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蕃(228年—266年),字永元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人,三國時吳國官員。以博學多才著稱,後因處事剛正被孫皓所殺,官至散騎常侍。他對天文、曆法都有精深研究,曾製作渾天儀,編制《乾象曆》。

生平[編輯]

王蕃始為尚書郎,後免官。孫休即位後,王蕃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駙馬都尉。當時人對王蕃的評價甚高。後王蕃作為使者前往蜀漢,蜀漢人對其稱道。回到吳國後,王蕃任夏口監軍。

孫皓即位後,他重為常侍,和萬彧同官。王蕃本和孫皓有舊,但這友情招來萬彧妒忌,受其多次與孫皓寵臣中書丞陳聲在孫皓面前挑撥離間,加上自身剛正,逐漸和孫皓產生矛盾[1]

甘露二年(266年),丁忠出使西晉歸國後,王蕃受到孫皓邀請赴宴,當時王蕃大醉倒地,受到孫皓懷疑而不高興,並被抬出外。不久王蕃被召回宴會,還是不清醒,因自身性格威嚴而舉止自若,孫皓氣得召其手下將王蕃斬死,雖受到滕牧留平的求情但不成,王蕃被斬於大殿[2],享年三十九歲,屍體被拋在野外,家屬流放廣州。丞相陸凱曾在奏疏中痛惜此事。

家庭[編輯]

有弟弟王著、王延,也是一時名士,可惜死於郭馬之亂[3]

學術貢獻[編輯]

王蕃通曉天文、數學。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曾根據渾天說和長期的天象觀察,精心製作渾天儀,以三分之長為一度,周長一丈零九寸六分,介於古渾儀和張衡渾儀式之間,在「渾儀」上,周天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度之百四十五。「渾儀」可以標明天球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他由此制訂了《乾象曆》。

王蕃認為:日距離其下臨之地為八萬里,以此為股,以一萬五千里為勾,應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測出日距陽城(今河南登封)為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陽城為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為半徑,算出周天長度。他採用的圓周率為π=3.155,與劉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沖之的「祖率」(π=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很相近,為中國天文學的數學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參考文獻[編輯]

  1. ^ 《資治通鑒•晉紀一》:吳散騎常侍王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吳主不悅。散騎常侍萬彧、中書丞陳聲從而譖之。
  2. ^ 《三國志·吳書·王蕃傳》「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群臣,蕃沉醉頓伏。皓疑而不悅,舉蕃出外。頃之請還,酒亦不解。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衛將軍滕牧、征西將軍留平請,不能得。」
  3. ^ 原文: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65》,出自陳壽三國志