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脫構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滑脫構造。圖上Detachment Fault意為滑脫斷層。

滑脫構造Detachment structure)是岩石圈內部的一種構造。由於岩石圈本身並不是一個均質的圈層,而是由許多平行的小圈層組成,當它受到地應力作用時,相鄰的小圈層之間會發生滑動、脫離的現象,從而形成各種滑脫構造,兩個小圈層之間也從而形成滑脫界面。岩石圈中多級分層及滑脫構造的發現是構造地質學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滑脫界面的原初性質多種多樣,可以是斷層、岩系界面、岩層不整合面、高塑性層、高孔隙層、蓋層與基底界面、地殼與上地幔界面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強度相對較低,剪應變較高,因此在受力的時候較為軟弱。但是,一旦在這些界面上發生滑脫作用,所形成的滑脫界面的性質也就和斷層類似,因此滑脫界面也可稱作滑脫斷層。仿照斷層的描述術語,滑脫界面以上的部分也稱為上盤,以下的部分則稱為下盤。上盤和下盤的岩石的應變特徵和力學性質是不同的。

相關術語[編輯]

根據變形過程中的應力狀態,又可將滑脫構造分為兩類。一類是伸展型滑脫構造,又稱拆離構造,這類滑脫構造在形成時,上盤受到伸展(拉伸)的作用力發生破裂,形成一系列正斷層,岩石沿正斷層發生近水平或低角度的滑移,但下盤則不參與滑移運動,只形成糜棱岩帶。這時的上盤特稱為上拆離盤,下盤特稱為下拆離盤。另一類是壓縮型滑脫構造,或稱擠壓型滑脫構造,這類滑脫構造在形成時,上盤受到壓縮(擠壓)的作用力發生破裂,形成一系列逆斷層,岩石沿逆斷層發生近水平或低角度的滑移,形成推覆體,但下盤也不參與滑移運動,只形成糜棱岩帶。

如果滑脫構造的上盤發生明顯的拆離或推覆,而下盤變形不大,這種滑脫構造又特稱為薄皮構造(英語:thin-skinned structure)。

實例[編輯]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質構造上就是一個巨大的滑脫構造。由於印度板塊在此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歐亞板塊的表層岩石圈受擠壓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逆掩斷層,其中最大型的有喜馬拉雅主前緣斷層帶喜馬拉雅主邊界斷層帶喜馬拉雅主中央斷層帶定日-洛扎斷層帶等。在主中央斷層帶和定日-洛扎斷層帶之間,因為地殼上隆形成了喜馬拉雅山的主山脊,在這裏又出現了拆離構造,形成喜馬拉雅主拆離斷層帶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