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Bayerische Räterepublik
1919年—1919年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國旗
國旗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國徽
國徽
格言: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國歌:Die Internationale
國際歌
首都慕尼黑
政府社會主義國家
主席 
• 4月7日—4月12日
恩斯特·托勒爾
• 4月12日—5月3日
歐根·勒菲內
歷史時期戰間期
• 建立
1919年4月7日
• 終結
1919年5月3日
貨幣德國紙馬克 (ℳ)
前身
繼承
威瑪共和國
巴伐利亞人民邦
威瑪共和國
巴伐利亞自由邦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德語:Bayerische Räterepublik)是德國十一月革命期間在巴伐利亞短暫出現的一個國家。1919年4月7日由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產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巴伐利亞農民聯盟建立。同為左翼政治團體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共產黨缺席議會,因此德國共產黨拒絕承認並發動政變。在4月13日,共產黨在武裝衝突中獲勝。13日選出15人行動委員會和以歐根·勒菲內為首的四人執行委員會。首都慕尼黑。政府成立後受到巴伐利亞人民邦霍夫曼政府圍剿,同年5月3日被國防軍和自由軍團攻克,6月5日勒菲內被殺。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是在十一月革命期間宣佈成立的。十一月革命伴隨着1918年11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爆發,影響了整個德意志帝國。繼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之後,包括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在內的所有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君主和王公都在1918年底之前逃亡或被推翻。德國幾乎所有地方都成立了工人和士兵革命委員會(蘇維埃),巴伐利亞也不例外。這場革命導致了暴力衝突,在衝突中,議會政治體制的代表、反民主的自由軍團與民族保守主義的國防軍組成的聯合部隊血腥鎮壓了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蘇維埃共和國(即所謂的「紅軍」)的抵抗,十一月革命中產生的委員會體制被粉碎。自由軍團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不來梅、德國中部和柏林以及在巴伐利亞對所有的蘇維埃運動進行軍事鎮壓後,最終1919年7月底,整個德國建立了議會制國家制度,並通過了魏瑪憲法作為持續了約13年的威瑪共和國的基礎。

1918年11月8日在前巴伐利亞王國革命後宣佈成立巴伐利亞人民邦的首任內閣總理庫爾特·艾斯納(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於1919年2月21日遇刺身亡,導致巴伐利亞本來就相對異質和不穩定的革命運動發生分裂,人民邦陷入危機。在這場以政治權力處於真空狀態為特徵的危機中,對立的利益集團相互否認對方組建新政府的合法性。儘管如此,州議會還是選出了一個由SPD領導的少數派政府,由約翰內斯·霍夫曼(多數派社會民主黨,MSPD)擔任總理;霍夫曼政府於 1919年3月17日就職。

1919年4月7日,恩斯特·尼基施領導的巴伐利亞共和國中央蘇維埃和慕尼黑工人革命委員會宣佈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霍夫曼政府在慕尼黑處於守勢,並被宣佈廢黜,與其內閣一起撤往班貝格。蘇維埃共和國的領導層最初由恩斯特·托勒埃里希·米薩姆古斯塔夫·蘭道爾等和平主義者和無治主義知識分子組成。在魯道夫·埃格霍夫英語Rudolf Egelhofer指揮的紅軍挫敗了針對蘇維埃共和國的所謂「棕枝主日政變」後,歐根·勒菲內、馬克斯·列文英語Max Levien和埃格霍夫本人(擔任慕尼黑指揮官)等KPD領導成員從4月13日-14日起主導了蘇維埃政府。從一開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就不得不抵禦自班貝格調來的自由軍團部隊發動的準軍事進攻,這些部隊不久後又得到了魏瑪政府部署的正規軍的增援。到1919年5月2日,蘇維埃共和國終於屈服於敵人的軍事優勢。隨後幾周內,約有2,000名蘇維埃共和國所謂的或實際的支持者被判處監禁、被即決法庭判處死刑或直接被謀殺。

蘇維埃共和國遭到血腥鎮壓後,巴伐利亞發展成為威瑪共和國時期德國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秩序細胞Ordnungszelle」,成為了民族社會主義的「溫床」[1]

參考[編輯]

  1. ^ Hans Fenske: Konservativismus und Rechtsradikalismus in Bayern nach 1918. Bad Homburg 1969, S. 167 ff. u. ö. Peter Longerich: Die braunen Bataillone. Geschichte der SA. C.H. Beck, München 1989, S.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