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薩爾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吉木薩爾縣
維吾爾語جىمىسار ناھىيىسى
西里爾字母Жимасар шянь
坐標:43°59′41″N 89°10′30″E / 43.99462°N 89.17489°E / 43.99462; 89.1748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面積
 • 總計8,140.84 平方公里(3,143.20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15.32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電話區號994

吉木薩爾縣維吾爾語جىمىسار ناھىيىسى‎,西里爾字母Жимасар шянь)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轄的一個。總面積為81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5.5萬人。吉木薩爾是蒙古語,意為「沙礫灘河」。吉木薩爾縣位於阜康市之東,奇台縣之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縣,稱孚遠縣。1952年改名為吉木薩爾縣。境內有車師後國、別失八里古城遺址。

歷史[編輯]

漢代建隨着西域都護府,在天山南北開始屯田東漢永平十七年(74),漢政府派戊尉耿恭統領數百人屯田於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遺址貞觀十四年(640),唐政府在今吉木薩爾縣境內設立庭州,轄東至蒲類海(巴里坤湖),西至石漆河(精河),北臨沙漠,南依天山的廣大區域。建州初,設金滿、蒲類、輪台三縣,州治金滿城,後增西海縣,庭州轄四縣。金滿縣在今吉木薩爾縣境內,下轄兩個鄉,縣與州同治金滿城。長安二年(702),武則天升庭州為北庭都護府,府治北庭城(金滿城),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而金滿縣的建置隨着都護府建置規格的升高而撤銷。景雲二年(711),北庭都護府升格為北庭大都護府,下設2個都護府,23個都督府,轄伊州西州庭州三州,成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管理天山以北東起蒲類海,西至鹹海廣大地區的軍事政務,受其節制的軍隊有十萬餘眾。

  • 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濟木薩巡檢,管理民屯糧食收支、監放軍糧與地方防務。
  • 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政府開始在濟木薩屯田,設屯田綠營兵775人,屯田2萬畝。
  • 乾隆三十七年(1772),紀昀、余永齋等到濟木薩勘定提督後營兵駐防地,看到北庭故城毀壞嚴重,無法修復,故放棄。於是在濟木薩修愷安城。並先後在濟木薩境內沿官道修築育昌堡、時和堡、惠徠堡,內設參將、守備、千總、把總衙署,經營屯田,管理卡倫,並分駐提標綠營兵千人防守。其在軍政上受烏魯木齊提督統領,民政上歸鎮西府奇台縣管轄。
  • 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政府撤銷濟木薩巡檢設縣丞,隸屬迪化州阜康縣。縣丞輔佐知縣管理四十里井以東至白楊河、大泉之間的民政。
  • 光緒二十年(1894)重建愷安城,改名孚遠城。
  • 光緒二十八年(1902),濟木薩縣丞升格為縣,以城名為縣名,名孚遠縣,治所孚遠城,隸屬於鎮迪道迪化府,後隸屬於迪化道
  • 1954年2月,更名為吉木薩爾縣。

唐代詩人岑參曾賦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的「輪臺」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城北11公里處的「北庭故城遺址」,系國務院第三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人口[編輯]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縣常住人口為153197人。[2]

地理[編輯]

吉木薩爾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高山雪嶺,北部為卡拉麥里山嶺的低山殘丘,兩山之間是山前傾斜平原和低緩起伏的沙丘,最高點是二工河源頭的雪峰,海拔500米。南部山區為以雲杉為主的針葉林,四季常青。中部平原是重要的農業區,北部屬古爾班通古牧沙漠。境內有主要河流10條,由西向東為二工河、西大龍口河、大東溝河、新地溝河、渭戶溝河、東大龍口河、牛圈子溝河、吾塘溝河、小東溝、白楊河。

屬中溫帶大陸乾旱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降雨量少,晝夜溫差大,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861.1小時,年平均氣溫7.0℃。平原無霜期170天,山區無霜期145天左右。

行政區劃[編輯]

吉木薩爾縣下轄6個、3個[3]

吉木薩爾鎮、​三台鎮、​泉子街鎮、​北庭鎮、​二工鎮、​大有鎮、​慶陽湖鄉、​老台鄉、​新地鄉和五彩灣工業園區。

交通[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