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傷痕文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代末「撥亂反正」時期出現的文學創作思想,是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出現的文學潮流,一度成為1980年代文學思潮的主流[1][2]。傷痕文學主要表現文化大革命為人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反思國家民族前途,是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文學現象,與「反思文學」密切相關,在當時社會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2][3]。「傷痕文學」的名稱來源於盧新華於1978年8月1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小說《傷痕[1][4]

開端[編輯]

1974年11月,陳若曦在香港《明報月刊》107期發表短篇小說《尹縣長》,將陝西一位接受招降並當上縣長的前國民黨上校在文革時被逼害致死的故事,以小說形式寫出,細膩的刻劃出文革時期對人性的扭曲及對百姓的迫害。該小說是第一篇以中共文革為背景的小說,成為「傷痕文學」的先聲,甫一刊載,便引發極高的關注與討論,並在1999年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5][6][7][8]

1977年11月,劉心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班主任》主要價值是揭露「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內傷」,有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9][10]

1978年8月11日,復旦大學一年級新生盧新華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小說《傷痕》。這小說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11]

1979年,白樺發表反映文革苦難的電影劇本《苦戀》,寫了名畫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1949年後他從海外返國,在文革期間全家受到逼害,他被打致遍體鱗傷,無處容身的女兒決定和華僑男友離開中國,她問凌晨光:「爸爸!您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這劇本深刻反映文革苦難,被認定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並於1980年被拍成電影《太陽和人》,但電影引起政治批判風波,成為內地禁片。[12]

發展[編輯]

傷痕文學早期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一般認為,最早問世並產生較大影響者,包括陳若曦在1974年發表的《尹縣長》、莫應豐出版於1979年的《將軍吟》、周克芹描寫農村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及古華的《芙蓉鎮》。

代表作品[編輯]

發表年份 作者 作品
1974年 陳若曦 尹縣長[5]
1977年 劉心武  《班主任》[13]
1978年 盧新華 傷痕[9]
1978年 陳若曦 [14]
1979年 白樺 苦戀[15]
1979年 馮驥才 《啊!》
1979年 從維熙 《大牆下的紅玉蘭》
1979年 鄭義 《楓》
1979年 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980年 戴厚英 人啊,人!
1980年 莫應豐 將軍吟
1980年 張賢亮 《靈與肉》
1980年 張弦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1980年 襲巧明 《思念你,樺林!》 [16]
1981年 王安憶 《本次列車終點》
1981年 古華 芙蓉鎮
1981年 古華 《爬滿青藤的木屋》
1982年 陳建功 《飄逝的花頭巾》
1986年 鄭義 老井
1986年 戴厚英 《詩人之死》

評價[編輯]

正面評價[編輯]

  • 傷痕文學使當代文學重新回到「人學」的正常軌道;它擺脫了「假、大、空」,使文學重新回到真實的藝術世界;它一反空洞說教的文藝觀,而強調了感情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實感人的藝術人物與「三突出」模式的臉譜化人物作出強烈比照。
  • 傷痕文學以清算文化大革命的方式來完成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國社會的深刻轉型,採用文革歷史中缺席的無辜的受害人、勇敢的抗議者、清醒成熟的智者(包括「真正的共產黨人」)與邪惡、非人的惡勢力出演的慘烈悲劇為素材,以改寫歷史,進行文化遮蔽,是一次成功的意識形態實踐。[17]

負面評價[編輯]

  • 傷痕文學作品也有明顯的不足。當年許多作品有的因情節離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鮮血淋淋而引起過爭議和非議。
  • 由於很多作品的主要內容在描寫苦難和痛苦,鄧小平曾批評傷痕文學是「哭哭啼啼,沒有出息」。[18][19]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文革结束后 “伤痕文学”展露伤痕. 鳳凰網. 《中國新聞周刊》. 2008-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6). 
  2. ^ 2.0 2.1 伤痕文学:“历史的终结”版的中国叙述. 《經濟導刊》.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中文). 
  3. ^ 盧燕娟. 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中國現代文學館. 《文學評論》. 202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中文). 
  4. ^ 蒙克. 透视中国:海外伤痕文学与高大全.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1) (中文). 
  5. ^ 5.0 5.1 陳若曦. 尹縣長. 《明報月刊》107期. 1974年11月: 97-105. 
  6. ^ 何與懷. 陳若曦:堅持信念一生無悔—從她的名著《尹縣長》談起. 海這邊, 海那邊: 世界華文女作家掠影 (秀威資訊). 2011-12-08: 1-22. 
  7. ^ 邱彰. 傷痕文學第一人:陳若曦. 2022. ISBN 9781949736403. 
  8. ^ 尹縣長. 台灣文學網. 
  9. ^ 9.0 9.1 劉心武. 《班主任》. 《人民文學》. 1977年11月. 
  10. ^ 金漢. 中国当代小说史.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0: 198. 
  11. ^ 洪子誠. 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257. 
  12. ^ 徐榮. 作家白樺去世 禁劇《苦戀》究竟寫了什麽?. 看中國. 2019-01-17. 
  13. ^ 劉心武. 《班主任》. 《人民文學》. 1977年11月. 
  14. ^ 陳若曦. 《歸》.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78-09-01. 
  15. ^ 白樺. 《苦戀》. 《十月》第3期. 1979年. 
  16. ^ 襲巧明. 《思念你,桦林!》. 《四川文學》第5期. 1980年. 
  17. ^ 戴錦華.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蘇: 江蘇人民. 1999: 42–43. ISBN 7-214-02564-7. 
  18. ^ 邓小平超简洁语言魅力:5个问题答11个字【2】. 人民網. 2013-01-29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 ^ 陶舜:反思“文革”大讨论不宜再拖. 騰訊. 2013-08-20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