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脊柱診斷患有結核病的木乃伊

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是利用古代人類骨骼材料研究古時候人類疾病的學科,將現代病理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古代生物遺存生前所患疾病的研究,並且在現代病理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較為獨特的研究內容,在關注疾病演化歷史過程的同時還重視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關性研究。 如果有經木乃伊化或由於沼澤的保護而遺留下軟組織,亦加以利用。可診斷出關節炎結核痲瘋梅毒腫瘤牙病骨折及先天畸形,以及飲食缺乏性疾病,例如佝僂病莓疹等。發病的相對頻率和預期壽命統計可用以研究古代人口。

研究意義[編輯]

在古病理學的研究中,對從考古發掘中出土的人骨材料進行病理的確認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不僅是探索某些現代疾病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材料,而且也為探索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存環境和健康狀況提供了重要線索。骨骼創傷則可能反映古代政治、社會生活和習俗方面的內容。因此,深入研究古代人骨,確認其中的病理材料,更可能多地為考古學工作者提供有關古代人類及其社會諸多方面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對象[編輯]

古病理學的研究是具有很大的難度的。由於大部分古代生物遺存只保留了骨骼部分(包括化石),僅有少量存留了軟組織(例如古代人類的木乃伊、凍屍、濕蠟和泥炭鞣屍等),又由於各個地區人類骨骼的保存情況不同,所以有些病理信息無法提取。此外,糞化石、古代藝術品以及有關疾病的歷史文獻都可作為古病理學研究的資料。

研究內容[編輯]

對某種疾病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將有助於現代人類對這種疾病進行預防治療。對於某種疾病在古代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是古病理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在進行古人類病理研究的時候,通常分為兩個方面記錄:一方面屬於骨骼病變,一方面屬於骨骼損傷。一般來所,頭骨人工變形和功能壓力分析也屬於古病理學的研究範疇。

對於古代人群的健康狀況可以進行個體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個體研究來發現某個群體的疾病規律和總體健康狀況。人類學家已經注重使用人群基礎資料來估量有關不同文化和環境因素引起的健康狀況,(這些因素包括農業發展、人群群居帶來的壓力以及社會分層的產生等等。)重視諸如遺傳性疾病與人群組織、婚姻方式以及社會形態之間的關係研究。

目前,古病理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古代人群生活方式與健康和環境的關係。例如食物種類對健康的影響,肉食人群和素食人群的疾病種類的差別,採集和狩獵經濟對資源的過渡破壞,容易造成季節性食物缺乏,從而出現人口控制方式和遷徙等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又如作為聚落考古的重要研究內容,古病理學非常重視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與人口密度、人群規模以及隔離程度之間的關係研究。

布羅克曼(Brockman)和費爾班(Fairbank)對以往的古病理學研究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了修正後的分類。他們將古病理學研究中所遇見的疾病劃分為11類,具體分類是:

  • 一般性骨骼感染
  • 骨腫瘤
  • 關節疾病
  • 頜骨疾病
  • 牙齒疾病
  • 骨骼畸形
  • 內分泌紊亂造成的骨骼改變
  • 飲食結構影響造成的骨骼改變
  • 血液疾病造成的骨骼改變
  • 先天發育障礙
  • 原因不明的骨性融合

布羅斯維爾(Brothwell)沿用了布羅克曼和費爾班的分類方法,但是他將與家族遺傳有關的骨骼變異、牙齒發育異常和因為某種習俗而造成的骨骼和牙齒損傷視為非病理學現象(Brothwell 1981)。巴恩斯(Barnes)專門進行了成年人中軸骨(包括頭骨椎骨肋骨骶骨)的古病理學研究(Barnes 1994)。弗勒(Fuller)和丹尼(Denehy)還專門對人類牙齒的形態異常等病理現象進行了解剖學和形態學研究(Fuller,Denehy 1999)。

中國的古病理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人類學和考古學領域。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墓地人骨進行的古病理學研究表明,與中國北方不同時期遺址或墓葬出土的人骨病理比較,某些病理現象(如先天性脛腓骨聯合髕骨軟化症肱骨大結節結核)在國內古病理學研究中尚屬首次發現。

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墓地人骨上所見的病例現象包括:骨骼病變包括骨瘤、單發性內生軟骨瘤、先天性脛腓骨聯合、成年股骨頭缺血壞死、髕骨軟化症、肱骨大結節結核、腰骶融合、強直性脊柱炎和退行性關節病;骨骼創傷包括肋骨骨折、鎖骨骨折、橈骨骨折和腓骨骨折;口腔疾病包括齒畸形(珍珠釉、牙齒先天缺失、前臼齒臼齒化)、齒列不齊、阻生、齲齒、牙周炎、根尖膿腫、老年性齒槽萎縮。可以看出,很多在現代仍然具有高頻發病率的疾病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參考文獻[編輯]

  1. 李法軍. 中國北方地區古代人骨上所見骨骼病理與創傷的統計分析[J], 考古與文物(先秦考古專號). 2002年, pp. 361-366,375.
  2. 李法軍. 生物人類學[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3. 李法軍. 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4. Barnes E.: Developmental Defects of the Axial Skeleton in Paleopathology.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1994.
  5. Brothwell D.R.: Digging up bon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6. Roberts C., K. Manchester: The Archaeology of Disease. Sutton Publishing, 2005.
  7. Fuller J., G.E. Denehy: Concise Dent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99, pp. 187-201.
  8. Relethford J.H.: The Human Specie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Mountain 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