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繼畬
徐繼畬


籍貫 山西省五台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松龕
出生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山西省五台縣
逝世 同治十二年(1873年)
山西省五台縣
親屬 (父)徐潤第
出身
  • 道光六年丙戌科進士出身
著作
  • 《瀛寰志略》
  • 《密齋詩文集》
  • 《松龕詩文集》

徐繼jyu4(1795年—1873年),松龕,又字健男牧田松龕先生室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臺縣人。生於乾隆六十年,卒於同治十二年,中國清朝學者,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一。

徐繼畬最重要的著作是介紹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的《瀛寰志略》,他在書中所推崇的西方政治制度,就當時而言,其思想是非常超前的。雖然推崇西方制度,但也深知清朝現實,為人謹慎,仕途坎坷。同治年間官至太僕寺卿,加二品頂戴

生平[編輯]

徐繼畬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在山西五台縣東冶鎮。其父徐潤第進士出身,徐繼畬從小便受到較為良好的家庭教育,並且曾經師從高鶚等名人。

道光六年(1826年),徐繼畬考中進士,以朝考第一(朝元)被選為庶吉士,四年後成為翰林院編修,之後不久又成為陝西監察御史。期間上疏彈劾忻州知州史夢鮫以及保德知州林樹雲等人,並且上疏提議實行簡政,深合道光帝意見,因此道光帝召徐繼畬入朝覲見,向他詢問各種時事,徐繼畬都對答如流,深得皇帝欣賞。[1]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他開始擔任廣西潯州府知府。之後又歷任福建延建邵道,署理汀漳龍道。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時時值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軍艦聚集廈門,與漳州近一水之隔。當地百姓都大為驚恐,徐繼畬督兵勇晝夜防守漳州,誓與城門共存亡,百姓因此得以安定下來。因此,徐繼畬得到了較好口碑。[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繼畬任兩廣鹽運使,隨即升任廣東按察使。次年,遷福建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升任廣西巡撫,然而還未上任,就被改授福建巡撫。當時正值閩浙總督劉韻珂因病乞假,徐繼畬便代理閩浙總督,和外國人交往加密,了解到很多國外的各種情報,為此後編著《瀛寰志略》打下基礎。[3]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為在福州發生的神光寺事件中處理事件的方法與當時在福州養病的林則徐以及其他一些官僚的意見不合,多次被言官彈劾。[4]咸豐元年(1851年),徐繼畬因為「身膺疆寄,撫馭之道,豈竟毫無主見,任令滋擾」的理由被革職並召回北京,接受咸豐帝的當面問詢。與咸豐帝對答完畢後,咸豐帝評價他為樸實,但終因言官彈劾勢重,被降職為太僕寺少卿[5]

次年(1852年),吏部追查徐繼畬在巡撫任內逮捕罪犯延遲一事,徐繼畬因此被徹底罷官,回到故里。[6]

當時正逢捻軍之亂以及同治回亂,徐繼畬協助官府率領團練協防遼州上黨陽城等要地。深受當時兼任山西巡撫的沈桂芬的好評。咸豐六年(1856年)他被平遙超山書院聘為書院山長。同治四年(1865年),徐繼畬被重新起用,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並管理同文館。之後又任太僕寺卿,授二品頂戴。同治八年(1869年)告老辭官,並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家中去世。《清史稿》有傳。[7]

著作[編輯]

  • 《瀛寰志略》十卷

《瀛寰志略》成書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由徐繼畬根據自己在福建兩廣地區做地方官時通過與西方人的交往中獲取到的知識,書籍而加以整理,從而編纂出的一本介紹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地理書。全書共十卷約14萬字,按照亞洲歐洲非洲以及美洲的順序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概況。

徐繼畬在本書中不僅僅滿足於對於風土人情的介紹,對於西方各國的政治體制也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從而含蓄地指出西方強於東方並不僅僅是因為兵器或科技的先進,更重要的則在於政治體制的優越性。由於本書的敘述客觀真實,突破了以往中國士大夫對於中國以外地區的偏見,因此本書對後世的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於日本明治維新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徐繼畬陳述政體崇簡的上疏
「皇上廣開言路,諸臣條奏苟有可取,無不通行訓諭,惟是積習疲玩已久,煌煌聖諭,漠不經意,輕褻甚矣。臣以為諸臣條奏,或非大體所關,或非時務所急,原不必悉見明文。若事關切要,聖慮折中,期於必行者,即降諭旨,宜重考成。度其事之難易,限年興革。如仍前玩視,於本案外重治以違旨之罪。此教令之宜簡也。六部則例日增,律不足,求之例;例不足,求之案:陳陳相因,棼亂如絲。論者謂六部之權,全歸書吏。非書吏之有權,條例之煩多使然也。臣以為當就現行事例,精審詳定,取切於事理者,事省十之五,文省十之七,名曰簡明事例,使當事各官得以知其梗概,庶不至聽命於書吏。此則例之宜簡也。考功、職方,議功議過,使百僚知勸懲也。現行之條,苦於太繁太密,不得大體。嘗見各直省州縣有蒞任不及一年,而罰俸至數年十數年者,左牽右掣,動輒得咎。且議處愈增愈密,規避亦愈出愈奇,彼此相遁,上下相詭,非所以清治道也。臣以為各官處分,凡關於國計民生,官箴品行,不妨從重從嚴;其事涉細微,無關治體,與夫苛責太深,情勢所難者,當準情酌理,大加刪削。此處分之宜簡也。」

美國首都華盛頓紀念碑底座的牆壁上有一塊由大清於1853年贈送給美國的紀念石。石上刻有摘自《瀛寰志略》關於華盛頓的文字:[8]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其他著作有:

  • 《兩漢志沿邊十郡考略》
  • 《兩漢幽并涼三州今地考略》
  • 《退密齋詩文集》
  • 《松龕詩文集》

家族[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同出自山西望族五台徐氏。據1934年徐永信等續修鉛印的《五台徐氏宗譜》,徐繼畲系第二股第十五世,徐向前系第三股第十九世。二人是同族同譜,前者是後者的族高祖。[9]曾擔任過台灣製鹽總廠(今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務處長的徐世柄亦出自五台徐氏。

註釋[編輯]

  1.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徐繼畬,字松龕,山西五臺人。道光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迭疏劾忻州知州史夢蛟、保德知州林樹雲營求升遷,登州知府英文諱災催徵,榮河知縣武履中藉事科斂。又疏請除大臣迴護調停積習。
  2.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十六年,出為廣西潯州知府,擢福建延邵道,調署汀漳龍道。海疆事起,敵艦聚廈門,與漳州隔一水,居民日數驚。繼畬處以鎮定,民賴以安。
  3.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二十二年,遷兩廣鹽運使,旬日擢廣東按察使。二十三年,遷福建布政使。二十六年,授廣西巡撫,未赴官,調福建。閩浙總督劉韻珂以病乞假,繼畬暫兼署總督。
  4.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福州初通商,英吉利人僦居會城烏石山神光寺,士民大譁,言路以入告,上命韻珂、繼畬令其遷徙,久之乃移居道山觀。士民以繼畬初不力拒,終不慊,言者屢論劾。繼畬初入覲,宣宗詢各國風土形勢,奏對甚悉,退遂編次為書曰《瀛寰志略》,未進呈而宣宗崩,言者抨擊及之。
  5.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咸豐元年,文宗召繼畬還京,召對,稱其樸實,尋授太僕寺少卿。詔求言,繼畬上疏,略謂:「國家崇尚儉樸……」上優詔報之。
  6.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咸豐二年,吏部追論繼畬在巡撫任逮送罪人遲誤,請議處,乃罷歸。尋丁母憂。
  7. ^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粵匪北犯,攻懷慶,山西巡撫哈芬檄太原總兵烏勒欣泰率兵防澤州,遷延未即赴。賊渡河陷垣曲,哈芬出駐陽城,布政使郭夢齡疏乞援,繼畬亦具疏借布政使印馳奏,上為罷哈芬巡撫,以王慶雲代之。繼畬條舉防守諸事以告,尋奏請令繼畬督辦防堵。事定,居數年,回、捻交亂,又命督率官紳總辦各府州團防。繼畬駐潞安年餘,親歷遼州、上黨、陽城諸要隘,措置詳備,署巡撫沈桂芬甚重之。同治二年,召詣京師,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尋授太僕寺卿,加二品頂戴。五年,以老疾乞歸。
  8. ^ 清代翰林徐繼畬眼中的華盛頓總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華夏文明網
  9. ^ 任復興. 五台徐氏宗谱中的徐继畬与徐向前.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參考文獻[編輯]

  •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外部連結[編輯]

官銜
前任:
周之琦
清朝廣西巡撫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四 - 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
1846年12月2日 - 1847年2月10日
繼任:
鄭祖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