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檀道濟
性別
出生?
東晉 京口
逝世436年4月9日
劉宋 建康
職業軍人
活躍時期5世紀
經歷
  • 劉裕參軍
    揚武將軍、天門太守
    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冠軍將軍
    征虜將軍、琅邪內史
    護軍將軍、丹楊尹
    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司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
榮譽
  • 永脩縣公

檀道濟(4世紀?—436年4月9日)[1]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南北朝劉宋之名將,出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劉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生平[編輯]

參與建義[編輯]

檀道濟是檀韶最小的弟弟,由於父母早死,兄弟們都由堂叔檀憑之養育成人[2]。元興三年(404年),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檀道濟與檀韶、檀祗兩位兄長都有參與,並參劉裕建武軍事。隨後檀道濟隨同劉道規等西上追擊桓玄,雖不久桓玄敗死,但桓振仍然佔據江陵,並在夏口一帶佈防防止自江州西上的劉道規等軍。檀道濟就參與劉毅進攻孟山圖所守的魯山城的行動,並成功攻下,配合其餘軍隊在偃月壘和江中的進攻,成功擊退桓楚軍。後檀道濟進至江陵,協助擊敗桓振,收復江陵,遂任輔國將軍劉道規參軍、南陽太守,並因功封吳興縣五等侯[3]

盧循之亂時,盜賊乘亂而起,作唐縣當時就有郭寄生等人作亂,檀道濟獲授揚武將軍、天門郡太守,領兵將之消滅[3]。其時因盧循佔據江州,荊州與建康通訊斷絕,劉道規遂命王鎮之領檀道濟等領三千兵入援建康,但為後秦所派將領苟林所敗,不能前進[4]。其時桓氏殘餘勢力的桓謙亦乘機進攻荊州,劉道規領軍提禦,檀道濟於枝江身先士卒,先陷其陣,協助劉道規擊敗桓謙,後亦參與消滅苟林。不久,盧循將徐道覆親攻江陵,檀道濟亦助劉道規擊敗他,成功保全荊州。盧循之亂期間,檀道濟戰功甚多,遂轉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後轉太尉劉裕參軍、中書侍郎以及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等職,並以功封作唐縣男,食邑四百[3]。後又曾任劉裕的太尉主簿和諮議參軍。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以長子劉義符為兗州刺史,鎮京口,讓檀道濟當他的司馬,領臨淮郡太守;次年劉義符轉豫州,檀道濟仍任其司馬,領梁國內史,不久劉義符再轉任徐兗二州刺史,檀道濟繼續當其司馬,並加冠軍將軍[3]

北伐建功[編輯]

劉裕於義熙十二年(416年)北伐後秦,以檀道濟及王鎮惡等為前鋒,當時他們兵向許洛,各城都望風歸降,先後攻克新蔡、許昌等城[5],檀道濟在攻下洛陽時共俘四千多人,當時有人建議檀道濟殺光他們,將屍體堆起來,但檀道濟卻說:「伐罪弔民,正在今日」。將之全部釋放,於是令眾人歸心,相繼歸降[6]。檀道濟及後和沈林子於陝北渡河,攻下襄邑堡,但無法攻下蒲阪,於是聽從沈林子所言與王鎮惡共攻潼關。守潼關的姚紹率兵出戰,但在檀道濟及沈林子奮力作戰之下則大敗,只好退屯定城,據險而守[7]。不久大軍攻下長安,滅後秦,檀道濟轉征虜將軍、琅邪內史。後劉裕獲封宋公,建宋國,檀道濟任宋國侍中,領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3]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即位,檀道濟轉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石頭戍事,封永脩縣公,食邑二千。後以護軍將軍轉任丹陽尹。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劉裕患病,詔加檀道濟班劍二十人,檀道濟與太尉長沙王劉道鄰、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入侍醫藥[8]。後檀道濟出監南徐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五月,劉裕去世,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及謝晦同受顧命,輔助宋少帝劉義符[9]。少帝即位,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並加都督青州及徐州五郡軍事。

對抗北魏[編輯]

同年冬,北魏乘劉裕去世的機會攻擊宋河南諸郡,虎牢及東陽二城同被魏軍攻擊,遣使告急,朝廷遂命檀道濟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檀道濟至彭城時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分兩路援救,決定先行支援距離較近、兵力較弱的東陽城[10]叔孫建等人所領的圍城魏軍雖然急攻,但在青州刺史竺夔及守將垣苗堅守下仍勉強守住,而得知檀道濟將臨後,魏軍就燒毀攻城器具逃走,青州圍解。不過,叔孫建接着就去增援攻虎牢的魏軍,令虎牢形勢更為嚴峻,檀道濟想追,但軍中乏糧,延誤了行軍時間,沒能趕上,於是先停湖陸,裝治水軍[3]。面對大量圍攻虎牢的魏軍,趕到附近的各路援軍都不敢前進,故最終虎牢還是失守,檀道濟亦只有回軍[11]

景平二年(424年),徐羨之、傅亮及謝晦要以與少帝不睦為由廢掉廬陵王劉義真,以免在廢黜少帝後由劉義真繼位[12],徐羨之也將圖謀告訴檀道濟,但檀道濟並不同意,多次勸阻但都不果。劉義真被廢後,徐羨之等人就準備廢黜少帝,於是讓檀道濟及王弘入朝,並將計劃告訴他們。將少帝廢黜並囚於吳郡後,時傅亮到荊州迎宜都王劉義隆到建康即位,在其到達以前就由檀道濟守衛朝堂。宋文帝劉義隆登位後進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鼓吹一部,增都督青州徐州之五郡諸軍事。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命到彥之為前鋒討伐謝晦,並由檀道濟後繼。檀道濟一直和王弘交好,劉義隆即位後亦向王弘一派靠攏;不過在決定用檀道濟參與討伐謝晦時,劉義隆親信王華一度反對,劉義隆卻說:「道濟是跟隨別人的,當年都不是主謀者,只要任用時作出招撫,不會有事的」[13]。到彥之軍隊本敗予謝晦,被逼退守隱圻,但檀道濟和他會合後軍勢甚盛,謝晦本以為檀道濟已和徐羨之等一同被誅,亦以此在軍中宣佈,現在軍士突然看見檀道濟士氣大降,其鼎盛的軍隊亦令謝晦軍中再無鬥志,謝晦對檀道濟親自領軍前來亦無計可施,最終兵敗被擒。戰後,檀道濟遷都督江州荊州江夏豫州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持節,又獲增封千戶。

元嘉七年(430年),到彥之受命領導北伐,本來在北魏主動撤退下收復河南地,但在該年冬天就遭北魏反攻,洛陽、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臺遭圍攻。到彥之則見戰事不利,軍中有疾,自己眼疾又發,經已退兵,朝廷遂於元嘉八年(431年)加檀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北伐以圖救援滑臺。檀道濟進軍時正遇叔孫建等人干擾,直到攻至濟上的二十多日間已打了三十多場戰事,檀道濟亦屢屢獲勝,更殺了北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不過,攻到歷城時被叔孫建燒掉糧草,致令檀道濟無法繼續前進,終令滑臺糧盡陷落[14]

唱籌量沙[編輯]

檀道濟唱籌量沙

檀道濟遂自歷陽還軍,但就有逃兵叛歸北魏並將軍中缺糧的事實告知魏軍,讓魏軍以大軍追擊。宋軍見魏軍來攻都十分恐懼,軍中不穩,而檀道濟則故意在夜間唱籌量沙,表面上是在數米糧,實質上袋子裝的都是沙土,只有最表面一層蓋上僅餘的白米,不過卻成功騙過了魏軍,至明早,魏軍認為宋軍糧食充足,放棄繼續追擊,並殺了那告密的逃兵。不過,當時魏軍兵勢甚盛,四面都有魏軍騎兵,相反檀道濟所領宋軍並不多,他就讓所有士兵整齊步走,自己則白衣坐在車上,領軍徐徐離開,讓魏軍以為宋軍設有伏兵而不敢進逼,於是成功脫離魏軍範圍,全軍而返[15]。元嘉九年三月丁巳(432年4月28日),檀道濟獲進位司空,仍以原都督、刺史職還鎮尋陽[16]

自毀長城[編輯]

檀道濟作為開國功臣,亦屢建戰功,威名很高,左右心腹亦是身經百戰的人,兒子們又有才氣,當時就有些人說:「怎知是不是司馬仲達」。而當時以執政彭城王劉義康為首的朝廷也很忌憚他[17]。其時宋文帝劉義隆常常患病,更好幾次病得很重,劉義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無法再駕馭檀道濟。元嘉十二年(435年),劉義隆又病重,適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邊行動,在劉義康的建議下召檀道濟入朝[18],不過檀道濟到後劉義隆病情又好轉了。次年,檀道濟將要還鎮,連船也上了,但此時劉義隆又病發,劉義康於是矯詔召檀道濟入祖道,並在文帝的同意下[19],將之收付廷尉、宣稱謀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將他和兒子們共八人都處死[1],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亦被誅殺。檀道濟被捕時十分憤怒,雙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飲酒一斛後將頭上巾幘丟在地上,說:「這是破壞了你的萬里長城呀!」[20]

檀道濟與北魏作戰屢有戰功,令魏人亦十分畏懼他,更以他的畫像驅鬼[21]。而當他們知道檀道濟被誅殺的消息後都十分高興,說:「道濟已經死了,南方人不足為懼了。」連南侵的頻率也高了[22]。而後來劉義隆問心腹殷景仁:「誰可以代替檀道濟呀?」殷景仁答:「道濟因為多有戰功,故此就有威名,其他人只是沒機會累積戰功而已。」但劉義隆卻說:「不是呀,昔日李廣在,匈奴人都不敢南侵,他死後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樣?」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軍北伐前,老於軍事的沈慶之於廷議時反對北伐,並舉檀道濟、到彥之與魏軍作戰失利作鑑誡,但執意北伐的劉義隆卻故意說檀道濟「養寇自重」,不理沈慶之的意見[23]。之後魏軍反攻,兵臨江北瓜步,更聲言渡江,逼得建康戒嚴,劉義隆登石頭城望敵,憂心地歎道:「若果道濟還在,怎會這樣!」足見他深感後悔,同時也承認了檀道濟的才幹功勳,而劉宋在檀道濟死後亦無力與北魏爭衡[24]

性格特徴[編輯]

  • 檀道濟父母早死,但居喪期間亦盡禮。日後和兄姊相處亦以和謹見稱[3]
  • 廢少帝前夕,檀道濟到謝晦府中留宿,謝晦緊張得整夜也睡不着,但檀道濟一上床就熟睡了,謝晦遂對其甚為佩服[3]

子女[編輯]

  • 檀植,給事黃門侍郎,與父同誅
  • 檀粲,司徒從事中郎,與父同誅
  • 檀隰,太子舍人,與父同誅
  • 檀承伯,征北主簿,與父同誅
  • 檀遵,秘書郎,與父同誅
  • 檀夷,被誅
  • 檀邕,被誅,有子檀孺獲免死
  • 檀演,被誅 

軼事[編輯]

中國成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25],源自於檀道濟,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其生平事績亦生出「唱籌量沙」、「目光如炬」、「自毀長城」等成語[20]。唐朝詩人劉禹錫亦有《經檀道濟故壘》詩。

註解[編輯]

  1. ^ 1.0 1.1 《宋書·文帝紀》:「三月己未,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濟有罪伏誅。」
  2. ^ 《晉書·檀憑之傳》:「從兄子韶兄弟五人,皆稚弱而孤,憑之撫養若己所生。」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宋書·檀道濟傳》
  4. ^ 《宋書·宗室·劉道規傳》:「盧循寇逼京邑,道規遣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等赴援朝廷,至尋陽,為賊黨荀林所破。」《晉書·載記·姚興傳下》:「譙縱遣其侍中譙良、太常楊軌朝於興,請大舉以寇江東。遣其荊州刺史桓謙、梁州刺史譙道福率眾二萬東寇江陵。興乃遣前將軍苟林率騎會之。」
  5. ^ 《資治通鑑·卷一一七》:「王鎮惡、檀道濟入秦境,所向皆捷。秦將王苟生以漆丘降鎮惡,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降道濟,諸屯守皆望風款附。惟新蔡太守董遵不下,道濟攻拔其城,執遵,殺之。進克許昌,獲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既而成皋、虎牢皆來降,檀道濟等長驅而進。」
  6. ^ 《宋書·檀道濟傳》:「逕進洛陽,偽平南將軍陳留公姚洸歸順。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餘人。議者謂應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弔民,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
  7. ^ 《資治通鑑·卷一一八》:「檀道濟、沈林子自陝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東。又攻秦并州刺史尹昭於蒲阪,不克……沈林子謂檀道濟曰:「蒲阪城堅兵多,不可猝拔,攻之傷眾,守之引日。王鎮惡在潼關,勢孤力弱,不如與鎮惡合勢併力,以爭潼關。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潰矣。」道濟從之。三月,道濟、林子至潼關,秦魯公紹引兵出戰,道濟、林子奮擊,大破之,斬獲以千數。紹退屯定城,據險拒守。」
  8. ^ 《宋書·武帝紀》:「三月,上不豫。太尉長沙王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並入侍醫藥。」
  9. ^ 《宋書·徐羨之傳》:「宮車晏駕,與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同被顧命」
  10. ^ 《宋書·索虜傳》:「檀道濟至彭城,以青、司二州並急,而所領不多,不足分赴,青州道近,竺夔兵弱,先救青州。」
  11. ^ 《宋書·索虜傳》:「虜眾盛,檀道濟諸救軍並不敢進。劉粹據項城,沈叔狸屯高橋。」
  12. ^ 《宋書·武三王·廬陵王義真傳》:「而少帝失德,羨之等密謀廢立,則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乃奏廢之,」
  13. ^ 《南史·檀道濟傳》:「上將誅徐羨之等,召道濟欲使西討。王華曰:『不可。』上曰:『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將無慮。』
  14. ^ 《資治通鑑·卷一二二》:「檀道濟等進至濟上,二十餘日間,前後與魏三十餘戰,道濟多捷。軍至歷城,叔孫建等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穀草。道濟軍乏食,不能進。由是安頡、司馬楚之等得專力攻滑台,魏主復使楚兵將軍王慧龍助之。朱修之堅守數月,糧盡,與士卒熏鼠食之。辛酉,魏克滑台,執修之及東郡太守申謨,虜獲萬餘人。」
  15. ^ 《南史·檀道濟傳》:「元嘉八年,到彥之侵魏,已平河南,復失之。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北略地,轉戰至濟上,魏軍盛,遂克滑台。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周邊。魏軍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16. ^ 《宋書·文帝紀》:「九年春三月庚戌,衛將軍王弘進位太保,加中書監。丁巳,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檀道濟進位司空。」
  17.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時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18. ^ 《建康實錄·卷十二》:「道濟威名甚重,見忌於彭城王。時帝久疾,欲先為之所,言於帝,諷入朝,留之累月。」
  19. ^ 《魏書·島夷劉義隆傳》:「太延二年(436年)三月,義隆遣使會元紹朝貢。義隆忌其司空檀道濟,遂誅之。」;此外,學者周一良祝總斌都認為殺檀道濟主要是宋文帝的意見,只是由劉義康執行而已,祝總斌對此論述最為清楚:「《南史》卷一五《檀道濟傳》側重在義康矯詔殺道濟。但如果宋文帝無其意,或其意不堅,即便當時礙於義康之情不予追究,後來義康、劉湛處死,也應給道濟平反。然文帝沒有這樣做,也沒有人提,可證原來殺道濟主要是文帝之意。」以上見周一良,〈劉義慶傳之「世路艱難」與「不復跨馬」〉,《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祝總斌,〈晉恭帝之死與宋初政爭〉(《中國古代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0. ^ 20.0 20.1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21. ^ 《南史·檀道濟傳》:「魏甚憚之,圖之以禳鬼。」
  22. ^ 《南史·檀道濟傳》:「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
  23. ^ 《資治通鑑》125: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諫曰:「我步彼騎,其勢不敵。檀道濟再行無功,到彥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謨等,未踰兩將,六軍之盛,不過往時,恐重辱王師。」上曰:「王師再屈,別自有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塗疾動。虜所恃者唯馬;今夏水浩汗,河道流通,汎舟北下,碻磝必走,滑臺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城,館穀弔民,虎牢、洛陽,自然不固。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虜馬過河,即成擒也。」慶之又固陳不可。上使徐湛之、江湛難之。慶之曰:「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牛輩謀之,事何濟!」上大笑。
  24. ^ 《南史·檀道濟傳》:「文帝問殷景仁曰:『誰可繼道濟?』答曰:『道濟以累有戰功,故致威名,餘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廣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後繼者復有幾人?』二十七年,魏軍至瓜步,文帝登石頭城望,甚有憂色。歎曰:『若道濟在,豈至此!』」
  25. ^ 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書·卷43》,出自沈約宋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史·卷15》,出自李延壽南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書目[編輯]

  • 《宋書·檀道濟傳》
  • 《南史·檀道濟傳》
  • 《資治通鑑》(卷一二零至一二三)
政府職務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徐羨之
劉宋司空
432年-436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劉義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