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叔文(753年—806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朝中期政治人物。自稱是王猛後裔[1]永貞改革領導人二王八司馬中的「二王」之一。

生平[編輯]

蘇州司功出身,善圍棋,為棋待詔唐德宗時,擔任太子李誦侍讀,「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獲太子喜愛。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太子即位,即為順宗,授叔文翰林待詔度支使鹽鐵轉運使,王叔文聯合王伾劉禹錫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拉攏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杜佑,但實際主導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時任監察御史柳宗元出任禮部員外郎,作為緩和世族官僚反彈之手段。

王叔文在內侍省則以東宮系統的李忠言對抗神策軍系統的俱文珍劉光琦,但由於以整肅宦官為訴求,無法在內侍省得到支持。王叔文着手減稅,罷諸道速奉,廢止宦官把持的宮市,史稱「市里歡呼」,「人情大悅」,但損及俱文珍等人的利益。

三月,俱文珍聯合裴均等人迫使順宗立李純為太子,任監國,而王叔文隨後與西川節度使韋皋決裂,韋皋投靠太子一方。五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學士一職。七月,太子監國。同月,王叔文因母喪丁憂,回家守喪。八月,俱文珍、劉光琦、韋皋等扶立李純,即憲宗,尊順宗為上皇,是為「永貞內禪」,憲宗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元和元年(806年)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韋執誼等八人先後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二王前後掌權一百四十六天,史稱「永貞革新」。

評價[編輯]

  • 王夫之肯定王叔文「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云善矣。」但批評其:「器小而易盈,氣浮而不守」,「膠漆以同其類,亢傲以待異己,得志自矜。」[2]
  • 王鳴盛認為「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3]
  • 由於二王出身翰林待詔,屬於伎藝方術之流,不同於世族出身的翰林學士,非正統官僚系統出身,在唐朝注重出身與經歷的官場習慣中主導改革自始就難以成功。[原創研究?]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35》,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68》,出自《新唐書

註釋及參考資料[編輯]

  1.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九十三》: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後,有遠祖風,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以為信然。
  2. ^ 《讀通鑑論》卷二十五「順宗」
  3. ^ 《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四〈順宗紀所書善政〉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