]隊員參觀了底特律的工業基地,遊覽了迪士尼樂園[7]

影響[編輯]

本事件成為冷戰重要事件,結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令兩國和解取得歷史性突破,並令到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大幅降溫[8]。1972年2月21日,尼克遜訪問中國大陸,中美關係解凍,開啟了中美關係的大門。

乒乓外交同時也成為了文化交流推動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例子,也突破原先台灣在外交上延續二戰勝利的優勢,反勝為敗。

1994年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將主角阿甘設定為當年第一批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乒乓球員。

後續事件[編輯]

2006年3月27日,慶祝「乒乓外交」35周年的「紅杉樹友誼之旅」在北京舉行。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一行25人,包括當年到訪球隊的6人以及當時已故的運動員科恩的母親,與當年中國隊的成員及相關人員重聚。

2008年6月9日,一個為期三天的乒乓外交紀念活動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市的李察·尼克遜圖書館及紀念館(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舉行。當年(1971年)的中美乒乓球隊隊員再度會面並進行了一場友誼賽。

2021年4月24日,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劉國梁 、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CBA北京紫禁勇士隊主教練馬布里 、「乒乓外交」 親歷者梁戈亮等嘉賓出席活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通過視頻致辭。[9]

同年11月21日,國際乒聯聯合中美兩國乒乓球協會紀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在休斯敦舉行。劉國梁在晚宴中發表了講話。尼克遜的外孫克里斯托弗·尼克遜·考克斯英語Christopher Nixon Cox、曾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美國前總統喬治·夏拔·沃克·布殊的兒子尼爾·馬倫·布殊英語Neil Bush以及休斯敦市長西爾維斯特·特納參加了晚宴。同日,國際乒聯執行委員會批准了中美兩國乒協提交的中美配對參加休斯敦世乒賽混雙比賽的請求,並在紀念晚宴中公佈了兩對跨國參賽組合。[10][11][12][13]

類似外交活動[編輯]

2008年2月24日,美國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訪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在平壤進行公開演奏會。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劉俊千; 張春雨.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对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 文體用品與科技. 2012, (5): 11-12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2. ^ 2.0 2.1 解读桑兰之“殇”. CNTV今日譚. 201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3. ^ 3.0 3.1 喬玉成; 許登雲. 论体育的政治化倾向——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PDF). 體育學刊. 2009, 16 (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1-21). 
  4. ^ 中美開始“乒乓外交”. [201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6). 
  5. ^ 5.0 5.1 5.2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始末 输给“美帝”遭到责问. [201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1). 
  6. ^ 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和为贵思想加速两国和解. [2018-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7. ^ 老运动员讲述“乒乓外交”虚惊事. [201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 
  8. ^ MacMillan, Margaret. Nixon and Mao: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1985: 179 [2020-08-29]. ISBN 978-0-8129-705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9. ^ 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_高清图集_新浪网. slide.news.sina.com.cn. [202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10. ^ 孫海光. 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中美混双出战休斯敦世乒赛. 新京報.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1.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外孙 乒乓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交流的典范. 央視網.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12. ^ 許弢. 中美选手将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13. ^ Historical China-USA Pairs Enter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on 50th Anniversary of Ping Pong Diplomacy. 國際乒聯.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英語). 

書籍[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