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梅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拉維烏斯·李希梅爾
18世紀的李希梅爾像
出生約418年
逝世472年8月19日(終年約54歲)
效命 西羅馬帝國
軍種羅馬軍隊
服役年份?–472
軍銜軍隊首長英語Magister militum (實際上自461年起是西羅馬帝國的軍事獨裁者
參與戰爭阿格里真托之戰英語Battle of Agrigentum (456)
科西嘉之戰英語Battle of Corsica
貝加莫之戰英語Battle of Bergamo
羅馬圍城英語Siege of Rome (472)

弗拉維烏斯·李希梅爾[1]Ricimer/ˈrɪsɪmər/ RISS-im-ər, 拉丁語:[ˈrɪkɪmɛr]; 約418年-472年8月18/19日)是一位日耳曼裔羅馬英語Romanization_(cultural)將領。除去與安特米烏斯爭奪權力的小插曲,李希梅爾自461年起有效統治着西羅馬帝國的殘餘領土直至472年去世。他的權力來自於其所擔任的軍隊首長英語Magister militum職務,並通過操縱傀儡皇帝英語Puppet monarch來行使政治權力。

由於李希梅爾的軍事獨裁和對帝國的實際控制,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他是羅馬以前的軍隊首長(如汪達爾人斯提里科)與後來的日耳曼裔意大利王奧多亞塞之間承上啟下的過渡人物。[2]

親族血脈[編輯]

李希梅爾的出生時間不詳,一些學者認為是晚至約430年代初,但這意味着他年紀輕輕便已大權在握,因此約418年的說法可能更為可信。他父母的名字同樣不詳,在468年詩人希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安特米烏斯皇帝的頌歌中稱李希梅爾的父親是蘇維匯人,母親是西哥特人,並指出他的外祖父是西哥特國王瓦利亞(418年去世)。有人認為他的父親是死於429年的蘇維匯將領赫爾米伽里烏斯英語Hermegarius,或418年左右蘇維匯國王赫麥里克英語Hermeric的兒子之一。[3]

據推測,李希梅爾是哥特和蘇維匯的兩個當權家族聯姻英語Marriage of state產生的後代,這一聯姻可能發生在431年,但更可能發生在瓦利亞去世的418年。瓦利亞的繼任者並非其近親,可能會對其家人懷有敵意,由於進入西部帝國軍隊服役是「蠻族領袖地位爭奪失敗者」的常見選擇,[3]李希梅爾的家人可能這時進入羅馬軍隊服役。[4]

李希梅爾的妹妹後來嫁給了勃艮第國王英語List of kings of Burgundy貢狄奧克英語Gondioc

掌權之路[編輯]

希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記載,李希梅爾服役於軍隊首長埃提烏斯軍中,並結識同在此服役的宮廷衛隊伯爵英語comes domesticorum馬約里安[5]

在454、455兩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後,西羅馬帝國出現了權力真空。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殺死了軍隊首長埃提烏斯,之後自己也被殺害。隨後,元老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自立為帝,但他也在455年汪達爾人洗劫羅馬前夕被市民所殺。汪達爾人洗劫羅馬後,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二世英語Theodoric II擁立高盧的羅馬軍隊指揮官阿維圖斯為帝。為回報西哥特的支持,阿維圖斯允許西哥特進入蘇維匯控制的希斯帕尼亞。狄奧多里克欣然接受,並派出軍隊進軍羅馬護送阿維圖斯確保皇位。阿維圖斯任命西哥特人勒米斯圖斯英語Remistus為軍隊首長——這一職務自埃提烏斯死後便一直空缺。

在阿維圖斯抵達羅馬後,馬約里安雖不情願,但還是選擇支持新皇帝。阿維圖斯隨後任命李希梅爾為帝國伯爵英語Comes——一個顯赫的軍事職位。但在此時,西部帝國的領土僅包括意大利半島與高盧南部部分地區,相比前一個世紀縮水明顯。

李希梅爾自他可用的日耳曼英語List of ancient Germanic peoples傭兵中組建了陸軍與海軍,並開始打擊與帝國敵對的蠻族。在456年李希梅爾取得了第一場大勝:在阿格里真托之戰英語Battle of Agrigentum (456)科西嘉之戰英語Battle of Corsica中大敗汪達爾人。普利斯庫斯記載阿維圖斯派李希梅爾前往西西里進攻汪達爾人,海達修斯英語Hydatius記載他在科西嘉附近擊敗了汪達爾人。[6]在地中海取得大捷後,他被阿維圖斯任命為野戰軍首長(拉丁語magister militum praesentalis),掌管意大利的野戰軍。這是西部帝國軍隊中第二高的職位。

李希梅爾利用其新的職位協助同僚馬約里安密謀反對尚未得到東羅馬帝國馬爾西安承認的阿維圖斯。二人成功說服元老院授權他們進攻在帝國首都拉文納站穩腳跟的阿維圖斯,並擊敗了由軍隊首長瑞米斯圖斯統領的皇帝軍。瑞米斯圖斯於456年9月17日在拉文納郊外的克拉西斯宮(Classis)被處決,阿維圖斯則逃往高盧尋求追隨者及西哥特的支持並募兵。一個月後的10月16日,阿維圖斯率軍回擊,但在皮亞琴察被李希梅爾慘敗。皇帝被俘且被迫退位成為皮亞琴察主教,後來被殺。[7]面對西部帝位空懸,新任東部皇帝利奧一世於457年2月28日授予李希梅爾貴族頭銜並提拔為軍隊首長(拉丁語magister militum),又指定馬約里安代替李希梅爾的先前職位。在西部無帝的情況下,利奧希望利用李希梅爾控制西部政局。

軍隊首長生涯[編輯]

馬約里安時期(457-461)[編輯]

作為一個信仰阿里烏派的日耳曼人,李希梅爾沒有資格染指皇位,但他通過自己軍隊首長的職權影響着佔據了高盧、希斯帕尼亞和阿非利加的日耳曼諸部落。李希梅爾此時有兩個選擇:銷毀西部的帝位並作為利奧的官方代表統治西羅馬,或是通過傀儡皇帝來控制朝局。雖然他希望選擇前者,但羅馬貴族們並不同意,因此李希梅爾不得不立一位傀儡皇帝。

由於西部帝位空懸,阿勒曼尼人開始入侵。他們自雷蒂亞出發進入意大利,到達馬焦雷湖。馬約里安率領野戰軍北進擊敗了入侵者。457年4月1日,馬約里安在克魯梅拉斯(拉丁語ad Columellas)被軍隊擁立為皇帝。[8]李希梅爾意識到馬約里安可以作為他的傀儡,因此勸說利奧同意了馬約里安稱帝的安排。

雖然李希梅爾期待能控制住自己的朋友,但馬約里安證明了自己是個優秀的統治者,並很快與軍隊首長保持距離。馬約里安頗具軍事才能,他重新征服了高盧,且向希斯帕尼亞進軍,制服了西哥特人並讓他們恢復到阿維圖斯之前的同盟者地位。他的行動極大地提升了他在元老院和軍隊的地位。之後馬約里安在希斯帕尼亞謀划進攻蓋薩里克統治的汪達爾人,李希梅爾則被留在了意大利。[來源請求]

馬約里安在今日西班牙的瓦倫西亞附近被蓋薩里克擊敗,而李希梅爾在皇帝遠征期間成功說服元老院反對皇帝。失去軍隊的馬約里安返回意大利時,在托爾托納(Tortona)被李希梅爾率領一支小隊逮捕。461年8月3日,馬約里安被廢黜,李希梅爾對他酷刑折磨,並在8月7日將他斬首處決。[9]

利比烏斯·賽維魯斯時期(461-465)[編輯]

李希梅爾謀殺馬約里安的行為讓軍隊十分不滿,高盧將軍埃吉狄烏斯英語Aegidius達爾馬提亞將軍馬塞里努斯英語Marcellinus (magister militum)紛紛脫離帝國權威而自立,與李希梅爾公開敵對且不承認其地位。李希梅爾在皇帝空缺的情況下統治了西部三個月。面對着來自元老院與意大利貴族的壓力,李希梅爾將名不見經傳的元老利比烏斯·塞維魯斯推上皇位。雖然塞維魯斯得到了元老院的認可,但東部皇帝利奧拒絕承認他。即使與將軍們敵對,通過操縱傀儡塞維魯斯,李希梅爾仍是羅馬的主人。

在塞維魯斯「統治」期間,李希梅爾面臨着汪達爾人的軍事威脅與東部帝國的政治敵對。自455年瓦倫丁尼安三世被殺以來,汪達爾人不斷劫掠意大利海岸,沉重打擊了意大利的經濟。同時,利奧拒不承認塞維魯斯,因此也不會為西部政府提供援助。君士坦丁堡於462年與蓋薩里克和解,但也不會調停汪達爾對意大利的劫掠。面臨着稅收減少以及大多軍隊隸屬反對者的情況,李希梅爾必須尋求東部的援助。因此,雖然塞維魯斯是個溫馴的傀儡,但卻成為了李希梅爾權力的阻礙。塞維魯斯於465年去世,據卡西奧多羅斯記載,他可能被李希梅爾毒死。[10]在帝位空缺情況下,李希梅爾繼續統治西部十八個月,等待着利奧任命新的皇帝。

安特米烏斯時期(467-472)[編輯]

汪達爾人將皇帝的空缺視作影響帝國政治的好機會,蓋薩里克支持奧利布里烏斯擔任皇帝,因為雙方有家族關係:奧利布里烏斯與胡內里克英語Huneric(蓋薩里克之子)均是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女婿。一旦奧利布里烏斯登上帝位,蓋薩里克也將開始取代李希梅爾成為西部帝國的幕後掌權者英語Power behind the throne。汪達爾人開始將對意大利和西西里的攻擊擴展到東部帝國的領土,劫掠伊利里庫姆、伯羅奔尼撒及其它希臘地區以向利奧施壓。

467年,面對着日益嚴重的劫掠,利奧任命伊利里亞軍隊統帥安特米烏斯為西部皇帝,並派他與一支由此前反抗李希梅爾的達爾馬提亞將軍馬塞里努斯英語Marcellinus (magister militum)率領的軍隊前往意大利。安特米烏斯此行是為了確保西部帝位並自汪達爾人手中收復北非。李希梅爾最初一定認為安特米烏斯的任命破壞了他的地位。與利比烏斯·塞維魯斯不同,安特米烏斯歷經沙場,且與狄奧多西家族有血脈聯繫。但李希梅爾迫切需要東部帝國的支持,被迫接受了他。為了鞏固與新皇帝的關係,李希梅爾迎娶了安特米烏斯之女阿里皮婭英語Alypia_(daughter_of_Anthemius)[11]並與安特米烏斯和平共處了一段時間。

登基不久後,安特米烏斯就授予馬塞里努斯貴族頭銜,以制衡李希梅爾的權威。在東部帝國,有兩名軍隊首長十分常見,但在西部,這一職位只有一人已是慣例。安特米烏斯可能希望藉助自己的經驗,通過引入東部的人事結構、任命忠誠的馬塞里努斯與李希梅爾相互制衡,以便如東羅馬皇帝一樣穩固統治。利奧和安特米烏斯都認識到了在有一個不受制衡的軍隊首長的情況下保持對西部軍隊控制的困難。

468年,利奧組織了一場針對北非汪達爾人的大規模戰爭,東西部都為此投入了大量力量。色雷斯軍隊將軍、利奧的內兄弟巴西利斯庫斯被任命為此次聯合行動的最高指揮官,馬塞里努斯則負責指揮西部軍隊。按照計劃,大軍將兵分三路,分別由巴西利斯庫斯、馬塞里努斯和埃及伯爵英語Comes希拉克略英語Heraclius of Edessa率領。[12] 巴西利斯庫斯將率主力(由一千餘艘船組成的艦隊運送)在距迦太基一定距離處登陸,與自的黎波里塔尼亞推進的希拉克略會和。馬塞里努斯負責保衛西西里撒丁尼亞,之後再前往迦太基。[12][13]在馬塞里努斯的總體指揮下,李希梅爾率領着遠征中相當一部分西部軍隊,但其舉動卻讓人懷疑他是否暗中期待着遠征失敗。最終在災難性的邦角海戰英語Battle of Cape Bon (468)中,遠征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馬塞里努斯也在西西里被部下所殺(可能是由於李希梅爾的慫恿)。

聯合遠征的失敗讓東西帝國的財政面臨嚴重困難,軍事實力也大打折扣。西哥特人聽聞了慘敗的消息,重新開始了進攻西部帝國的擴張行動,汪達爾人也繼續掠奪意大利。此外,隨着馬塞里努斯被殺,李希梅爾再度成為了西部的唯一軍隊首長。馬塞里努斯一直是安特米烏斯最寵信的將軍之一,他的死擴大了皇帝與李希梅爾關係的裂痕。轉折點發生在470年對執事官英語Magister officiorum羅曼努斯英語Romanus (usurper)的審判中。羅曼努斯是李希梅爾的支持者,而皇帝指控他叛國並將他處死。[14]

羅曼努斯被安特米烏斯所殺後,李希梅爾率數千士兵出走墨狄奧拉農。兩人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以致於米蘭主教埃皮法尼烏斯英語Epiphanius of Pavia不得不出面調解和談。[15]

雖然主教盡力斡旋,但李希梅爾與安特米烏斯的公開戰爭還是在472年爆發。李希梅爾率領他的蠻族僱傭軍(包括奧多亞塞的部隊)向羅馬進軍。面對圍困英語Siege of Rome (472),安特米烏斯躲入聖伯多祿大教堂避難。利奧派遣奧利布里烏斯來調停李希梅爾與安特米烏斯之間的戰爭,但據約翰·馬拉拉斯英語John Malalas記載,利奧同時向安特米烏斯送出密信要求他殺死奧利布里烏斯。李希梅爾截獲了密信,展示給奧利布里烏斯並將他擁立為皇帝。[16]

圍攻持續了五個月,李希梅爾最終進入了城市,並阻隔了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帝支持者自台伯河的港口獲取物資,讓他們面臨飢餓。[17]雙方都在爭取高盧野戰軍的支持,而勃艮第裔的高盧將軍貢多巴德英語Gundobad選擇了支持他的舅舅李希梅爾。

安特米烏斯堅守不出,直到他的支持者們紛紛棄他而去。皇帝化裝成乞丐試圖逃離城市,但在台伯河西瑪麗亞教堂被捕,並在472年7月11日被斬首。[18]隨後李希梅爾立他和蓋薩里克都青睞的皇位候選人奧利布里烏斯為帝。

去世[編輯]

李希梅爾的統治持續到472年8月19日——安特米烏斯被廢黜六周後,他也吐血身亡。[19][20][21] 他的貴族頭銜和軍事職位由他的外甥貢多巴德英語Gundobad繼承。

缺少了強力人物後,西羅馬帝位更替更加迅速,沒有一個皇帝能鞏固權位。西羅馬帝國的世繫於476年(羅穆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廢黜英語Deposition of Romulus Augustus)或480年(尼波斯被殺)而告終。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唯一的皇權中心。

戲劇形象[編輯]

李希梅爾的生平在17至18世紀常被用作歌劇劇本,並以羅曼蒂克與政治陰謀加以修飾。

腳註[編輯]

  1. ^ Michael Frassetto, "Encyclopedia of Barbarian Europe, Society in Transformation", p. 305;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 1 (1967:420ff.
  2. ^ J. B.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London: Macmillan, 1889), vol. 1 p. 241
  3. ^ 3.0 3.1 Andrew Gillett, "The Birth of Ricim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istoria: 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 44, 3 (1995), pp. 380–84.
  4. ^ Sister: Herwig Wolfram, History of the Goths, (1979) 1988:33, following Martindale, Prosopography, 2:524f; daughter: Wolfram 1988:202.
  5. ^ Sidonius, Carmen V, 266-268; translated by W. B. Anderson, Sidonius: Poems and Letters (Harvard: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980), vol. 1 p. 83
  6. ^ Priscus, fragment 24; translated by C.D. Gordon, The Age of Attila: Fifth Century Byzantium and the Barbari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6), p. 115.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 1 p. 236
  7. ^ John of Antioch, fragment 202; translated by C.D. Gordon, Age of Attila, p. 116
  8. ^ Sidonius, Carmina; Letters. Translation: Anderson, W.B., Sidonius. Poems and Letters, 2 vols. (Loeb, 1936–1965)
  9. ^ Priscus, fragment 27, John of Antioch, fragment 203; both translated by C. D. Gordon, Age of Attila, pp. 116f
  10. ^ Cassiodrus, Chronicle, 1280, quoted in Oost, "D. N. Libivs Severvs P. F. AVGA", Classical Philo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5 (1970), p. 229
  11. ^ Ralph W. Mathisen, "Anthemius (12 April 467 - 11 July 472 AD.)". [202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12. ^ 12.0 12.1 Hussey (1967), p. 426
  13. ^ Stephen Williams and Gerard Friell, The Rome That Did Not Fall: Survival of the East in the fifth century, pp 178
  14. ^ Cassiodorus, Chronicon, 1289; Paul the Deacon, Historia Romana, xv.2; John of Antioch, fragments 209.1–2, 207, translated by C.D. Gordon, The Age of Attil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6), pp. 122f
  15. ^ Related in Ennodius, Vita Epifanius, 51-75; translated in Sr. Genevieve Marie Cook, The Life of Saint Epiphanius by Ennodius: A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Washington: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1942), pp. 53-63.
  16. ^ John Malalas, Chronographica, 373–374.
  17. ^ John of Antioch, fragment 209.1–2; translated by C.D. Gordon, The Age of Attila, pp. 122f
  18. ^ John of Antioch, fragment 209, translated by C.D Gordon, Age of Attila, pp. 122f
  19. ^ Cassiodorus, Chronica 472 A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st XL dies defunctus est. Olybrius autem VII imperii mense vitam peregit." Between 11 July and 19 August there were exactly 40 days using inclusive counting.
  20. ^ Paschale campanum 473: "moritur Ricimer XIIII kal. Septem." (19 August)
  21. ^ Fasti vindobonenses priores 472: "est Ricimer XV kl. Septemb." (18 August, probably "XIV" is intended)

參考資料[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 Friedrich Anders: Flavius Ricimer: Macht und Ohnmacht des weströmischen Heermeisters in der zweiten Hälfte des 5. Jahrhunderts. Frankfurt a. M. 2010.
  • John B.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 Vol. 1, New York, 1923.
  • Max Flomen: The Original Godfather. Ricimer and the Fall of Rome. In: Hirundo 8, 2009, pp. 9ff.
  • Andrew Gillett, "The Birth of Ricimer," Historia 44, 1995, pp. 380ff.
  • Penny MacGeorge: Late Roman Warlords. Oxford 2002, pp. 167ff.
  • John M. O'Flynn: Generalissimos of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Edmonton 1983.
  • Guy Lacam: Ricimer. Un Barbare au service de Rome. Paris 1986.
  • Julian Reynolds. "Defending Rome: The Masters of the Soldiers" Xlibris 2012.[自述來源]
  • L. Robert Scott: Antibarbarian Sentiment and the "Barbarian" General in Roman Imperial Service: The Case of Ricimer. In: J. Harmatta (ed.):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Societies of Classical Studies Bd. 2, Budapest 1984, pp. 23ff.
官銜
前任者:
凱旋將軍·凱撒·尤利烏斯·馬約里安·奧古斯都,
凱旋將軍·凱撒·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利奧·奧古斯都
羅馬帝國執政官英語List of late imperial Roman consuls
459
帕特里克斯英語Patricius (Caesar)同時在任
繼任者:
弗拉維烏斯·馬格努斯英語Magnus (consul 460),
弗拉維烏斯·阿波利納里斯英語Apollonius (consul 460)
軍職
前任者:
勒米斯圖斯英語Remistus
456
西羅馬帝國軍隊首長英語Magister militum
457-472
繼任者:
貢多巴德英語Gundo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