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波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波普
出生(1688-05-21)1688年5月21日
倫敦
逝世1744年5月30日(1744歲—05—30)(56歲)
米德爾塞克斯郡特威克納姆
職業詩人
施影響於佐治·哥頓·拜倫

亞歷山大·波普(英語: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1日—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紀英國詩人

生平[編輯]

波普出生於一個羅馬天主教家庭,由於當時英國法律規定學校要強制推行英國國教聖公會,因此他沒有上過學,從小在家中自學,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他幼年時期患有結核性脊椎炎,造成駝背,身高沒有超過137厘米。

1727年的波普

波普從12歲即開始發表詩作,包括廣為收錄的名篇《獨居賦》;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711年他23歲時出版的詩體《批評論》,其中許多名句已經成為英語成語

1712年他寫作了長篇諷刺詩《奪髮記》,1714年又補充了兩章。這首詩描寫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綹金色頭髮,因為此事引起兩家的爭執。波普把此事描寫得和《伊利亞特》中特洛伊戰爭一樣壯觀,寫成了一部英雄史詩。

波普之死,月神戴安娜抱着他,彌爾頓史賓沙喬叟迎接他進入天堂

1713年起,他着手翻譯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他並沒有準確地進行翻譯,而是根據當時英國時代精神進行再創作,他自己說如果荷馬生活在18世紀的英國,也一定會這樣寫作這兩部史詩。但是這兩種譯本在英國大受歡迎,第一部英語詞典的編纂者約翰遜博士稱讚為「世界前所未見的高貴的詩譯作」。依靠這兩部書的收入,足以使他的生活不必依靠贊助,並使他穩居英國桂冠詩人的寶座。

1725年,他對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重新編輯,用當時的標準衡量,作了不少改動,受到學者們的批評,他又寫了《群愚史詩》,把批評他的人描寫成「沉悶女神」的寵兒。 30年代他計劃寫一部關於人、自然社會關係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論:《人論》(1734年)。

1735年,他寫作了《致阿巴思諾醫生書》,諷刺了身居高位,逍遙法外的道德敗壞者。

波普還為牛頓寫了著名的墓志銘:

——

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

於是一切豁然開朗。

牛津語錄詞典中收錄了212條波普的作品精闢語錄。如「只有少量知識是危險的」,「人皆有錯,難能寬恕」,「正確的學習造就男子漢」等。

1719年起,波普在泰晤士河畔的特威克納姆別墅定居,經常招待朋友,以文會友,並寫了一些關於建築和園林設計的文章。

特威克納姆別墅

19世紀對波普的評價不佳,認為他的用詞過於造作,韻律過於死板,他的諷刺有點不太人道。但到了20世紀,他的聲望又開始提高,有的詩作如《奪髮記》和一些諷刺詩被稱為諷刺詩的最高境界;但有些詩如《人論》普遍認為並無多少獨創的思想;他的《伊利亞特》譯本和《群愚史詩》一直受到爭議。

波普是第一位受到歐洲大陸關注的英國詩人,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 他是啟蒙運動時期古典主義的代表,他的作品可分為田園詩,諷刺詩和哲理詩及翻譯作品四大類。 在英語詩歌史上,雙韻體詩由喬叟最先啟用,後經史賓沙,馬洛等人發展,再由德萊頓弘揚,最後經波普的完善擴充,形式更為整齊優美,節奏更跌宕變化。這種「英雄雙行體」在詩歌藝術中達到了神韻獨步千古的境界,成為英國詩歌史上的最高成就。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