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列尼·史葛
監製
編劇
主演
配樂馬克·斯特騰菲爾德(Marc Streitenfeld
攝影達魯茲·沃爾斯基(Dariusz Wolski
剪接彼得羅·斯卡利亞Pietro Scalia
製片商
  • 史葛自由製片公司(Scott Free Productions
  • 布蘭迪萬製片公司(Brandywine Productions
  • 沙丘娛樂公司(Dune Entertainment
片長124分鐘[1]
產地英國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2年5月30日 (2012-05-30)比利時法國瑞士[2]
  • 2012年6月1日 (2012-06-01)英國
  • 2012年6月8日 (2012-06-08)北美
  • 2012年9月2日 (2012-09-02)(中國大陸[3]
發行商20世紀霍士
預算1.2~1.3億美元[4]
票房4.03億美元[5]
前作與續作
續作異形:聖約

普羅米修斯》(英語:Prometheus)是2012年美國科幻電影,由列尼·史葛執導,強·史派茲戴文·連杜洛夫編劇,露美·慧柏絲米高·法斯賓達佳·皮雅斯艾德里斯·艾巴羅根·馬歇爾-格林查理絲·花朗主演。故事背景是21世紀末,劇情圍繞「普羅米修斯號」(Prometheus)太空船及船員展開,他們根據從多個地球古文明文物中發現的星圖前往外太空尋找人類的起源。然而當他們到達一個遙遠的世界後,卻發現了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威脅。

本片的開發早在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原本的計劃是作為《異形》系列的第五部電影作品。史葛與另一位導演占士·金馬倫拓展出思路,為前者於1979年推出的科幻恐怖片《異形》製作一部前傳。但因2003年的《異獸戰》搶佔先機,所以本片的發展一直處在休眠狀態。直至2009年,史葛再次對原先的拍攝計劃表現出興趣。斯派茨撰寫了一個《異形》系列電影前傳的劇本,但史葛選擇了不同的劇情發展方向,以免與之前的電影在線索上出現重複。2010年末,林道夫加入進來對斯派茨的劇本進行覆寫,他和史葛一起開發一個既發生在《異形》之前,又與該系列沒有直接聯絡的故事。根據史葛的說法,雖然影片的故事和《異形》發生在同一個宇宙,並且情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與《異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普羅米修斯》探索的仍然是其獨立的神話和理念。

影片於2010年4月開始進入製作階段,這一時期電影製作人員根據需要開發許多新的技術,也設計了多種新的生物。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11年3月開始,估計預算為1.2至1.3億美元。全片完全是由三維攝像放像機拍攝而成,絕大多數外景為實景,取景地點包括英格蘭冰島西班牙蘇格蘭。影片透過包括網絡上的病毒式行銷手段進行宣傳,並發行了三段預告片,其中包含有電影中的幾位主要角色,擴充虛擬宇宙中的元素,這幾段預告片獲得良好的迴響,還贏得一些電影獎項的肯定。《普羅米修斯》於2012年6月1日在英國上映,6月8日在北美發行,全球票房超過4.03億美元。影評人稱讚電影中的視覺美學設計以及演員的表演,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米高·法斯賓達扮演的智能機械人大衛。不過,影評人對電影的劇情褒貶不一,他們的批評認為,劇情元素有些缺乏驚喜,沒有對提出的問題加以解決。續集《異形:聖約》於2017年5月19日上映。

劇情[編輯]

片頭開始是一艘圓形艦艇離開了一個看起來與地球有些相似的星球,留在地表的一位類人類外星人看着離開的飛船,打開一瓶黑色容器並喝下容器內的液體,然後他的身體立即就開始崩碎瓦解,墜入河川瀑布中。外星人的遺體分化後進入旁邊的瀑布,他的DNA引發了生源反應。

2089年,考古學家伊利沙伯·肖(Elizabeth Shaw)與查理·赫洛維(Charlie Holloway)在蘇格蘭斯凱島考古時找到了一個古代洞穴壁畫,壁畫內容是動物與人類在膜拜一個巨大人型生物,巨大人型生物則指引一個特殊星系的位置,肖發現這是一份星圖,這份星圖與其他幾個相互間沒有聯絡的古文明遺蹟中發現的圖形相符。他們相信這是外星人到訪地球的紀錄,相信人類是由外星人所創造出來,他們稱外星人為「工程師」,並將所發現的星圖視為邀請。韋蘭公司的年邁的行政總裁彼得·韋蘭為一支探險隊提供資金,讓他們登上「普羅米修斯號」根據星圖前往遙遠的行星LV-223。航行程中船員都處於休眠狀態,由人形機械人大衛(David)監控旅程。船隻於2093年到達目的地,船員得知他們的任務是要找到工程師。此次任務的負責人梅莉迪絲·維克斯(Meredith Vickers)命令船員沒有她的允許不能擅自與外星生命接觸。

「普羅米修斯號」降落在一個大型人造建築附近,船員組織了一支小隊進去考察。他們在裏面找到了許多石瓶,還有巨大的人形雕像,以及一個身首異處的外星人屍體,肖找到了它的頭。他們還找到了其他多具屍體,因此推測此物種於該處應都已死亡。考察隊中的密爾本(Millburn)和費菲爾德(Fifield)對這場使命的真實目的感到很不自在,要求返回「普羅米修斯號」,但卻遺跡中迷路。普羅米修斯偵測到有風暴快速逼近,要求考察隊提前結束了考察返回母艦。考察隊把外星人的頭帶到船上進行檢驗,發現工程師的DNA與人類相符,可是檢驗引發外星人頭部殘骸爆炸。大衛秘密地把一個石瓶帶到了船上,而遺留的石瓶則開始滲露出黑色的液體。大衛打開了石瓶研究其中的黑色液體,不久赫洛维走了進來,表示自己為了找到答案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於是大衛有意地將一點黑色液體混入飲料中遞給毫無防備的赫洛维喝了下去。之後不久,肖與赫洛维發生性行為,赫洛維隔天在洗手台鏡中發現自己眼中閃過黑色異物。

密爾本和費菲爾德在建築內發現了放有大片石瓶的地方,石瓶中不斷地有黑色液體滲出,一條外形像蛇一樣的生物咬破了密爾本的防護服並殺死了他,然後噴出一股股腐蝕性的液體熔化了費菲爾德的頭盔,後者也倒在一片黑色液體中。其他船員回來後發現了密爾本的屍體,單獨行動的大衛發現了一間控制室,裏面還有一位尚處在休眠中的倖存工程師及一份目標為地球的星圖。與此同時,赫洛维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肖急忙將他送回「普羅米修斯號」治療,但維克斯拒絕讓他上船,爭執之下她用火焰噴射器燒死了他。之後大衛為肖執行醫療掃描時發現患有不孕症的肖懷孕了。她害怕這個孩子可能與赫洛维的死有關,於是用船上的自動手術台從腹部取出了一個外形像魷魚一樣的生物。之後肖發現彼得·韋蘭也在這艘船上,他打算請工程師幫助延長自己的壽命,同時揭露他是維克斯的父親

費菲爾德突變成了一隻可怕的怪物並攻擊了「普羅米修斯號」的機庫,殺死了多名船員後才被別的船員所殺。「普羅米修斯號」的船長簡尼克(Janek)推測,這個人造建築是工程師的一個軍事設施,而黑色液體則是一種致命的生物武器,其失控導致了設施的荒廢,他還相信這個建築中存在一個航天器。韋蘭與另外幾人在大衛的陪同下到達控制室,肖也跟在後面。大衛喚醒了休眠中的工程師,然後開始向對方說明韋蘭的期望。沒想到工程師竟然扯下大衛的頭,然後殺死韋蘭及其隊員,只有肖成功逃脫,然後工程師重新啟用了飛船。肖告訴簡尼克,工程師的目標是地球,打算在地球上釋放那種可怕的黑色液體消滅人類,請他一定要阻止工程師的飛船。簡尼克彈出救生艇,將「普羅米修斯號」朝外星人的飛船撞上去,犧牲了自己和另外兩位飛行員。維克斯從救生艇中逃出,但被工程師嚴重損毀的飛船壓死。前往救生艇的肖發現自己的外星人後代還活着,並且已經長到非常大。大衛的頭部功能仍然正常,他警告肖那個工程師還活着。工程師強行打開了救生艇的氣閘來攻擊肖,後者為自保而放出外星人後代,工程師雖然極力掙扎,但還是被制服,被怪獸的產卵器刺入喉嚨。肖找到了大衛的殘骸,大衛表示可以協助肖利用另一艘外星人太空船回到地球,因此帶着大衛被分離的身體及頭部,前往另一艘太空船,並要大衛協助前往外星人的母星,詢問為什麼要毀滅人類;2094年離開時,肖發出警告訊息不要前往本訊息的發射地星球,該星球已無人生還。

在肖離開該星球後,救生艇上遭異形生物寄生的外星人胸口鑽出一隻異形

演員[編輯]

從上到下分別為:露美·慧柏絲、查理絲·花朗和艾德里斯·艾巴,影片的其中三位主要演員
慧柏絲形容自己扮演的這個考古學家對神的信仰非常強烈,並稱「電影中途發生了許多事情,她變成了一個戰士,到了最後,她又成了唯一的倖存者」[6]。 為了輔助自己的方法演技,她給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背景故事[7],並與一位方言教練合作來練習英國口音[8]:64。她還請自己的化妝師在拍攝期間給自己的妝中增加額外的血跡和汗跡,讓角色更加真實可信[9]。慧柏絲說:「我們在那裏拍攝了差不多六個月,真是超級緊張,我身上有時候會覺得很痛,但這個過程又實在是棒級了。」[10]她拒絕把自己的角色與《異形》系列中的埃倫·里普利(Ellen Ripley)相比較[11]。慧柏絲是在出演了2009年的電影《龍紋身的女孩》後引起了導演列尼·史葛的注意,兩人在2010年8月進行了會面[12],她的角色在2011年1月確定[13]。電影開發過程中,另外幾位女演員安妮·夏菲維妮妲莉·寶雯珍瑪·雅德頓嘉莉·慕萊根艾比·康尼殊都曾是這個角色的考慮人選[14][15][16]。出生於2003年的露西·哈欽森Lucy Hutchinson)在片中扮演童年時代的肖[17]
大衛是一個人形機械人,是飛船上的管家兼維修員。它看起來和人類非常相似,並且開始發展出「自我、不安全感、嫉妒和羨慕」[18][19]。編劇戴文·連杜洛夫表示,這個角色提供了一個非人類的視角來看待片中發生的事情。他說:「從一個機械人的眼裏看來,這是部什麼樣的電影?如果你問他:『你對這一切都怎麼看?發生了什麼事?你怎麼看待身邊這些人類?』想想看,要是我們找到了一種方法來讓機械人回答這些問題,那不是很酷嗎?」[20]法斯賓達表示:「在大衛看來,人類船員有些孩子氣。他的嫉妒和傲慢都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包羅萬象,因此比人類更加優越。大衛希望自己的才能受到認可和稱讚」[21]。在發展自己角色的過程中,法斯賓達沒有去觀察和模仿《異形》和《異形續集》中的機械人角色,而是對史葛1982年科幻片《2020》中的複製人進行觀察,他特別關注其中肖恩·楊Sean Young)扮演的瑞切爾(Rachael)一角,對其缺少但又渴望擁有靈魂的特點很感興趣[22]。此外,《2001太空漫遊》中哈兒電腦的聲音[22]奧運會跳水運動員格雷格·洛加尼斯的動作特點[23][24],還有大衛·寶兒狄·保加第彼得·奧圖分別在《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僕人》(The Servant)和《沙漠梟雄》中的表演都給予了法斯賓達更多的靈感[25],大衛的金髮就是仿照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8]:72。史葛很看好由法斯賓達扮演這個角色,之前的報道聲稱後者的經理人要求的片酬過高[18],但法斯賓達還是在2011年1月確認出演[26]
維克斯是韋蘭公司的僱員,她的任務是對這次遠征進行監視[21][8]:67。花朗形容這個角色很神秘,其真實身份和目的「隨着情節發展而逐漸顯露出來」[27],而且「一定程度上是個反派……(她)肯定事先就有所企圖」[28]。她認為「維克斯是個務實的人,極力想要控制住局面」[21]。史葛不希望把這個角色作為電影中的重點,而是讓她潛伏在鏡頭的背景中觀察其他的角色。花朗稱,這有助於讓她的角色更有層次感,因為「你一下子就會變得對她充滿懷疑」[29]:84。維克斯和大衛在外貌和舉止上的類似之處旨在讓觀眾相信大衛有可能是基於維克斯的DNA,或是維克斯自己就是個機械人[30]。花朗獲選出演這個角色後與史葛和林道夫合作,給角色增加了三個鏡頭,來讓其形象更加豐滿[31]。電影中有一些動作場面需要花朗穿上重達14公斤的靴子從沙堆上跑過,這對她來說很困難[29]:84。花朗原本是扮演肖的人選,但由於已經答應出演《末日先鋒:戰甲飛車》而分身乏術。之後該片予以推遲,因此花朗得以重新加入《普羅米修斯》[32]:7-8楊紫瓊安祖蓮娜·祖莉都曾是這個角色的考慮人選[13][18]
簡尼克是「普羅米修斯號」的船長[33]。艾巴形容這是一個擁有軍事背景的「碼頭工人和水手[21][8]:66。他說:「他的生活就是作為一名船長,船上的船員也是他的責任」[21],而且「他的性格現實而務實。他必須要參與進來……在這樣一部充滿了理念的電影中,你需要有一個這樣的角色,他可以提出像『等等……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這樣的問題」[8]:66
韋蘭是韋蘭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擁有億萬身家[34][35]。林道夫形容這個角色非常自負,而且有着嚴重的上帝情結god complex[34]。每一次使用假肢和化妝術把皮爾斯改造成年老的韋蘭需要5個小時的時間,之後的卸妝又需要一個小時。皮爾斯透過對老年人的動作進行觀察來為自己角色的行為作參考,他發現出演這個角色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不斷重複不流暢的身體運動[36]。史葛原本選擇的是麥斯·馮·西度來飾演韋蘭,但皮爾斯試鏡時讓導演覺得既可以由他扮演年長的韋蘭,又可以詮釋早期劇本草案中的年輕版角色[37]
赫洛维是個考古學家,也是肖的情人[38][8]:69。馬歇爾-格林是在出演《外外百老匯》後獲選在本片中出鏡的[8]:69,他形容赫洛维是那種「極限運動型科學家」,並表示自己很喜歡角色身上那種「先跨後看」的哲學理念。他還表示,赫洛维「並不想與自己的創造者見面,他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來達到目的」[8]:69。對於人物的行為動機他說:「他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有時這樣更好,但有時也會很糟。我想他這樣做都是為了獲得探索過程中的那種刺激」[21]。馬歇爾-格林還把赫洛维與肖進行了這樣的對比:「她是位信徒,而我是科學家,是懷疑論者,是無神論者」[39]
費菲爾德是個地質學家,執行了多次任務後精神狀態有些不穩定[40][8]:65。哈里斯形容這是個「能夠感覺到出事情了的人。他是那種會在旁邊說『別走那條通道。我們不應該這麼幹!』的人」[8]:65。該角色鮮紅色的莫霍克髮型是由哈里斯和史葛根據後者的一份素描設計的,素描上畫的是一個擁有「嚴重髮型」的男子[8]:65
密爾本是位生物學家。斯波本來是為另一個角色參加試鏡,但史葛希望由他來詮釋密爾本[41][8]:70。斯波稱《異形》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而且「能夠在《異形》的片場身穿宇航服,還有列尼·史葛走過來對你說話的感覺真是太時髦了,感覺太棒了。這就是我想成為一名演員的原因,可以身穿宇航服出現在《異形》的片場」[42]

片中的其他幾位演員包括飾演船上醫生福特(Ford)的凱特·迪基Kate Dickie[8]:70,分別扮演兩位飛行員錢斯(Chance)和拉威爾(Ravel)的埃那姆·埃利奧特Emun Elliott)和王漢斌[43][44]柏德烈·威爾森出演肖的父親[45]伊恩·懷特Ian Whyte)和丹尼爾·占士(Daniel James)詮釋工程師[46]

主題[編輯]

《普羅米修斯》的核心主題涉及希臘神話中的同名巨人,他違抗神的意旨,把火作為禮物送給人類,因此而受到永無休止的懲罰[21]。眾神希望對自己創造的生命加以限制,以免他們試圖推翻自己[47]。本片涉及的就是人類和創造他們的神之間的關係,以及違抗他們所帶來的後果。一支人類探險隊試圖找到神並了解有關信仰、永生和死亡的知識。他們找到與人類相比如神般更加高等的生命,但「普羅米修斯號」的一眾船員也需要為自己的追尋付出慘重的代價[21]。肖對劇情中發生的事件有直接責任,因為她希望能確認自己的宗教信仰[48],並且相信自己有權從神那裏得到答案,但最終她的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反而因自己的狂妄自大而受到懲罰[49][50]。影片中有許多類似的處理手法,提供情節和線索但又不表明其含義,將其中的聯絡和最終的結論留給觀眾想像,提出的問題也並沒有全部作出解答[50]。工程師在片中事件發生2000年前就決定將人類毀滅,這其中也隱含有宗教典故。史葛認為,工程師被派往地球阻止人類越來越強的侵略性,但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意味着這位工程師就是耶穌[49][51][52]。不過,史葛也覺得電影中的這些聯絡並不明顯,沒有必要過度深究[49]

機械人大衛外貌和人類一樣,但卻希望自己與人類完全不同,避免了像《2020》中那種「機械人講故事」的常見主題。大衛是根據人類形象創造的,當「普羅米修斯號」船員尋找自己的創造者,期待獲得一些永恆問題的答案時,大衛就站在自己的創造者身邊,對他們的目標絲毫不感興趣[50][53]:60。大衛反過來向自己的創造者提出疑問,為什麼他們會想尋找自己的創造者。林道夫形容「普羅米修斯號」就像是囚禁大衛的監獄[50]。在電影的最後,大衛的創造者韋蘭被殺,他的基本規劃也沒有人來接手。林道夫解釋稱,大衛的編程目標不明,而他有可能經過了肖的編程,或是自己的好奇心驅使他編寫自己的程式。大衛受到肖的吸引,會在她入睡後觀看她的夢境,與他反覆觀看《沙漠梟雄》的方式一樣。韋蘭死後,大衛留在肖的身邊,並且是真誠而且有興趣地要跟隨她,一方面這是為了生存,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好奇[54]

另一個主題則是創造和「我是誰?誰創造了我?為什麼拋棄我?」這樣的問題[51][55]。在對片中宇宙神話發展的過程中,劇組人員探索猶太教基督教有關創造人類的說法,但史葛對羅馬神話和和阿茲特克創世神話中的觀念更感興趣,其中神透過犧牲自己來創造出和自己形象相同的人類。這一創造過程在電影的片頭得到體現,一位工程師吞了黑色液體,犧牲自己來作為一個「太空園丁」,把生命帶到一個星球上[52]。他們的一次遠征創造人類,後者又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造生命(大衛)。大衛又把黑色液體給赫洛维服下,後者則讓不孕的肖懷有身孕,而創造出的生命又在工程師體內孕育出新的生命,這個新生命是全部三代生命的產物[51]。史葛將工程師比做約翰·彌爾頓失樂園》中的黑暗天使,認為人類不是上帝的後代,而是黑暗天使的後代[49][56]

肖是船上唯一的宗教信徒,並戴有基督教十字架項鍊公開表明宗教信仰。林道夫稱,從角色的科學知識來看,她的信仰在2093年顯得有些過時。肖在得知自己是由工程師而非超自然的神靈創造後非常興奮,並且不但沒有因此失去信仰,反而更加堅定。林道夫表示,這說明提出問題和尋找含義正是生命的意義,而且觀眾也會想到肖是不是因為有所信仰而受到神的保護這樣的問題。史葛希望電影在肖聲明自己仍然在尋找確切答案時結束[51]。雖然有這樣的宗教主題,但林道夫表示,《普羅米修斯》仍然是一部偏向科學的電影,並且探討了科學知識是否可以與對神的信仰共存這樣的問題[57]

除了來自《失樂園》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外,《大西洋》雜誌的格溫迪尼·穆爾蒂(Govindini Murty)還指出了電影受到的其它影響,他認為本片的畫面與史丹利·寇比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列奧納多·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以及馬里奧·巴瓦的《惡魔星球》(Planet of the Vampires)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絡。史葛還透過從米爾頓的《失樂園》和威廉·布萊克的象徵性圖畫中取材創作一個明顯的英語神話,擴充原本《異形》中的虛擬宇宙[58]

製作[編輯]

發展[編輯]

2002年時,開發第五部《異形》系列電影的行程就已開始。史葛打算回歸自己1979年推出的科幻恐怖片《異形》所開創的電影系列,拍攝一部探索該系列異形生物和「太空騎師」起源的續集[59],其中後者是一個曾在《異形》中短暫出現的外星生命,是一艘廢棄太空船上已經死亡的飛行員[60]。主演了全部四部《異形》系列電影的女演員薛歌妮·韋花也表示有興趣回歸這一系列[61]。《異形續集》的導演占士·金馬倫與史葛討論過續集的潛力,並開始與另一位編劇一起為電影創作一個故事。這一時期20世紀霍士找到卡梅隆,給他看了一個將把異形和另一個名為《鐵血戰士》電影系列中的同名外星生命串聯起來的劇本構思,這個專案就是之後於200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異獸戰[62]。當20世紀霍士確認會拍攝這部電影後,卡梅隆停止了之前開始的工作,因為他相信這樣一部串聯作品將會令《異形》系列的價值受到致命打擊[63]。2006年,卡梅隆確認自己不會回歸到《異形》系列的續集專案中,他相信這個系列是霍士公司的資產,自己也不願意與這個會試圖對續集的潛力產生影響的公司打交道[62]

2009年5月,霍士表示這一專案將會「重新啟動」《異形》系列[64],之後很快有報道稱影片將是《異形》的前傳,但片名未知[65][66]。2009年6月,霍士公司在導演人選問題上與史葛發生了衝突,霍士只願意在史葛親自執導的情況下繼續這個專案,但史葛選擇了前電視廣告導演卡爾·埃里克·林斯克(Carl Erik Rinsch)來執導,專案的發展也因此暫停[67]。2009年7月,史葛簽下了導演本片的合約,劇作家強·史派茲獲聘根據自己提出的《異形》前傳構思來編寫劇本[29]:84[68]。由於導演和編劇都已到位,並且也對斯派茨的構思感到滿意,霍士於是將電影上映日期定在2011年12月,但這之後不得不加以延遲[69]。2010年6月,史葛宣佈劇本已經完成並且將會開始進入前期製作,還計劃在2011年1月開拍[70]。霍士最終決定把專案發展成一部原創作品,並於2010年7月請來林道夫對斯派茨的劇本進行覆寫[71][72][73]。2010年10月,林道夫向霍士遞交了自己覆寫的劇本。史葛起初申請了2.5億美元的預算,並且打算把影片拍攝成一部面向成年人的作品,但霍士不大情願投入這麼大的一筆資金,並且希望電影能確保獲得更低的年齡段分級,增加潛在的觀眾數量[64][74]

2010年12月,有報道稱本片的片名為《天堂》(Paradise[18],來源於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但史葛認為這樣的片名會傳達出太多有關電影的資訊。霍士的CEO托馬斯·羅斯曼Thomas Rothman)建議用《普羅米修斯》,這個片名於2011年1月確定選用[49][75]。電影上映日期定在2012年3月9日,但幾星期後又推遲到了2012年6月8日[75][76]。片名確定後,製作團隊開始公佈本片與其起源的《異形》之間的區別,並且對於影片之間的聯絡含糊其辭,相信這樣可以讓觀眾對《普羅米修斯》產生更強的期待感[72]。史葛表示,「雖然《異形》的確是本專案的起點,但這是一個原創的故事,其創作過程中進化出了新的宏偉神話和宇宙。可以說,敏銳的粉絲會發現本片與《異形》的DNA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本片中的構思是獨特、宏大而且很具挑釁性的」[77]。2011年6月,史葛和林道夫確認《普羅米修斯》中的故事與《異形》系列發生在同一個宇宙中[78][79]。2011年7月,史葛表示「到第三幕結束時,你會開始意識到這其中的DNA來自第一部《異形》,而不是之後的任何一部續集」[66]

編劇[編輯]

「……我們正在探索未來……遠離地球,(還想知道)那時候的人類是什麼樣?……未來的太空探索會發展出這樣的理念,人們不只是前去尋找一個行星來建立殖民地,還是為了實現走得越遠,對自身的了解越深的目標。這部電影中的角色都抱持着這樣的理念:我們從哪裏來?」
——戴文·連杜洛夫,有關《普羅米修斯》的劇情範疇。[80]

斯派茨和史葛於2009年下半年進行會面探討了後者打算製作的《異形》前傳。斯派茨提出了自己的構思,其中包括一個可以把電影中人類角色和異形的故事聯絡起來的「橋樑」。斯派茨很快得到聘用,他相信這正是因為自己的「橋樑」構想,他表示自己是在沒有任何預想的情況下自發地創作出了這一理念。斯派茨寫了份長達20頁「非常詳細的大綱」,並在三個半星期的時間裏就完成了劇本初稿,於2009年聖誕節遞交給監製。過了不到12個小時,史葛把劇本給回斯派茨,並附有說明需要進行改動的註釋,後者於是在聖誕假期進行更改。[69]

斯派茨的任務是對像《異形》中太空騎師這類沒有得到解決的謎團進行探索。他認為《異形》的神秘之處就是外星人的本質,稱「所有的謎團都有外星人的參與:那種骨骼直接露在外面的惡夢般生物……那個被稱為『太空騎師』,面部像大象一樣的巨人……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人對這些生物之間所發生的故事感興趣?」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異形的奧秘與人類的過去和未來聯絡起來:「如果因某種原因這成了一個有關我們自己的故事,並且與人類有深層次的聯絡。那麼這個故事就改變了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甚至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完全不同的理解。」[81]斯派茨發現,要把史葛風格的視覺概念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非常困難,而且他也會周期性地受到史葛一些思路的限制。他和史葛在片場進行探討時提醒對方,電影中的角色受到重力的約束,不可能就這樣漂浮在空中[69]。到了2010年4月,劇本已經寫到了第四稿[65]。對於這份劇本,史葛表示:「我們談到了神與工程師,太空中的工程師,以及那些異形被創造出來究竟是作為一種生物戰爭的形式,還是一種可以清理一個星球的生物。」[71]2010年6月,史葛宣佈劇本已經完成並且隨時可以開拍[70]

然而接下來史葛並沒有馬上開拍,而是聯絡了林道夫,請對方來覆審斯派茨的劇本[82]:54。不過一個小時後,一位信差把劇本送到林道夫手中,並表示自己就在外面等,林道夫看完後他就會把劇本帶回去[83]。林道夫並不知道史葛以及監製對於已有劇本的態度,他在看過劇本後告訴他們,自己覺得其中的整體概念很吸引人,但這個故事過於依賴《異形》電影中的元素,如異形生物的生命周期等。作為與《異形》直接聯絡起來的前傳,其關注重點是把故事朝已有電影的方向發展,把《異形》中那些熟悉的線索重新建立起來[82]:54,而史葛希望的恰恰是避免重複自己以前的成果[53]:58。林道夫說:「如果(本片)的結局就只是出現那個尊·赫走進去後看到到處都是(異形的)蛋的房間,那真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因為我們都可以預料到這一點。好的故事就是那些你不知道會怎麼結束的故事。」[53]:58「一部真正的前傳雖然其中的事件總體會與原來的電影聯絡起來,但這應該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包含不同的角色,擁有完全不同的主題,只不過是發生在同一個世界裏而已。」[79]

編劇戴文·連杜洛夫在2012年的WonderCon展會上宣傳《普羅米修斯》,他獲聘對強·史派茲的原創劇本進行覆寫。

林道夫表示,劇本中的其他部分即便是沒有《異形》的特色——例如異形這種生物——也足以支撐,他認為這些特點已經在以前的電影中有了足夠展現,不再那麼有吸引力[79]。他說:監製們似乎「只是想找一個人來告訴他們,這部電影中並不需要《異形》裏的那些東西,而且也不應該有。這部電影裏可以包括那些內容,但不應該成為主要內容。」[84]。他還表示,這部電影可以與《異形》系列平行發展,其續集可以是《普羅米修斯2》而非《異形》,還提出了這種續集應該如何發展的構思。林道夫於次日早上與監製見面,之後不久於2010年下半年受到聘請[29]:84[84]。在他的影響下,劇本從斯派茨的《異形》前傳變成了一部更具原創性的作品[29]:84。從2010年7月到8月,史葛與林道夫每星期一起工作五天,一起對前者的構想和劇本需要修改的方面進行探討,把縮減掉的《異形》象徵和比喻又加了回來。2010年8到9月,林道夫花了近5個星期時間撰寫自己的初稿,並於2010年9月中旬遞交了自己的劇本[72]。受到《2020》和斯派茨劇本的啟發,林道夫覺得可以把《異形》故事中的動作和恐怖與《2020》的主題結合[82]:54,來提出一些與他感覺通常會在科幻電影中提出的問題相比更加宏大的問題。林道夫說:

《2020》剛推出的時候(在商業上)不算成功,但人們仍然在談論這部電影,因為其中注入了所有這些宏大的理念,(史葛)也在談論《普羅米修斯》中那些非常宏大的主題。有些人會希望找到一些非常重大問題的答案。不過,我覺得我們可以在不會太顯做作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沒有人會想看一部人類漂浮在太空中探討生命意義的電影……(斯派茨)原來的劇本中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內容,(史葛)只是希望能夠讓它更上一層樓。[82]:54

史葛的故事構思部分受到了艾利希·馮·丹尼肯的《諸神的戰車?未解之謎》的啟發,該書涉及了古代太空人的理論,推測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外星人創造的[66][78]。史葛稱:「美國太空總署聖座都同意,如果沒有任何外來的幫助,我們幾乎不可能發展成現在這樣……(本片中的)觀念就是這樣,來自艾利希·馮·丹尼肯有關我們人類誕生的理念。」[78]片中的機械人大衛外貌和人類一樣,但卻希望自己與人類完全不同,避免了像《2020》中那種「機械人講故事」的常見主題;當人類船員尋找自己的創造者時,大衛已經站在自己的創造者身邊。這樣的主題和理念都是由斯派茨提出的。史葛很喜歡這些構思,並在林道夫的覆寫中對之加以進一步探討[53]:60。對於肖這個角色,林道夫認為有必要令其與《異形》中的雷普利有所區別,避免兩個角色間的比較。在斯派茨的原稿中,肖對劇情中發生的事件有直接責任,因為她尋找獲得一些有潛在危險的知識。就像對大衛這個角色一樣,林道夫在對劇本進行覆寫時對肖的這個方面進行了擴充。他花了約8個月時間撰寫劇本,於2011年3月電影開拍前完成[48]

前期製作[編輯]

《普羅米修斯》的前期製作於2010年4月開始。一個小組為影片開發圖形設計[65]。史葛說服霍士投資數百萬美元聘請科學家和概念藝術家來開發21世紀末期的景像[31]。電影的製作過程被高度保密[85],其故事細節也是被「包裹得密不透風」[86]。列尼·史葛決心要對劇情保密,他要求演員簽訂條款,防止他們泄露故事細節,演員只能在史葛的製作辦公室裏看劇本,並且還會受到監督。其中唯一的例外是有一位演員身在國外,因此不可能前往史葛的辦公室,但他在看劇本時旁邊仍然有人監督。史葛稱:「我堅持認為劇本不能泄露到互聯網,那裏會對其進行斷章取義的剖析,敗壞所有人的興致。」[87]

2011年7月,林道夫表示本片將更多地使用實際效果來展現特技,而非過於依賴電腦特技,但還是會使用電腦繪圖來製作外太空的視覺效果[88]。史葛稱,利用數碼技術,「基本上你想幹什麼都行」[89],但「道格·特魯姆布曾告訴我,『如果你能夠用現實手段做到,就用現實手段去做。』那已經是29年前的事了。雖然我們已經擁有非凡的數碼技術,我還是會選擇使用現實手段,因為這樣更划算。」[90]攝影師達魯茲·沃爾斯基說服史葛相亡情使者用3D方式拍攝與使用傳統的2D方式一樣簡單有效。3D公司3ality Technica提供了一些便於進行3D拍攝的平台和裝置,並對劇組進行正確操作的訓練[91]。據史葛表示,決定以3D方式攝製本片增加了1000萬美元的成本[32]:8。由於3D拍攝需要片場有較高的照明度,因此《異形》系列電影那種黑暗和朦朧的標誌性氣氛是在後期製作中使用色彩分級流程來增加到影片中,所使用的3D攝製裝置是基於《阿凡達》之後的新技術[92][93]

主體拍攝[編輯]

電影片頭一位工程師創造生命的鏡頭是在冰島的黛提瀑布取景

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11年3月21日開始並持續了82天,拍攝預算估計為1.2至1.3億美元[31][94][95]。電影在英格蘭的松林製片廠謝珀頓工作室開拍[8]:64[96],史葛一共動用了包括007片場在內的8個片場系統進行拍攝[87][96]。由於工作室空間有限,劇組不得不在五個片場系統中製作約16套外景,其中007片場的規模就擴大了超過30%[97]

外星世界的外景鏡頭是在冰島拍攝的[98],這裏的拍攝工作於2011年7月11日在該國南部活火山海克拉火山附近展開,一共持續了兩個星期。對於在火山旁邊工作,史葛表示:「幹這行的要是有對自然感到恐懼,那麼他最好還是另謀他就。」[99]。劇組還在黛提瀑布進行了拍攝,這裏是全歐洲最大的瀑布之一[100]。在冰島的拍攝工作成員共有160名該國成員以及200位他國成員的參與其中[99]。史葛稱在冰島拍攝的鏡頭用在電影中的約有15分鐘,該地區代表的是時間的開始[101]。這些鏡頭原本計劃在摩洛哥取景,但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抗議活動迫使劇組更換地點[31]。劇組還曾考慮過到莫哈韋沙漠拍攝[102],但史葛表示,最終選擇了冰島是因為這裏的環境非常原始,有一種「侏羅紀般」的感覺[99]

2011年9月,劇組轉戰西班牙阿利坎特的光明之城(Ciudad de la Luz電影製片廠。拍攝地點包括製片廠的大水池和附近的海灘[103][104]。劇組從2011年8月22日起到2011年12月10日訂下了相關區域,而外景建設則從8月起持續到9月下旬[103]。西班牙的拍攝周期約為3個月,共有約250人的參與,給當地經濟帶去了約100萬歐元的收益[105],此外劇組還有在約旦瓦地倫谷進行拍攝[31]

除非必要,否則史葛不會使用綠光屏技術。他利用各種道具來幫助任何特殊鏡頭中的演員了解自己視線的方向,再在後期製作時把電腦繪圖內容插入鏡頭中[29]:86。慧柏絲表示電影拍攝期間綠光屏技術只使用了不超過六次[53]:58。劇組使用了五個3ality Technica公司的3D平台,其中四個組態有安裝在鏡頭推車和支架上的瑞德數字攝影機,在拍攝期間連續使用。第五個平台也使用了這種攝影機,不過是作為動態穩定攝影steadicam)偶爾使用[91][106]

後期製作[編輯]

史葛側重於使用3D鏡頭來增強層次感。雖然這是他拍攝的第一部3D電影,但史葛卻覺得處理起來很容易。他說:「你真的可以直接透過調整旋鈕來增加深度」,而「關鍵就是不要過頭」[29]:86。2011年12月,慧柏絲為電影進行了額外的對白錄音[6]。2012年1月還進行了額外的接機鏡頭拍攝,其中有一天的拍攝工作是在蘇格蘭的斯凱島進行,此外還在蘇格蘭山區的一個山洞拍攝了一組新的鏡頭[107][82]:56[108]。對於黑暗場景,影片使用了色階區分來專門補償3D眼鏡的光線損失,確保畫面可以與2D版本相同[109]

2011年7月,史葛稱自己在拍攝《普羅米修斯》的過程中考慮了兩個版本,一個是面向成人觀眾的R級,另一個則是更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PG-13級,令更成人化的內容即使必須剪除也不會影響到電影的核心。史葛表示,自己有義務遵照20世紀霍士的要求讓影片可以獲得PG-13的評級,保證更廣的潛在觀眾面[110]。面對有關電影評級的問題史葛表示:「問題是你是否接受PG-13,還是你會堅持影片應該保持R級?從商業上,這兩者會有很大區別……本片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R級……不僅僅是血腥,而是其理念會產生很大的壓力。」[8]:77史葛還表示,無論評為哪一級,他都會儘可能讓影片更加激進[8]:77,而托馬斯·羅斯曼則表示,史葛不會被迫為了避免電影被評為R級而犧牲其質素[111]。2012年5月7日,霍士確認影片被評為R級,並且上映前不會再進行剪接[112][113]。據史葛表示,片中肖使用船上的手術裝置將體內的異形後代取出這組鏡頭是電影被評為R級的重要原因,而且只有將整場戲完全刪除才能獲得一個更寬鬆的評級[114]。肖和工程師之間的一場打鬥戲予以了縮減,因為史葛覺得讓肖直接傷及工程師是不合適的,對後者的形象塑造不利[115]。史葛於2012年3月完成了對本片的工作[116]

音樂[編輯]

之前曾與史葛合作過的馬克·斯特騰菲爾德為《普羅米修斯》創作了配樂[117]。曲目的錄製工作是在英國倫敦的阿比路錄音室進行,演奏的管弦樂團規模為90人,只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118]。斯特騰菲爾德是在看過劇本後開始創作曲目的,當時電影還沒有開拍。他使用了一些不尋常的方法來譜曲,並表示:「我會把樂曲倒過來寫在曲譜上,讓樂團倒過來演奏,再用數碼方式翻轉。這樣你聽到的旋律雖然還是一樣的,但經這樣反過來演奏後,可以給予樂曲一種不尋常和不穩定的感覺。」[118]。《普羅米修斯》的電影原聲帶專輯於2012年5月15日透過iTunes發行[119],再於2012年6月4日發行CD[120],其中包含23首由斯特騰菲爾德創作的曲目和哈利·葛瑞森-威廉斯的兩首額外曲目[121]。電影中還包含了弗雷德里克·蕭邦1838年的作品《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122][123]

設計[編輯]

藝術指導設計師阿瑟·馬克斯(Arthur Max)是本片設計團隊的領導人物。他手下藝術團隊的任務是解構《異形》中的藝術和視覺效果,並將其反向設計成《普羅米修斯》中年代更早的設定[124][125]。異形生物的設計者H·R·吉格爾與另外兩位設計師羅恩·科布Ron Cobb)和克里斯·霍士Chris Foss)的作品也對本片產生了影響,他們之前曾為《異形》創作過其它一些設計方案,但史葛當時沒有對之加以發展[125]

服裝和音效[編輯]

史葛在看過時代教主:喬布斯傳記中有關使用大猩猩玻璃構建一間辦公室的故事後受到啟發,給片中船員的宇航服包含一個球形的玻璃頭盔。他表示:「要是我生活在2083年並且打算前往外太空,為什麼我會設計一個存在盲點的頭盔?我想要的是個可以看到360度方位的東西。那個時候的玻璃不但輕,而且用子彈也打不穿。」[19]道具頭盔有內部照明功能,9個可供使用的影片熒幕,由兩個風扇來供應空氣,還有隱蔽在背包里的電池組。頭盔外部包括可用光源和帶有錄製和傳送功能的高清影片攝像放像機。史葛希望宇航服不要像是NASA那種笨重的樣式。經常與他合作的簡提·耶茨Janty Yates)利用植皮療法和材料的醫學研究成果開發出一種真實可信而又靈活舒適的制服。外面的宇航服以下還配有一件氯丁橡膠製成的服裝,頭盔和背後都與其相連。[97]

耶茨給予太空船上每位船員獨特的外形。花朗的制服為冰銀色,用絲稠和馬海毛製成。耶茨稱花朗「是個冰美人。我們一直希望讓她看起來儘可能顯得骨感。」法斯賓達扮演的大衛衣着與其他船員類似,但紋路上更細緻,來營造一種更流線性的外觀。馬歇爾-格林飾演的赫洛维需要有一個更休閒和放鬆的外形,所以穿着連帽衫、漁夫褲和人字拖。另外艾巴的角色則身着油光發亮的帆布外套,代表他長時間擔任船長的經歷。[97]

音響效果的製作包含有多種來源,其中還包括跳跳糖鸚鵡。片中發現的那些石棺上閃閃發光的冰就是把跳跳糖灑在潮濕的金屬和石頭上,然後再澆上水來營造出爆音和開裂的音效。音效設計師安·西貝利(Ann Scibelli)使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來錄製鸚鵡的聲音,再將其用於表現蜂鳴、警報甚至肖的異形後代發出的聲音。[126]

外景和交通工具[編輯]

阿瑟·馬克斯設計了包括外星世界景觀和建築物在內的外景,還有包括「普羅米修斯號」和工程師飛船在內的多種交通工具[8]:64[97]。每個外景都製作了數碼化三維模型和微縮複製品,以便設計師可以設想相互間的聯絡,知道需要在什麼地方插入電腦繪圖元素。為了讓實際特效和數碼特效融合得更好,設計團隊從冰島拍攝地點採集了岩石樣品,使電腦繪圖的圖形紋理和真正的石頭相符[127]。對於「普羅米修斯號」,馬克斯研究了NASA歐洲空間局的太空船設計,並加上自己對未來交通工具外觀的想像為起點發想。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做出一艘擁有探索銀河系最深層角落所需要的任何一種技術的最先進的旗艦級太空船。」[97]

《普羅米修斯號》的內部是在一個雙層建築上建立的,周圍有巨大而全方位的擋風玻璃包裹。花朗的宿舍代表了她在船員中擁有更高的地位,裏面配有現代和先進的裝置,包括施華洛世奇水晶吊燈和一台法吉奧里鋼琴[97]。飛船上的車庫建在英格蘭松林製片廠的外景場地,其中的車輛花了11個星期製作,其設計可以在複雜地形上操作,外觀也帶有一種未來的美感。馬克斯建立了外星世界的大型金字塔型建築,其內部主體與一系列的腔室、走廊和隧道相連接,由於整個建築實在太大,一些劇組成員甚至在內迷路。在後期製作中,加強了這個金字塔型建築,加大建築的尺寸[97]。片中「普羅米修斯號」船員發現頭顱雕塑房間的重要場景,是依照一座大教堂的內部設計的,用以傳達出半宗教化的感覺[125],吉格爾設計的壁畫也出現在這個房間中[66]

對於片中「普羅米修斯號」降落外星球LV-223的鏡頭,視覺效果藝術總監史蒂芬·梅辛(Steven Messing)參考了NASA包括旋渦雲層結構的圖像。他還使用了冰島和瓦地倫的航拍相片,這些相片是由VFX視覺特效主任理查德·斯坦默斯(Richard Stammers)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拍攝的。梅辛在這些圖像上作出更改,並將其與3D外景擴充相結合,營造出逼真的景觀變更。史葛希望飛船下降的鏡頭有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與《異形》中的黑暗籠罩形成對比。LV-223大部分是根據《異形》中人類船員造訪的外星球設計,不過史葛刪減了其中自己認為太不現實的內容。火星的奧林帕斯火山山和地球上的多處大型山區結構也影響了片中的景觀設計。來自NASA的顧問提供了有關外星世界的美感概念,這些概念也運用於設計中[37]。運動圖像公司利用設計素材製作了瓦地倫谷的數碼模型,經過修改後放置在片中外星人的金字塔型建築和「普羅米修斯號」的降落區域,並調整該星球上的自然景觀對比外星人建築的相對大小[128]

生物效果[編輯]

用來拍攝肖的異形後代成蟲的模型,其上有多條觸手狀的附肢,肢體中間還有一張嘴。

本片中的異形生物是由尼爾·斯坎倫(Neal Scanlan)和康納爾·奧沙利文(Conor O'Sullivan)設計的,他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生物都有其邏輯上的生物學功能和用途。斯坎倫表示,史葛大部分的生物設計靈感都來源於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生物,如陸地和海洋生物[97]。生物設計師卡洛斯·胡安特(Carlos Huante)選擇把這種生物設計成蒼白色,與《異形》中吉格爾設計的黑色美學基調形成對比。胡安特將其設計為白色的胚胎狀,因為影片中的事件發生在《異形》之前,之所以選用蒼白色是因為史葛設計的工程師佈景主題外觀也是這種顏色。胡安特還參考了吉格爾的其它作品、國家名勝古蹟、大型雕塑以及南達科他州瘋馬紀念雕像。胡安特還設計了異形的前體「抱臉蟲」(Facehugger),以及原始的異形生物,但這些之後都被刪減,沒有出現在最終上映的電影中。對於工程師的設計,史葛和胡安特參考了威廉·布萊克和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的畫作以及古典雕塑[37]。史葛希望工程師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類似,他指示設計師內維爾·佩奇Neville Page)參考自由女神像米開朗基羅大衛像,以及艾維斯·皮禮士利[129]。這些身高超過2.4米的工程師是透過在演員身上附加笨重的假肌肉和義肢創造出來的,他們的臉上也化有濃妝來減弱其面部特徵,之後再經過數碼化增強,讓其擁有「神一般的」完美體型[130]。史葛形容這些工程師是高大、優雅的「黑暗天使」[49]

片中的蛇形異形是經由電腦繪圖和實體模型的方式結合製作而成的,用來控制模型的導線是透過數碼電腦特效去除。片中一個蛇形異形被斬首的場景,VFX小組使用數碼動畫插入了一個自動生長出來的頭來替換[128]。片中蛇形異形從拉菲・斯波扮演角色的屍體上竄出來的鏡頭是由史葛使用導線控制模型完成的,他甚至沒有告訴凱特・迪基,所以當時她的尖叫並不是在演戲。這一生物的設計部分受到了眼鏡蛇和半透明海洋生物的啟發,可以看到明顯的動脈靜脈和表皮以下的器官,設計師還將其製作得更顯光滑、肌肉發達和強壯有力。片中肖一角從體內切除的異形後代被稱為「三葉蟲」,起初其設計類似章魚或烏賊。佩奇在開發工作早期對這種生物進行重建,設計出其胚胎形態,其觸手一開始全部融合在一起,然後會逐漸分離,像電影中展現的那樣形成新的觸角[131]。而實景拍攝中的這個生物則是透過電子動畫來進行遠端控制,其表皮是用矽膠製成[114][131]

費菲爾德一角發生變異的效果主要是經由化妝和義肢來達成的。由於擔心透過實景技術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劇組還製作了另一個版本備用,其中費菲爾德被彩現成「一個四肢細長,頭部充血且呈半透明的數碼角色,面部則結合了哈里斯的形象。」[132]。費菲爾德的突變型態還另外製作了三個版本,但都因與人類差別太大而受到否決[133]

片中的「三葉蟲」成蟲由馬克斯設計,他從地球寒武紀時期一種類似節肢動物的生物以及尚·吉羅為連載漫畫《漫長的明天》(The Long Tomorrow)所畫插圖中的異形章魚中找到了靈感,之後他發現的由甲醛儲存的巨型烏賊又給予了進一步的啟發,他的設計得到了史葛的認可。電影最後亮相的異形成蟲被史葛命名為「執事」(Deacon),因為他覺得那個既長且尖的頭部看起來就像是一位主教的冠冕。斯坎倫的目標是表現出這種生物的遺傳沿襲,從肖和赫洛维身上產出「三葉蟲」開始,成蟲再寄生於工程師。不過他們的重點是要讓這一生物雌性化,因為「它先是由雌性生出來的,之後才是由雄性生出來。」梅辛從馬匹的生產中得到了「執事」從工程師體內破腔而出的靈感,並根據馬的胎盤組織將其表皮設計得很有光澤。[131]「執事」突出的下顎則是從歐氏尖吻鮫身上獲得的靈感設計的[37]

視覺效果[編輯]

電影中的星圖橋段是受到了約瑟夫·懷特·德比的畫作《一位哲學家講授太陽系儀》的啟發[81]

《普羅米修斯》包含了約1300個數碼特效鏡頭[29]:86。其中運動圖像公司(Moving Picture Company,簡稱MPC)所製作的鏡頭最多,共有420個鏡頭[109]。另外還有多家特技製作公司參與了本片的特技鏡頭製作,其中包括維塔數碼[31]Fuel VFX[134]Rising Sun Pictures、洛拉視效(Lola Visual Effects)和錘頭製作公司(Hammerhead Productions[135]

電影片頭工程師解體創造生物的鏡頭是由維塔數碼製作的。這個鏡頭的困難之處在於,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工程師的DNA崩解,然後再經過變化和重組變成地球上DNA的效果。製作團隊專注於利用DNA不同階段的效果來傳達其不斷變化的本質。史葛要求該公司把重點放在工程師體內發生的破壞上。工程師的DNA使用了偏淡的配色方案,還使用了腐爛的魚刺作為參考,表現出DNA受到感染後熔融的過程。為了找到表現DNA被破壞的方法,製作團隊用矽樹脂雕刻出脈狀結構,然後注入黑色墨水和油,並將其之後一段較長時間的變化拍攝下來。[136]

片中一個涉及大型3D全像星圖的關鍵場景被稱為「太陽系儀」,這個鏡頭是受到約瑟夫·懷特·德比Joseph Wright of Derby)的畫作《一位哲學家講授太陽系儀》(A Philosopher Lecturing on the Orrery)的啟發,其內容是一位科學家在燭火下展示一台機械式天象儀。史葛在與斯派茨探討星圖必要性時曾提及自己設想的物理表現方式,該方式與這幅畫類似,但他當時不知道畫的名字,於是形容那是「在燭光旁圓環套圓環的圖像」,斯派茨根據這一描述找到了這幅畫。他感嘆:「從星圖飛躍到啟蒙運動時代的畫作,再又返回到遙遠的未來。(史葛)在這方面的心智實在令人讚嘆。」[81]「 太陽系儀」是片中最複雜的視覺特技鏡頭之一,其中包含8000萬到1億個多邊形,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才從一個單獨的完整鏡頭基礎上彩現完成[128]

市場行銷[編輯]

列尼·史葛、查理絲·花朗和麥克·法斯賓達在2012年3月的WonderCon展會上為本片作宣傳

《普羅米修斯》的宣傳活動於2011年7月21日在聖地亞哥國際動漫展上展開,林道夫和花朗在這裏介紹了電影中的圖像和片段,史葛和慧柏絲透過衛星連線參與活動[80][137]。其中顯示花朗光着身子在做掌上壓的片段引起的關注度最高[86][138][139]。2011年12月14日發行了一張預告海報,其上的標語寫道:「對我們起源的搜尋可能導致我們的滅亡。」[140]。2011年11月27日,一個盜版且不完整的預告片被泄露到互聯網上,但很快就被霍士撤下[141]。電影的預告片最終於2011年12月22日正式發佈[142]

2012年3月17日,身為AMC電影院合伙人的史葛於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WonderCon展會期間在AMC迪士尼市中心電影院主持了首部《普羅米修斯》預告片的首映禮。活動經由串串流媒體形式在FacebookTwitterAMC電影院的網站上全程直播,預告片在首映後立即發佈到了AMCYouTube頻道。[143]出席WonderCon的人士和Twitter上的用戶都對這部預告片予以肯定[144],其發行後前三天觀看人次就達到近300萬[145]。2012年4月10日,媒體報道稱倫敦萊斯特廣場的Vue電影院播放了13分鐘的本片開場剪接片段,並且還是3D格式[146]。這些片段,特別是3D視覺效果以及法斯賓達、慧柏絲、花朗和艾巴的表演獲得了一致好評[25][146][147]

2012年4月29日,英國第四台電視劇國土安全》的第一個廣告休息時間裏播放了《普羅米修斯》的預告片,這也是該預告片的國際首發。電視台鼓勵觀眾把自己的看法分享到Twitter,其中有一些會在之後的廣告休息時間予以廣播,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將觀眾的推文用到電視廣告中[148][149]社交網絡服務平台Zeebox還推出了一項有獎競賽活動,觀眾有機會贏得影片的電影票[150]。2012年5月8日,英國通訊傳播主管機構Ofcom開始對這個廣告進行涉嫌違反廣播條例的調查,據稱這是因為廣告期間電視熒幕上還存在第四台的商標時出現了鼓勵觀眾訂票的畫外音。英國的廣播條例要求廣告和電視購物必須與其他節目內容有明顯區別,因此這個廣告有可能觸犯了這一規則[151][152]

雖然商家通常會避免對促銷偏向成人的電影以接觸到更多的觀眾,但包括庫爾斯釀酒公司亞馬遜公司Verizon FiOS在內的多個商家還是與本片結成了促銷合作夥伴關係,估計在行銷支援上的花費達到3000萬美元。亞馬遜會指導感興趣的用戶透過Fandango購買電影票,發給客戶的產品中也會附有宣傳資料,這是亞馬遜首次允許外部公司進行這樣的行銷[153]。電影在倫敦的首映禮透過串流媒體在影片的網站和Verizon FiOSFacebook頁面進行直播。BumeBox還對活動進行了促進,從社交網站上收集觀眾提出的問題,再轉交現場的記者進行提問[154]國家娛樂收藏品協會開發了一系列的《普羅米修斯》動作玩偶,計劃在2012年9月發行[155]。一本包含影片製作技術介紹和幕後相片,名為《普羅米修斯:電影的藝術》(Prometheus: The Art of the Film)的書於2012年6月12日發行[156]

病毒宣傳活動[編輯]

報紙上的一份「大衛」(由麥克·法斯賓達扮演)的廣告。這份廣告凸顯了病毒網站宣傳活動和電影與威訊之間的市場行銷夥伴關係。

2012年2月28日,《普羅米修斯》以一段影片開始病毒式行銷活動,由皮爾斯扮演的彼得・韋蘭在影片中發表了一段演說,闡述了自己對未來的設想。影片的時代背景為2023年,呈現了未來TED大會的遠景,這是一場一年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舉行的技術和設計活動。這個片段由史葛和林道夫構想和設計,史葛的兒子盧克(Luke)執導。作品與TED合作並以其為背景是因為林道夫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活動。林道夫表示,鏡頭中的事情發生在一個未來的體育館是因為:「像彼得·韋蘭這樣一個非常自負的人十有八九會對TED說:『要是你想讓我發表一場演說,我只會在溫布利球場進行。』」[34]

TED社區主任湯姆・里利(Tom Rielly)幫助電影製作人獲得了使用TED品牌的許可,這也是該品牌首度用於促銷目的。里利參與了對影片中2023年大會的設計,並表示這次合作給TED的網站帶去了數百萬的獨立訪問次數[157]。影片發佈的同時,網站上還出現了有關2023年大會的虛構網誌,還有一個虛構的韋蘭公司網站[158][159]。2012年3月6日,韋蘭公司的網站進行了更新,訪客可以參與一個向公司投資的遊戲,進而發現新的《普羅米修斯》媒體[160]

2012年WonderCon展會期間,來到本片展台前的參與者將獲得一張韋蘭公司的名片,上面印有網址和電話號碼,用戶撥通該號碼後會收到一條來自韋蘭公司的資訊,其中包括有一段影片的連結,這段影片是韋蘭公司「大衛8號」機械人的廣告,由法斯賓達解說[161]。2012年4月17日又發佈了這段影片的擴充版本,其中列舉了這種機械人的特點,包括無縫複製人類情緒並且不受道德約束和困擾的能力[162][163]。《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整頁的「大衛8號」廣告,並且還有開通Twitter帳號,以便Twitter用戶向其提出問題[164]Verizon FiOS提供了對「普羅米修斯號」太空船的虛擬旅程[164]。2012年5月16日,一段名為「寧靜之眼」(Quiet Eye)的影片在Verizon FIOSFacebook頁面上首次亮相,其中有慧柏絲扮演的肖一角[154]透過電話呼叫韋蘭公司請求援助尋找外星生命,但這段通話被《異形》系列電影中的Yutani公司監聽了[165]。法國巴黎地鐵的聖馬丁(Saint-Martin幽靈車站經裝修轉變成與本片中的外星建築類似,路過的地鐵乘客都可以看到[166]。電影上映後,病毒宣傳活動仍在繼續,一個新的網站上列出了影片片尾的字幕,還包含有一段彼得・韋蘭的影片,他在其中參照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學小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67][168]。另一段影片於2012年9月發佈,其中有艾巴扮演的船長簡尼克準備出發執行任務[169]

在2012年5月的數碼荷里活(Digital Hollywood)大會上,林道夫表示這些影片源於影片作為《異形》前傳的地位問題,他們相信製作由片中明星出演的影片會比任何有關本片和《異形》系列電影聯絡的評論更有吸引力。他還表示,這些影片應該要夠酷,讓觀眾感到物有所值,同時又不能太過關鍵,以免在最終上映的電影中沒有這些內容時對觀眾的感觀產生不利影響。[170]

發行[編輯]

《普羅米修斯》於2012年5月31日在倫敦萊斯特廣場的帝國電影院舉行了首映禮[116][171],再於次日起在英國發行[112],6月8日起在北美上映[76]。電影的IMAX3D版本也同時上映[172],還進行了D-Box運動座椅編碼來向電影觀眾提供物理性的反饋[173]

預發行[編輯]

電影在英國上映前預售出的電影票價值約有100萬英鎊[174]。英國最大的IMAX電影院伦敦IMAX預售出18827張電影票,以29萬3312英鎊的成績重新整理了該影院預發行最高周票房紀錄,也以13萬7000英鎊重新整理了單日預售的票房紀錄[175]。最終《普羅米修斯》在這家電影院一共預售出30000張票,進賬47萬零977英鎊,超越《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和《阿凡達》成為該影院預訂量最高的電影[176]

對北美電影觀眾進行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男性觀眾對本片非常感興趣,而女性觀眾則相反[177]。影片在北美的上映時間與《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相同,後者是2012年暑期美國電影市場上的第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媒體在哪一部電影能在上映首周拔得頭籌問題上的預測相互矛盾[178]。2012年6月6日,一份調查顯示有42%的日報認為《普羅米修斯》將會打敗《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而互聯網上的追蹤顯示,《普羅米修斯》的關注度每多發佈一個宣傳片後就會出現飆升[179]。媒體預計《普羅米修斯》上映首周收入為3000萬美元,而《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則有4500萬美元左右[180],隨着周末的臨近,追蹤調查顯示《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首周收入約為5500萬美元,《普羅米修斯》則為5000至5500萬美元[181]。由於分級上比《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更嚴,放映《普羅米修斯》 的電影院數量要少264家[182]

票房[編輯]

《普羅米修斯》整體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影片在北美獲得了開門紅,雖然尚未達到電影公司的預期,但在其他國家上映期間一直有強勢表現[183][184][185][186][187]。影片在北美進賬1億2647萬7084美元,其他國家2億7687萬7385美元,全球總票房為4億零335萬4469美元[5],在2012年的所有電影中可以排到第18位元[188],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截止2013年12月中旬,這個成績也可以在世界電影歷史票房總榜上名列第178位元[5]

從2012年5月30日至6月1日——北美市場發行前一星期——《普羅米修斯》先後在15個國家地區上映。之所以提前上映是為了避免與下星期開始的201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競爭。電影在英國上映的第一天收入為339萬美元[189]俄羅斯為220萬美元[190]法國為150萬美元[174]。影片在這15個市場上的4695家電影院首周共計進賬3480萬美元,登上了其中14個市場的周票房冠軍寶座,平均每家電影院收入7461美元。不過總體票房成績則落後於《黑超特警組3》和《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屈居第三位[191]。電影在英國、愛爾蘭馬耳他上映首周進賬1010萬美元,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為980萬美元,法國和馬格里布地區為668萬美元[192][193]。到了6月8日,影片已經在共計50個市場上發行,並且在澳大利亞韓國的上映首周都獲得了成功,分別收入720萬和420萬美元[194]。本片於8月下旬在日本上映,收入960萬美元[195]

《普羅米修斯》在北美上映首日就獲得了214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之前一晚在1368家電影院放映午夜場又收入了356萬1000美元,其中294家IMAX電影院進賬103萬美元[196]。影片首周在3396家電影院共計收入5105萬美元,平均每家15032美元,在票房榜上名列第二位,僅次於收入6040萬美元的《荒失失奇兵3:歐洲逐隻捉》,這也是史葛執導電影上映首周的第二好成績,落後於2001年的驚慄片《人魔》。在所有首周登上票房榜亞軍位置的電影中,本片可以排到第三位,還可以在所有前傳電影中排到第九位,所有R級電影中排第十位。電影上映首周的觀眾中男性佔57%,25歲以上觀眾佔64%,兩項都創下了新的紀錄。影片的票房收入中有54%屬於3D放映收入,其中IMAX佔18%[5][197][198]。影片於2012年9月20日結束放映,共計上映105天,票房收益1億2647萬7084美元。截止2013年12月中旬,本片在所有上映期間從未登上票房榜冠軍寶座的電影中票房可以排到第52位[5]

專業評價[編輯]

影評人對於麥克·法斯賓達(攝於2012年)扮演的機械人大衛給予了一致好評

《普羅米修斯》上映後獲得的評價總價趨於正面。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269篇評論文章,其中有198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74%,平均得分6.9(最高10分),該網站上對本片的共識評價中寫道:「列尼·史葛這部野心勃勃的《異形》準前傳並不能回答所有的重大問題,但仍然讓觀眾享受到了令人難忘的壯觀視覺場面和令人信服的表演——特別是麥克·法斯賓達詮釋的考究機械人。」[199]而在Metacritic上收集的42篇評論文章中,有24篇給出好評,1篇差評,17篇褒貶不一,獲得64分(滿分100),這也屬於總體正面的評價[200]CinemaScore進行的市場調查顯示影迷對本片的平均評價為「B」(最好A+,最差F),其中25歲以下觀眾對其評價最高,為A-[196][201]。多份評價中稱讚了整部電影的視覺美感和設計,法斯賓達扮演的機械人大衛更是獲得了幾乎一致性的好評。不過對於本片的劇情,影評人褒貶不一,他們批評劇情缺乏驚喜或是留下了沒有解決的問題,對片中的動作和恐怖戲碼也產生了不利影響[199][202][203][204]

荷里活報道》的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稱讚影片的視覺效果生動、驚人,在技術層面上達到了壯觀的水平,還表揚了法斯賓達、慧柏絲和花朗的表演,不過他也認為電影一方面冒險前往意外目的地的設定雖然讓人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也有些過於迎合觀眾的期望[205]。《Time Out倫敦》的湯姆·赫德爾斯頓(Tom Huddleston)對影片的攝影和設計有高度評價,但是「劇本感覺很平淡……對白存在偷懶,而劇情雖然堆滿了引人注目的概念,但就是沒法凝聚起來。在令人愉悅的設定背後,其核心表現很鬆垮和混亂,有些時候還略顯沉悶,高潮戲空有精彩的鏡頭,但沒有真正的氣勢。」[206]伊曼紐爾·利維(Emanuel Levy)表示,劇本是他對本片唯一感到失望的方面,對此他說:「不僅僅是不平等,而且還作出了超過能力的承諾要提供更多的原創理念和主題。」[207]羅渣·艾伯特給本片四星的高度評價(最高四星),稱讚影片的「劇情完美融合,特效和演員都恰到好處,拍攝手法理智,3D鏡頭有效而且不致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艾伯特認為慧柏絲的表演「延續表現了薛歌妮·韋花在《異形》中開創的優秀女性實力」,還對艾巴飾演的簡尼克一角性格發展最感興趣。他還認為劇情中提出的問題最終又不做回答,讓這部影片變加有趣,並且與「科幻黃金時代的經典傳承」保持一致[208]。他之後將本片列入2012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209]

全面電影》(Total Film)的喬納森·克羅克(Jonathan Crocker)稱讚電影劇情上成功地將自身與《異形》的神話相結合的同時,又提供了自己的原創構想[210]。《娛樂周刊》的麗莎·施瓦茨鮑姆(Lisa Schwarzbaum)對電影中的演員——特別是慧柏絲——和攝影表現持肯定態度[211]Salon網站的安德魯·奧黑爾(Andrew O'Hehir)稱這部電影「陰鬱、壯觀而沉重」,但其「自命不凡和裝腔作勢……既是電影的強大實力,又是其極大的弱點」,他還批評片中角色缺乏常識,並談論了沃爾斯基的攝影和馬克思的藝術指導表現[212]。《紐約時報》的A·O·斯科特A. O. Scott)批評電影劇情弱薄,敘事的曲折和反覆削弱了其「高高在上,震撼人心的潛力」。他認為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的啟示,只有「令人吃驚的瞬間中包含的失去意義或共鳴的資訊」,不過他還是稱讚了慧柏絲飾演的女主角「脆弱而堅定」[213]

綜藝雜誌影評人賈斯汀·常(Justin Chang)認為,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無法處理劇情的哲學思維,並且考慮到很可能會拍攝續集,本片在關鍵的故事情節上就懶散地進行了延遲[214]。《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認為《普羅米修斯》與《異形》相比「更宏偉,更詳細」但在引起觀眾興趣上則有所不足,缺乏「臨門一腳」[215]。《帝國雜誌》的伊恩·內森(Ian Nathan)對慧柏絲的角色不以為然,覺得這個主角缺乏說服力。他認為這部電影「缺乏懸念,角色俗套,劇本單薄。雖然有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法斯賓達的精彩表演,也沒能避免《普羅米修斯》感覺起來就像是《異形》的窮親戚」[216]。《鄉村之聲》(The Village Voice)的尼克·平克頓(Nick Pinkerton)認為《普羅米修斯》是一部「容易顯得淺薄而沉重」的電影,而史葛「仍然能夠把一部史詩般高貴和重要的電影外表模仿得似模像樣——但這樣的電影也就只剩下外表而已。」他批評慧柏絲和馬歇爾·格林沒能讓兩人角色間的戀情引起觀眾的興趣,不過也稱片中還是有一些能夠引起愛好者興趣並加以收藏的東西[217]

占士·金馬倫表示:「我喜歡《普羅米修斯》,這部電影真是棒極了。我認為這是列尼對科幻電影極具興致的回歸,擁有優異的戰術效能,漂亮的攝師和傑出的原生3D。可能會有一些地方我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對於任何電影你都可以這樣說。」[218]

榮譽[編輯]

年份 組織 獎項 獲獎者 結果 來源
2012 金拖車獎 2012年暑期大片預告片 《普羅米修斯》中的《並不孤單》,20世紀霍士 提名 [219]
最佳音效剪接 《普羅米修斯》,20世紀霍士 提名
主要藝術獎 數字獎 「韋蘭產業」網站 獲獎 [220]
創新媒體獎 《普羅米修斯》 獲獎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 最佳視覺效果 理查德·斯坦默斯、查里·亨利和馬丁·希爾 提名 [221]
衛星獎 視覺效果 理查德·斯坦默斯、查里·亨利和馬丁·希爾 提名 [222]
音效(混音和剪接) 維克多·雷·恩尼斯(Victor Ray Ennis)、安·西貝利、約翰·庫西(John Cucci)和馬克·P·斯托金格(Mark P. Stoeckinger 提名
2012年青少年選擇獎 電影選擇獎:突出表現女星 露美·慧柏絲 提名 [223]
暑期動作電影選擇獎 《普羅米修斯》 提名
暑期電影女演員選擇獎 查理絲·花朗(還因《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獲提名) 提名
2013 奧斯卡金像獎 視覺效果 理查德·斯坦默斯、查里·亨利(Charley Henley)、特雷弗·伍德(Trevor Wood)和馬丁·希爾(Martin Hill 提名 [224][225]
藝術指導公會傑出作品設計獎 奇幻電影 阿瑟·馬克斯 提名 [226]
英國電影學院獎 特技視效 理查德·斯坦默斯、查里·亨利、特雷弗·伍德和馬丁·希爾 提名 [227]
影評人選擇獎 最佳科幻或恐怖片 《普羅米修斯》 提名 [228]
金捲軸獎 最佳音效剪接——音效和福萊音效 《普羅米修斯》 提名 [229]
視覺效果協會 傑出電影長片合成 澤維爾·布爾克(Xavier Bourque)、山姆·科爾(Sam Cole)、西蒙尼·雷吉內里(Simone Riginelli)和丹尼斯·斯科隆(Denis Scolan)因《普羅米修斯》中的「工程師和太陽系儀」戲段獲提名 提名 [230]
傑出真人電影長片環境建立 朱利安·博巴赫(Julien Bolbach)、馬可·傑諾韋西(Marco Genovesi)、馬丁·里德爾(Martin Riedel)、馬可·羅蘭迪(Marco Rolandi)因建立片中的「LV-233」星球環境而獲提名 提名
以視覺效果為賣點電影類傑出視覺效果獎 保羅·巴特沃思(Paul Butterworth)、查里·亨利、艾倫·馬里斯(Allen Maris)和理查德·斯坦默斯因《普羅米修斯》而獲提名 提名
倫敦影評人協會 年度男配角 麥克·法斯賓達 提名 [221]
土星獎 最佳科幻電影 《普羅米修斯》 提名 [231]
最佳男配角 麥克·法斯賓達 提名

家用媒體[編輯]

2012年6月1日,《普羅米修斯》的DVD藍光影碟出現在亞馬遜公司的預訂商品名單上,這時距其在影院上映都還有一個禮拜。還有提供有限的電影票來作為預訂的獎勵措施[232]。2012年6月,FX獲得了影片的網絡電視首映權[233]。2012年9月7日,霍士宣佈《普羅米修斯》將成為其新數字發佈平台「數字HD」(Digital HD)的首發作品。影片於2012年9月18日開始通過包括亞馬遜、iTunesPlayStation NetworkXbox Live以內的多個平台在超過50個國家進行下載和串流媒體發行,比DVD、藍光影碟和隨選視像還要早三個星期[234]。影片的DVD和藍光影碟於2012年10月9日發佈[235]。電影的藍光影碟分為一個雙碟套裝和一個四碟的「珍藏版」。兩者都包括影院上映版本的《普羅米修斯》,史葛、林道夫和斯派茨的評論聲軌,電影的DVD和數字副本,替代和刪除鏡頭以及其他花絮。此外珍藏版還包含電影的3D版本以及包括電影製作紀錄片在內長近7個小時的附加花絮[236]。2012年10月8日,有報道稱霍士要求為家用媒體製作本片的加長版,但史葛拒絕把已經刪減的鏡頭又加回到影院版本的電影中,他認為電影院上映的就相當於是自己的導演剪接版[73]。《普羅米修斯》的DVD和藍光影碟在英國發行首周就登上暢銷榜冠軍定座,並且與亞軍的銷量相較的比例為三比一[237]

續集[編輯]

在2012年3月17日的WonderCon展會上,史葛表示本片留下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在續集解答。他說:「如果我們運氣好的話,會有第二部出來。影片的確留給了你一些很好的懸而未決的問題。」[23][89]。面對續集是否會是《異形》直接相關前傳的問題,林道夫回答:「如果我們有幸製作續集的話……它會和原本的《異形》距離更遠。」[19]2012年6月,林道夫稱本片中有些劇情元素是故意讓其沒有得到解決,以便在續集中給出答案,他和史葛已經深入討論了解決方案,使《普羅米修斯》即使沒有續集也可以成為一部獨立的作品[238]。史葛稱,續集將跟隨肖前往她的下一個目的地:「因為要是那就是天堂,天堂就不可能是你所想像的那個樣子。天堂的內涵是極端險惡和不詳的。」林道夫覺得自己有可能不會參與續集的製作,但他也表示,如果史葛希望某個專案有他的參與,那他會很難拒絕。同時他還認為《普羅米修斯》有從新鮮的構思或創意中獲益[239]。史葛表示,還需要有一部額外的電影來彌合《普羅米修斯》的續集和《異形》之間存在的差距[240]。2012年8月1日,有報道確認霍士公司打算拍攝續集,史葛、慧柏絲和法斯賓達都將回歸,並且已經在於新的編劇進行商談,以便在林道夫不能回歸時加以接替。影片預計至少要到2014年才會上映[241]。2012年12月19日,有報道稱林道夫由於已經接下了其他工作而決定不參與本片續集的製作[242]。2013年6月,有報道稱傑克·裴格倫(Jack Paglen)正在進行擔任續集編劇的談判[243]。2013年10月,史葛確認劇本已經完成[244][245]。但在2014年3月,卻有報道稱米高·格林(Michael Green)正受聘重寫裴格倫的劇本[246][247]。影片於2017年5月19日上映[248]

參考資料[編輯]

  1. ^ Prometheus. bbfc.co.uk.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05-10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2. ^ Mackinley, Page. Prometheus Set To Reach Beyond The Fans To The Uninitiated. Inquisitr. 2012-04-29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3. ^ 《普罗米修斯》2日上映 各地零点首映爆棚. 新浪. 2012-09-02 [2018-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中國大陸)). 
  4. ^ Galloway, Stephen. Return of the 'Alien' Min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16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5. ^ 5.0 5.1 5.2 5.3 5.4 Prometheus.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6-0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3). 
  6. ^ 6.0 6.1 Radish, Christina. Noomi Rapace Talks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Prometheus', and 'Dead Man Down'. Collider.com. 2011-12-1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7. ^ Topel, Fred. Noomi Rapace on 'Sherlock,' 'Prometheus' and 'Dragon Tattoo'. CraveOnline. 2011-12-1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Hewitt, Chris. Why Are We Here?. Empire (Bauer Media Group). 2012年5月. 
  9. ^ Noomi Rapace – Noomi Rapace Shocked Make-Up Artist With Blood And Sweat Request. Contactmusic.com. 2012-05-11 [201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10. ^ Rapace: Prometheus was so intense. Irish Independent. 2011-12-15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1. ^ Wigler, Josh. 'Prometheus' Star Noomi Rapace Reveals 'Alien' Connection, Compares Her Character With Ripley. MTV. Viacom. 2011-03-0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12. ^ Noomie Rapace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oo) For Alien Prequel?. Script Flags. 2010-08-20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3. ^ 13.0 13.1 Finke, Nikki. Ridley Scott Directing 'Prometheus' For Fox; Noomi Rapace Locked While Angelina Jolie And Charlize Theron Circling; Damon Lindelof Scripted With Scott From 'Alien' DNA. Deadline.com.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14. ^ Fox Flips for Damon Lindelof's Alien Prequel Script, Wants Natalie Portman to Star. New York. 2010-10-1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15. ^ Update: Gemma Arterton Meeting for Ridley Scott's Alien Prequels?. Coming Soon. 2010-09-0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6. ^ Fleming, Mike. Next Hot Female Role: Noomi Rapace In Hunt For Ridley Scott's 3D 'Alien' Prequel. Deadline New York. 2010-10-0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17. ^ Williamson, Hannah. School Girl Stars in Sci-Fi Blockbuster. Your Local Guardian (Newsquest Digital). 2012-05-09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8. ^ 18.0 18.1 18.2 18.3 Paradise Found: Ridley Scott’s Alien Prequel Gets a Title, Takes Aim at Yeoh and Fassbender. New York. 2010-12-0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9. ^ 19.0 19.1 19.2 Radish, Christina. Director Ridley Scott, Writer Damon Lindelof and Michael Fassbender Talk Prometheus at WonderCon 2012. Collider.com. 2012-03-1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20. ^ Ditzian, Eric. 'Prometheus' Scribe Damon Lindelof Talks Robots, Slimy Corporations & Ridley Scott Collab. MTV. 2011-09-2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0).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Prometheus" Crew: On A Mission Collision. Inquirer.net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12-04-29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22. ^ 22.0 22.1 Sciretta, Peter. Interview: Michael Fassbender Talks ‘Prometheus’. /Film. 2012-06-0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23. ^ 23.0 23.1 Trumbore, Dave. WonderCon 2012: Prometheus Panel Recap Featuring Sir Ridley Scott and Damon Lindelof. Collider.com. 2012-03-1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24. ^ Sullivan, Kevin. Michael Fassbender's 'Prometheus' Character Inspired By... Greg Louganis?. MTV Movies Blog. 2011-11-1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25. ^ 25.0 25.1 Robey, Tim. Prometheus – pre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2012-04-10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26. ^ Kit, Borys; McClintock, Pamela. Michael Fassbender to Star Opposite Noomi Rapace in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0). 
  27. ^ Gutierrez, Ezequiel. 20th Century Fox Comic Con Panel and Footage Description. Hey U Guys. 2011-07-2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28. ^ Charlize Theron Explains Her Prometheus Character. 2011-12-23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9).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Leyland, Matthew. Origin of the Species. Total Film (Future plc). 2012年6月, (193). 
  30. ^ Sciretta, Peter. Interview: ‘Prometheus’ Star Charlize Theron Talks About Working With Practical Sets vs. CG, Responds to Internet Theories About Her Character and More. /Film. 2012-06-1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Galloway, Stephen. Return of the 'Alien' Mind (Page 2).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1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32. ^ 32.0 32.1 Nashawaty, Chris. Birth of a New Alien.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5-18, (1207). 
  33. ^ Idris Elba Reveals Bits & Pieces Of "Prometheus". Indie Wire. 2011-06-09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34. ^ 34.0 34.1 34.2 Lillie, Ben. Writing a TEDTalk from the future: Q&A with Damon Lindelof. TED. Sapling Foundation. 2012-02-2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35. ^ Gammie, Joseph. Alien: The monster returns?. The Independent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2012-05-0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36. ^ Weintraub, Steve. Guy Pearce Talks Making Prometheus, Viral Marketing, Working for Ridley Scott, and Briefly Mentions Iron Man 3. Collider.com. 2012-05-3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37. ^ 37.0 37.1 37.2 37.3 Anders, Charlie Jane.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Making of Prometheus. io9. 2012-06-1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38. ^ Fleming, Mike. Logan Marshall-Green Lands 'Prometheus'. Deadline.com (PMC). 2011-03-1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39. ^ Gray, Richard. Exclusive: Q & A with Prometheus star Logan Marshall-Green. The Reel Bits. 2011-05-0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40. ^ Sean Harris. Troika.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41. ^ Rafe Spall. Troika. [201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42. ^ Rafe Spall Talks About Secretive ‘Prometheus’ Film in Interview. geekrest.com. 2011-10-2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43. ^ Emun Elliott. United Agents.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1). 
  44. ^ English, Paul. Rising Scots actor Emun Elliott reveals his excitement at starring in new Irvine Welsh film Filth. Daily Record (Trinity Mirror). 2012-04-1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45. ^ Deggans, Eric. Patrick Wilson lands on TV with new series "A Gifted Man" this fall. Tampa Bay. 2011-08-05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46. ^ Fischer, Russ. Collection of ‘Prometheus’ Set Photos Includes One Character Cut From Final Edit. /Film. 2012-06-15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47. ^ Overbye, Dennis. He’s Not Done With Exploring the Univers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2-05-02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48. ^ 48.0 48.1 Nashawaty, Chris. Damon Lindelof on whether 'Prometheus' is an 'Alien' prequel, plus life after 'Lost' (Page 4).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5-11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49. ^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O'Connell, Sean. Dialogue: Sir Ridley Scott Explains 'Prometheus,' Explores Our Past, and Teases Future 'Alien' Stories. Movies.com (Fandango). 2012-06-05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50. ^ 50.0 50.1 50.2 50.3 Gilchrist, Todd. 'Prometheus' Writer Damon Lindelof on Why 'Vague' Is Good and the 'Sadistically Cool' Fallout From the 'Lost' Final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17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1. ^ 51.0 51.1 51.2 51.3 Lyus, Jon. Prometheus Writer Damon Lindelof talks Engineers, Alien Family Tree & the Sequel’s Opening Scene. Hey U Guys. 2012-06-07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52. ^ 52.0 52.1 Jagernauth, Kevin. Did Ridley Scott Just Ruin The Mystery Of 'Prometheus' & Kill Its Sequel? (Page 1). Indie Wire. 2012-06-14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McCabe, Joseph; Farley, Jordan; Edwards, Richard. Gods and Monsters / A Shaw Thing / He, Robot. SFX (Future plc). 2012年5月, (222). 
  54. ^ Yamato, Jen. Damon Lindelof on Prometheus's Ending and a Handy, Spoilery Alien Infographic. 2012-06-1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8). 
  55. ^ Wise, Damon. Prometheus: the making of a new myth.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2-05-2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56. ^ Jagernauth, Kevin. Did Ridley Scott Just Ruin The Mystery Of 'Prometheus' & Kill Its Sequel? (Page 2). Indie Wire. 2012-06-14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57. ^ Woerner, Meredith. Is Prometheus anti-science? Screenwriter Damon Lindelof responds. io9 (Gawker Media). 2011-06-0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58. ^ Murty, Govindini. Decoding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in 'Prometheus,' From Lovecraft to 'Halo'. The Atlantic (The Atlantic). 2012-06-1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59. ^ Alien vs. Predator: Battle of the Sequels. IGN (News Corporation). 2002-01-23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60. ^ Ridley Scott (Director). Alien (DVD (audio commentary track)).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Inc. 2003. It's a tough one, particularly with the success of four. I think if you close the lid it should be the end of the first chapter, and I think very simply what no one's done is simply gone back to re-visit 'what was it?' No one's ever said 'who's the space jockey?' He wasn't an Alien. What was that battleship? Is it a battleship? Is it an aircraft carrier? Is it a bio-mechanoid weapon carrier?...Why did it land? Did it crash-land, or did it settle there because it had engine trouble?...And how long ago? 'Cause those eggs would sit there. 
  61. ^ Dan O'Bannon (Writer), Ridley Scott (Director), Sigourney Weaver (Actor). Alien (DVD (audio commentary track)).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Inc. 2003. 
  62. ^ 62.0 62.1 AVP Killed Alien 5. IGN (News Corporation). 2006-02-0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63. ^ Vespe, Eric "Quint". Holy Crap! Quint Interviews James Cameron!!!. Ain't It Cool News. 2006-02-0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64. ^ 64.0 64.1 The Blueprint for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ScripFlags.com. 2011-02-26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65. ^ 65.0 65.1 65.2 Carroll, Larry. Exclusive: Ridley Scott Reveals 'Alien' Prequel Details. MTV. Viacom. 2010-04-22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66. ^ 66.0 66.1 66.2 66.3 Interview: Ridley Scott Talks Prometheus, Giger, Beginning of Man and Original Alien. Filmophilia. 2011-12-1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67. ^ Spines, Christine. The Hollywood Insid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6-05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68. ^ Fleming, Michael. 'Alien' prequel takes off. Variety. 2009-07-30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69. ^ 69.0 69.1 69.2 Olson, Parmy. How An Unsung Screenwriter Got To Work With Ridley Scott On Prometheus, And Ended Up 'Riding A Bronco'. Forbes (Forbes publishing). 2012-05-03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70. ^ 70.0 70.1 Ridley Scott wants to make two ‘Alien’ prequels.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0-06-15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71. ^ 71.0 71.1 Mottram, James. Ridley Scott: 'I'm doing pretty good, if you think about it'.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72. ^ 72.0 72.1 72.2 Nashawaty, Chris. Damon Lindelof on whether 'Prometheus' is an 'Alien' prequel, plus life after 'Lost' (Page 3).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5-11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73. ^ 73.0 73.1 Goldberg, Matt. Ridley Scott Refused to Do an Extended Cut for Prometheus Blu-ray; Jon Spaihts Reveals Details about His Original Script. Collider.com. 2012-10-0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74. ^ Alien Prequel Stalls AS Scott Fights Fox. Sky Movies. BSkyB. 2012-04-27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75. ^ 75.0 75.1 Finke, Nikki; Fleming, Mike. Ridley Scott Directing 'Prometheus' For Fox; Noomi Rapace Locked While Angelina Jolie And Charlize Theron Circling; Damon Lindelof Scripted With Scott From 'Alien' DNA. Deadline. PMC. 2011-01-19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76. ^ 76.0 76.1 McClintock, Pamela.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Gets High-Profile Summer Release Da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MC).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77. ^ Warner, Kara. 'Alien' Prequel Turns Into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MTV. 2011-01-14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0). 
  78. ^ 78.0 78.1 78.2 Roxborough, Scott. Ridley Scott, Michael Fassbender, Noomi Rapace Tease 'Prometheus' at CineEurop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6-2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79. ^ 79.0 79.1 79.2 Damon Lindelof Explains How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is Connected to the ‘Alien’ Films. /Film. 2011-06-28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80. ^ 80.0 80.1 Child, Ben. Ridley Scott beams into Comic-Con to unveil Prometheus. London: The Guardian. 2011-07-2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81. ^ 81.0 81.1 81.2 Olson, Parmy. How An Unsung Screenwriter Got To Work With Ridley Scott On Prometheus, And Ended Up 'Riding A Bronco' (Page 2). Forbes (Forbes publishing). 2012-05-03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Free, Erin; Mottram, James; Pringle, Gill. Inner Space. Filmink. 2012年4月, (906). 
  83. ^ Nashawaty, Chris. Damon Lindelof on whether 'Prometheus' is an 'Alien' prequel, plus life after 'Lost' (Page 1).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5-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84. ^ 84.0 84.1 Nashawaty, Chris. Damon Lindelof on whether 'Prometheus' is an 'Alien' prequel, plus life after 'Lost' (Page 2).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5-1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85. ^ Lussier, Germain. Damon Lindelof Discusses The Secrecy Of ‘Prometheus’. SlasherFilm.com. 2011-07-22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86. ^ 86.0 86.1 Larkin, Mike. Get ready to scream again: Ridley Scott returns to sci-fi with space horror Prometheus. London: Daily Mail. 2011-07-23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87. ^ 87.0 87.1 Bamigboye, Baz. It's the Oscar after-after party war: Madonna and James Franco vie for best bash. The Daily Mail (London: 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2011-02-25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88. ^ Comic-Con 2011: Damon Lindelof & Charlize Theron Talk ‘Prometheus’ in 3D. Screen Rant. 2011-07-2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89. ^ 89.0 89.1 Kit, Borys. WonderCon 2012: Ridley Scott Talks 'Prometheus' As Extended Trailer Debuts (Vide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3-1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90. ^ Comic Con 2011 Report: Prometheus. Badass Digest. 2011-07-21 [201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91. ^ 91.0 91.1 Burns, Chris. 3ality Technica speaks on Prometheus: ‘the best experience possible with 3D’. SlashGear. 2012-04-1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92. ^ Goldberg, Matt. Ridley Scott Confirms Alien Prequel Will Be Shot in 3D and He Wants to Make 2 Prequels!. Collider. 2010-04-23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93. ^ Holy crap! Quint chats Alien, the upcoming Alien Prequels and 3D with Sir Ridley Scott!. Ain't It Cool News. 2010-06-15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6). 
  94. ^ Ho, Lawrence K. 'Prometheus': Michael Fassbender on Ridley Scott's 'breathtaking' project. Los Angeles Times.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95. ^ B, Benjamin. Ancient Aliens.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2012-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96. ^ 96.0 96.1 Prometheus (2012). Pinewood Group. 20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2). 
  97. ^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97.7 Cauthen, Shawn. Prometheus: Building the Greatest Alien Playground with Real Sets, Props and Stunts. Screenslam.com. 2012-04-24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98. ^ Nashawaty, Chris. Ridley Scott Returns to Spac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1-12-02, (1183): 43. 
  99. ^ 99.0 99.1 99.2 Ridley Scott shooting movie by Hekla in Iceland. IceNews. 2011-07-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100. ^ Goldberg, Matt. Prometheus Shooting Moves to Iceland for "the Beginning of Time". Collider.com. 2011-07-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01. ^ Prometheus Moves to Iceland for Beginning of Time. Coming Soon. 2011-07-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102. ^ Wilkins, Alasdair. Ridley Scott reveals why he’s taking Prometheus to Iceland. Plus new set photos for The Dark Knight Rises and Man of Steel!. io9 (Gawker Media). 2011-07-1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8). 
  103. ^ 103.0 103.1 Illescas, Sergio. Ridley Scott rodará en Alicante ´Prometheus´, el origen de ´Alien´. informacion.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104. ^ Ruiz Coll, M. A. Ridley Scott rueda en Alicante "Prometheus". ABC. 2011-08-3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8). 
  105. ^ El equipo de Ridley Scott trabaja ya en el foso de Ciudad de la Luz. ABC. 2011-08-25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106. ^ Ridley Scott’s Sci-Fi Film "Prometheus" Shot on RED Epic Cameras. camerarentalz.com.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107. ^ The Isle of Skye, Hollywood and Toilets. Potty Mouth. 2012-01-2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108. ^ McLean, Thomas J. Dariusz Wolski: Bringing 3D to the table. Variety. 2012-06-08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09. ^ 109.0 109.1 Watch Prometheus in 3D or miss out says Aerial Stereographer. 3D Focus. 2012-05-3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8). 
  110. ^ Comic-Con ‘11: Ridley Scott Is Shooting For Both An R-Rated & PG-13 Cut Of ‘Prometheus’. Indie Wire. 2011-07-22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111. ^ Chitwood, Adam. 20th Century Fox CEO Tom Rothman Says Prometheus Rating Will Be What’s Best for the Film; Assures Fans "It Will Not Be Compromised". Collider.com. 2012-04-26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112. ^ 112.0 112.1 Langshaw, Mark. 'Prometheus' gets 15 certificate in UK, passed uncut.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2-05-09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113. ^ Zeitchik, Steven. 'R rating for 'Prometheus': Will it hurt the film commercially?.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2-05-07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114. ^ 114.0 114.1 ‘Prometheus’: Noomi Rapace says she gutted out a ‘psychological meltdown’.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2-06-09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115. ^ Weintraub, Steve. Ridley Scott Talks Prometheus and the Blade Runner Sequel; Says Prometheus Blu-ray Will Have 20 to 30 Min of Deleted Scenes. Collider.com. 2012-06-1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16. ^ 116.0 116.1 Szalai, George. Charlize Theron, Michael Fassbender Attend London Premiere of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3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117. ^ Is This The First Prometheus Poster??. Ain't It Cool.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118. ^ 118.0 118.1 Samuel, Patrick. Marc Streitenfeld. Static Mass Emporium. 2012-05-3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119. ^ Oliver, Glen. Ample Sample Clips From Prometheus' Score Are Now Online!!. Ain't It Cool News. 2012-05-15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120. ^ Prometheus [Soundtrack]. Amazon.com. 2012-05-1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121. ^ Prometheu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iTunes. 2012-05-15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22. ^ Wood, Michael. At the Movie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12-07-05, 34 (13): 39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123. ^ Murphy, James. Prometheus Proves Classical Music Still Matters. Huffington Post. 2012-06-19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124. ^ Lesnick, Silas. Arthur Max on Creating Robin Hood's England. CraveOnline. 2010-09-2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125. ^ 125.0 125.1 125.2 Mortimer, Ben. Prometheus Premiere Interviews: Designer Arthur Max and Composer Marc Streitenfeld talk Alien DNA. Heyuguys.co.uk. 2012-06-0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126. ^ Dayal, Geeta. Parrots and Pop Rocks used to create Prometheus' sounds. Wired. 2012-06-13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127. ^ Nye Griffiths, Daniel. Prometheus: the tech behind the scenes. Wired. 2012-05-31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3). 
  128. ^ 128.0 128.1 128.2 Behind The Scenes On Prometheus VFX. IDG. 2012-06-13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129. ^ Mohamed, Nurie. Designing the Perfect Engineer for Prometheus. Wired. 2012-08-03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8). 
  130. ^ Robertson, Barbara. VFX Supervisor Richard Stammers on Prometheus. StudioDaily. 2012-06-08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131. ^ 131.0 131.1 131.2 Hart, Hugh. Origin of the Creepy Species, Prometheus-Style. Wired. 2012-06-15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132. ^ Lussier, Germain. Three CGI Images From An Alternate Version of ‘Prometheus’ Action Scene. slashfilm.com. 2012-08-2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133. ^ Hall, Peter. 'Prometheus' Unused Effects Shots Offer CGI vs. Make-Up Comparison. movies.com. 2012-08-2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134. ^ Rich, Katey. Fuel VFX deploys Aspera for global media file transfer. Broadcast Engineering (Penton Media). 2012-04-26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135. ^ Prometheus. Cinefex. 2012-05-16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136. ^ Sullivan, Kevin P. 'Prometheus' FX Supervisor Gives Inside Look At First Scene. MTV. 2012-06-19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0). 
  137. ^ Lond, Harley. 'Prometheus' Unbound at Comic-Con: First Image Revealed, Scott Talks 'Alien'. Moviefone. 2011-07-2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38. ^ Franich, Darren. Comic-Con best and worst: Charlize Theron's naked push-ups, Nicolas Cage peeing fire, and more!. 2011-07-25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139. ^ Miller, Julie. Naked Push-Ups, Time Warps and 7 Other Revelations About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2011-07-22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140. ^ Turek, Ryan. Hi-Res Poster for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ShockTillYouDrop.com. 2011-12-14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141. ^ Sullivan, Kevin. 'Prometheus' Trailer Leak 'Heartbreakingly Unfair'. MTV News online. 2011-11-3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142. ^ 'Prometheus' Trailer: Five Key Elements. MTV. 2011-12-22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0). 
  143. ^ Roush, George. Exclusive: AMC Theatres, 20th Century Fox & Livestream Present LIVE Q&A With Director Ridley Scott and Premiere Of New Prometheus Trailer!. AMC Theatres. 2012-03-07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1). 
  144. ^ Dickey, Josh L. 'Prometheus' stokes hottest fire at Wonder-Con. Variety (PMC). 2012-03-17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45. ^ Dergarabedian, Paul. 'Prometheus' Trailer Premiere is a Hit!. Hollywood.com, LLC. 2012-03-19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6). 
  146. ^ 146.0 146.1 Wales, George. Prometheus footage reveal report: details and reaction. Total Film (Future plc). 2012-04-1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147. ^ Connell, Brendon. I’ve Just Seen A Bunch Of Scenes From Prometheus And Want To Tell You About Them. Bleeding Cool. 2012-04-1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148. ^ Reynolds, Simon. 'Prometheus' trailer: Watch the Channel 4 'Homeland' teaser ad – video.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2-04-29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149. ^ Langshaw, Mark. 'Prometheus' trailer to get live Twitter response during 'Homeland'.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2-04-26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150. ^ McCabe, Maisie.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to air first synchronised ad on Zeebox. Mediaweek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4-27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51. ^ Sweney, Mark. Channel 4 under Ofcom investigation over Prometheus exclusive.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2-05-08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52. ^ Kemp, Stuart. Ofcom Launches U.K. 'Prometheus' Trailer Prob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08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153. ^ Graser, Marc. Coors, Amazon, Verizon ride with 'Prometheus'. Variety (PMC). 2012-05-1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54. ^ 154.0 154.1 Warren, Christina. ‘Prometheus’ Social Campaign Expands with Live Red Carpet and More. Mashable (Mashable Inc.). 2012-05-1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6). 
  155. ^ Prometheus Has Landed!. National Entertainment Collectibles Association. 2012-06-08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56. ^ Prometheus: The Art of the Film (Film Tie in) (Hardcover). Amazon.com.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157. ^ Sancton, Julian. TED Goes to the Movies With 'Prometheus' Promotion. Bloomberg Businessweek (Bloomberg L.P.). 2012-03-22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158. ^ Goldberg, Matt. Watch Prometheus’ Peter Weyland (Guy Pearce) Give a TED Talk from 2023. Collider.com. 2012-02-28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7). 
  159. ^ Shea, Chris. A TED Talk, Circa 202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Ideas Market blog. 2012-03-0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2). 
  160. ^ Eisenberg, Eric. Prometheus Viral Reveals Stunning New Image. Cinema Blend. 2013-03-06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161. ^ Chitwood, Adam. Prometheus Viral Campaign Continues with Android-Unboxing Video from Weyland Corp Featuring Michael Fassbender. Collider.com. 2012-03-1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162. ^ Goldberg, Matt. Excellent Prometheus Viral Campaign Continues with an Ad for Michael Fassbender’s Android, "David". Collider.com. 2012-04-1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163. ^ Zakarin, Jordan. 'Prometheus' Ad Touts Michael Fassbender as Weyland Industries Robot David (Vide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4-1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164. ^ 164.0 164.1 Warren, Christina. ‘Prometheus’ Ad Shows Us the Robot We All Want (EXCLUSIVE). Mashable (Mashable Inc.). 2012-04-1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165. ^ Plumb, Ali. Rapace Stars In New Prometheus Viral. Empire (Bauer Media Group). 2012-05-1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0). 
  166. ^ Lamar, Cyriaque. An abandoned French subway station was turned into the set of Prometheus. io9 (Gawker Media). 2011-07-12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167. ^ Goldberg, Matt. Prometheus Viral Campaign Continues with New Video and Website. Collider.com. 2012-06-11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68. ^ Vary, Adam. 'Prometheus' end credits reveal yet another viral video, and allusions to Nietzsche -- Video. Inside Movies blo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06-11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169. ^ Chitwood, Adam. Prometheus Viral Continues? Mysterious New Clip Featuring Idris Elba Surfaces. Collider.com. 2012-09-0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170. ^ Krinsky, Tamara. ‘Lost’ Co-Creator Talks ‘Prometheus’ Viral Videos, Twitter. Tubefilter. 2012-05-08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171. ^ Flynn, Richard. London's Leicester Square re-opens after 18 month renovation.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2-05-24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172. ^ 'Prometheus' To Get IMAX 3D Release. Deadline.com. PMC. 2012-03-0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173. ^ Prometheus to be D-BOX encoded – Cineworld interview. 3D Focus. 2012-05-09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174. ^ 174.0 174.1 Finke, Nikki. Ridley Scott Directing ‘Prometheus’ Begins Foreign Run: #1 France. Deadline.com (PMC). 2012-05-3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175. ^ Stuart, Kemp. Ridley Scott’s 'Prometheus' Breaks IMAX U.K. Pre-Sales Recor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04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176. ^ Stuart, Kemp. 'Prometheus' Continues to Build Imax U.K. Pre-Sales Recor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2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177. ^ McClintock, Pamela. Box Office Preview: 'Madagascar 3' Likely to Beat 'Prometheus' For No. 1 in 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178. ^ Todd Cunningham, Todd. Box Office Preview: 'Prometheus' vs. 'Madagascar 3' Is Too Close to Call. Chicago Tribune. 2012-06-07 [2012-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8). 
  179. ^ Contrino, Phil. Weekend Predictions: 'Prometheus' and '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 boxoffice.com. 2012-06-06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0). 
  180. ^ McClintock, Pamela. Box Office Preview: 'Madagascar 3' Likely to Beat 'Prometheus' For No. 1 in 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6-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3). 
  181. ^ Kaufman, Amy. Movie Projector: 'Madagascar 3' could edge out 'Prometheus'. Los Angeles Times. 2012-06-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182. ^ Subers, Ray. Forecast: 'Prometheus,' 'Madagascar 3' Go Head-to-Head This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6-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183. ^ Shirey, Paul. C'mon Hollywood: Don't Give Up On The Prometheus Sequel!. JoBlo.com. 2013-04-16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184. ^ Arnold, Ben. Prometheus writer won't be penning sequel. Yahoo!. 2012-12-2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185. ^ Anders, Charlie Jane. Is the Prometheus sequel stalled out just because nobody knows how to follow that ending?. io9 (Gawker Media). 2013-03-2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186. ^ Subers, Ray. Five $50 Million Debuts Propel June Business.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7-06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187.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Roundup: 'Resident Evil' Slays With $49.6 Million Debut.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9-1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188. ^ 2012 Worldwide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189. ^ Finke, Nikki. ‘Snow White’ $56.1M Domestic Breaks Box Office Slump: $95.4M Global; ‘Prometheus’ On Fire In UK Ahead Of Domestic Opening; ‘Marvel’s The Avengers #3 Film Of All Time. Deadline.com (PMC). 2012-06-0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190. ^ McClintock, Pamela. Box Office Report: 'Prometheus' Opening Ahead of 'Snow White' in the U.K..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0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191. ^ Segers, Frank. Foreign Box Office: 'Men in Black 3' Stays No. 1 Overseas With $275 Million-Pl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03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2). 
  192. ^ Prometheus (2012) -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193. ^ Around-the-World Roundup: 'MIB 3' Leads Again, 'Prometheus' Opens Strong.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6-05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194.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Madagascar 3' Skips Europe, Wins Overseas Anyway.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6-1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195.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Roundup: 'Expendables 2' Flexes Muscles Overseas.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8-28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196. ^ 196.0 196.1 Finke, Nikki. HOT WEEKEND! Both ‘Madagascar 3′ And ‘Prometheus’ On Fire For $59.6M/$49.5M. Deadline.com (PMC). 2012-06-1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197. ^ Subers, Ray. Weekend Report: 'Madagascar' Breaks Out, 'Prometheus' Catches Fir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2-06-1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198. ^ McClintock, Pamela. Box Office Report: 'Madagascar 3' No. 1 With $60.4 Mil, 'Prometheus' Strong No. 2 With $50 Mi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1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4). 
  199. ^ 199.0 199.1 Prometheus (2012). Rotten Tomatoes.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200. ^ Prometheus. Metacritic.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9). 
  201. ^ Stewart, Andrew. 'Madagascar,' 'Prometheus' triumph at B.O.. Variety (PMC). 2012-06-10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202. ^ Gettell, Oliver. 'Prometheus' comes up short of 'Alien' aspirations, critics say.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2-06-08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1). 
  203. ^ Holland, Luke. 'Prometheus' - Those Mysteries And Plot Holes Explained. NME (Time Inc.). 2012-06-13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204. ^ Howland, David. Prometheus: The Gift and the Curse of Alien. WhatCulture! (Obsessed With Film LTD). 2012-07-0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205. ^ McCarthy, Todd. Prometheus: Film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5-30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206. ^ Huddleston, Tom. Prometheus: Film Review. Time Out London (Time Out). 2012-05-31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207. ^ Levy, Emanuel. Prometheus. Emanuellevy.com. 2012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30). 
  208. ^ Ebert, Roger. PROMETHEUS (R).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Group). 2012-06-0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209. ^ Ebert, Roger. EBERT'S TOP MOVIES OF 2012. rogerebert.com. 2012-12-2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210. ^ Crocker, Jonathan. Prometheus. Total Film (Future plc). 2012-05-30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211. ^ Schwarzbaum, Lisa. Prometheus (2012).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2-06-0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212. ^ O'Hehir, Andrew. "Prometheus": Ridley Scott’s dazzling, sci-fi spectacle. Salon (Salon Media Group). 2012-06-0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30). 
  213. ^ Scott, A.O. Something Wicked Their Way Comes, via the Galactic Voi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2-06-0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3). 
  214. ^ Chang, Justin. Prometheus. Variety (PMC). 2012-05-30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215. ^ Bradshaw, Peter. Prometheus – review.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2-05-30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216. ^ Nathan, Ian. Prometheus. Empire (Bauer Media Group). 2012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217. ^ Pinkerton, Nick. Prometheus: The Tree of Death. The Village Voice (Village Voice Media). 2012-06-06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8). 
  218. ^ Heynman, Jessie. James Cameron On Kate Winslet's 'Titanic' Comments: 'Get Over It'. news.moviefone.com. 2012-09-0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219. ^ The 13th Annual Golden Trailer Awards. Golden Trailer Awards. 2012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220. ^ Abramovitch, Seth. 'Ted' Wins Big at 41st THR Key Art Award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10-17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221. ^ 221.0 221.1 Prometheus (I) (2012) Awards. IMDb. Amazon.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5). 
  222. ^ Kilday, Gregg. Satellite Awards Nominates 10 Films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12-03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223. ^ Ng, Philiana. Teen Choice Awards 2012: 'Breaking Dawn,' 'Snow White' Lead Second Wave of Nomine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14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224. ^ OSCARS: 85th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s – Only 9 Best Pictures; Lincoln Leads with 12 Nods, Life of Pi 11, Les Misérables and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8, Argo 7, Skyfall and Amour and Zero Dark Thirty and Django Unchained 5. Deadline.com. PMC. 2013-01-10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9). 
  225. ^ The 85th Academy Awards (2013)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226. ^ 17th Annual ADG Awards Nominations Announced. Art Directors Guild. 2013-01-02 [201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3). 
  227. ^ EE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Nominations in 2013. bafta.org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13-01-09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228. ^ Hammond, Pete. ‘Lincoln’, ‘Les Miserables’, ‘Silver Linings’ Top List Of Nominees For 18th Annual Critics Choice Movie Awards. Deadline.com. PMC. 2012-12-11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229. ^ Sound Editors Announce Nominations For Golden Reel Awards. Deadline.com. PMC. 2013-01-1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230. ^ VES Awards: ‘The Hobbit’, ‘Avengers’, ‘Life Of Pi’, ‘ParaNorman’ Lead Nominations. Deadline.com. PMC. 2013-01-0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0). 
  231. ^ Truit, Brian. 'The Hobbit' leads Saturn Awards with nine nominations.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2013-02-2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0). 
  232. ^ Katz, Josh. Prometheus Blu-ray, Pre-Order and Get One Movie Ticket. Blu-ray.com. 2012-06-0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233. ^ FX Acquires ‘Prometheus’ TV Rights. Deadline.com (PMC). 2012-06-1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234. ^ Lieberman, David. Fox Hopes To Boost Movie Downloads By Offering Titles Ahead Of Discs. Deadline.com (PMC). 2012-09-07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235. ^ Prometheus Blu-ray. Blu-ray.com. 2012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236. ^ Chitwood, Adam. Prometheus Blu-ray Trailer Promises Questions Will Be Answered; Ridley Scott Says Social Network Convinced Him to Shoot on RED. Collider.com. 2012-09-28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6). 
  237. ^ Lane, Dan. Alien prequel Prometheus tops Official Video Chart.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2-10-15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3). 
  238. ^ Gilchrist, Todd. 'Prometheus' Writer Damon Lindelof on Rumored Sequel 'Paradise' and Whether He's the Man to Write I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6-05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5). 
  239. ^ Chitwood, Adam. Prometheus Sequel Recap: What We Know About the Possible Follow-Up So Far. Collider.com. 2012-06-1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240. ^ Scott, Ridley. Sir Ridley Scott, 01 June 12. BBC Online. 2012-06-0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Yeah, it's not the same planet at all. No. If there was a sequel to this, which there might be if the film is successful, there'll be two more of these before you even get to Alien 1. 
  241. ^ McClintock, Pamela. Summer's Studio Smackdown: From 'Men in Black 3' to 'Prometheus,' Which Franchises Will Get Another Chapter.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2-08-01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242. ^ Weintraub, Steve. Exclusive: Damon Lindelof Is Not Writing the Prometheus Sequel; Explains Why. Collider.com. 2012-12-19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243. ^ Kroll, Justin. ‘Prometheus’ Sequel Moving Forward at Fox. Variety (PMC). 2013-06-1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244. ^ Lee, Ann. Ridley Scott confirms Prometheus 2 is still on the way. Metro (dmg media). 2013-10-27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245. ^ Armitage, Hugh. 'Prometheus 2' script is finished, says Ridley Scott. Digital Spy. Hearst Corporation. 2013-10-30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246. ^ Sneider, Jeff. ‘Prometheus 2' Lands ‘Green Lantern’ Writer; May Feature Multiple Michael Fassbenders (Exclusive). The Wrap. 2014-03-24 [201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247. ^ Chitwood, Adam. Ridley Scott To Next Direct Prometheus Sequel For March 4, 2016 Release; Filming Begins This Fall. Collider.com. 2014-03-24 [201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248. ^ McNary, Dave. Ridley Scott’s ‘Alien: Covenant’ Moved Up to Summer 2017. Variety. 2016-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